s 閱讀頁

第三節 智聖先師諸葛亮

  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

諸葛亮在那樣一個通訊緩慢的時代,身處那樣一個偏僻的環境,卻能對天下形勢了然於胸,並於紛亂的局麵理清思路,看清未來,實在是了不起。

劉備是一位胸有大誌的人。雖然一直不得誌,但仍不停尋訪人才。經司馬徽和徐庶等人的推薦,他不惜在軍務繁忙中帶關羽、張飛二將躬身三顧茅廬,欲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共謀大業。前兩次登門求教皆不得見,劉備並未因此而放棄求賢之誠意,又第三次再度登門。劉備對還未謀麵的諸葛亮如此謙恭,致使身居山野的諸葛亮十分感動。為此,劉備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謁諸葛亮時,諸葛亮真誠地以禮相待,向劉備說出了自己的思考,這就是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雖隱匿山野,然而他未出茅廬卻盡知天下。他對劉備進言:“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地盤跨州連郡的不可勝數。曹操和袁紹相比,名聲低,人馬少,結果他反而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其原因並非蒼天使然,而在於人的智謀。今曹操擁有百萬人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很難與他爭鋒的。孫權占據了江東,已經曆了三代,地勢險固,民心歸附,且有一批賢將才士為他效勞,因此隻能與他聯合而不能去圖謀攻取。而荊州之地,北依漢水、沔水,南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堪稱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難以守住,這大概是上天特意留給將軍的,將軍是否有意接納呢?另外,荊州西麵的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裏,是一個天府之國,昔日漢高祖劉邦正憑借此地而成就了帝業。然而,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在他北麵占據漢中的還有一個張魯,民殷國富,但不知愛惜,因此有才智的人都渴望有一個賢明的主子。將軍既然是皇帝之後裔,且信義又聞於四海,能廣交天下英雄豪傑,思賢若渴,如果能占有荊、益二州,固守險要,西邊與諸戎和好,南麵安撫夷越等各民族,對外與孫權結為友好鄰邦,對內則修明政治,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一到,就可命一上將統率荊州軍隊北上奪取宛城,漢室可興了。”諸葛亮一席話就如黑暗中一道閃電,照亮了混亂複雜的天下政局,使劉備茅塞頓開,眼前呈現出一幅三分天下的藍圖。於是,劉備喜出望外,拜諸葛亮為軍師,上馬同回軍中。

《隆中對》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對時局作精辟分析的傑作,體現了他洞若觀火、善於駕馭天下大事的能力和才幹。諸葛亮以一言興邦,劉備思賢若渴,采納了他的計謀,並從此以諸葛亮為輔佐,踏上了建立蜀國、三分天下的征途。

以法治國的能相

“武侯治蜀”是諸葛亮政治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麵對新建的政權和複雜的當地形勢。諸葛亮堅持以法治蜀的方針。他勵行法治,執法嚴明,整頓了益州長期混亂、鬆弛的社會秩序,而且麵對各方麵的反對,堅持自己的做法。最終使益州地區社會風氣好轉。

這一切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社會的穩定給新建的劉備政權帶來聲譽,使得人民相信這個政權。其次,安定團結的環境為以後發展、建設益州打下良好的基礎。實際上,對於情況複雜的益州地區,要想發展,法治是惟一的途徑。

治亂從嚴,寬嚴相濟是古今認同的治國原則。但嚴到什麽程度,寬到什麽範圍,在當時恐怕雖言法治而仍實為人治。以至於武侯事必躬親,不勞累成疾才怪。

益州乃中國西南部地區,地域雖廣,但山高穀深,交通不便,從春秋戰國至秦漢以來,這個地區在經濟上較之中原地區來說,一直要落後一些,尤其在它的南部,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跟中原的聯係很少,其經濟也就更不發達了。因此,治理益州,發展經濟,成為諸葛亮鞏固劉備取得新政權的首要任務。在這方麵,諸葛亮充分發揮出了他的治國安邦之才。作為劉備的軍師,劉備的所有治國之策實際上皆出自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尊重,可以說是言聽計眾,從不亂予否定。故此,諸葛亮對劉備也就忠心輔佐,至死報答劉備的信任和知遇之恩。奪取益州後,諸葛亮勵行法治,幫助劉備整頓長期以來益州地區混亂、鬆弛的社會秩序。諸葛亮執法嚴明,賞罰分明,“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社會秩序明顯好轉。史書上記載說,經諸葛亮的治理經營,益州之地變成了一塊“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淩弱”的好地方,整個社會“風化肅然”。對此,諸葛亮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如曾幫劉備奪取了益州的劉璋舊部法正即對法治不滿,他對諸葛亮說:“從漢高祖入關,也不過約法三章而已,劉公剛占益州,對百姓沒有什麽恩德;再說,你們都是外來人,按關係來講,也應把政令放得寬一些,使大家安心。”法正提到劉邦當年推翻秦後把秦王朝的一切政令全廢了,隻宣布了三條法令: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盜竊者抵罪。劉邦的“約法三章”在秦王朝多年暴政後的確是對老百姓的一種解放,那麽,這種曆史的經驗是否隻能毫無改變地搬用呢?對此,諸葛亮分析得十分透徹,對法正曉之以理。他說:“當年秦王朝無道,用嚴酷法令壓迫廣大人民,老百姓怨聲載道,那麽劉邦的約法三章當然正得其時。然而現在情況恰好相反,劉璋治益,一直法令鬆弛,致使很多豪強放縱不法,因此嚴肅法紀,整頓秩序,這才是現在治國所需要的。彼時的放鬆和此時的從嚴,皆實際需要使然。”諸葛亮鑒古而通今,治國有法,安邦有道,以此可見一斑。

以攻為守的北伐大業

即使諸葛亮不北伐,魏國也會出兵攻蜀。與其因戰爭造成蜀地破壞倒不如把戰爭引到魏國去。而且,單純的防守,蜀國的發展始終不及魏國,雙方的差距隻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拉大。但蜀漢畢竟國小力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當時的蜀漢政權如同一隻關在籠中的猛虎,曹魏固然難以入籠打虎,而虎也難以出籠侵魏。若中原亂、或可一逞,若中原穩定,則毫無機會,所以孔明六出祁山自知是不可為而為之,一則以守為攻,再則主要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

諸葛亮盡人事的百般努力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為曆史留下了萬古雲霄一羽毛的完美人格,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

諸葛亮抓住孫吳政權兩次向曹魏用兵之機,決定揮師北伐,以完成先帝劉備之遺誌,了卻他自己的平生宏願。在用兵前,諸葛亮非常慎重地向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章,申述出兵中原之大義,此奏章即著名的《出師表》。奏本道:“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耕田種地,隻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未曾想在天下顯身揚名。先帝不以為臣卑賤,反而降低身份,三顧草廬之中,詢問天下大事,臣非常感激,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趕上荊州大敗,臣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迄今已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臣。從接受遺命以來,臣日夜都在憂歎,唯恐辜負了先帝的願望,有損於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臣在五月裏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現在南方已經安定,國家兵甲已足,應動員三軍,北伐中原,這是臣對先帝的報答,也是效忠陛下應盡的責任。”諸葛亮的一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既為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為臣之責。隨即諸葛亮又下了一道討伐曹魏的宣言,進一步使北伐中原的行動出師有名,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一切準備就緒,諸葛亮親統20萬步騎兵向北進發。大軍抵達陝西與四川交界的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後,諸葛亮決定不直接從陝南出兵攻取鹹陽等地,而是迂回用兵,先取隴右,以形成對曹軍西線的威勢,再從西向東全線出擊。當諸葛亮的軍隊西出祁山、突然進至隴右地區時,駐隴魏軍毫無防範,紛紛潰敗投降。諸葛亮很快就占領了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天水(今甘肅西北)和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數郡,從南至北,清除了隴右的魏軍,並派兵進駐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以扼守隴西至關中的咽喉要道。這時魏國開國皇帝曹丕已病死,太子曹睿即位。他聞知蜀軍已出兵隴西,親率大軍坐鎮,派大將張郃領5萬軍隊赴西線迎敵,兩軍在街亭相遇。這就是曆史上論述最多、民間故事中傳說最廣的街亭之戰。此戰因諸葛亮雖看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但卻沒有親臨守禦,而是派了名不副實的馬謖為主將。而馬謖死搬兵法,剛愎自用,公然違抗諸葛亮的軍事部署,把軍營紮在山上而導致全線潰敗。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進攻和防守的灘頭陣地,最後全軍被迫從隴西撤兵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諸葛亮對錯用將領而導致北伐失敗非常痛心,揮淚斬了馬謖。馬謖為諸葛亮好友馬良之弟,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賞識。劉備臨終前曾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卻沒有體會到劉備語中之意,一直對馬謖很器重,直至街亭兵敗,諸葛亮悔之晚矣。他親自上疏劉禪,請求皇帝給他降三級處分,以示他用人不當之過。劉禪無奈,勉強同意了諸葛亮的請求,把他降為右將軍,代理丞相之職。街亭兵敗,是“諸葛一生惟謹慎”中少有的一次不謹慎,也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統帥生涯中的一個遺憾。

同年冬,諸葛亮在休整了幾個月後,又率軍進行第二次北伐,但終因糧草不濟,又不得不退兵。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進行第三次北伐,占領了原魏國據守的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陽平(今甘肅文縣)二郡,並將其正式劃入蜀漢的版圖。此次雖沒打到關中,卻也取得了局部的勝利。建興九年,即公元231年,諸葛亮又組織了第四次北伐。這次,他充分汲取了前幾次軍事行動的教訓,把糧草運輸當作首要任務進行認真組織,委派曾一同受劉備遺詔輔政的大臣李嚴負責督運軍糧,並根據山地運糧困難的特點,專門設計了一種被稱為“木牛”的運糧獨輪車。這次北伐,諸葛亮遇到了一個勁敵——曹魏方麵的統帥、曾受遺詔輔政的司馬懿。此人深知兵法,且有謀略,穩而不躁,善於思考。他曾鎮守荊州以禦東吳,因關中統帥曹真患病,他就被曹睿調往長安代替曹真,統帥張郃、費曜、戴淩、郭淮四員大將在西線抵抗蜀軍。兩軍在隴西相遇,諸葛亮采取避實就虛的戰術,先避開敵方之主力,攻擊駐守上邦(今甘肅天水)之魏軍,從而大獲全勝,使守衛上邦的費曜、戴淩逃回城中,不敢再戰。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攻上邦,即率主力從祁山前去救援,但他深知諸葛亮厲害,兵至而不戰,隻在險要地方下寨據守,不出戰。諸葛亮每日派將挑戰,高聲叫罵,故意羞辱司馬懿,以此激將他率軍出戰,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仍按兵不動,置之不理。於是,膽識過人的諸葛亮又改用誘敵之計,佯裝退兵,司馬懿見蜀軍退走,派人打聽虛實後就率軍尾隨而進,仍不急不躁,決不主動與蜀軍正麵交鋒。司馬懿的舉動遭到了他手下部將們的戲弄和嘲笑,加上諸葛亮又經常派部下士兵向魏軍挑戰,甚至辱罵,這使魏軍將士怒氣衝天,不堪忍受。他們多次請戰,但主帥司馬懿就是不允許。於是他們議論開了:“還未交戰就不敢出戰,將軍畏敵如虎,難道就不怕天下人譏笑?”這些議論日益增多,司馬懿終於穩不住了,於是決定與諸葛亮決戰。諸葛亮等的就是司馬懿的急躁,早已布下伏兵,隻等司馬懿往裏鑽。這一仗把曹魏軍隊殺得大敗,使司馬懿再也不敢與諸葛亮交戰了。此後,兩軍相持近6個月之久,諸葛亮又因糧草供應不濟,隻得再次退兵。司馬懿以為這下該可出擊蜀軍了,就派大將張郃率兵追殺,誰知追到木門穀(今甘肅天水西南)又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竟死於亂軍之中,魏軍追兵反而成了潰軍。諸葛亮撤回漢中後,嚴厲懲治了督運軍糧不力的老將李嚴,並決定暫緩北伐,休整內政,鼓勵農商,發展生產,讓國力重新恢複起來,以便作好充分準備,再次北伐。

公元234年,即建興十二年,已50多歲的諸葛亮決定再次率軍北伐。由於3年的準備,他已將大量的糧草囤積在斜穀口,以備軍用。另外,他還進一步研製出一種運糧的四輪小車,叫“流馬”,以供在山地運糧之用。在進行了充分準備之後,他親率10萬大軍從陝南出發,這一次他不再西出隴地,而是直插陝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岐山南)。這次魏軍統帥仍是司馬懿,當兩軍在渭水邊對峙紮營後,司馬懿故伎重演,堅壁據守,就是不出戰,而諸葛亮卻希望早早決戰,不宜久拖。為此,諸葛亮使盡所有的手段,甚至派人送了一套婦人服飾給司馬懿,嘲笑他像婦人一樣膽小。但司馬懿已吃過諸葛亮的虧,即使受辱,也忍住不戰。為掩入耳目,他還假說決戰需奏準皇上,使眾人不敢再非議他。司馬懿采取拖延戰術,的確抓住了諸葛亮的致命弱點。由於戰爭曠日持久,加之諸葛亮辦事謹慎認真,所有軍政大事,事無巨細,凡事必躬親,這使他日夜操勞,身體漸漸虛弱,很快就因操勞過度而病倒了。諸葛亮深知自己的病情難以好轉,於是,一麵上奏朝廷,向劉禪報告了自己的病情,並對日後國家許多軍機大事一一作了交代;另一方麵,他又周密部署了他死後蜀軍的退兵之策。當這一切料理停當,諸葛亮就在這北伐前線的軍旅病榻上,懷著對北伐未竟事業的傷感和遺憾,懷著對先帝的無限追憶,懷著對親自創立的蜀漢政權的隱隱憂思而匆匆離開了人世,享年僅54歲。

《三國演義》中以“六出祁山”對諸葛亮的北伐做了文學性的描述,北伐雖然最終沒能成功,諸葛亮的“人算”最終沒能算過“天命”,但他靠一己之力維持了一個王朝,這種大智與大勇不能不令後人肅然起敬。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