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錯誤的追隨
賈詡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方麵表現在他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另一方麵則表現他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便毫不猶豫地改正。正是由於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才避免了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東漢政權岌岌可危。作為功名心很強的封建士大夫,賈詡認為匡危濟難,建功立業的時機已經到來,便投身軍中,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手下任討虜校尉。
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劉表、孫堅等各路軍閥為了爭權奪地,便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他們共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從北、東、西三麵包圍洛陽。董卓受到威脅,便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不久,暫時聯盟的討伐大軍沒有進逼長安,而是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來。群雄割據爭霸的戰幕就此拉開。董卓雖擁有關中之地,朝中大臣卻大多心中不服,極想除掉他,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聯絡董卓的部將呂布終於誅殺了董卓。隨後,中郎將牛輔也死於軍中騷亂。
董卓一死,西北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麵。此時,如果王允安撫有方,關中地區很快就會安定下來。但王允心胸狹隘,缺乏遠見,對董卓的部下采取了鎮壓政策。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派使者去長安請求赦免,竟被王允斷然拒絕。一時間,軍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紛傳朝廷要殺盡所有涼州籍將士。李傕等人乃一幫武夫,見此局麵束手無策,又不願坐以待斃。一次,他們召開軍中會議,密謀解散軍隊,由大家各自從小路偷偷逃回涼州。賈詡得知,大呼不可。他說:“既然朝廷已下令要殺盡我們涼州人,如果大家單獨逃跑,在路途上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也能把我們捆綁起來,到那時,各位的生命就保不住了。與其如此,倒不如率領部眾向西前進,沿途收攏逃散的士兵,然後再攻打長安。如果僥幸成功了,我們就可以奉天子征討四方,建功立業。即使不成,再逃回家鄉也不晚。”
經賈詡指點迷津,各將頓時豁然開朗。按照賈詡的計謀,李傕等人立刻集結部隊向西開拔,一路收羅亡散士兵。行至長安城下時,人數已達10餘萬人。李催等率軍與呂布在長安城下大戰8日,最後趕跑了呂布,攻破了長安,王允被殺,漢獻帝落入了李傕、郭汜等人手中,賈詡因獻奇謀被任命為左馮翊將軍。但賈詡並不高興,因為李傕等人在長安縱兵搶劫,大肆殺戮,都城吏民死者狼藉。這場變故與賈詡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使他心內愧疚不安。他發覺,追隨李傕是自己的一次嚴重失誤。因此,當李傕等人因其有首謀之功要為他封侯時,賈詡斷然回拒。他說:“當初,我出此計謀是為了活命而已,何功之有!”李傕等人又讓賈詡擔任尚書仆射。賈詡再次婉拒,他說:“尚書仆射乃是朝廷百官的師長,應讓天下人所敬仰者來擔任。我賈詡素無名望,難以服人,怎能擔任此職呢?如果我貪圖榮耀和私利,是對不起國家的。”李傕等人無奈,隻好拜他為尚書,掌管選官事宜。賈詡便借機大量選拔賢能之人擔任朝廷官員,保護李傕等人看不慣的大臣,並對李傕等人的胡作非為多加指責,使這些人既感到離不開他,又害怕他。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賈詡因母親去世,便離職回家守孝,朝廷授給他光祿大夫的榮銜。次年,賈詡母孝未完,京中李傕與郭汜為爭奪權力相互火並,長安一帶陷於戰火之中。李傕令賈詡為宣義將軍,助其爭權。賈詡無奈,隻得出山。他向李傕、郭汜曉以利害,希望其停止爭鬥,使長安免於浩劫,但沒有成功。李傕為打敗郭汜,征召羌人數千,以宮中財物相籠絡,並許諾賞賜宮女。羌人軍紀敗壞,數次到宮門前索要宮女,漢獻帝非常害怕。賈詡便暗請羌人首領吃喝一頓,並許諾給他們封爵重賞,讓他們離開長安。結果,羌人一哄而去,李傕卻還蒙在鼓裏。
這時,朝臣張濟之侄張繡對賈詡說:“這裏不是久留之地,先生怎麽不快走啊?”賈詡憂慮地說:“現國家有難,我怎能離開呢?”他認為李傕等人得誌,是因為自己當初所獻計謀造成的,現在局勢發展到這一步,他有責任盡量減少這些人的危害,試圖挽回。
李傕又來向賈詡問計,想把漢獻帝及大臣們劫持到軍中。賈詡連忙勸阻說:“不可。脅迫天子是大不敬的行為。”但李傕不聽,劫持皇帝為人質,燒毀宮殿城門,大肆搶掠。郭汜則劫持公卿大臣。雙方繼續交戰。不久,李傕軍中發生嘩變,一些將士保護漢獻帝逃了出去,終於擺脫了李傕的控製。
曆經李傕、郭汜之亂,長安由繁華的都市變成了一片廢墟。麵對此景,賈詡痛心疾首。因為,他當初迫於無奈定計起兵攻長安在先,而後發生的種種變亂他又無力去製止,他感到自己難逃助紂為虐的罵名。他痛恨李傕、郭汜等罪惡之徒,所以在獻帝出逃後,他將自己的官印和綬帶棄掉,偷偷攜家屬出了長安。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人因為愚忠,追隨錯了首領而身敗名裂。賈詡在幫助李傕等人攻占長安後,看到他們的倒行逆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追隨失誤。於是,在借機挽回的同時,首先,借母親去世,離職守孝,希望借此離開李傕集團;失敗後,因李傕劫持漢獻帝進一步認清了其罪惡本質。於是,丟棄官印和綬帶,帶家屬離開長安。
可以看出,賈詡為了不再繼續“助紂為虐”而離開李傕。能夠見形勢無法挽回就暗中離開,以達到及時脫身的目的,能審時度勢,作出理智選擇也是一種智慧,一種並非人人皆有的智慧。
用巧計以弱勝強
由於實力弱小,在軍閥混亂的時候難以獨存。賈詡在投奔張繡後就幫助他先出一項重要決策:選擇沒有作為、比較安全的劉表結為外援。不久,麵對實力強大的曹軍,賈詡以出色的計謀為張繡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離開李傕後,賈詡先投奔了自己的同鄉寧輯將軍段煨。但因遭到忌妒便投奔舊識張繡。
在張繡處,賈詡得以大展才略,而張繡也對他放心任用,言聽計從。隻是張繡實力弱小,在群雄割據的夾縫中很是被動。賈詡勸張繡聯合荊州牧劉表,結為外援。張繡同意了,即委派賈詡親赴荊州說服劉表。在荊州,劉表待之以客禮,對賈詡的主張也很讚同。一番交談之後,賈詡認為劉表是一個庸才,和平時期可以位列三公,而值此戰亂之際,劉表缺少權變,遇大事疑而不決,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過,與這種人聯合,倒是一個很安全的對策,不怕被他吃掉。
就在賈詡剛到南陽不久,張繡就麵臨著一次生死考驗。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雄霸之氣十足的曹操率15萬大軍向張繡逼來,大有踏平南陽之勢。曹操,沛國譙(安徽亳縣)人。父曹嵩官至東漢太尉。曹操在漢桓帝時入仕為官,為人機警有權謀。黃巾起義爆發時,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鎮壓起義,因功遷升為濟南相,後為東郡太守。董卓專權後,他招兵買馬參加了征討董卓的行動。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被地方官擁為兗州牧,鎮壓青州黃巾軍,勢力日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自李傕軍中逃出後,輾轉到達洛陽。曹操便乘機迎獻帝至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隨後便四處征討諸侯,勢力弱小的張繡成為其首先攻伐的對象。
賈詡見張繡兵不過萬,的確不是曹操的對手,便勸張繡暫時投降曹操,以避其鋒芒,待機東山再起。張繡從之,派賈詡至曹操營寨通好言和。曹操見賈詡應對如流,非常喜歡他,欲用為謀士。賈詡說:“我以前跟隨李傕,得罪了天下的人;今從張繡,言聽計從,我怎麽能背棄他呢?”說完便告辭而去。次日,賈詡引張繡至曹操處,表示降服之意。隨後,曹操即領兵入宛城屯紮,並將部分軍隊分屯城外,寨柵相聯10餘裏。
曹操初到宛城,竟強令張繡愛妻前往曹營侍寢。對此,張繡咬牙切齒,憤恨不已。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張繡依賈詡之計率兵偷襲曹操營帳。曹操猝不及防,慌忙上馬出奔,右臂中箭,坐騎也被射死。正在危險萬分之際,曹操的長子曹昂縱馬趕來,跳下坐騎,扶曹操上馬,曹操才得以逃脫。這一仗,曹操損兵折將無數,其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及得力猛將典韋都死於亂軍之中。曹操遭此敗績,損兵折將,無可奈何,隻好率軍退回許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為報此仇,率軍再攻張繡與劉表的聯軍,沿途勢如破竹,直抵南陽城下。張繡退守城內,閉門堅守。曹軍圍城攻打,以土填其城壕,在城邊做梯凳,並架起雲梯攻城。曹操還親自騎馬繞南陽城窺望南陽的守備情況,尋找其破綻,而後傳令軍士在城西門角上堆積薪柴,會集諸將在那裏指指點點。
曹操的舉動沒有逃過賈詡的眼睛,他略一思忖,便知道了曹操的鬼把戲,便對張繡說:“曹操見我城東南角的磚土顏色有新有舊,設置的鹿角多半損壞,想從那裏攻城。但為麻痹我們,故意讓士兵在西門角堆積柴草,詐為聲勢,欲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好乘黑夜從東南角破城。”張繡問:“怎麽辦呢?”賈詡獻計說:“這很容易對付。明日可令精壯兵士埋伏於東南一帶,卻讓城中百姓扮作軍士,虛守西北。夜間任曹兵從東南角爬城,然後一聲炮響,伏兵齊出,曹兵必敗無疑。”張繡便依計而行。這時,曹操聽說張繡把士兵都撤到城西北防守,呐喊守城,東南麵卻很空虛,便自以為得計。到了夜間,曹兵從城東南麵爬過城壕,砍開鹿角,進入城中。不料一聲呐喊,伏兵四出,曹兵被殺得大敗,退出城外,敗走數10裏,折兵5萬餘人,丟失輜重無數。
此戰之後,雙方相持又兩個月之久,曹軍士氣低落,無所建樹,又聞冀州的袁紹要突襲許昌,無計可施,隻好撤退。一天早晨,張繡、劉表聞知曹軍北撤,便集結大軍追趕。賈詡勸阻道:“現在不能追擊,如若追擊必敗無疑。”張繡不聽,說:“現在不追,不是坐失良機嗎?”張、劉聯軍萬餘人向曹兵追去,約行10餘裏,趕上曹軍後隊。曹兵早有提防,奮力接戰,把張繡、劉表兩軍打得大敗而還。張繡垂頭喪氣地領著殘兵敗將回來,見到賈詡,很是羞愧,誰知賈詡急迫地對他說:“趕快再去追擊。”張繡大惑不解:“今已敗,幹嗎又追?”賈詡肯定地說:“現在追去,必定大獲全勝。”張繡便半信半疑地收攏殘軍,再去追趕,曹兵竟不堪一擊,沿途丟棄輜重無數。
張繡收兵回城,不解地問賈詡:“我先用精兵去追擊撤退的曹兵,您說一定會敗;這次我以殘兵去追擊取勝的曹兵,您又說一定會勝。而其結果都不出先生所料。這是什麽原因呢?”賈詡笑著說:“道理其實很簡單。將軍雖善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對手。曹兵雖退,但曹操料到你會去追,必定親率重兵斷後,故追之必敗。將軍既敗之後,曹操便輕兵前進,把輜重留給後麵的疲弱之兵,也不防備,這時去追,當然會獲勝。”張繡聽了,不由得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典型的智取勝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所謂智謀,就是對對方心機的洞悉,就是早謀一點早動一步的先見之明。
順應時勢的英明決策
賈詡從形勢的發展客觀分析,認為張繡作為一個小集團,與其日後被別人消滅,不如趁早歸附大諸侯,從而順應時勢作出了歸附曹操的決策。
應該說,張繡和賈詡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人貴自知,他們深知自己沒有登高一喊、八方呼應的魄力,也沒有一匡天下的雄略,而僅僅是必須依附於“皮”的“毛”。於是審時度勢,認定與袁紹相比,曹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
結果,張繡歸降曹操後,曹操不計前仇,任命他為揚武將軍。賈詡也因為出色的才華為曹操賞識重用,從而使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施展的舞台。
曹操雖然在討伐張繡時敗在賈詡手下,但在別的戰場上卻接連獲勝。隨著呂布、李傕等勢力的消滅,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與另一強大軍閥袁紹之間的戰爭已是一觸即發。處於夾縫中的張繡成為雙方拉籠的對象。
為了戰勝曹操,割據冀、並、青、幽四州之地的袁紹特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鄧縣)與張繡訂盟,以拉攏他出兵對付曹操。此時的張繡自知要獨闖天下,憑他的力量是不行的,便思忖投靠某個大諸侯,撤掉自己獨立的旗號。他見兵強馬壯、聲名遠播的袁紹都來拉攏他,覺得麵子不小,就想歸附袁紹。賈詡也接到了袁紹的親筆信,表示很看重他,希望他促成此事。但賈詡反對張繡歸附袁紹。在招待袁紹使者的宴會上,賈詡怕張繡急忙表態,便公然對袁紹使者說:“請你回去告訴袁紹,他連兄弟(指袁術)尚且不能相容,還能容天下豪傑嗎?”張繡聽了這話,不免心中忐忑不安,怕袁紹怪罪。
席散,張繡問賈詡道:“既然先生認為不應當歸附袁紹,那麽該歸附誰呢?”賈詡胸有成竹地說:“不如歸順曹操。”張繡聽了,不解地說,“袁紹與曹操相比,勢力強大得多。更何況我們接連與曹操打仗,已結下怨仇,怎麽能歸順他呢?”賈詡分析說:“這正是歸順他的原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有利的地位,這是其一;袁紹強大,我們這點人馬去歸順他,他不會怎麽看重,而曹操人馬少,正需要擴充,他得到我們,必定會很高興,這是其二;曹操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縱與他有怨仇,他也不會計較,借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寬容大度、品德高尚,這是其三。有了這三個原因,將軍就不必再遲疑了!”張繡聽了他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他的意見,率領士卒歸附了曹操。
張繡歸降曹操後,曹操不計前仇,任命他為揚武將軍,還與張繡結為兒女親家,以表示對他的親近。同時,曹操更為得到賈詡而高興萬分,他拉著賈詡的手說:“為我創造這個機會取信於天下,這是你的功勞啊!”他早就想得到賈詡,這次總算是如願以償。曹操上表奏請獻帝任命賈詡為執金吾,封爵都亭侯,很快又遷升其為冀州牧。隻是當時冀州尚在袁紹轄下,賈詡便留在曹操幕下擔任軍事參謀。
有人認為,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但是,看了賈詡的故事你會認識到人的命運是自己一招一招謀算出來,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正因為對天下的人和事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賈詡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曆史教給我們的學問。
複雜環境中閃轉騰挪的智者
曹魏內部派係林立,鬥爭不斷,尤其是在爭奪曹操的繼承者問題上矛盾尖銳。
賈詡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親信舊屬,在重大問題上不便多言。何況立嗣既是人家的家務、又關係著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政治前程,一旦判斷錯誤,可能遭到政治上的打擊。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已過六旬的曹操領有冀州、魏郡等10個州郡,占有了北方半壁江山。曹操自封魏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曹操的魏王府。魏王與皇帝已隻是名義上的差別。不過,曹操不想在他的手裏奪過皇位,而是為他的後代取代漢室創造萬無一失的條件。他說:“若天命在我曹家,我願做周文王。”但是,他該選擇誰來做“周武王”呢?曹操一時舉棋不定。
曹操生有25個兒子,長子曹昂死於宛城之戰,次子曹丕成為曹操實際上的長子,按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繼承權非他莫屬。而且曹丕能文能武,決非庸才。但其第三子曹植同樣是一個文武雙全、胸有大誌的人,並在才思敏捷方麵遠勝曹丕。他為了能取得父親的繼承權,憑著自己的才華,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支持者,他們都是當時聞名於世的文人學士。這些人常在曹操麵前為曹植大唱讚歌,稱他為當世奇才,是曹操理想的繼任人選。曹操也很欣賞曹植的才幹,但他親眼看到袁紹、劉表都因選嗣不慎而引起內訌斷送了霸業時,認為自己對此要慎重對待。
賈詡在這場繼承權之爭中,是傾向曹丕的,他認為曹丕有乃父之風,而曹植不過是一個飽學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國家。況且天下未定,如違反慣常繼承順序,勢必引起內爭,剛安定下來的北方又會受到戰火的威脅。但賈詡不是曹操的親信舊屬,在這一重大問題上不便多言。一天,曹操在猶豫不決之中,想聽聽賈詡的高見。賈詡麵對曹操的提問,故意默然不答,雙眉緊皺,做出一副深思熟慮的模樣。曹操性急地說:“我與先生說話,先生卻不作答,究竟是為什麽呢?”賈詡連忙謝罪,回答說:“我正在思考一個問題,所以沒有馬上回答您的問題。”曹操便問:“先生在想什麽呢?”賈詡機警地說:“我在想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曹操聽了,禁不住撫須一笑。他明白賈詡的善意規勸。
曹丕終於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確立為魏王太子,但他仍擔心說不定哪天父親會改變主意。為了鞏固其地位,他特地向多謀的賈詡請教。賈詡沒有大說曹丕的好話,而是從曹丕如何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才德這一方麵誘導他。賈詡說:“希望你能提高品德,擴展氣魄,躬修學業,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的規矩,做到這些就可以了。”曹丕聽取了他的意見,自此便刻苦磨煉自己,地位日漸鞏固。曹操也就不再有疑慮了。
晚年的曹操,為了能確保曹丕取得皇權,他對朝中臣僚已少了一些寬洪大度,多了一些疑忌之心,並不惜找借口殺掉他不放心的人。賈詡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洞悉曹操的內心。他是一個有足夠的智力保護自己的明白人。盡管他為曹操立下大功,又在立嗣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明知自己不是曹操的親信舊屬,而且曹操對策謀深遠的他不會毫無疑忌之心。所以,在此後追隨曹操的日子裏,賈詡為人處世非常謹慎,收斂鋒芒,下朝便閉門自守,從不與他人交往。兒女婚嫁,他都回避高門大族,而是與一些普通人家聯姻。這使賈詡在凶險的政治鬥爭中得以自存。對此,天下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真正有智慧、有計謀的人。
失意時不氣餒,積極尋求生存、發展之道;得意時不張揚,謹慎內斂保全自己,這不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