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風之良窳,關係學校教育的成敗。周祖訓非常重視優良校風的建設和培養。他在學校利用各種機會,常對師生們講:一個好的學校,一定要有好的校風。好的校風一旦養成,學生進入這個學校,很快就為校風所同化,成為好的學生。確如人常說的“風行草偃”,也像墨子所說的“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周祖訓校長一到信陽師範,就針對“師生人人自危,陷入混亂狀態”的局麵,著手“整頓校紀,改善校風”的工作,且收到初步效果。學校遷到師崗鎮不久,又組織師生集議如何建立優良的校風。全校師生經過一年的戰時教育,特別是遷校中長途跋涉的實踐,在思想和品德方麵都得到了鍛煉。在這個基礎上,學校訂出為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於1938年12月向全校師生公布。《校訓》為六項品德要求:
尚誠樸,耐勞苦,
勤學問,習服務,
重團體,養正氣。
《校訓》公布後,周祖訓在各種集會上曾反複闡述這六項品德的含義和重要性。周祖訓篤信古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道理,因此,他便親自作詞,李永剛(當時信師教導主任兼音樂教師)作曲,以這六項品德要求為題,譜寫成六首歌曲,簡稱“校訓六歌”。
翌年1月,學校又製定了校歌。校歌也是由周祖訓作詞,李永剛譜曲。歌詞全文為:
寇患未已,
國難方殷,
我們要努力前進!
訓練自己,
教育大眾,
是我們的責任;
誠樸,耐勞,勤學,服務,
是我們的精神;
我們要重團體,養正氣,
相親相愛,互勵互信。
向著三民主義的理想,
抗戰建國的大道,
努力,前進!努力,前進!
這樣的歌詞在當時尚不失對師生起一種鼓舞作用。且校歌的曲調鏗鏘有力,為師生喜愛,所以早晚升降旗唱,開會唱,行軍時唱,平時也唱,對校風的養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1940年1月31日周祖訓編成歌集《校風集》,內有歌曲八首,第一曲為《校歌》,其他為本校校訓六首,最後是《我們是人生路上的伴侶》。特別是《養正氣》一歌的歌詞,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對學生感染最深,學生在背後都尊稱周祖訓為“正氣”。《養正氣》歌詞全文為: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
大丈夫的精神要學習。
殺身成仁,
舍生取義,
聖賢的教訓求踐履。
山河色變,
不忍看銅駝荊棘,
神明胄裔,
哪能甘奴顏婢膝。
沙場祈戰死,
為國殲暴敵。
成仁即成功,
吾輩速奮起!
《校風集》歌集印刷成冊,發給師生歌唱。
校風不是抽象的,而是表現在全體師生具體的思想、語言和行動上。校訓和其他有關規定,由全體師生反複討論,訂為行為規範200餘條,定名為《我們的校風》,印刷成書,人手一冊。3月2日,學生自治會召開全體會員大會,舉行“履行我們的校風競賽”,以後每學期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均以《我們的校風》200條為評定標準。
無論《校風集》中的八首歌也好,《我們的校風》中的200餘條行為規範也好,起初都是紙上的東西。周祖訓是如何把它化為師生的行動的呢?這有賴於他深思熟慮、苦心孤詣采取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措施,但最根本有效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周祖訓一以貫之的做法,即他身先士卒、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的作風。關於這一點在前邊《整頓校風校紀》一章中已經講過,此處不再贅言。這裏隻略提周祖訓認真實踐古訓“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作“人師”的感人至深的一件事。
信師遷到師崗鎮後,周祖訓一直與師生同甘苦、共患難,長期和師生一起編組吃大夥。1939年秋,經濟更加困難,每天隻能吃玉米糝、豆麵、紅薯和大鍋煮青菜,即使這樣也不能吃飽。周祖訓因營養不良,操勞過度,身體虛弱,致使渾身浮腫。校醫崔馨吾多次勸他在家裏吃飯,以增加營養,早日恢複健康。但周祖訓堅決不肯,依然和師生同吃大夥共渡難關,使許多師生感動不已。這就是他的性格:刻苦讀書,餓著肚子教書,把全身心都獻給教育事業!
由於信師多年對於建立優良校風的重視和措施得力,全校師生的確從整體上養成了良好風氣。政府有關部門派員到信陽師範視察,無不認為信師校風優良,甚至譽之為全省、全國學校之冠。1942年1月,當時的教育部督學程寬正到校視察時,對周祖訓說:“你校校風優良,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我記得歐陽修論胡瑗(字安定)說:‘遇士人,觀其言行,不問即知為安定弟子。’我在國民教育實驗區內,看到各國民學校校長的言行和工作精神,不問就知道是從信陽師範學校畢業的。”信師在日寇的進犯中,兩次長途遷徙,曆經千辛萬苦,賴有優良校風,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得達坦途。
據1947年3月1日出版的《河南省立信陽師範學校校刊》第二期記載(此時周祖訓已離開信師):從1938年9月至1944年3月,信陽師範三次受到國民政府教育部書麵嘉勉和八次受到省教育廳的書麵嘉獎。在這11次嘉獎令中,有10次都提出嘉獎周祖訓。這些嘉獎充分肯定了信陽師範學校的優良校風,充分肯定了周祖訓的超群治校才能和卓越的功德。茲將部分嘉許周祖訓的詞語摘錄於後:
1939年8月17日省教育廳嘉獎令稱:該校校長周祖訓辦學有方,成績卓著,殊堪嘉許,應予傳令嘉獎。
1941年1月18日省教育廳嘉獎令稱:該校校長周祖訓品學兼優,極富研究精神,校務進展,成績卓著,應予嘉獎。
1944年3月20日省教育廳嘉獎令稱:該校校長周祖訓視教育為終身事業,刻苦耐勞,努力改進,全體教職員既多束身自好,學生亦俱砥礪奮勉,校風純良,為全省之冠……
1944年7月教育部嘉獎令稱:河南省立信陽師範學校全體教職員均能與學生共同生活,學生亦能尊敬師長,愛護學校,訓導成績為河南之冠,應予傳令嘉獎。
1945年1月教育部嘉獎令稱:河南省立信陽師範學校校長周祖訓、教導主任李影樺領導有方,全體導師均能與學生共同生活,以身作則,造成良好之學風……足資楷模,應由該教育廳予以嘉勉。
信陽師範由於校風優良,成績卓著,連年受到當時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表彰和嘉獎,不僅名冠中原,而且聞名全國;周祖訓也成為馳名全國的年輕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