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我國,全國人民奮起抗戰,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信陽師範師生精神為之一振。8月30日,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周祖訓校長講了抗戰形勢和抗戰必勝的道理,提出“學校教育要戰時化,師生生活要戰鬥化”的要求,受到師生的熱烈響應。
周祖訓在大學讀的是教育專業,素對國難教育研究極為重視。他審時度勢,首先倡導成立了“國難教育研究社”,自任研究社主任,除學校領導成員參加外,還吸收各科教師代表參加,集思廣益,廣泛深入地研究抗日戰爭發展情況和學校教育上應采取的應急措施。為了大造聲勢,動員師生積極投身國難教育研究,周祖訓獨出心裁地在學校大院的主要通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放滿各種抗戰報刊書籍的報架和書櫥,任師生自由閱覽。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公開出版的《新華日報》、《毛澤東傳》、《朱德傳》等,是最受歡迎的書報,師生爭相瀏覽。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全校師生集合於大禮堂裏,抽簽報告抗戰時事。一時間全校形成了爭相閱讀抗戰新聞、演講抗日戰況、人人關心抗戰救亡的熱潮。
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學校決定各科增加有關抗日的教材以至完全采取抗日教材,並與抗日宣傳活動相結合。如國文課可講授有關抗日文告、抗日報告文學,教學生編寫抗日宣講文稿和抗日戰報;史地課增講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和侵占我國領土情況;理化課可講各種武器的常識和使用;教育課可講國難教育措施及向民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方法;體育課除正規訓練外,增加跑步活動量和爬山演習;音樂課編寫和教唱抗日歌曲;美術課教畫抗日宣傳畫、漫畫;軍訓課除正常訓練外,特別注重實戰演習和遊擊戰訓練。
為了宣傳發動民眾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周祖訓在學校組織宣傳團體,想方設法宣傳抗日。當時建立起來的主要宣傳團體有五個。
(1)話劇團。演出的劇目為當時流行的抗日話劇,如《三江好》、《民族公敵》、《天津的黑影》等。演出場次最多且最感人的是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該劇的演出,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和憤怒。有一次師生在信陽城附近的楊柳河村召開數千人的抗日宣傳大會,當《放下你的鞭子》在台上演出時,台下男女老幼痛哭失聲。還有一次,話劇團在信陽城郊山區演出,當演到日本兵毒打我國同胞時,台下有位觀眾怒不可遏,揮拳高呼:“不準日本鬼子欺壓中國人!”並拋出手中的半截磚,猛砸台上飾演日本兵的學生,演出中斷。後經過勸解,才算平靜下來。足見宣傳的作用和威力。
(2)歌詠隊。演唱的歌曲主要有《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畢業歌》、《旗正飄飄》、《救國軍歌》、《中華民族不會亡》、《鬆花江上》、《犧牲已到最後關頭》、《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鋤頭舞歌》、《伏爾加船夫曲》等。
(3)壁報組。校內的大字壁報叫《我們的號音》,主要是報道抗戰進展情況,鼓舞師生抗戰熱情。出版內容主要有關於痛殲日寇的台兒莊大捷的,後方群眾父送子、妻送郎參戰救亡的,輟學投筆從戎抗敵的,還有揭露日寇“殺光、搶光、燒光”暴行的漫畫等等。壁報組每日還寫有《戰報》貼在信陽城四門,以激勵民眾抗戰鬥誌。
(4)漫畫組。畫有大幅漫畫,宣傳軍民英勇抗戰情況並揭露日軍暴行。這些畫懸掛在校內和街頭,觀看的民眾絡繹不絕。
(5)講演組。講演前擬好稿背熟,在演劇和歌詠中間穿插講演。
宣傳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不僅對鼓舞城鄉居民抗戰情緒,堅定民眾的抗日信心和擴大救亡運動都起到極大作用,而且也教育提高了師生自己的覺悟和積極性,他們紛紛踴躍投入抗戰救亡運動中。例如,師生主動捐款捐物,慰問收容在信陽的傷員;到傷員住處進行文藝慰問演出;女同學自覺為傷員洗、曬衣服、被褥,喂飯喂藥。還有一部分學生報名從軍,投身抗戰前線,有的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據回憶統計,當年參軍赴前線抗日和去延安參加革命工作的信陽師範女同學就有36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