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環境是影響兒童遊戲活動的因素之一,兒童的遊戲水平、兒童在遊戲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遊戲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組織與實施部分提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與常規要求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因此,創設一個有利於支持幼兒與之互動的遊戲環境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師必備的能力。本章將詳細闡述學前兒童遊戲環境的作用、創設與管理。
一、遊戲環境的含義及作用
從廣義的角度看,遊戲環境指遊戲活動得以實施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需要明確的是,遊戲環境不僅指幼兒園的遊戲環境,也包括家庭遊戲環境等。在此主要探討幼兒園的遊戲環境,它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組成部分。
遊戲的物理環境是有形的、靜態的環境,由以下要素構成:①遊戲空間,即兒童遊戲的場所及場所的空間結構。②遊戲材料,即兒童用於遊戲的玩具和其他可供遊戲的物品。③遊戲時間,即兒童用於開展遊戲活動的時間。物理環境是兒童遊戲的必要引發與支持條件,是影響兒童遊戲的因素之一。
遊戲空間的大小、密度及遊戲場地的結構特征等,都會對兒童遊戲產生直接的影響。如足夠的空間可以使兒童在遊戲時玩得盡興,而狹窄的空間易使兒童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且容易引起兒童因相互間碰撞而產生糾紛。活動室分隔成小型區域,可使兒童遊戲的品質提高,增加合作行為。
遊戲材料是兒童遊戲的物質支柱,能誘發、支持、發展兒童的遊戲活動。兒童往往是在遊戲材料的啟發下產生聯想,引起遊戲願望的。如兒童看到聽診器、藥瓶,就當起了醫生,做起了醫生給病人治病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遊戲材料幫助兒童實現假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遊戲的內容,離開了遊戲材料,遊戲幾乎難以進行。兒童年齡越小,對遊戲材料的依賴性就越大。
遊戲的時間也影響著兒童遊戲的數量和質量。經常有機會進行遊戲活動的兒童表現出較高的遊戲水平,反之亦然。如某個幼兒園,兩周組織幼兒到遊戲室玩一次遊戲,每次20分鍾,由於遊戲時間不足,幼兒不知道怎樣玩,達不到這個年齡幼兒應有的遊戲水平。
遊戲的精神環境是無形的、動態的環境,主要指人際關係和心理氛圍,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班級氣氛等等。精神環境是無形的,但時刻為幼兒感受和體驗著。在遊戲中,教師對幼兒的態度、指導方式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的遊戲行為。師生關係對幼兒的遊戲產生很大影響。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幼兒感到溫暖和安全,使幼兒心情愉快、情緒飽滿。和諧的師生關係建立在教師對幼兒的尊重、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隻有尊重幼兒,才可能允許幼兒自由選擇玩具、決定玩具的玩法;教師隻有支持幼兒,幼兒才敢於探索。
二、良好遊戲環境的特征
(一)開放性
遊戲環境的開放性,第一是指遊戲的空間、時間、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遊戲場地是按幼兒的需要和願望布置的,幼兒可以自由選取玩具材料,遊戲時間是由幼兒自由支配的。開放的遊戲環境應具有選擇性,如區域性的教室布置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遊戲環境,在同一時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遊戲活動,自由選擇遊戲夥伴,決定自己玩多長時間。
第二指精神環境是開放的,即遊戲中的人際關係是開放的,同伴關係、師生關係是平等、互動、和諧的。
(二)動態性
遊戲環境的動態性體現在環境是隨幼兒經驗的豐富,興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遊戲環境在某一時段是以完成形態影響幼兒,但更多的時候,它應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有一名教師發現班上幼兒喜歡用積木搭建橋梁,但總是重複一種造型,於是教師就搜集了很多橋的圖片貼在積木區供幼兒觀察,幼兒通過觀察圖片搭出了各種各樣的橋,對積木遊戲的興趣更濃厚了。還有一名教師,發現多數幼兒喜歡“娃娃家”遊戲,就隨機增設了兩個“娃娃家”,讓他們做鄰居,滿足了幼兒的願望。要保持遊戲環境的動態性,需要教師經常對遊戲區域進行調整,對遊戲材料進行增減,避免遊戲環境一經布置,長期不變的現象。
(三)適宜性
遊戲環境的適宜性首先體現在創設的遊戲環境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和教育要求的。遊戲環境的創設要以幼兒的現實經驗為基礎,如小班幼兒還不具備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技能,“商店”、“銀行”的遊戲主題就不適合他們。小班幼兒注意力不穩定,控製能力弱,要求遊戲的主題場景很逼真,這樣才能引起幼兒遊戲的興趣。遊戲材料的提供也應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材料的種類、數量、規格適合幼兒。如大班幼兒知識經驗比較豐富,動手能力強,喜歡創造性地使用材料,教師就應給幼兒多提供原材料和一些工具,引導幼兒根據遊戲的需要隨時尋找和製作材料。
適宜性還體現在遊戲環境是適應幼兒遊戲活動的實際需要並能取得好的遊戲效果的,不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和琳琅滿目的效果。如有的幼兒園班級布置了八九個活動區,而實際上有幾個活動區幼兒都不去玩,形同虛設。再有提供的遊戲材料不能過於單調,又不能盲目貪多求全,前者使幼兒無法遊戲,後者使幼兒無所適從,不能使材料充分發揮作用。
(四)參與性
遊戲環境的參與性首先體現為遊戲環境應是幼兒參與布置的。陳鶴琴曾說過:環境布置需要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通過兒童思想和雙手可以使他們對環境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環境。那種由教師精心準備好一切,幼兒被動適應的遊戲環境並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此,教師應吸引幼兒參與遊戲環境的布置,如遊戲材料可以讓幼兒準備、製作,遊戲的主題也可以和幼兒一起商討。例如,幾個中班的幼兒想玩“開商店”的遊戲,教師讓他們自己去布置遊戲環境、收集遊戲材料。經過一番商量之後,他們齊心協力地搬了幾個玩具櫃子作為櫃台,又從各個玩具箱裏取了許多玩具當商品,接著剪了大小、顏色不同的吹塑紙作為不同麵值的貨幣,最後合作繪製了一塊招牌,一個簡易的“商店”就開張了。
參與性還體現在遊戲環境是能為幼兒所支配的,允許幼兒按自己的興趣、需要擺弄材料,按自己意願改變遊戲場地。有的教師在為幼兒準備玩具材料時,常常把“餃子”,“漢堡包”,“餅幹”等一個個精心做好,遊戲中不許幼兒拆開、擺弄;有的教師對幼兒使用材料限製過多,而使幼兒失去了許多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