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我國第一部按國別記事的國別史。它記載上自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下至東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前後共538年的曆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卷。《國語》以“國”分目,記“語”為主,故名《國語》。其作者問題,宋以前大都認為它和《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故在漢唐時都把其稱《春秋外傳》。宋以後學者們認定其“必非出一人之手”,可能是戰國初年一位熟悉各國曆史掌故的人,根據春秋時代各國史官的原始記錄,加工整理匯編而成。
《國語》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曆史,勾勒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階段的時代輪廓,表現了許多重要人物的精神麵貌。雖然其在史學價值和文學成就上不及《左傳》,但仍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它開創了國別史的體例;其次,由於作者是以變革發展的史學觀念來看待曆史,盡管大部分是從維護正統,甚至保守的立場記錄的史事,但通過作者采擷的篇章、事件、言論,除客觀保存了大量史料外,也反映出當時處於社會大動蕩時期人們思想意識和一些進步觀點。《國語》作為優秀的曆史散文,在散文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成就,擅長於記載曆史人物的語言和對話,語言古樸簡潔,議論時旁征博引,對話幽默風趣,口吻畢肖,頗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與精神麵貌。
晏子之禦感妻言而自抑損晏子薦以為大夫章
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章
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罘:捕兔子的網。網,捆蒲葦,織履,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竊悅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受粟。有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將出奔。”北郭騷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悅晏子之義,而嚐乞所以養母者焉。吾聞之,養其親者身伉伉:當,承當。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複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必侵矣。方見國之必侵,不若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謂複者曰:“此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景公聞之,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桔章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著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枳:樹名,木如桔而小,果小味酸,不能吃,可入藥。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