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興國複仇。為了不讓自己耽於安樂,而忘了複仇大業,勾踐使人在屋裏掛上了一個苦膽,時常要嚐一下苦膽的苦味。勾踐親自參加耕種勞作,夫人也親手織布紡紗,穿著簡樸的衣服,吃飯時也很少吃肉,就連臥榻也布置得非常簡陋,。勾踐每天晨昏都對自己說:“你忘了曾經受過的恥辱了嗎?”這就是後世成語“臥薪嚐膽”的來曆。
勾踐非常注意召納人才,禮賢下士,對待賢能之士更士優厚待遇,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平日就在四鄉裏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婦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禦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麵積長寬達百裏。勾踐就招集他的父輩兄弟告誡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百姓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還做不到這樣,將率領你們夫婦繁衍生息。”
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為了增加勞動力,補充兵源,勾踐采取了文種所獻方針“十年修養,十年生聚”,製定富國強兵的種種措施,鼓勵百姓生養兒女,減輕賦稅勞役,實行了一係列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
他頒布法令:青壯年不準娶老年婦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他的父母也同樣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下男孩,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哭得像死了親兒子一樣。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達理之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體麵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礪義理。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禮待他們。
勾踐親自用船裝著大米和肉食巡行各處,看到流浪無歸的孩子,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麽名字。
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向百姓收取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
在勾踐回國、苦心經營七年之後,越國的力量已經大大增強。他與身邊的文種、範蠡兩位大臣經常商量如何討伐吳國,報仇雪恨。看到國力有所恢複,勾踐就想趁吳國四處征戰之機發兵征討吳國,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
大夫逢同進諫說:“國家遭受過滅國的災禍,現在才又興旺起來,有了一些財富,如果這時就打造兵器、訓練兵士的話,一定會引起吳國的警惕,重新給越國帶來災難。我聽說天上的猛禽在發起攻擊時,總是會先收斂其自己凶猛的樣子,來麻痹對手。現在吳國的軍隊正在與齊、晉作戰,而且與楚國、越國都結下了很深的仇怨。吳國是戰功多而德政少,一定會驕傲自大。所以我認為越國現在的計策應該是,結交吳國的對手齊國,親近吳國的仇人楚國,附和晉國。對待吳國,應該大大地捧高他的欲望,吳國的欲望一高漲,就會輕易地去戰爭,我們可以通過晉、齊、楚三國來削弱吳國的實力,等到吳國國力疲憊的時候去進攻,就一定能夠勝利。”越王勾踐聽完之後,心悅誠服地說:“很好。”
此時的吳國正是處於國力興盛的時候。吳王夫差一心要北進爭霸,公元前486年夫差準備攻齊,修築了邗城(近江蘇江都縣,《太平寰宇記》稱為邗溝城)。邗城下挖掘深溝,通過射陽湖(江蘇寶應縣東)至末口(江蘇淮安縣)接入淮河。這條運河連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係,使吳國可以迅速地沿水路北上運兵。公元前485年,吳將軍徐承率吳國水師由海上進攻齊國。公元前484年,吳軍打敗齊軍於艾陵(今山東泰安縣)。直到吳國滅亡的前夕,吳王夫差還在大興土木,挖掘了另一條北連沂水,南接濟水的運河。這樣吳國的水師從邗城出發,一路可以由海北上,一路可以從長江入淮河,期間幾條水係都相互貫通,吳國水師可縱橫來往。
夫差為了爭天下的霸主,為自己苦心經營了一副有利的進攻態勢,根本沒有注意南邊的越國。
越王勾踐采納了大臣們“韜光養晦”的計策,麵對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的咄咄逼人之勢,表現出一副恭順的姿態,勾踐知道,吳王愈是驕傲自大,愈是離自己複仇的日子不遠了。
據《吳越春秋》記載,文種曾向勾踐獻了九條計策,文種說,“第一是要敬重上天,供奉鬼神,求得他們的庇佑;第二是送貴重的禮物給對方的國君,用錢財去討好他的臣子;第三以高價買入糧草來挖空他的國家,誘使他縱欲從而使他的黎民勞苦不堪;第四是贈送美女給他,讓他荒廢朝政;第五是送給他能工巧匠和巨木奇石,讓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第六是送給他討好獻媚的弄臣,使他喪失理智;第七是讓他殺掉勸諫之臣;第八是治理自己的國家,富國強兵,準備好尖兵利器;第九是練好自己的軍隊,趁敵國空虛的時候發兵攻打。這九種辦法,隻要大王能夠全心全意地遵從,就連稱霸天下也沒有什麽困難,更何況區區一個吳國呢?”
勾踐對此心悅誠服,大為讚歎。
勾踐開始按照文種的計策實行。他先是在越國修築了供奉鬼神的的廟宇。這在當時,起到了安撫人心的作用。
勾踐又派遣工匠到深山去砍伐木材。工人們砍伐到了許多難得的巨木,勾踐派使臣進獻給吳王夫差。夫差十分高興,決定建造故蘇台,用了五年時間才修好,弄得國內怨聲載道。
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果在苧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兩位個美女,一名叫西施,一名叫鄭旦。勾踐就派範蠡把西施和鄭旦獻給夫差。
夫差一見她倆,果然容貌出眾,把越國的美女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
有一年,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麵上,當然答應了。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
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播種的時間。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裏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過蒸熟了又曬幹的糧食,怎麽還能抽芽呢?老百姓不知底細,全都罵夫差,與夫差離心離德。夫差慢慢失掉了吳國的民心。
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就想趁機會發兵。
文種說:“還早著呢。一來,吳國剛剛鬧饑荒,吳國的實力還在;二來,還有個伍子胥在,不好辦。”
勾踐聽了,覺得文種的話有道理,就繼續操練兵馬,擴大軍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嚐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裏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隻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隻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夫差一聽,心裏十分不快,但沒有發作。實際上,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分歧,是關於吳國戰略方向的分歧。吳國君臣都想要北上稱霸。但是,對於越國這個近在咫尺的國家,而且是有多年恩怨糾葛的國家,伍子胥一直保持著足夠的警惕。這跟他的經曆和性格有關。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同勾踐一樣,都是一個為達目的能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的人。但是對於吳王夫差來說,稱霸中原一直是曆代吳國國君的最高使命,而且在經曆了對楚、對越等戰爭的勝利,更滋長了他傲視天下的雄心壯誌,小小的手下敗將越王勾踐,他並沒有放在心上,北上爭霸才是他的願望所在。所以,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隔閡就日漸加深。
不久,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見吳國早晚要亡在夫差手中,就順便帶上兒子,把兒子托付給一位齊國大臣扶養。夫差聽到這件事,怒火中燒,就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逼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悲憤地說:“我死後請挖出我的雙目,掛在東門樓上,我要睜眼看著越國軍隊開入吳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