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吳楚決戰

  唐是吳楚間一個較小的國家,蔡則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本都依附於楚國。公元前507年,當時的唐成侯和蔡昭侯一起去朝見楚昭王,為了表示忠心和誠意,各自獻上了他們最心愛的珍寶。蔡昭侯有兩個精美的玉佩和兩件絕色的襲皮大衣,他“獻一佩一襲與昭王”,自己留了一套。同樣,唐成公把僅有的兩匹名叫“肅爽”的千裏馬送給了楚昭王一匹,自己留了一匹。楚昭王見到這兩樣稀世珍寶非常高興,盛宴款待了兩國國君。

但是,二君誠心獻寶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福音,反而招來了橫禍。他們剛一回到館舍,令尹子常派來的人已等在那裏。楚國令尹名囊瓦,字子常,為人貪“賄而信讒”錯庸無道,他聽信費無極的讒言無罪而殺這豐了楚左尹宛,致使伯逃往吳國,又無故殺害了中尹陽令終,讓楚人大為不安,謗言四起。子常在朝堂上一看到兩位諸侯所獻的珍寶,立即產生了要將二位諸侯手中留下的那件占為己有的念頭。無奈二位諸侯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獻出寶物,子常便懷恨在心,到楚昭王麵前搬弄是非,昭王信以為真,下令將二諸侯軟禁了起來。子常還指使手下揚言要軟禁三年,後來成公的下屬設計將唐成公的“肅爽馬”盜出送給子常,子常才放唐成公回國。蔡國人也隻得學習唐人的辦法,把蔡昭侯自己僅有的玉佩和襲衣送給子常,才得以回國。唐蔡兩君都被楚令尹子常留在楚國待了三年。

受此大辱,蔡昭侯在回國路上指天發誓:“不報此仇,決不再渡漢水到楚國來!”說完將自己隨身帶的玉佩解下投入江底,表示自己一定要實踐這個誓言。

蔡昭侯回國後,先向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定公申告,願以其子和其大夫之子為質,要求盟主晉國伐楚,晉平公答應了蔡侯的請求,並將此事轉報給周敬王。於是,以晉國為首的共18國諸侯都來到召陵參加討伐楚國的會盟,決定由晉國的軍事統帥負責率領聯軍。由於此次討伐完全是為唐、蔡兩國諸侯而起的,所以晉國統帥荀寅覺得有資格向他們索取些報酬,於是私下向蔡侯索取那件銀鼠裘皮襖。蔡昭侯沒有料到又遇到一個子常式的人物,一則生氣,二則也無法馬上辦到,於是就拒絕了荀寅的要求。荀寅便以天氣不好,連降大雨無法行軍為由,私下解散了盟軍,結束了這次大規模聯合行動。晉國也“於是乎失諸侯”喪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伐楚不成,蔡昭侯心有怨氣無處發泄,回國途中順便滅掉了沒有參加這次伐楚會盟的沈國。楚國聽說蔡國滅了沈國,且伐楚盟軍已經解散,便派令尹子常為將,率領大軍前來攻打蔡國。蔡昭侯走投無路,索性向楚國的宿敵吳國求救。為了表示決心和誠意,蔡昭侯還將自己的兒子公子乾送到吳國作為人質,懇求吳國發兵救蔡。

吳國一直密切關注著楚國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變化,此時的楚國內因子常等人的搜刮而民怨沸騰,外因楚國君臣的胡作非為而結怨甚多,許多原來依附於楚的小國也紛紛脫離它的控製,楚國現已處於內外交困的危險境地。現在蔡侯求救於吳,這對於吳來說真是求之不得。

因蔡伐楚從道義上增強了吳軍的力量。伐楚的發起者是蔡而不是吳,如果吳國無故大舉侵楚,在道義上就難於得到國內外的支持。現在楚令尹子常無道,欺淩鄰國,遭唐蔡怨恨,吳應蔡請求而伐楚就是正義之舉,就是有道伐無道。特別是在18國諸侯伐楚未果之後,吳國高舉伐無道強楚的大旗,就更顯示了吳的秉持正義,成了天下唯一敢於與暴楚抗衡的英雄。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三萬餘人,聯合唐、蔡,出征楚國,進行了這一春秋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遠征。柏舉之戰,這場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時代的最強音,在滔天大浪,震耳的旗鼓聲中來開了帷幕。

吳國雖然隻有三萬兵力,但這支軍隊跟隨孫武進行過六年疲楚戰爭,久經沙場,訓練有素,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特別是它極善於水戰,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各類戰艦,如大翼、小翼、樓船等,都是裝備精良,具備進攻與防守功能。從軍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上來看,吳軍都堪稱當時中國的一流軍隊。但是,楚國畢竟是一個幅員寬廣的大國,它有過稱霸中原的輝煌曆史,後來雖然日漸衰落,但仍長期稱霸南方,且兵多將廣,擁有一支20萬人的龐大軍隊。如果同楚軍進行麵對麵的陣地戰,即使吳軍有所收獲,但肯定會損失慘重,破城入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針對這一客觀現實,孫武等人在破楚入郢的戰略運籌中精心策劃,深入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之後,以“避實擊虛”為原則,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最後,為避免攻打堅城郢都,孫武選擇了柏舉為決戰地。

在孫武等人的指揮下,吳軍乘船由江入淮,然後由淮河逆水西上,經州來(約在今安徽鳳台)到達汭(約在今河南潢川),後舍船登陸,與唐、蔡聯軍匯合,不作任何逗留,由北向南迅速向大別山挺進。

這時楚國還毫不知情,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場空前的戰爭浩劫已經降臨到他們頭上。

三國聯軍進攻的方向主要是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的南北交通要衝。這一帶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諸侯興兵伐楚的必經之道。楚國人原來為了防範中原伐楚,在這一重要戰略通道上設置了三個著名的關隘——大隧、直轅和冥阨(即今河南信陽市南的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古人稱之為義陽三關,它們是楚國東北方向的重要門戶。由於中原諸侯久已無力南進伐楚,而且吳國處在楚國的東南方向,所以楚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吳國會從中原諸侯伐楚的路線上來進攻。所以隻在這三個關口上駐紮了少數守軍。三國聯軍采取“迂回偷襲”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迅速攻下了三個關隘,毫不費力就進入了楚國的腹地——江漢平原。三國聯軍日夜兼程,一直挺進到漢水左岸才安營紮寨。從這裏出發,過江不遠就可以到達楚國的都城郢了。

三國聯軍直下三關,一直打到漢水左岸,逼近郢都,楚國才如夢方醒,頓時舉國驚慌。還沒有經過周密的部署,楚軍20萬人馬倉促上陣。楚軍以令尹子常和左司馬沈尹戌為統帥,他們率領楚國大軍在沿漢水右岸慌忙布防,和三國聯軍“夾漢對峙”,形成了一種暫時的僵持局麵。

三國聯軍深入楚國腹地近千裏,利在速戰,不宜持久,此時,不利於聯軍的因素在成倍地增加,四麵受敵,沒有可靠的後方,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如果楚軍迂回包圍,抄其後路,火燒聯軍停在船上的大批物資,斷其歸路,那樣三國聯軍的結局將是災難性的。而且,吳軍善於水戰,如今棄船登陸,長途跋涉,將士身心疲勞,對麵的漢水又是一道天然的防護屏障,楚軍的主力已集結於前,可謂險象環生。

而楚軍以主迎戰,貴在持久,如果能采取消磨三國聯軍的銳氣,打擊其後勤供應,就會使聯軍處於糧秣不濟、歸路斷絕的境地。這是楚國當時所能選擇的一個最好策略。楚國能否采用這一關鍵性的戰略,將會直接影響到這次戰爭的結局。

大敵當前,楚國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左司馬沈尹戌在吳國疲楚的六年中,多次與孫武較量,深諳孫武的用兵之道,便建議道:由主帥令尹子常率楚軍主力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並長期對峙,消磨銳氣,保證郢都的安全;由自己立刻率少部分兵力征發方城(今河南方城縣),調集那裏的部隊,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舟船,燒毀他們戰船上的輜重,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楚軍主力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

令尹子常同意了他的意見,派沈尹戌北上調集援軍。自己在漢水與吳軍對峙,等待援軍到來。籌策謀劃既定,楚軍各路主帥便分頭行動。然而,就在沈尹戌按原計劃赴方城調兵遣將之時,武城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一番話使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改變了主意。

武城大夫黑指出,楚軍應該迅速出擊,以楚軍的絕對優勢,一定可以擊敗聯軍。而另一位子常的親信將領大夫史皇也認為,楚國愛戴令尹您的人很少,而喜歡左司馬的人卻很多,如果讓左司馬占了首功,那麽今後您還有什麽資格立於楚國的朝堂之上?不如現在就聽眾武城黑將軍的計謀,立即渡漢水與聯軍決戰。

令尹子常本來就是一個既無膽識又無謀略之人,在聽了兩位大夫的話,利欲熏心,經不住兩位目光短淺的部下挑撥和慫恿,便置既定戰略於不顧,就輕率地指揮楚軍渡過漢水與吳軍戰。

楚軍一度過漢水,孫武就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式,在小別山與楚軍交戰一場。吳軍與楚軍剛一交戰,孫武便指揮吳軍佯敗後撤,從小別到大別山,吳軍邊打邊退,一連三戰,都以吳軍的獲勝而告終。楚軍反而損兵折將。令尹子常像輸紅了眼的賭徒,依仗兵多將廣,依然緊逼不舍,終於被聯軍引到了預定的決戰地——大別山區的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

楚令尹子常率軍三戰三敗,愈陷愈深,處於進艱兩難的境地。這是,楚軍中多數將領已預感到情況的不妙,後悔破壞與左司馬沈尹戌事前約好的作戰方案。令尹子常見此,首先恐懼起來,主張立刻退兵,以避吳軍銳氣。但他的親信將領史皇一聽,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主張此時已無退路,無論如何也要打好這一仗。

令尹子常聽了這番話後立刻又猶豫不決起來,完全失去了決斷能力。既不作立即出戰、孤注一擲的打算,也不敢再談撤退之事,就這樣一籌莫展地困在那裏。龐大的楚軍因主帥的無能而處境進一步惡化,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一場對吳軍非常有利的決戰時機就這樣悄悄來臨。

公元前506年11月9日,吳楚兩軍在柏舉一帶擺開陣勢,進入最後的決戰時刻。但此時,隨軍作戰的吳王闔閭對於決戰時機是否成熟突然產生了懷疑。這時,闔閭的弟弟、吳國前鋒夫概一大早便來見吳王,向吳王請戰。但是,吳王闔閭仍恐準備不周,不同意發起進攻。

夫概回到自己的軍營,率領自己的五千人馬向令尹子常的大營發起了猛攻,楚軍頓時亂成一團,紛紛各自逃命,根本不聽將領的號令。孫武見夫概已率先發起猛攻,便趕緊抽調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時調集主力隨後掩殺楚軍。楚軍一觸即潰,主力隨之大亂。孫武即時指揮吳軍全部兵投入戰鬥,大敗楚軍。楚令尹子常棄兵逃奔了鄭國,史皇等人戰死。

柏舉決戰,楚軍主力喪失殆盡,完全失去了拱衛郢都的能力。吳軍乘勝追擊,楚軍節節敗退。令尹子常已逃,其他將領死的死,傷的傷,楚軍頓失所依,根本無法抵擋吳軍勢如破竹的淩厲攻勢,一敗塗地,逃到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縣)一帶,才稍事休息。楚軍一麵在這裏準備船隻以求渡河,一麵勉強布陣預備抵擋吳軍的進攻。

孫武等人率領三國聯軍跟蹤追擊,也來到了清發水附近。見楚軍已有所防備,並在準備渡河,吳王闔閭便想下令立即進攻,將楚軍全部殲滅。這時夫概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如果聯軍現在立即進攻,楚軍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不免一死,他們就會齊心協力拚死一戰。不如我軍暫時不攻,使他們急於設法渡河逃跑。一旦楚軍開始渡河撤退,聯軍立即開始進攻,到那時,楚軍中已經渡河的士兵就會拚命的奔逃,正在渡河的人則急於趕快搶渡過河脫離險境,而後邊的士兵必定孤立無援。所以我軍應“半渡而擊之”。孫武等人肯定了夫概的看法,於是暫停攻擊。

楚軍果然中計,開始有計劃的渡河退卻。當楚軍渡過約三分之一人馬時,吳軍卻發起了猛烈進攻。聯軍士兵像潮水一樣向清發水岸邊撲來,同楚軍展開了激烈的拚殺。誠如夫概所料,楚軍人人爭相奪船逃命,吳軍趨勢擊殺,一舉渡過清發水,繼續跟蹤緊追楚軍逃跑的殘部。

楚軍的殘部,像無頭的蒼蠅,不顧一切的向郢都逃竄,一直逃到雍澨(約在今湖北京山西南),才停了下來。人困馬乏的的吳軍正開始埋鍋造飯,飯剛熟,聯軍正好趕到,楚軍來不及吃飯,便繼續倉皇西逃。

吳軍在追擊中,又擊敗了左司馬沈尹戌率領的援軍。

楚國援軍的全軍覆滅,使楚國完全喪失了利用漢水天險繼續阻滯聯軍、重新集結兵力的可能性。吳軍所到之處,勢猶破竹,大軍渡過了漢水天險,開始挺進郢都。此時,郢都已完全暴露在吳軍強大的攻勢麵前。由於楚軍兩大主力的先後被殲,楚邊境的軍隊遠水救不了近火,吳軍很快攻至郢都城下。楚昭王見大勢去矣,倉皇攜胞妹和幾個近臣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避難隨國。

公元前506年11月28日,吳王闔閭、孫武、伍子胥率領軍攻陷郢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