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發生在德國以外的兩件大事注定成為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其一是俄國因先後發生的兩場革命退出了戰爭;其二是美國加人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俄國是大戰中人力資源損失和經濟遭受破壞最大的國家。由於農業生產落後、工業經濟發育不夠成熟,軍隊素質低劣、裝備陳舊,特別是腐朽的沙皇專製製度和農奴製的存在,俄國缺乏應付長期現代化戰爭的基本條件。在戰時,俄國為前線輸送了160萬青壯年,其中大多數是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的農民。由於啟戰以來俄國數百公裏長的國境線一直暴露在戰鬥力強大得多的德國軍隊猛烈打擊之下,俄軍傷亡人數和戰略物資消耗很快達到極限。到1916年底,俄軍傷亡和被俘人數已達570萬人。從那時起,俄國不得不從家庭的惟一男性勞動力中征召新兵。巨量的人力資源消耗以及德軍對俄國西部領土的占領,衝擊了原本落後的農業,也破壞了脆弱的工業,國民經濟陷於一片混亂之中。隨著工農業生產萎縮、銳減,國內生活必需品供應匾乏,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俄國勞動群眾在戰時經受了最大的苦難。戰爭教育了人民,1917年,俄國各地連續發生反戰示威和政治罷工。3月12日(俄曆2月2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統治俄國達 30 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武裝的工人和士兵在起義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但是,在二月革命中竊取了政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承了沙皇政府的衣缽,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繼續進行戰爭。7 月 I 日,克倫斯基政府按協約國的要求對德奧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但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國內危機在持續加深。1917年且月7日(俄曆 10 月 25 日),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無產階級和革命士兵成功地發動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權建立後立即提出締結不割地、不賠款和約的和平倡議,但遭到協約國集團的拒絕。於是,蘇俄轉向與德國單獨進行和平談判。1918年3月3日,雙方簽訂《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約》,蘇俄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蘇俄退出戰爭使德國部分實現了戰爭初期的某些戰爭目標:俄國的中立化,控製東歐,並且至少已不再兩線作戰。但是,從1917年4月6日起,由於美國以反對德國實施無限製潛艇戰為借口對德宣戰,德國的戰爭前途仍布滿陰影。美國在戰時與協約國的經濟聯係較為密切,並對德國的擴張態勢素有戒心,它的參戰壯大了協約國的實力並在世界範圍內具有一定政治影響。但是,由於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美國為投人戰爭的軍事準備尚不充足,它龐大的經濟實力足以把自己的軍隊擴充成一支數百萬人的生力軍,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樣就為德國在俄國退出戰爭後,集中力量於西線反擊英法提供了一定條件。德國能否實現自己的計劃?這要看美國的援助是否能以足夠的數量盡快地運抵歐洲。所以,1918年就成為一個激烈競賽的年頭,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時間,是他們最需要的戰略資源。但是,對疲憊不堪的英法而言,它們更傾向於拖延,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給美國人的到來提供最需要的時間。這種形勢決定了德國人的態度:如果不能迅速在西線取得對英法的勝利,他們就不可能最後烹得戰爭。
1918年3月21日,德軍在西線發動了號稱“皇帝戰役”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主攻方向是亞眠,打擊的主要對象是英軍。魯登道夫是西線戰役的決策人和指揮者,在他看來,英國是協約國的柱石,亞眠是英、法防線的結合點,在此突破,可以切斷英、法聯係,占領法國海岸,摧毀英軍或迫其退至海峽,然後全力消滅法軍。戰鬥在拂曉前打響,在長達90公裏的戰線上,德軍出動65個師,在3001〕門大炮轟擊的掩護下,率先發起進攻。在密集的炮轟和徐進彈幕射擊之後,英軍的防禦工事和交通線已成為一片廢墟。連續兩天的推進,德軍衝破英軍兩道防線,深人英軍防區 1250 平方英裏,但由於軍需供應困難和英軍的頑強抵抗,前進速度日漸緩慢。4 月初,在無效的第二次進攻之後,疲乏的德軍被迫停止了攻勢。這次戰役英軍傷亡16.5萬人,法軍7.7萬,德軍23萬,德軍雖略有進展,但兵力損耗嚴重,力爭的戰略目標也沒有達到。
5 月,德軍將主攻方向轉向夏托蒂埃裏至巴黎一線。魯登道夫知道,正像英國人暫死保衛海峽一樣,法國人為保衛巴黎是不惜代價的。危及巴黎最易打擊法軍士氣,並且那裏也是英法聯軍大量集結地區,突破一點,將危及全局。戰鬥在 5 月 27 日打響,德軍迅速突破法軍防線,占領蘇瓦鬆,進抵馬恩河。6月3日,德軍已推進到距巴黎僅37英裏的地方,並開始用遠程大炮轟擊法國首都。但增援的美軍已抵達前線,他們攔截了德軍通向巴黎的道路,並在一場短暫而猛烈的戰鬥中擊潰了德軍。此役德軍損失 13 萬人,魯登道夫不得不每日以10個師的速度從東線向西線抽調兵力。
7月15日,德軍決定在馬恩河向協約國發動最後一次攻擊。戰鬥僅兩天,盡管德軍在一個地段前進了9英裏,但在美、法兩國軍隊的堅決抵抗麵前,他們的進攻失敗了。至此,德軍由於連續作戰,實力嚴重消耗,加上後方經濟衰退、兵源枯竭、軍需匾乏,已喪失了任何進攻能力。相反,協約國由於美軍源源不斷地抵達歐洲和物資供應方麵的巨大優勢,已開始掌握主動權。7月18日,協約國聯軍發動新的馬恩河戰役,德軍被擊退40公裏,解除了對巴黎的威脅 08 月 8 日協約國又發動亞眠戰役,僅兩天,德軍就被迫後撤並喪失16萬人。魯登道夫後來哀歎:怡月8日是戰時德軍最暗淡的日子。
,9 月下旬,協約國聯軍突破興登堡防線,德軍無力抵擋,戰敗已成定局。
與此同時,德國的盟國由於失去陷於困境的德國的支持,也紛紛走向崩潰。保加利亞由於內外危機已於 9 月 29 日向協約國投降。此後不久,英國人在中東的勝利又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奧匈帝國由於前線遭受失敗正在迅速分解為以民族為基礎的各自獨立的國家。至此,同盟國中隻剩下德國,但已陷於內外交困的絕境。
軍事上的失敗,已無法挽回;國內革命的烈火,也已成燎原之勢。
月3日,德國北海海軍基地基爾的水兵起義成為全國革命的信號。到9月,柏林發生的工人罷工已演變為武裝起義。威廉二世再也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他開始不得不考慮內政大臣德魯茲從月1日起就勸他退位的鄭重建議。帝國最後一任宰相馬克斯親王(1867-1929 年)不斷地從柏林來電,敦促君主盡快作出退位決定。興登堡也悲傷地向皇帝證明:軍隊已不再支持陛下!“弗裏德裏希大王的後代決不退位!”威廉二世反駁道。他在猶豫不定中想了一條出路,想繼續擔任普魯士國王。但是,馬克斯親王已不再等待,他未經授權就自行作主用急電向全世界宣告皇帝已經退位。異常氣惱的威廉連聲高叫:“背叛,背叛!”第二天淩晨,他攜帶兒子倉皇地逃往荷蘭避難。在那裏,作為流亡者,他繼續活了 23 年。雖然常希望他的國民會召他回國,但一直沒有人理睬。
月19,新成立的共和國代表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宣告了大戰的終結隨著威廉二世的逃亡和德國在世界大戰中的失敗,稗斯麥開創的帝國以及霍亨索倫王朝在德國的漫長統治一並告終,成為曆史的陳跡。但是德意誌帝國的擴張傳統和專製主義遺產並未得到徹底的清除。15年後,魏瑪共和國出現的道德混亂和經濟動蕩導致了一個變態“帝國”的產生,並再現了這一傳統的消極影響。
§§第七章 第三帝國
一戰後,戰敗的德意誌帝國受到嚴厲懲罰;1929193 年的世界資本主義大危機,德國受到的打擊猶為嚴重。紛擾餛亂的時局,孕育出一個驚世怪胎—阿道夫·希特勒。他站在極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極力煽動民族複仇情緒,宣揚種族優越論,瘋狂叫囂要以武力擴大德意誌民族的“生存空間”。193年1月,希特勒亂中奪權,建立了第三帝國。第三帝國對內建立起納粹黨的一黨獨裁統治和元首的絕對權威,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對外製定了野心勃勃的侵略擴張計劃,喪心病狂地發動侵略戰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的“綏靖”政策,助長了納粹德國的侵略氣焰,歐洲的廣大地區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遭到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蹂廂。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盟軍節節取勝,逞凶一時的第三帝國陷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汪洋大海。1945年5月,希特勒在絕望中自殺,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由第三帝國挑起的世界大戰,造成了人類生命財產的空前浩劫。第三帝國的統治是德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