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戰時德國

  自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以後,隨著其自治領地和殖民地相繼加人戰爭,戰火迅速蔓延至中東、非洲和遠東,戰爭開始真正具有世界戰爭的規模,但歐洲的戰略中心地位沒有改變。在歐洲,由於意大利一直動搖於兩大集團之間,戰爭一開始主要在德奧與三大協約國之間進行。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德、奧備戰較早,裝備先進,在戰初占有一定的軍事優勢。其中德國不僅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且與軍事工業密切相關的重化工業的生產能力已超過英、法、俄三國的總和。這些要素與日益膨脹的人口相結合,不免使德國軍隊成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但是這些優勢卻由於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外交上的孤立被部分地 NJ 弱了。德、奧在歐洲地理上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它們從戰爭一開始就而臨著同時在西、東、南三個方麵多線作戰的不利形勢。此外,天然易受包圍的地緣與外交上的孤立,切斷了它們與外部世界的聯係,資源的有限性使之難以支持長期戰爭的消耗。協約國方而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助於維持長期戰爭的優勢,對德奧集團來說是不存在的。因此,集中優勢兵力,先發製人,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是中歐兩強的戰略選擇。

  如前所述,德國的作戰方案,即“施裏芬計劃形成於 1905 年。其出發點是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對法、俄作戰,力爭在俄國軍隊集結力量之前,集中兵力於西線,通過奇襲合圍的閃電戰術,爭取在3至4周之內擊敗法國,迫其投降,然後揮師東進,以全力打擊俄國,增援南線的奧匈,在3至4個月內取得勝利,結束戰爭。

  戰爭開始後,德國按預定計劃,出動150萬人,在西線大舉向法國發動進攻。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德軍先後突破比利時中立防線,擊敗英、法軍隊,占領法國北部,並在9月5日抵達距巴黎50公裏地方,法國政府被迫南遷波爾多。但是德國預期的勝利,卻因俄軍出人意料地及早行動受到損害。出擊東普魯上的俄軍已危及容克貴族的產業和利益,德國軍方被迫從西線抽調兩個第一次世界大戰軍團回援,結果削弱了德軍右翼突擊包抄部隊的進攻能力重新調配兵力部署的法軍在英、比兩國軍隊的配合下對德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使德軍包圍敵人的計劃陷於失敗,並使其中的一翼反而陷入法軍的包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兩軍的對抗逐漸發展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役之一:馬恩河戰役。馬恩河是流經巴黎的塞納河的一條支流。9 月 5日,由於德國第一集團軍孤軍南下追擊法軍,駐守在馬恩河北岸的德軍成為法軍分割合圍的目標。戰鬥打響後,德國第一集團軍被迫回援,來自巴黎的法軍和行動遲緩的英軍也都向馬恩河集結。原為德軍追擊的法國第五集團軍、福煦指揮的第九集團軍也都回師馬恩河,致使德國兩個集團軍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從9月5日到9月9日,在長達20公裏的馬恩河戰線上,硝煙滾滾、炮聲隆隆。雙方投人兵力共達152萬人,經過反複衝殺,德軍撤退至艾誦河,占領巴黎的目的沒有達到;英、法軍也沒有力量把德軍逐出法國和比利時。盡管雙方都因傷亡入數不多說自己獲得了勝利,但真正遭受打擊的是德國。因為它宣告了施裏芬計劃的破產,德軍已陷人可怕的兩線作戰境地。

  到 1914 年底,西線已發展成持久性的陣地戰,德國速勝的希望已化為泡影。

  在東線,戰初德國僅布防一個集團軍(第八集團軍),連同東普魯士各要塞警備部隊共 30 萬人,以防禦俄軍的進攻。俄軍的較早出擊曾打亂了德軍在西線的部署,但因軍隊素質太差、指揮無能,雖數量上兩倍於德軍,最終仍被新任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和參謀長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所敗。保羅·馮·興登堡(1847-1934 年)士官生出身,青年時期曾先後參加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兩次獲得穿越柏林凱旋門的殊榮。1873年進人柏林軍事學院學習,此後長期在陸軍參謀總部供職,深得上司毛奇和施裏芬賞識。1903年摧升為中將,出任陸軍第四軍軍長,191 年退休。大戰爆發後,他重返總參謀部要求擔任軍職。1914年8月23日他被任命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同新任的該軍參謀長一道擔負起抗擊東線俄軍的任務。埃裏希·魯登道夫(1865-1937年),早年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1890年進入陸軍大學學習1893年畢業後任戰術教官,1908年任總參謀部第二處處長。大戰爆發後,在施特拉斯堡擔任旅長的魯登道夫調往西線參戰,任第二集團軍參謀處長。在德軍攻打比利時列日要塞的關鍵戰役中,魯登道夫指揮炮兵猛攻炮台,並身先士卒、衝入敵陣,為拿下列日建立了頭功。

  自此,他才略顯露、官運亨通,不斷得到晉升的嘉獎。

  8 月末,東線俄軍大兵壓境,來勢凶猛,緊要關頭,他即刻被任為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同興登堡一道抵馬林堡駐地赴任。8月24日,到達前線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在參謀人員霍夫曼等人的建議下,研究部署了一個聚殲俄軍的計劃。他們決定以小部兵力迷惑,阻擊俄第一集團軍,集中德軍主力於戰線右翼,力圖全殲俄第二集團軍,然後再全力圍殲其第一集團軍。為了改變德軍主力與俄第二集團軍相比在數量上的劣勢,計劃決定以德軍之一部誘敵深入,而以大部兵力分為左右兩路,分別進攻俄軍兩翼,在運動中圍殲敵人。8月26日,戰鬥在坦能堡和馬蘇林湖之間打響。德軍一支佯敗,不知中計的俄軍窮追不舍,逐漸陷人通過高效率的鐵路重新集結的德軍兩翼的包圍之中。經過3個晝夜的激戰,疲勞、饑餓、迷亂的俄軍,像受驚的羊群一樣,四散奔逃,延伸 40 英裏的德軍,隻需要把俘虜圈指給他們就行了,因為這些本來十分勇敢的士兵已經由於長途追擊的體力消耗和突如其來的打擊,喪失了任何抵抗能力。俄國第二集團軍全部消失了!此役是德軍的勝利,俄軍的災難。俄軍傷亡、被俘人數約達12萬人,有50門大炮被毀或被繳獲,大批的6重、武器落人德軍之手。眼見大勢已去的俄第二集團軍司令薩鬆諾夫,在 8 月 29 日晚獨自闖進一座森林,舉起手槍對準太陽穴,扣動了扳機,為戰役劃上了句號。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德國人選擇了 500 多年前,即 1410年7月15日條頓騎士團為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所敗的地點“坦能堡,作為這次戰役的名稱。坦能堡之戰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圍殲戰。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從此聲威大震,被稱為“珠聯璧合的一對將才,在德國國內,還興起一股“興登堡熱”,不僅“興登堡”這個名字被認為富有音樂旋律,他那巨人般威風凜凜的外形,沉穩、堅定的司令官風度,一副如同雕刻出來的軍人麵部表情,都對這個尚武民族具有極大的感染力然而,興登堡最能取悅於人的還在於他本人談到這次戰役時的態度。他把它看得很輕鬆,說他“好像進行了一次溫泉療法”。這句看似漫不經意的話,增添了他那隨和性格的感染力,同時也道出了事實的真相。因為了解內情的下屬都知道,無論在戰前、戰後,甚至在戰投期間,隆隆的槍炮聲從未影響這位新任元帥的生活節奏,他照常吃飯、睡覺、活動,而真正為戰役彈精竭慮的卻是參謀長魯登道夫。後者既沒有前者的貴族出身,也沒有前者的個性魅力,但作為副手,在戰時他始終發揮著獨立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興登堡曾坦率地講過,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使參謀長的聰明才智、過人精力和不懈的幹勁得到充分發揮,必要時為之創造條件。因此,在一些德國人的心目中,“魯登道夫是位將軍,而興登堡則是愛國者”。

  坦能堡戰役之後兩周,隨著西線援軍的到來,德軍在馬祖裏湖戰役中再度奏凱。,月11日,隨著德軍攻下俄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因斯特爾堡,人侵的俄軍便全部被逐出東普魯士。為了擴大戰果,德軍乘勝追擊,到9月下旬,俄軍已退回涅曼河。在東普魯士戰役中,俄軍總計損失 25 萬人,人侵計劃以俄國的全麵失敗告終。德軍在沉重打擊俄軍之後,也因兵力所限,暫時集結在波蘭國境線一帶,等待新的戰機。

  決定東線德軍下一步行動的,主要是俄奧戰場上的形勢。為了牽製俄軍,應德國的要求,奧匈在戰爭打響後即在加裏西亞部署4個集團軍,準備在盧布林和赫爾姆一帶粉碎俄軍先頭部隊後,實現與德軍合圍波蘭地區俄軍主力的計劃。但是與德軍一觸即潰的俄軍卻是奧軍的強硬對手。除了初戰時在克臘希尼克以南和托馬舒夫取得阻擊俄軍南下的局部小勝之外,在加裏西亞南部的戰役中,奧匈連續遭到俄軍的沉重打擊。由於兵力強大、行動迅速,8月下旬俄軍在德涅斯特河上遊重創奧軍,先後占領軍事重鎮萊姆堡和加利奇。9 月初,俄軍三路大軍在哥羅多克一帶包抄奧軍主力,形勢危急,奧軍被迫全線向桑河以西撤退。撤退中,奧軍毀壞了沿途交通,並開始向德軍求援。在追擊中,俄軍包圍了奧匈最大的要塞普熱米什爾,巧萬奧軍變為俄軍俘虜。9月下旬,俄軍已抵達喀爾巴降山麓。此役奧匈損失兵員40餘萬,並被迫退守喀爾巴葉山一線。奧匈的失敗暴露了這個多民族帝國集合休的固有弱點:經濟落後,資源分散,民族構成複雜,僅大戰來臨時,“軍事動員令要以巧種不同的民族語言下達”一項,就影響r其部隊有效實力的正常發揮。因此,德國的援助是絕對必需的。9月28日,一支主要由西線增援部隊組成的德國第九集團軍已在馮·馬肯森將軍的率領下開赴前線,德奧兩國東線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了。

  德軍在東普魯士的勝利進軍和奧匈在加裏西亞的潰敗,從不同角度使中歐盟國休會到東線戰場對整個戰略一363 一的影響。由於西線受挫,東線俄軍壓力的加大,德奧已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為了集中兵力,在一線突破,德軍把注意力逐漸轉向戰線遼闊、敵軍力量分散、便於展開運動戰的東線。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等人的堅持下,德軍決定在1915年實現戰略重心東移,以全力打垮俄軍,迫其單獨然後調乒西線,打敗英法聯軍。

  1915年新年剛過,德奧的作戰方案已經擬就,其基本方針是,西線實行積極防禦;東線兵分兩路,分別從南北兩麵對俄軍發動進攻。北麵由德軍從東普魯士向布列斯特方向出擊,南麵由德奧聯軍沿喀爾巴降山一線向萊姆堡方向進攻,最後兩軍逐漸合攏,以鉗形攻勢力爭在波蘭境內聚殲俄軍。戰役開始時,由於德軍領導對戰略重心東移仍存在分歧,東線戰場的力量對比,俄軍仍在數量上占據優勢。當時俄軍在前線部署的兵力多達175萬,德奧兩國軍隊為130餘萬。除了軍事素質,德軍取勝的條件在於強大的經濟潛力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原則的運用東線戰役在 1915 年初打響。德軍選擇了俄軍防守薄弱的馬祖爾湖東部地區,並在極度寒冷的嚴冬季節出其不意地發動了進攻。由於時值降雪,天氣奇寒,戒備鬆懈的俄軍不知在平靜的雪原上會有大兵襲來。2月8日,突然出現的德軍向俄國第十集團軍兩翼發起強攻,倉促應戰的俄軍頓時亂作一團。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俄軍奪路麵走,四散奔逃,沿途丟棄的軸重糧株無數。

  2月15日,潰逃的俄軍在奧古斯托夫森林被德軍團團圍定,經過6天的激戰,全部為德軍所殲在喀爾巴籲山一線,從1月至4月初,俄奧之間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奪戰,但雙方都沒有取得重大進展。

  5 月,德、奧協議決定集中兵力於俄軍防衛較弱的西部加裏西亞,發動一次突襲,以分散進攻喀爾巴籲山的俄軍,援助奧匈,並牽製俄軍的西進計劃。為了實現這次突襲,德國從西線調來大量精稅部隊,連同奧軍,組成強大的集團軍,由德軍將領麥根遜統一指揮。由於德軍的調配極為迅速、嚴密,並通過對波羅的海地區的佯攻轉移了敵人的視線,俄國對德奧新的軍事意圖毫無所知。5月2日,在夜幕的掩護下,德軍以強大的炮火開路,集中優勢兵力,向平靜的俄軍陣地發起猛烈的衝鋒。麵對強大的突襲,俄軍一片混亂,軍事指揮失控,軍需供應匾乏。在3人1杆槍,每門炮每天分攤兩枚炮彈的裝備下,俄軍的抵抗都變成無謂的犧牲。德軍乘勝猛攻,在 20 多天裏先後拿下雅羅斯瓦夫,萊姆堡,占領了加裏西亞大部分地區 06 月末,德奧開始實施南北夾攻合圍波蘭地區俄軍的計劃。7 月初,馬肯森指揮的德奧聯軍已拿下克臘西尼克,直驅盧布林、赫爾姆地區。8 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率領的德軍挺進波蘭和立陶宛,前鋒抵達維爾諾為了保存實力,俄軍被迫撤離華沙,並讓出了維斯瓦河兩岸地區。從1915年5月至9月,5個月中,俄國先後喪失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部分地區,俄軍戰線大幅度東移,軍隊傷亡85萬人,被俘90萬人,這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失敗。氣急敗壞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為推卸戰爭責任,撤銷了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的最高統帥職務,自任最高統帥。德奧在9月末占領維爾諾城以後,東部戰線從裏加灣到德涅斯特河基本形成一條直線。由於戰線漫長,難以深人俄國腹地,德軍迫使俄國投降和單獨和,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此後,東線也進人陣地戰德軍在東線的節節勝利,對巴爾幹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同塞爾維亞矛盾較深的保加利亞,在德奧的拉攏下,於1915年10月加人同盟國方麵作戰。保加利亞擁有一支大約 30 萬人的陸軍,加上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參戰不免使塞爾維亞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在德、奧、保三國的聯合進攻下,兵力薄弱的塞軍被擊敗後全部撤離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被占領以後,加上土耳其早在 1914 年月已加人德奧方麵作戰,同盟國之間建立了直接聯係,並逐步連成一片。但由於意大利在 1915 年 5 月加人協約國一方作戰,以及英法在中東、俄國在高加索一帶對土耳其的圍攻,同盟國在戰略_L沒有擺脫被包圍,封鎖的形勢。因此,到了1916年,德國被迫對作戰方針再次作出新的調整。鑒於俄國幅員廣大,氣候寒冷,難以繼續深人,而英法不僅在西線構成重大威脅,麵且不斷地以財政和軍火的支持使俄軍恢複元氣,因此隻有速勝英法才能贏得整個戰爭的主動權。1引6年年初,德軍總參謀長法爾根漢已開始在西線集結重兵,並秘密選擇突擊目標,準備傾其全力,一舉獲勝。法爾根漢是在馬恩河戰役失利後接替毛奇出任總長的,他曆來把西線視為戰略重點,並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存在著一定分歧。在東線無望速勝的形勢下,法爾根漢的西線打擊計劃開始受到重視。在西線,德國一直把英國視為主要敵人,但因大海阻隔和對方海軍力量的強大,德國沒有直接打擊英國的手段,惟一的選擇是重創它的盟友法國,然後使其孤立起來。在德方看來,法國由於戰時的兵力消耗已十分衰弱,如果在它的要害部位給予猛烈的一擊,它必然會走向崩潰,從而使英國手中最好的武器被打落在地。法爾根漢不打算對法國實施大規模的圍攻計劃,而是要選擇一個戰略要地和情感上被視為神聖的地區,重點突破,使法國為保衛這一地區被迫投人其全部力量,達到使之在軍事上、心理上走向全麵崩潰的目的。這個打擊部位最終被確定在法國的東北門戶凡爾登要塞。

  凡爾登,是法國曆史名城,也是通向巴黎的一個強固據點。由於地處馬斯河畔的高地之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羅馬帝國時起就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子孫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了查理曼帝國,構成現代法德意三國政治疆界的雛形。三十年戰爭以後,依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凡爾登和梅斯、土爾三城正式並人法蘭西版圖。大戰爆發後,凡爾登成為協約國西線伸向德國防線最突出的部分,並令人不安地接近德軍鐵路運輸線不足 13 英裏。因此無論從曆史沿革或戰略地位而論,凡爾登都是法國人視為神聖的地區。法爾根漢深信,占領凡爾登將會成為從軍事上、心理上“碾碎法軍的磨盤”1916年2月21日清晨,在140多門大炮的轟擊聲中,德國以17個師27萬人的兵力向凡爾登發起攻擊。震耳欲聾的炮聲延續了12個小時,20萬發炮彈傾瀉在凡爾登周圍不足14英裏的三角地帶,密集的炮火夷平了壕溝,摧毀了碉堡,並把森林撕成碎片。被擊中的人群、馬匹和裝備像稻殼一樣飛散在天空,爆炸的熱浪溶化了周圍的積雪,把許多雙目失明的傷兵淹沒在浸水的彈穴之中。但是,法軍不惜一切代價死守陣地。

  兩軍火力交叉對射,步兵衝鋒,最後發展到白刃戰。在法軍的殊死抵抗下,德軍進展緩慢,直到23日才突破第一道防線。25日德軍占領都蒙炮台,並用炮火把法軍陣地切為數段。在這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法國政府迅速調集19萬生力軍和250噸軍火,用全力阻擋德軍占領凡爾登。雙方反複衝殺,形成拉鋸戰,彼此傷亡慘重,但德軍未能實現自己的戰略計劃。這次戰役一直延續到9月,德軍曾發動多次進攻高峰,中間也有一些間歇,但始終未能攻下要塞。此役雙方傷亡兵員約達 70 餘萬,法軍傷亡略多於德軍,但德軍未能拿下要塞,宣告了自己在戰略上的失敗。法爾根漢也因此次失利失去德皇的信任,他在當年 8 月 28 日被迫辭職,由興登堡繼任總參謀長,魯登道夫任軍需總監,為總長的副手。

  在凡爾登戰役進行期間,英法在索姆河一線策劃了一次對德軍的進攻。戰役於7月1日在索姆河畔打響由英軍擔任主攻,法軍配合。這次戰役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截止月戰役結束,雙方傷亡人數達120萬人,協約國僅攻占了德方微不足道的一點土地,但也減輕了凡爾登戰役的壓力。

  凡爾登和索姆河兩戰役以後,德軍的進攻能力已大大削弱,企圖在一線突破盜得戰爭的希望已成泡影。由於協約國實行的海上封鎖,德軍物資供應日益匾乏,為了衝破封鎖,德國已籌劃與英國爭奪製海權。1916 年 5 月 31日至6月1日,英、德之間發生了一次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由於海戰的地點在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常稱作“日德蘭海戰”。海戰中,德國出動軍艦101艘,英國出動151艘,經過激烈的交鋒,德國有1艘大艦10艘小艦被擊沉,約2500名海軍官兵葬身海底;英國有艘小艦和3艘大艦被擊沉,約600 餘人被大海吞沒。雖然英國損失大於德國,但由於英國海軍實力雄厚,德國難以打破海上的被動局麵。隨著殘餘艦隻乘夜幕溜回本國港口,德國艦隊直至大戰結束,一直不敢貿然出海作戰。但是,為對付英國海上封鎖,德國實行了對英海上潛艇戰。早在 1915 年 2 月,德國已宣布不列顛各島周圍海麵為戰區,聲稱要對原屬協約國的一切船隻加以擊沉。潛艇戰涉及到許多中立國的船隻,其中美國曾以參戰相威脅對德國發出警告。迫使德國不得不對潛艇戰作出限製。截止1917年2月1日開始實施無限製潛艇戰,德國的潛艇潛力已使英國的海上物資供應受到一定威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的,估計在130萬噸至190萬噸之間。在實行無限製潛艇戰以後的高峰期,德國潛艇平均每天擊沉英國和其他協約國大約50萬噸的商船。

  從大戰爆發以來,德國已相繼實施了各種各樣的戰略計劃,包括 1914年的施裏芬計劃,1915年擊敗俄國的計劃,1916年在西線決定戰局的計劃,1915至1917年的潛艇戰和海戰計劃。但所有這些計劃都未能幫助德國實現速勝戰略。隨著軍事力量的耗竭和各種物資及戰略資源的K乏,德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在不斷惡化,民眾的反戰情緒日益增長,高層內部的矛盾衝突和鬥爭危機步步加深。這些都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由於戰爭曠日持久,到 1917 年,德國的經濟發展已嚴重衰退。其中農業生產因勞動力不足,人員、馬匹和燃料被征用以滿足軍隊和軍火工業的需求,其產量、產值已大幅度下降。穀物、飼料、肉類產量1917年隻有1914年的一半,加上海上封鎖,食品奇缺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916年冬,由於馬鈴薯欠收和麵包、肉類的9乏,人們用蔓青充饑,因而被稱作“蔓青的冬天”。工業生產,由於轉人戰時軌道,資本和勞動力大幅度地投向軍事工業部門,軍火生產的急劇上升與民用消費品的顯著下降形成鮮明對比。依據1916年12月發布的“興登堡計劃”,凡17歲至60歲的男於,一律被征調人伍;留在工廠中生產的勞動者,不得隨意離崗;一切工廠、企業都必須服從軍工生產的需要。興登堡計劃破壞了工業發展的內在平衡和節奏,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在農業長期受到忽視的情況下,把國家帶到了饑餓的邊緣。到 1917 年冬天,德國居民的食物供應較之戰前已縮減 2 乃;至大戰結束,因饑餓、貧困、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已達 60 多萬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人民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

  大戰爆發不久,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就以不同的形式展開反戰宣傳,號召抵製軍事撥款,揭露戰爭的掠奪性質,呼籲加強各民族的國際團結。1916年5月,在柏林、德累斯頓、耶拿等城市先後發生大規模的反戰示威遊行,遊行群眾公開高呼“反對饑餓!”、“反對戰爭!”“和平萬歲!”等口號,要求結束戰爭、締結和約,改善生活狀況。1917年,反戰運動逐步波及到軍隊中,出現了離開艦隊、不願服役的水兵運動高潮。在柏林、萊比錫、不倫瑞克、漢諾威、馬格德堡、哈勒出現了強大的罷工浪潮,提出了廢除書報檢查製度,實行言論、出版、結社自由,廢除自願兵役法,實現不兼並別國領土的和平,爭取充分民主等一係列政治經濟要求。

  國內經濟形勢的惡化和反戰運動的興起,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派別分化。圍繞戰爭問題,統治階層內部,特別是宰相和軍隊領導人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大戰爆發時,被稱作德國政壇上“遲純而緩慢的農夫”貝特曼一霍爾維格正位居相位。他在戰前的任期內(1909-1914 年)已給人留下一個“怯於行動、猶豫不決、毫無影響能力”的宰相的印象。但有人卻認為他是一個“掌管權力,卻不沉酒於權力”的政治家。他性格優鬱嚴肅、遇事喜好仔細權衡、厭惡追逐效果和大肆張揚,但一且經過長期等待和深思熟慮選定了目標,他會堅韌不拔地堅持和維護由他個人負責並具有深遠影響的決定。並且,為了在變化無常的內政外交格局中謀求可能實現的任務時,卻也能手段靈活,不抱成見。他謀求內外政策的目標,既靠深謀遠慮,也靠詭計多端、難以識破的策略。因而,至今他仍被認為是德國近代史上評價最為矛盾、令人“捉摸不透的宰相”。貝特曼一霍爾維格繼承了由他的前任標洛遺留下的外交格局:德國“受包圍”的局麵。因而他把衝破這種包圍視為他畢生的使命,其辦法是力圖使英國從三國協約中解脫,但直到 1914 年他都未能做到。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德國軍人的勝利信念促使他相信,有必要通過一場局部戰爭未實現德國的外交目標。因此,他對德國投人戰爭負有重要責任。當馬恩河戰役的失利證明預料中的“短期戰爭”是一種幻想時,他開始與軍界發生分歧。與軍人們不同,他提出“保障加安全”的公式,淡化領土兼並,以期能為僅僅讚成衛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人所接受,並在外國麵前起掩飾的作用。戰爭初期,他提出“把俄羅斯的暴政統治擊退到莫斯科”的口號,以後又在蒂爾皮茨的影響下,主張立即同俄國單獨靖和。在圍繞波蘭問題同俄國的談判中,關於這個地帶的規模大小,他同軍人和普魯士大臣們發生了長達數年的爭吵最後終因軍人們強硬的擴張要求占據上風導致了德俄談判的破裂在v艇戰問題上,貝特曼一霍爾維格既懷疑潛艇的巨大威力,又害怕因此招致美國參戰。宰相的否定態度曾引起蒂爾皮茨的猛烈抨擊,但卻得到總參謀長法爾根漢的支持。然而,當凡爾登戰役爆發法爾根漢決定用潛艇戰支持德軍在西線的進攻時,宰相又被迫向軍方作了妥協。此後圍繞潛艇戰問題,貝特曼與軍人集團多有抵悟。為了避免給美國參戰提供口實,他先說服威廉二世將鼓動打無限製潛艇戰的蒂爾皮茨解職,以後又向皇帝進言撤換了法爾根漢。貝特曼一霍爾維格寄希望於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他相信,隻有“坦能堡勝利者”的神話才能使德國人度過這場危機。但是宰相的期望很快被證明隻是一種幻想。因為這兩位神話人物畢竟也是軍人主戰派的典型代表,他們上升到最高統帥的領導地位必然會加強軍界對抗宰相的力量。1916年秋,隨著外交大臣雅戈夫的職務為最高統帥部的代理人齊默爾曼所取代,貝特曼一霍爾維格的活動空間已大為縮小。11月,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示意下,右翼各政黨在帝國議會正式提出潛艇戰問題,並表示宰相應當根據最高司令部的決定行事。貝特曼麵對兩種選擇:或接受這種最後通El'式的要求,或因拒絕批準而引退。宰相選擇了留任。

  理由是他的離職將會引起內政困難,因為他至今仍把自己視為民族團結的保證。這樣一來,就不再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作他的溫和政策的檔箭牌,而是他成為他們極度冒險政策的檔箭牌。

  盡管如此,宰相並沒有和緩他與軍部領導人之間的矛盾衝突。1917年4月5日,當他在普魯士國務部建議,由皇帝下詔宣布在普魯士實行普遍、平等、無記名的直接選舉改革時,不僅普魯士有半數大臣不接受宰相富有遠見的建議,而且遭到軍方的非難。他們譴責宰相的改革意圖,認為是在渙散戰爭。貝特曼一霍爾維格堅持自己的看法,並積極爭取威廉二世支持他的改革計劃。1917年7月11日,當皇帝終於被說服答應草擬一部曾允諾過的選舉改草草案時,貝特曼遭到保守黨人和萊茵一威斯特伐利亞工業界的一致反對。選舉法草案是貝特曼的最後一次勝利,但同時也是他政治上的死刑宣判書。兩天後,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堅持下,貝特曼被迫辭去宰相職務。一位不知名的普魯十官吏格奧爾格·米夏埃利斯(1857-1936 年)接替了這一職位。但在興登堡、魯登道夫軍事專政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宰相一職已無足輕重,皇帝也變得徒有其名。總參謀部是帝國最起作用的機構,它填補了權力真空。由於這個原因,它決定了德國對待戰爭的態度,也決定了帝國的最後命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