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是一場全歐意義的革命,除了英國和沙皇俄國,整個歐洲都發生了革命。三十多年來縈繞在歐洲各當權者心頭的擔優,到 1848 年終於變為現實:王冠被成打地打落在地,國王們逃之夭夭,共和國紛紛成立,大街上到處是川流不息的革命民眾,一切都似乎是 1789 年法國革命的重演,不過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廣大的範圍出現了。但是,由於時代背景不同,階級力量配置的不同,特別是無產階級獨立運動的興起,資產階級的革命隆已大大減退,這使得 1848 年革命因缺乏統一的革命動力,在經曆了短期的革命高潮以後,很快轉向低潮。革命猶如暴風驟雨,成功來得快,而失敗也幾乎是同樣的快。到 1848 年 6 月,隨著巴黎無產階級起義被鎮壓,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在全歐範圍迅速轉向退潮。在革命初期被打暈了頭的各國反動政府從最初的震驚中很快恢複過來,並聯手發動了對革命的反撲,隨著6月後潮水的降落,革命在1849年滑向它的終點。

  在德意誌,革命經曆了和整個歐洲大致相同的曆程o1848年3月,當法國二月革命的咫風越過東部邊境的時候,革命迅速地、幾乎是所向無敵地並且以驚人相似的形式席卷德意誌各邦。3月1日,與法國毗鄰的巴登首先發難,迫於人民的壓力,大公解除了幾名反動大臣的職務,並在隨後的幾日內被迫接受民主派提出的各項自由民主主張,宣布廢除封建製度。3月2日,慕尼黑發生大規模的群眾示威,迫使巴伐利亞政府取消書報檢查製度,實行責任製內閣。國王路德維希被迫在3月16日召開議會,並在3月20日宣布退位。在黑森和符騰堡,革命在3月初也開始迅猛發展,大公和國王被迫調整或解散舊有內閣,接受憲政改革的要求,到3月中旬政權已相繼轉人自由派人士手中。

  更大規模的鬥爭發生在奧、普兩大邦。自3月3日,來自匈牙利的愛國者路德維希·科蘇特在議會發表演說抨擊梅特涅製度,要求實行憲政以來,多瑙河君主國已處在革命的前夜。3 月日維也納街頭已出現傳單,號召人民起義,推翻政府。到 13 日,由大學生和自由派領袖組織的群眾示威同武裝軍警發生衝突,旋即演變為大規模起義。武裝的群眾擊退士兵們的進攻,擁進王宮,要求梅特涅辭職。奧皇決定犧牲梅特涅,當晚他被解除首相職務。第二天,隨著梅特涅喬裝逃往英國,宣告了奧地利反動政府的垮台。3月14日,新的科羅拉特內閣成立。4月25日,皇帝宣布奧地利為立憲國家。梅特涅的下台在德意誌產生了巨大反響接著革命風暴迅速波及奧地利帝國以及整個意大利和德國3月15日柏林發生群眾騷亂,至18日演變為流血衝突。為街壘戰所震驚的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發表文告,答應撤走軍隊並被迫向死難起義者的遺體鞠躬致敬。在意大利的米蘭,起義者也在 3 月 18 日將奧地利駐軍驅逐出去,宣布成立獨立的共和國。在匈牙利,3 月巧日議會批準了“三月法令”,與奧地利在憲法上采取了完全分立的立場。幾天後,費迪南皇帝也被迫賦予波希米亞以同樣的地位。這樣,在三月這個前所未有的革命月份,德意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奧地利帝國的大廈行將崩潰;普魯士的統治失去平衡;整個德國在醞釀實現統一;而在意大利,戰鬥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可以說,革命所到之處,為革命所震驚的政府都不自由主地答應頒布憲法,人民紛紛舉行製憲會議,一些獨立的或自治的國家在鬥爭中陸續產生。在那些還保存著農奴製的地區,則宣告廢除農奴製,農民紛紛擺脫舊有領主的控製,獲得了人身的解放。

  1848年革命迅猛異常的衝擊力首先是獨立工人運動興起的產物。自184年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發生以來,工人運動在 40 年代已經有了重要發展1847年,流亡在布魯塞爾的馬克思(1818-183年)和恩格斯(1821卜一 1895 年)己經將早期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在1848年2月巴黎革命的前夕發表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這個劃時代的文獻不僅是德國工人運動走向成熟的標誌,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1848年革命發生後,受這一科學理論武裝的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革命在全德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月革命發生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的綱領性文獻,用以直接指導1848年德國革命。綱領提出了建立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誌共和國的目標,同時提出武裝人民,無償地廢除一切封建義務,把王公貴族的土地、礦山、運輸工具收歸國有,建立國家工廠,實行普遍免費教育等主張。綱領還提出無產階級積極參加民主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的策略原則。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號召下,到4月初,大約有40名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帶著這個綱領回國參加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在回國後,在科倫創辦大型日報《新萊茵報》,積極聯合革命民主派,宣傳工人階級獨立的政治主張,推動了革命在早期的深人發展。

  隨著三月以來革命在各邦的勝利,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的德國的任務被提到曆史的前台。因此在各邦的革命之外,還有一個全德共同的革命舞台。這個“革命”主要是由各邦的自由派資產階級來進行的。經過三月末以來一個多月的籌備,1848年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召開了所謂的全德國民議會。議會的法定代表為 831 名,但參加開幕式的僅 30 人,以後陸續增加到 50 人左右。代表們來自全國各地,但以自由派和激進派的領袖為主體,也包括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和文化界人士。除了少數例外,會議的代表很少有職業革命家,其中絕大多數為學者、教授、作家、政治家、律師、法官和政府機關人員,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以及知名的經紀人也參加了大會。從表麵上看,會議的代表是一群光輝燦爛的人物。他們都是因個人品質或聲譽麵不是作為階級、黨派的代表被推選出來的。從他們的主要構成成分來看,他們是理論家而非實踐家,“著名的名字多,有政治頭腦者少;仰承鼻息的官員特多,來自人民的有獨立身份的人少”(古茨科)。他們想要建立的德國是一個自由、自治、在聯邦範圍內統一的“民主的”德國。他們的統一理想是熱忱的、平和的,最主要的是合法的。他們希望通過勸說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厭惡暴力,既不想同現存的德意誌諸邦發生武裝衝突,也不想同國外發生戰爭糾紛,更不願發生普遍的國際工人階級的動亂。作為受尊敬的教授和商人,他們對德國激進主義和共和主義的恐懼遠勝過對各邦君主的恐懼。這就決定了這個以議會方式實現德國統一嚐試的悲劇性結局。不同於英、法兩國的革命家,德國的資產階級由於出生太晚,當他們開始革命的時候,無產階級已經開始向資產階級宣戰,他們的反封建要求已經由於俱怕老百姓而大打折扣。然而,正是下層民眾在街頭的革命才使資產階級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政權。現在他們想通過模仿 1789 年在法國舉行的國民議會來實現民族統一的願望,但卻不願采取法國革命者與下層民眾那怕是貌合神離的聯盟。他們寄希望於各邦君主的支持來實現削弱各邦君主權力的民族統一,這就是這個所謂的全德議會悲劇性結局的原因所在。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而臨的最棘手的問題,首先不是社會的而是民族的。不同於 1789 年的法國國民議會,它不隻是要締造一部憲法,同時還要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在這方而,它首先遇到了為這個國家劃定一個確切範圍的難事。因為奧地利統治著許多非德意誌民族,而普魯士的東普魯士一直是處於帝國領土之外。至於丹麥,由於它統治著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因兩個德意誌公國,自1815年以來就作為邦聯的成員看待,而現在應對它如何處置?如果像一些民族主義詩人所說的,“哪裏有人說德語,那裏就是德意誌,(”)那麽,那些有德意誌人居住的非德意誌地區,特別是早已脫離帝國的瑞士和荷蘭的一些地區,又該怎樣對待呢?

  與此相聯係的另一難題是關於“大德意誌”和“小德意誌”的爭論。前者希望找出一種解決辦法,使存在著複雜的民族問題的奧地利能被包括在統一的德國之內;後者則力圖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個清一色的“德意誌”民族國家。由於這種分歧,會議分裂為大德意誌派和小德意誌派兩個派別。大德意誌派一度占居了議會的多數,因為許多議員都期望非德意誌的各民族能保留在統一的德意誌國家之內;也由於這個原因,當奧地利軍隊鎮壓捷克的民族起義時,他們不禁為之拍手叫好。但是當堅強有力的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侯爵(180-1852 年)在月 21 日被任命為奧地利首相,並力圖按國家利益至上的大膽原則把奧地利重建為一個包括匈牙利在內的中央集權帝國時,法蘭克福議會關於把奧地利融解到德意誌的和非德意誌的組成部分的設想便化為泡影。於是,揚揚得意的小德意誌派開始誇耀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一些以前主張把奧地利包括進來的代表人物,如今也大聲疾呼,要求立即選舉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848年10月19U,國民議會開始審議新的德意誌帝國憲法。從此,議會的活動就卷人冗長的辯論和不著邊際的清談之中。圍繞憲法草案的第一句話“每個德國人”的提法,議會就陷人無休止的爭論,以後又為由誰出任帝國元首的問題爭執了 8 天,其中有 23 人圍繞這一問題發言。關於公民基本權利的討論從1848年7月3臼就已開始,直到12月27日才形成正式法案。議會還成立了一些專門委員會討論有關方麵的國家立法,但由於分歧過大,大多數的委員會都未能完成議會交給的任務。一些決定性的問題,如建立一支國家武裝力量的問題、消滅殘存的封建製度的間題,都沒有在議會的討論中得到下文。漫無邊際的討論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也轉移了國內政治鬥爭的視線。正是在清談的資產階級掩護下,各邦的反動勢力從最初的打擊中醒悟過來,恢複了元氣並發動了對革命的反攻。

  反撲最先出現在奧地利。1848年6月,第一屆泛斯拉夫人代表大會在布拉格開幕,會議期間爆發了捷克人的反奧起義。當地駐軍指揮宮溫迪施格雷茨命令炮轟布拉格,鎮壓了起義,奧軍在這裏最先控製了局麵。7 月,奧軍又打敗撒丁王國的軍隊,以野蠻的報複手段恢複了對倫巴第與威尼斯的統治。9月至10月,在克羅地亞將軍耶拉契奇的配合下,奧軍開始向革命的匈牙利開戰。在維也納,富有遠見的革命家已意識到,如果耶拉契奇的軍隊取得對匈牙利人的勝利,他們很快就會掉轉頭來打擊自己。因此,在 1848 年10月,他們又發動了第二次維也納起義。但是起義已經有些為時過晚。出逃的奧皇迅速把耶拉契奇的軍隊集中到維也納,同時又調集溫迪施格雷茨的大軍包圍了全城。經過5天的激戰,維也納在10月31日陷落。

  維也納起義失敗以後,自由派內閣被解散,由封建主和舊官僚重新組成新內閣。1849年3月,新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1848-1916年)頒布極端反動的帝國憲法,在廢除對革命的承諾基礎上恢複了專製統治。

  在普魯士,隨著維也納十月起義被鎮壓,反革命的力量也轉人反攻。1848年月初,國王在官廷黨的影響下任命勃蘭登堡伯爵組成保守內閣,完全排擠了資產階級自由派。普魯士軍閥弗蘭格爾將軍被任命為軍隊最高統帥,率 4萬大軍進駐柏林,實行軍事戒嚴。正在製訂憲法的普魯士國民議會被迫從首都遷往勃蘭登堡,並於1848年12月5日被強行解散。普魯士又恢複了君主專製的統治局麵。不過,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答應將恩賜給臣民一部憲法。由於這部憲法的頒布(1850 年),普魯士擴大了在各邦資產階級中的影響,為它實現自上而下的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奧、普兩邦的反動勢力轉人進攻時,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還在埋頭討論製憲,直至1849年3月28日所謂的全德帝國憲法才最後出台。憲法規定,由德意誌 36 邦組成君主立憲製帝國,各邦保持內政獨立,帝國首腦是依法選舉產生的皇帝,帝位可以世襲,掌握聯邦的最高權力。立法機關由兩院製議會組成,一院代表各成員邦,另一院由人民代表組成。前者有176名代表,其中半數由各邦政府決定,半數由各邦立法機構決定,代表任期6年。下院的組成學自美國憲法:每3年經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投票產生,每5萬人中可選出I名代表。代表們的意願不受政府指示約束,對於議會通過的法律,皇帝不能否決,隻能拖延執行。

  憲法在議會通過後提交各邦政府審議,結果有 28 個邦表示有保留地接受憲法,奧地利、巴伐利亞和漢諾威完全拒絕接受憲法。議會按“小德意誌”方案選舉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為帝國皇帝,並派遣由議長愛德華·齊姆鬆率領由 32 名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赴柏林,詢國王呈獻皇冠。但是遭到威廉的拒絕。他表示隻能從王公貴族和合法君主手中而不能從人民代表手中接受皇冠。普王的鄙夷態度給了代表們當頭一棒,使法蘭克福議會工作的最高成就全部落空。沮喪的代表團回到法蘭克福。報告了使命的失敗。但議會中的溫和派仍對普魯士抱有幻想,期待著通過談判來達成新的協議。結果迫使弗裏德裏希·威廉下令拒絕接受憲法,並在 5 月 14 日宣布從法蘭克福召回普魯士代表,而奧地利在4月5日就已召回代表。這樣,大部分議員由於失望接受了各自政府的指令,離開了法蘭克福,而剩下的小部分激進分子堅持要為維護憲法和議會的權威鬥爭到底,他們公開籲請各邦人民支持憲法,希望通過新的革命發動,維護革命的最後成果。但是,原先從未打算使用暴力的學者們錯誤地枯計了形勢。革命的高潮在他們埋頭於咬文嚼字的憲法條文討論時,已經成為過去。當各邦已轉人反攻並取得對革命的勝利時,僅靠維護憲法的呼籲而缺乏切實有力的反封建舉措,是難以引發新的革命高潮的。盡管在薩克森、巴伐利亞和巴登等南德地區曾先後爆發維護憲法的起義,但因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它們一一先後被普魯士軍隊鎮壓下去。殘存的國民議會被迫在5月末離開法蘭克福遷往斯圖加特,不久即被符騰堡軍隊強行驅散(6月18日)。至此,轟轟烈烈的德國革命以失敗告終。

  革命的失敗標誌著按資產階級自由民主主義方式自下而上統一德國道路的夭折。但是革命重創了封建秩序,鍛煉了工人階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分裂勢力,這些都為50至60年代的經濟高漲和統一運動的再興創造了條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