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農業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

  自1807年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啟動以來,雖然維也納會議後的封建複辟使各項改革陷於停頓,但惟有農業政革能夠逾越重重障礙,得以持續進行。至1819年以後,農業立法逐漸擴大到普魯士新得的和重新得到的省份。1821年,普魯士政府又頒布“義務解除法”和“公有地分割法”。前者重申隻有富裕農民才能贖免封建義務;後者規定將農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分割,變為私人所有。雖然著眼於保護容克和富裕農民的利益,但對舊的傳統土地結構仍起到了衝擊和破壞作用。對農村土地關係的最後調整發生於 1848 年革命之後。通過1848年9月7日的法令和1850年3月2日的“贖免法”,普魯土最終通過農業改革完成了從封建土地所有製向資本主義私有製的轉變從改革開始到1848年,普魯士共有將近29萬戶較富裕的世襲農民以現金或租息,解除了封建義務,約7萬餘戶不富裕農民通過割地解除了封建義務,後者稱“調整農戶”。兩者相加達36萬餘戶,富裕農戶遠超過不富裕農戶。他們總計贖買了170萬天人工勞役,60萬天車馬勞役,折合資金達1850萬塔勒。1857年3月6日政府頒布(宣告喪失權利法令》,規定1858年12月31日後,農民再無權申請贖買封建義務。至此,那些長期無力贖買封建義務的小農和佃農,逐漸變為自由出賣勞動力的農業工人,農業生產者已經和他們的生產資料相分離。

  曆時半個世紀的改革,對普魯士的農業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可以自由離開莊園,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實際上對於失去土地的農民而言,構成了一支潛在的自由勞動力大軍,這是對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的最大破壞。其次,獲得土地的農民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自由財產(土地)的所有者,他們中的少數人通過發展資本主義經營和擴大地產,成為農村的資產者—富農。第三,容克貴族的土地由封建領地轉變為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且通過農民割讓土地,地產不斷擴大。在易北河以東,容克幾乎無例外地把自己的地產合並成大莊園,雇傭農村“自由”的勞動力—長工和 F 工,來進行耕作。1854 年頒布的“雇農法。,規定,雇工和主人的合同一經簽訂,不得中途退耕或罷耕,從法律上保證了容克莊園的勞動力。此外,通過贖買封建義務,容克獲得巨額贖金和現款,1815至1847年容克所獲贖金已達1854.5萬塔勒,1850年3月,依據“贖免法”又獲得1950萬塔勒。這筆巨款既可改善農業經營,也可投資工商業,無疑加速了容克的資本主義化。容克在改革中靠犧牲農民所得到的土地總計420萬摩爾根,經過1848年以後的調整,他們的土地進一步連成一片,為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隨著工業革命開始後對糧食和工業原料需求的增長,容克紛紛把莊園經濟改造為資本主義農場經濟。到 19 世紀後期,在歐洲兒乎找不到比容克更好的農場主、比東部莊園更好的農場。他們已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大農業的典範,被稱之為資本主義農業發展的普魯士道路。

  在普魯士進行農業改革的同時,德意誌其他地區也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實行了農民贖買封建義務的改革。在德意誌西南部,巴登的農奴製改革比較徹底。1818年首先從立法上廢除了新獲地區的農奴製;1820年取消人身賦稅,並開始贖買勞役稅;1831年無償取消國家的勞役;183年允許農民贖買地主的封建勞役;1848年廢除了封建束縛的最後殘餘。在符騰堡、漢諾威、薩克森和黑森選侯國,30年代以後均已開始進行全麵改革。巴伐利亞在19世紀初已開始宣布解放農民,但隻是在 1848 年革命以後才推動了贖免的全麵展開。奧地利在1846年頒布救令提出改革計劃,1848年9月7日通過立法宣布解放農民。總之,到 1848 年革命以後,幾乎在德國所有地方都程度不同地完成了對農民的解放,這時候距離開始解放和認識到它的必要性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

  農業改革是在全德範圍內所進行的一場改變封建生產關係的變革,它的完成實現了土地所有權、經營權與勞動者的分離,為資本主義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資本主義化的容克貴族通過新的農業經營方式和耕作製度,並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使農業生產力進人新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中世紀的三圃製已被“改良的三圃製”(即在原來休耕的土地上種植三葉草、蘿卜、馬鈴薯等)和輪種製所取代,這樣既擴大了耕地麵積,又增加了牲畜的飼料來源。從180年至1850年,休耕地在全部耕地麵積中所占比重從3%減少至15%,增產穀物約1.2億噸,畜牧業的條件也大為改善。休耕地的減少也與化肥的應用密切相關。科學研究的進展使人們了解到土壤的化學成分和植物生長中礦物質所起的作用,從而為提高土壤肥力製造人造化肥提供了條件。

  1840 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18031873 年)發表《化學及其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創立了農業化學,並直接推動了化學肥料的研製生產。

  185年德國建成第一座過磷酸肥料工廠。1860年,由於在施塔斯富特發現豐富的磷礦,磷肥開始進人批量生產。整個 19 世紀,德國成為化肥生產潛力最大的國家。

  化肥的廣泛應用導致了休耕地的不斷減少,並大大提高了單位麵積土地的生產能力。德國的農業開始由粗放型逐步轉向集約型。

  農業生產力變革的另一表現,是農具的改進和逐步走向機械化。1819年,在霍恩海姆建立了德國第一個農具廠,開始仿製英國的犁和農具。此後,在柏林(1847年)、在萊比錫(1851年)、在烏爾姆(1854年),都出現類似的農業機具廠。1861年馬·艾特設計了第一具可供使用的蒸汽犁,以後又出現了模仿英美式樣的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分離機、汙水泵和離心泵。到19世紀末,中等規模的農場使用農業機械已十分普遍。

  新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也是農業技術變革的重要內容。在德國,由馬鈴薯和甜菜的引進種植,對農業中的輪作製,對解決人口增長所需的糧食問題,以及發展加工工業均產生了巨大影響。馬鈴薯種植在弗裏德裏希二世時期已經開始。至1815年已推廣到德意誌全境19世紀中期其種植量已達各種作物的24%。由於產量高,它既是一般居民的食糧,也是酒精工業、澱粉工業的原料來源。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馬鈴薯的產量在19世紀增加了近5倍,成為勞動者和中下級官員最一般、最便宜的食品。甜菜種植興起於大陸封鎖時期,是甘蔗的代用品。30年代以後,隨著製糖工業的發展進人第二次種植高峰。易北河兩岸、馬格德堡以南直至薩克森是甜菜製糖業的栽培加工中心,以波森為首的東部各省居於領先地位。1850至1867年,甜菜糖廠從150家增至300家,186至1870年,年加工產量平均達250萬噸。以後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成為現代農業和食品加工工業的重要支柱。

  畜牧業隨著農業的發展也有了重要進步。由於城市居民對肉、奶、奶製品需求量的不斷擴大,牛、豬、羊和蛋禽類的飼養量在逐年增加。其中羊的飼養還因毛紡工業的興起得到迅速發展。1816至1849年,德國羊的飼養量從830多萬頭驟增至170萬頭,開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優質羊毛生產國。馬匹由於軍事需要以及犁耕和部分交通運輸的需要,一直保持著擴大飼養的勢頭。從1816年至1849年,僅普魯士境內的牲畜增長量分別為:牛342%,豬6.%,羊9.%,。5 5172山羊307%,馬26.6%畜牧業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德國林業資源豐富,與其他國家相比,德意誌各邦森1木麵積所占比例很大。180年普魯士在總麵積50萬公頃中占160萬公頃,1820年為240萬公頃;奧地利在總麵積60萬公頃中占20萬公頃;巴伐利亞為80萬公頃,黑森選侯國、漢諾威、符騰堡各有20萬公頃,薩克森約15萬公頃。由於教產還俗和農民森林收益權的改革,在普魯士有將近15%的國家森林被出售和瓜分,致使農民的森林占有量迅速增加。到 1858 年私人森林已占到普魯士森林總麵積的59%。加上以勃蘭登堡和西裏西亞為主的城市森林30萬公頃,農村鄉鎮森林 60 萬公頃,國家控製的 180 萬公頃,普魯士成為中歐最大的森林占有國。由於木材豐富,使用木炭冶鐵的時間在工業較發達的地區,如西裏西亞,比其他地區更長。到1840年,德意誌有1/3的鼓風爐仍然以木炭為燃料。除了冶鐵,建築業、礦山、鐵道枕木、家具製造仍依賴於林業資源。林業在 60 年代以後逐漸失去提供能源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並且是國家重要的收益來源。隨著木材價格的上漲,普魯士國家林業管理局的收益在1850年以後的20年間增加了50%至70%。林業被納人國民經濟計劃。成為最重要的產業。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的國家林業局分別擁有350名和1500名專職工業工人,成為可與克虜伯公司一比高下的大型企業。

  隨著農、林、牧各業現代化的發展,在德意誌還出現了許多官方的、半官方的或純屬民間的農業組織,它們對發展農業教育、推廣和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1809年在巴伐利亞、181年在普魯士、1817年在符騰堡,先後都出現了國家和私人創辦的農業協會、模範農場、試驗站等組織,通過舉行展覽會、建立“冬學”和谘詢活動來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傳播和發展。1842 年在普魯士,1848 年在薩克森、黑森一達姆施塔特,還專門成立了“國家農業經濟委員會”或“國家農業中心”,指導和促進各省農業協會對農業技術的研究推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它在土地製度和生產技術方麵的巨大變化,已經引起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