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革命的爆發震撼了毗鄰的德意誌,按恩格斯的說法,它“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這個叫做德國的混亂世界。它的影響非常大”。
法國革命的影響,首先在與法國接壤的德意誌邊境地區得到反應。其中西部的萊茵地區是受影響最早,也是反應最強烈的地區。早在1789年秋天,在普法爾茨、黑森和上萊茵地區已發生了農民拒絕服搖役和納租稅的暴動,在薩克森和西裏西亞也發生了手工業者、家庭工人反對剝削的罷工和騷動。從1790年春天開始的薩克森農民起義波及薩克森廣大地區,持續半年之久,大有曆史上農民戰爭再版之勢。由於這些革命反應主要限於局部地區並缺乏政治性革命力量的引導,因而在堅持一段時間後,相繼走向失敗。在德國,由於政治分裂、資產階級力量軟弱,下層民眾的革命反應未能演變為引發全德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知識界,革命的影響曾得到異乎尋常的熱烈反應。不少奔赴巴黎的“自由的朝聖者”給家裏寄來熱情洋滋的報道,在德意誌本土也有成群的狂熱者為革命舉行群眾大會,慶賀這個新時代的開端。黑格爾把法國革命稱作是一次“壯麗的日出”;歌德也在他的詩作中稱法國革命是“朝陽放射出的第一道光芒”赫德爾以基督教的誕生和民族大遷移比擬法國革命的影響;康德和年輕的費希特,則把這場革命視為盧梭熱愛自由思想的充分體現。在德國知識界,幾乎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在革命初期對革命表達了積極的讚賞態度。但是,隨著革命的深人,隨著法國革命軍隊進一步把活動範圍擴大到國外,除了少數人外,德意誌的知識界開始對法國革命持否定態度。他們因法國的民族主義擴張,開始對普遍的人道主義觀念喪失信心,並激發了對德意誌民族精神特殊性的追求。這種民族精神,作為法國革命影響的一個副產品,促進了德意誌民族意識的覺醒所以,法國革命對德意誌的未來命運發生決定性影響的,不是對革命的最初反應,而是新法國與舊歐洲列強之間的衝突。這一衝突,由於革命進程的深入和對外政策所發生的變化,使德意誌的政治形勢和領土狀況以一種真正革命的規模發生了徹底的變革至 1792 年,節節勝利的法國革命同德意誌封建諸侯之間的衝突已經變得不可避免。然而在起初能夠領會巴黎的變革將引發歐洲危機的人還寥若晨星。因為種種跡象表明,自七年戰爭,特別是參加北美獨立戰爭以來,法國已急劇走向衰落,財政破產,債務重重,再加上連年歉收和饑謹的困擾,入們已不再把法國視為歐洲一個強國;另一方而,東方三強(俄、奧、普)對波蘭命運的安排,以及 1787年開始的俄、奧對土耳其的戰爭正吸引著各國政治家的注意力。沒有入擔心來自西部的威脅。可望看到的是這個國家將在這場新的混亂中進一步走向衰落但是,法國革命所具有的激進色彩,很快就對整個國際格局發生了決定性影響。革命的爆發和發展,沒有出現導致法蘭西在混亂中進一步削弱的局麵,而是在法國形成了一種新力量,“一種用傳統的防禦所無法應付的新威脅正從混亂中勃然興起”。這種威脅打破了舊的歐洲均勢,使列強同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法國的鬥爭,很快成為一切國際事件和外交衝突的中心。毗鄰的德意誌最先受到革命風暴的衝擊。
衝突和摩擦最初源於法國國民議會所頒布的廢除一切特權的決議對阿爾薩斯封建主享有的邦君權利的觸動;以後又因德國封建主對法國君主派流亡者的友好接待,進一步激怒了法國人民。但更加危險的糾紛是奧地利君主聯合普魯士國王對法國革命的直接幹涉。他們為法國王室備受痛苦的消息所震驚,主張通過君主間的合作,來抑製法國人的過激行為。1791 年 8 月 27日,兩位君主發表“庇爾尼茨聲明”,不僅表達了對完全恢複法國國王政府的共同關懷,而且也表示為實現這一目的將使用必要的武力。此後,維也納同柏林更緊密地聯結起來,並在1792年2月7日簽訂奧普友好防禦條約,約定如法國發動進攻,兩國將各派兩萬士兵互相支援。
在法國,由於較為激進的吉倫特派組成內閣,他們不顧溫和派和更為激進的雅各賓派的反對,通過宣戰的決議。
在 1792 年 4 月加日的立法議會會議上,法國正式向奧地利宣戰。由此開始了延續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戰爭。
戰爭的爆發,對法國而言,意味著維待近兩年的和平防禦外交轉向“積極進攻”,自此戰爭被視為捍衛革命成果、抗擊歐洲封建君主侵略的神聖手段,逐步擴展到法國國境以外。“對茅屋以和平,對宮廷以戰爭!”以革命戰爭把歐洲各國人民從封建統治下解放出來,也逐步成為法國革命新的目標。但是,開戰初期,由於王黨勢力賣國通敵,法軍節節敗退,前線局勢危機。普魯士趁機於7月6日參戰,奧普聯軍於7月上旬開始越過邊境,侵人法國。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在危機中”,號召全民抗戰。7月25日,奧普聯軍總司令不倫瑞克公爵發表宣言,聲稱將毀滅巴黎,嚴懲罪犯。不倫瑞克的宣言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愛國熱忱,9月20日,同仇敵汽的法軍在瓦爾米高地大破奧普聯軍。幾周之後,法國革命軍就進人德意誌領土。隨著月6日奧軍在熱馬普的戰敗,奧普武裝幹涉以失敗告終。1792年底至1793年初,法軍長驅直人,相繼占領萊茵河西岸和比利時以及南方的薩瓦、尼斯。
法軍在萊茵河西岸的勝利進軍,使英國和整個歐洲由驚訝轉向不安。為了保障尼德蘭這座對英國來說的大陸上的屏 0,並維持歐洲舊有的均勢,英國出麵,在 1793 年 2 月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參加這個陣營的有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撒丁、那不勒斯以及德意誌的部分小邦。這是全歐範圍內組織起的對法國革命的圈攻。聯盟在數量上的優勢,一度使法國處於防禦地位並失去了許多新占領的土地。但是聯盟的圍玫加劇了法國國內的政治變革,革命中最激進的派別一-雅各賓派開始在危急關頭登上政治舞台。雅各賓派的土地立法、限價政策、恐怖手段,把法國革命推向最高峰;它的普遍征兵的法令使法國軍隊成為一支令整個歐洲望麵生畏的武裝力量。1793年秋天,共和國陸軍的人數已逾百萬。這支軍隊以“每分鍾120步的快步伐”,替代了它的敵人“固守傳統”的70步,創造了新的流動戰術;這個軍隊從就地取得給養擺脫了它的對手所依賴的軸重車輛,從而經常處於運動之中;這個軍隊摒棄了歐洲一切軍隊使用的橫列隊形和陳舊的軍事理論,代之以新的散兵隊形和“急襲猛攻”的作戰方法;這個軍隊以自由農民為骨幹,指揮作戰的不是門第高貴的望族,而是以前沉默無聞但功勳卓著的勞動者子弟。這一切結合起來,終於使這支軍隊成為一支無敵於歐洲的軍隊。從 1793 年 9 月起,法軍開始捷報頻傳,敵人從四而八方被趕出法國國土。1794年春天是勝利的春天,乘勝前進的法軍再度越出國界,相繼進人熱那亞(意大利)、加泰隆尼亞(西班牙)和比利時。
1794年6月24日,法軍在弗勒律斯的勝利,使萊茵河西岸再度歸並法國。
1795年5月,在反法聯盟中首先感到力量不支的普魯士通過單獨與法國靖和退出了戰爭。依據《巴塞爾和約》,它允許法國自由處置萊茵河以西地區;作為回報,普魯士在萊茵河以東獲得補償。7 月,法國又與西班牙簽訂和約;荷蘭早在5月已與法國議和。因此在歐洲大陸上,除了沙俄在忙子波蘭問題外,隻剩下奧地利一國對法作戰。1796年,由熱月黨人組成的督政府命令軍隊兵分三路攻打奧地利。其中意大利方麵軍的指揮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 年)率領的法軍,繞道意大利,出其不意地取得對奧戰爭的決定性勝利。1797年4月,波拿巴大軍進逼奧京維也納。奧地利被迫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放棄了對比利時的統治,並承認波拿巴在意大利建立的兩個“姐妹共和國”:利古裏亞共和國(熱那亞)和南阿爾卑斯共和國(米蘭)。同兩年前的普魯士一樣,奧地利在一項秘密附帶條款中同意把萊茵河西岸地區割讓給法國。至此,1793年組成的第一次反法聯盟宣告瓦解。取得對第一次反法聯盟的勝利,有力地鞏固了法國革命的成果,並使革命的原則被廣泛地推廣到法國以外的地區。在新占領的萊茵河西岸地區,法國占領者通過廢除舊的租稅、貢賦和搖役,使當地居民逐漸擺脫了封建關係的束縛,從而使萊茵地區以後成為德意誌最發達、最富有生機的地區。但是,法國輸出革命的進步意義卻由於對占領區所進行的掠奪和擴張受到削弱。從戰勝第一次反法聯盟以來,法國的對外政策開始具有兩重性,即既有捍衛革命成果的一麵,又有對外擴張和掠奪的一而。特別在大資產階級掌權以後,這種兩重性就變得十分突出。179 年,伴隨著拿破侖在法國執掌政權,法國對德意誌的政策就是這種雙重屬性的重要體現。從此,德意誌的政治形勢和領土現狀,隨著拿破侖戰爭的深人發展,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