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七年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沒有為奧、普兩國帶來持久的和平,相反,雙方都在備戰,並通過外交攻勢,爭取新的同盟,準備新的戰爭。弗裏德裏希二世沒有陶醉於他的成功之中,他知道,他在西裏酉亞初露鋒芒之後,已成為眾矢之的,除了奧地利的仇恨,周邊大國也都憤憤不平。因此,在近10年時光的相對和平時期,他積極進行國內改革,增加國庫收人,加強軍隊建設,以提高應付未來戰爭的能力。在維也納,瑪麗亞·特萊西婭痛定思痛,已著手對“曆經數百年高貴的家族統治形式”進行“全麵的顛倒和改造”,並為維持一支 10 萬人的強大軍隊,在稅收和教育領域開始了引人注目的改革。雙方更為直接的對抗與競爭集中表現在外交領域。為了實現對普魯士的包圍,特萊西婭充分利用英、普同俄、法的矛盾,疏遠海上盟友英國,設法接近傳統的敵入法國,並爭取到對普魯士保持警覺態度的俄國的支持。弗裏德裏希二世密切關注著周邊鄰國的外交動向,搶先采取主動,與財力雄厚的英國在1756年1月16舊簽訂了互助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在表麵上是防禦性的,它規定雙方負責在德意誌境內維持和平,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誌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因麵它的矛頭是對準法、奧、俄三國的。英普同盟損害了法國與普魯士的關係,也促使俄國堅定地站在奧地利一邊采取反普立場。3月25日奧俄結成攻守同盟;5月1日法奧簽訂條約,保證相互提供援助反擊任何敵人。瑞典和薩克森為了削弱普魯士,以後也加人法、奧、俄一邊這樣,經過分化組合,歐洲已形成相互對抗的兩大同盟體係,戰爭危機一觸即發。

  為了爭取主動,先發製人,預感形勢不妙的弗裏德裏希二世親率7萬大軍,在8月29日不宣而戰侵人薩克森,七年戰爭(1756-1763年)由此爆發。薩克森兵力薄弱,難以抵擋普軍的強大攻勢,首府德累斯頓很快被普軍占領。特萊西婭下令奧軍弛援,但在易北河與埃格河交匯處的洛波西茨為普軍所阻。薩克森全境遂為普軍占領。拿下薩克森就打通了通往奧地利的道路,也為普軍提供了豐富的戰時資源。在稍作休整之後,弗裏德裏希在 1757 年春對波希米亞發動新的攻勢。重整旗鼓的奧軍積極準備反攻,並會同法、俄兩國,集中40萬大軍,從西南東北四麵合擊。圍殲普軍。1757年5月6日,進抵布拉格城下的普軍與守敵進行了激烈的會戰,最後普軍以 40 名軍官傷亡的代價(包括陸軍元帥施韋林的陣亡)轉敗為勝。接著普軍乘勝東進,於6月18日,在易守難攻的科林地區與奧地利名將道恩率領的援軍遭遇。由於輕率地向居高臨下的奧軍發動正而進攻,此役弗裏德裏希遭到慘重失敗,損失130餘人,僅由於奧軍追擊時麵臨困難,普軍才逃脫了全軍覆役的命運。

  科林之戰解除了普軍對布拉格的包圍,不久又迫其撤出波希米亞。普軍的形勢日益被動。受科林之勝的鼓舞,聯盟各國軍隊從不同方向加強了對普魯士本土的圍攻。其中法軍已控製了英國在大陸的領地漢諾威,並攻占普魯士境內的馬格德堡;瑞典軍在波麥拉尼亞登陸,逐步向南推進;俄軍在東普魯士進展神速,在重創普軍後,與奧軍配合從東西兩麵夾擊弗裏德裏希的主力。反普同盟及帝國各邦的反普聯軍約 40 萬之眾已從四麵八方迅速向柏林逼近。瑪麗亞·特萊西婭已指令一支奧地利巡邏隊準備在柏林征收軍稅。普魯士在戰略上已身陷重圍。

  麵對各路強敵圍攻之勢,弗裏德裏希決定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軍最危險、最薄弱的一支,予以沉重打擊,以打破被圍困的局麵。經過冷靜分析,他把打擊目標放在人數眾多、指揮分散的法奧聯軍一線。這是一路由約瑟夫公爵統率的帝國軍隊和蘇比斯率領的法軍第二支部隊在圖林根匯合後構成的聯軍。聯軍共約640人,其中蘇比斯的法軍有3萬人。蘇比斯起初把聯軍部署在一個有利位置上,弗裏德裏希一直不敢貿然進攻。為了誘敵出擊,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弗裏德裏希頻頻調動軍隊,有意給蘇比斯造成判斷失誤,引誘聯軍追擊普軍。

  月 4 日,普軍大隊人馬轉移至波恩以東 40 公裏處的羅斯巴赫村附近,隨即潛人一座山脊後隱蔽起來。

  月5日,追擊中疲憊不堪的聯軍抵達羅斯巴赫後,緩緩地向東南方向開進。這是一片地勢開闊的平原,聯軍的動向盡在普軍的掌握之中。上午時,當戒備鬆懈的敵軍進人普軍的最佳出擊位置時,弗裏德裏希一聲令下,向敵人發動了全線進攻。戰鬥僅1小時普軍便戰勝雙倍於自己的敵人,取得輝煌勝利這一戰,普軍以50人傷亡的代價,使聯軍遭受了死傷30、被俘50人的沉重打擊,標誌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軍隊的衰落。英國議會也因此決定把對普魯士的補助金增加7倍,由1640鎊升至120萬鎊。弗裏德裏希二世也因這一勝利,減輕了來自西部的壓力,打破了四麵圍困的危局,擺脫了戰初的被動形勢羅斯巴赫戰役後。稍事休整的普軍把主攻的目標轉向東南,決意相機與奧軍決戰,以收複西裏西亞。12月初,行動神速的普軍經15天的急行軍進人西裏西亞的布勒斯勞附近,在洛伊滕與奧軍相遇,雙方在這裏擺開陣勢,力求給對方以沉重打擊。弗裏德裏希二世為了獲取全勝,在這裏開創性地運用他所總結的“斜進戰鬥序列”,結果取得了戰勝數量上占優勢的奧軍的勝利。

  按照弗裏德裏希的解釋,這種戰術原則的作戰方法是:麵對強敵,可以把自己兵力之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處於優勢,對敵軍的側翼發起攻擊。使用這種作戰方法的優點在於:一支小型兵力可與較大兵力之敵作戰;可以在一個決定點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攻擊,在大部敵人尚未投人戰鬥之前取得勝利;如果被擊敗,隻是一部分兵力遭受損失,其餘兵力可以用來掩護退卻,保存實力。洛伊滕戰役是運用這一作戰方法的典範。當時普奧軍隊的數量之比大約為3:8,武器和兵力配置奧軍也占優勢。但奧軍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配合不夠緊密,這就為弗裏德裏希運用這一戰術原則留下了較大的餘地。戰鬥開始後,普軍以少量部隊徉攻奧軍右翼陣地,迫使奧軍左翼兵力向右翼集中,當左翼明顯削弱時,普軍便全線出擊,使來不及轉變陣勢的奧軍遭到痛擊,奧軍其餘部隊尚未投人戰鬥,遭受攻擊部分已被擊饋,從而使整個部隊陷於混亂。洛伊滕戰役普軍打敗三倍於己的奧軍,以死傷 60 人的代價,贏得擊斃和俘虜對方 3 萬餘人的輝煌勝利。此役普軍解除了奧軍的威脅,重新奪回西裏西亞,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弗裏德裏希二世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勇氣和才能,達到其軍事生涯的輝煌頂點。拿破侖稱洛伊滕戰役是“動機和決心的傑作”,僅此一戰就足使弗裏德裏希二世躋身於偉大軍事統帥之列。

  洛伊滕戰役後,普軍主力按運動戰的原則,與聯軍周旋於北德意誌各個戰場,一個一個地對付敵人,從奧得河打到易北河,從易北河打到威悉河,幾乎不停頓地運動。正是依靠流動作戰,弗裏德裏希以他戰術上的創新抗拒了幾路強敵的圍攻,改變了一度看來十分危機的形勢。但是,隨著戰爭的深人和繼續,有限的兵力和資源也使他愈來愈感到力不從心。他的戰術優勢隻能在短期內奏效,難以改變在戰略上長期處於半包圍的態勢。

  1759年以後,由於聯軍巨大的人力和資源優勢,普軍的處境日漸窘迫。特別是當俄軍積極參戰以後,普魯士才感受到真正的威脅。這不僅因為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彼得羅芙娜(1741-1761 年)對弗裏德裏希二世的擴張政策極為仇視,而且主要在於普軍與俄軍的每一次相遇都屍橫遍野、血流成河。1758年8月,普俄兩軍在屈斯特林附近的措恩多夫村打了一場遭遇戰,浴血奮戰的雙方損失慘重,僅打成平手。經過此次血戰,給弗裏德裏希留下一個深刻印象:不能低估這個敵人。到 1759 年普魯士的力量消耗幾乎已到了盡頭。弗裏德裏希在戰場上隻能投人 10 萬兵力,而且每戰都得爭取主動。對手的力量已顯著增強,俄奧兩軍已聯合對普作戰。8月12日,在奧得河右岸庫納爾斯多夫附近,俄奧聯軍給普軍主力以毀滅性打擊,弗裏德裏希落荒而逃,險些喪命。隨即,聯軍攻占柏林。普魯士山河破碎,麵臨亡國危機。弗裏德裏希雖仍然頑強戰鬥,並在利格尼茨和托爾高取得局部勝利,但在戰略上已身陷絕境。到 1760 年冬,由於財力匾乏、兵員枯竭,普軍戰鬥力大大削弱,除了對法國一線外,各路普軍接連失利。進人 1761 年,普軍形勢更加惡化,法軍盤踞漢諾威,帝國軍隊占領德累斯頓,俄奧聯軍駐紮西裏西亞,弗裏德裏希被趕出波蘭,普軍窮於應付,疲於奔命,陷於滅頂之災。

  當普魯士陷人絕境之時,它的盟友英國人卻在海外大獲全勝。隻要法國對大陸戰爭陷得越深,它就越無法顧及海外,英國也就最易獲得戰利品。1759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加拿大,1761年又取得印度的本地治裏,此外,法國的艦隊也幾乎全軍覆沒。英國既然已經達到了戰爭的目的,那麽,它也就心安理得地把它的盟友普魯士交給聯軍去擺布;擺布得愈久,也就愈加有利於相互削弱。到那時,英國人不僅擁有海洋,還有助於在大陸指手劃腳。英國人的冷淡不免使已經極度孤立的弗裏德裏希陷於絕望境地,他暗自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末日到來前服毒自盡。隻是由於聯軍之間時有發生的意見分歧,延緩了弗裏德裏希悲劇性結局的到來。弗裏德裏希自己也承認:“如果命運繼續對我如此無情,我毫無疑問隻得屈服。隻有命運能使我擺脫目前的處境”弗裏德裏希的絕望估計以後由於事態新的發展出人意料地發生了變化,他絕路逢生,重振精神,並在最後還贏得了戰爭。拯救他的命運的,不是他的軍隊,不是英國的金錢,而是俄國宮廷發生的變故。1762年I月5日,弗裏德裏希的死敵、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彼得洛芙娜突然駕崩,導致了新的王位繼承和對外政策的變化,最終改變了弗裏德裏希的命運。女皇的繼承人彼得三世(1761-1762 年)是女皇的外甥,德意誌荷爾施坦因人。長久以來他對勇敢的弗裏德裏希極為崇拜,也對他的故土以及他父親的祖國普魯士充滿深情。他繼位後,不僅命令俄軍放棄在普魯士占領的一切領土,而且與弗裏德裏希組成聯盟o1762年6月雙方簽訂協約,不僅包括上述內容,而且還將180名俄軍交由普王指揮,聯合攻打奧軍。弗裏德裏希喜從天降,絕處逢生,高興得“謝天謝地”。利用這一形勢,他很快把奧軍再次趕出西裏西亞,並使法軍退回萊茵河彼岸。彼得三世的幼稚做法很快招來殺身之禍。新登位的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 年)無意幫助普魯士,摒棄了俄普同盟,但認可了和約,命令俄軍退出了戰爭。弗裏德裏希二世利用俄軍在布爾克斯多夫附近占領的奧地利陣地,迫使奧軍向波希米亞撤退,並通過收複施韋德尼茨和在弗賴堡戰勝帝國的軍隊,讓維也納認識到繼續戰鬥是沒有希望的。1863年2月15日,在萊比錫附近的胡貝圖斯堡宮,普奧簽訂和約,結束了延續7年的戰爭領土的占有沒有發生變化,隻是重新肯定了普魯士對西裏西亞的占有,惟一的讓步是弗裏德裏希答應支持瑪麗亞·特萊西婭的兒子約瑟夫大公當選為羅馬國王延續7年的戰爭,曾被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作“第一次世界戰爭”。戰爭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北美和印度同時進行,但歐洲是主戰場。在歐洲,弗裏德裏希二世的國家和軍隊經曆了嚴峻的考驗,它幾乎單獨抵擋了奧、俄、法三大強國的聯合進攻,並保住了富饒的西裏西亞,從此在德意誌形成普、奧二元對抗的格局,並使普魯士躋身於歐洲強國之林,邁出了未來稱霸德意誌和歐洲前途渺茫的重要一步。戰爭也提高了弗裏德裏希二世個人的威望,一些國際戰略家開始把他與英國的馬爾博羅公爵、奧地利的歐根親王一道並稱為“18 世紀三大軍事天才”。在德國國內,民族沙文主義者更把他頌揚為“大王”、“惟一王”。

  著名曆史學家H。A。L。菲希爾在《歐洲史》一書中,曾這樣評述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的地位和它作為一個“大國”免於覆滅的原因普魯士的四麵邊境極易受敵,決無希望可以進行有效的防禦免遭侵犯。關鍵的問題是,這個貧窮、人口不多的小國君主弗裏德裏希是否能夠保持一支與兩個大帝國的聯合力量相抗衡的軍隊,並且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個問題弗裏德裏希所以能夠順利地做出答案,不僅是由於他的軍事天才使他能夠一次又一次地進攻並打敗敵人,而且也是由於他的奧俄對手聯合中存在著缺陷和相互猜忌以及在氣質上存在著他能夠充分利用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弱點由於這些原因,7 年來,普魯士堅持住了,直到最後獲得意想不到的勝利。但是,它為這一勝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爭吞噬了它的 50 萬人口,也把所有的領地變為一片廢墟。七年戰爭後的普魯士,就像是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的勃蘭登堡。為戰火所蹂F]1-的大地麵臨著戰後重建的任務。此外,由於戰後外交上的孤立—與法國不和、與奧地利敵對、同英國的聯係中斷,與俄國的結盟勢在必行。同時,弗裏德裏希二世同葉卡特琳娜二世一樣,這時已共同對波蘭王國的命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