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從靈武進至關中,目的是要收複長安,東職洛皿,恢複唐朝廷在全國的統治地位。所以,雖然經過房均、郭子儀兩次進軍的失處。但決不會動搖他實現自已目標的決心。至德二年九月,郭子儀再次率唐軍東班,經過激戰。迫使叛軍退出長安:繼又收複洛陽,逼迫安慶緒退住黃河以北。由於唐軍的步步勝刊,叛軍的節節處退,形勢的發展對叛軍日益不利。於是,扳軍內部安慶緒與史思明的明爭暗鬥也迅速謐化。史思明曾一度降唐,但史思明和安祿山一樣。都是不甘居人下的野心家,降唐當然不能滴足仙的願望,所以,他很快又紹續叛亂,恢複了他叛軍將領的本來麵目。
叛軍在長安的潰敗
至德二載八月二十三日,肅宗鎬勞諸將,鼓勵諸將反攻長安。肅宗還特別對郭子儀說:反攻能否成功,在此一舉!郭子儀表示決心道:“此行不捷,臣必死之。”看來,郭子儀是要破釜沉舟了。
八月二十六口,唐禦史大夫崔光遠破叛軍於駱穀。接著,崔光遠的行軍司馬王伯倫、判官李椿帶領2000人進攻中渭橋,殺守橋的叛軍上千人,乘勝一直前進到長安苑門。正當此時,原駐在武功的叛軍急忙撤回,正好與王伯倫、李椿所部在長安苑北相遇,經過一陣激戰,王伯倫被殺,李椿被俘迭往洛陽。盡管這次唐軍又受挫折,但自此以後武功以西已經役有叛軍了。
為了更有力的打擊叛軍,郭子儀建議邀請回給兵參加對叛軍作戰。
本來,肅宗就欲借夷人的兵力以擴張其軍勢。至德元年九月,肅宗命幽王李守禮之子李承案為敦王,與仆固懷恩共同出使回給,請求出兵援唐定叛亂。十月,李承案與仆固懷恩到達回絕牙帳,回給懷仁可汗將其女嫁於李承桌為妻,並派其貴臣隨李承案人朝,到彭原見到肅宗。肅宗對回維貴臣送以厚禮,並賜回4乞女為毗伽公主。勿庸置疑,肅宗對回給的友好態度,必然是希望回絕出兵相助。
至德二年九月,郭子儀建議邀請回紜共同進攻長安時,肅宗當然是讚成的。回紜懷仁可汗派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率領精兵4000餘人到達風翔,郭子儀又留宴三日。這樣的盛情款待,使回綸葉護受寵若驚,他隻好慷慨激昂地說:“國家有難,遠來相助,何暇食為。”宴會完畢,立即就開始行動。唐朝廷決定,一日供給回絕軍羊200口,牛20頭,米40解。總之,肅宗千方百計對回蛇軍進行鼓勵,促使其在作戰中奮勇前進。
九月二十五日,向長安進軍的各路人馬全麵出動。九月二十七日,前進至長安西南的香積寺,布陣於香積寺北的豐水以東地區。按照部署,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10萬人,布陣於其北,叛軍將領李歸仁出陣挑戰,唐軍逼其後退,退至叛軍陣前,叛軍一齊出動,又打退唐軍,唐軍稍退,叛軍乘機搶奪唐軍軸重。
這時,身為鎮西、北庭支度行營節度使的前軍將領李嗣業挺身而出,他對郭子儀說:“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峽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矣。”說罷,他立即“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在李嗣業的激勵之下,“前軍之士盡執長刀麵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正當激戰之時,有人發現叛軍在營東有埋伏兵,元帥廣平王李椒立即分回絕精兵攻擊其伏兵,叛軍大敗。李嗣業又突然出擊於叛軍營後,與回綸合勢,表裏夾攻,自午時到酉時,殺叛軍6萬餘人,還有填溝壑而死者十分之二三。唐軍的這次勝利,李嗣業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他“壯勇絕倫”,天寶初年,應募到安西從軍,當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所謂陌刀,就是長刀。李嗣業是個使用長刀的能手,每經戰鬥,他都用長刀取勝。他曾隨高仙芝征勃律,平石國,都有卓著戰功。後來,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奉召到達靈武。肅宗非常高興地說:“今日得卿,勝數萬眾,事之濟否,實在卿也。,香積寺之戰,進一步證明李嗣業確是一位“所向無敵”的將軍。
在香積寺之戰中,唐軍中還有一位將軍值得稱道。這就是鳳翔都知兵馬使王難得。肅宗在鳳翔時,他是禦營大將。當李嗣業正在與叛軍進行拚殺時,其副將則陷入叛軍重圍之中,王難得力戰使李嗣業副將擺脫險境,但自己卻被叛軍射中其眉,致使眼皮下垂,遮住其目,王難得不顧劇痛,自己將箭拔卜,扯去障目的眼皮,血流滿麵,仍然繼續與叛軍拚殺。這種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大大鼓舞了唐軍的士氣。唐軍士氣的高漲,叛軍的迅速潰敗,二者無疑是因果關係。
香積寺之戰失敗後,叛軍退人城內。這時,唐軍如果窮追不舍,很有可能徹底消滅在長安的叛軍。但是,元帥廣平王李椒卻放棄這個機會,使叛軍從容地逃走了。
本來,郭子儀的部屬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有過積極的建議,他對李椒說:“賊必棄城走矣,請以二百騎馬追之,縛取李歸仁、田乾真、安守忠、張通儒”李椒答道:“將軍戰亦疲矣,且休息,迫明而圖之”仆固懷恩的預料叛軍必棄城逃走,完全符合實際。失敗者既然軍事力量遭到嚴重削弱、無力再戰,必然乘機脫離戰場。勝利者若要全殲敗敵。必須窮追猛打,不使敵人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固然,勝利者非常疲憊,但失敗者因士氣低落更感疲憊。在這個緊要關頭,勝利者如果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克服疲憊帶來的困難,必然徹底勝利。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大破宋金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李世民一晝夜行軍20餘裏,大戰數十合,取得很大勝利時,總管劉弘基建議道: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考慮士卒的饑疲,要求休息後再戰。李世民鼓勵大家道:“金剛計窮而走,眾心離沮,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必乘此勢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計立備成,不可複攻矣。吾蠍忠詢國,豈顧身乎!"山李世民身先士卒,策馬而進,二日不吃飯,三日未解甲,結果,徹底打敗了宋金剛。
其實,仆固懷恩的主張和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基本類同。當李椒主張休息後明日再戰以後,仆固懷恩立即申述不可休息的理由說:“歸仁、守忠,天下嵩賊也,驟勝而敗,此天與我也,奈何縱之不取?若使得眾,複為我患,雖悔無及。夫戰尚速,何明日為釁由於李椒執意堅持休息,所以,仆固懷恩雖又再三進言,李椒終未采納。第二天早晨,偵察軍士報告,安守忠、李歸仁、張通儒、田乾真等人,都率餘眾逃走了。唐軍雖然順利進人長安,但卻為叛軍保存了相當的武裝力量。李椒這樣的皇子元帥,實在缺乏統率大軍、指揮作戰的才能。他不會把握戰機,不能使仆固懷思這樣智勇兼備的將領發揮作用,致使敵人輕而易舉地擺脫了全軍覆沒的命運。這樣以來,無形之中就延長了平定叛亂的進程。由此看來,在戰爭過程中,統帥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肅宗穩定長安
軍事上的勝利,使唐軍迅速收複長安。肅宗得到這個消息,悲喜交加,當天就派宦官吠庭瑤去成都向玄宗報喜;同時,又命左仆射裴冕人京師,祭祀天地與皇家祖廟,還安撫百姓。當然,這是非常容易辦到的事。還有兩件非常棘手的事,就是怎樣對待回絕和玄宗的問題。
為什麽會出現怎樣對待回絕的問題呢?原來,肅宗為了迅速收複長安,刺激回屹奮勇作戰,曾與回絕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絕”收複長安後,回絕的葉護要求按約辦事,也就是要在長安大肆擄掠。這當然是個嚴重的問題。唐朝廷逃走時的混亂,叛軍對長安的洗劫,已經給京師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時,京師人民翹足引領,熱切盼望唐廷回來時,再來一次回給擄掠的浩劫,必然使肅宗失去人心。由此可見,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是有關肅宗能否眾望所歸的關鍵問題。
元帥李椒位居前線,在這個問題上,他首當其衝。所以,李椒對這一問題非常謹慎,當葉護要求在長安擄掠時,李椒卑躬居膝地拜於馬前道:“今始得西京,若速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複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看到皇子下拜,也頗受感動,遂答應了李椒的要求。但是,李椒還不放心,又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就是命仆固懷恩帶領回紜與西域兵繞道城南,到了水以東宿營。既然回覽沒有進城,就避免了一場洗劫的災難,長安百姓、軍士都高興的稱讚李椒“真華、夷之主”。肅宗也喜出望外的讚揚李椒說:“聯不及也!”在辛椒“整眾人城”時,“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不難看出,李椒對回絕問題的處理,取得了各方麵都滿意的效果。
怎樣對待玄宗的問題,也是關係到政局能否穩定的大事。當叛軍通近漁關時,玄宗驚慌失措,像喪家之犬一樣,逃往成都去了;肅宗於危難之際前往靈武,重新組織朝廷,征集軍隊,收複了長安。在這個時候,是請玄宗回來,繼續做皇帝,還是把肅宗在靈武即位的事實合法化,是值得考慮的。雖然說肅宗在靈武即位後不久也得到了玄宗的承認,但那時二人相距遙遠,鞭長莫及,誰也控製不了誰,當然可以相安無事。但在都回到京師以後,玄宗能夠安於太上皇的地位嗎?
太上皇,看起來是極其尊貴的地位,實際上是有名無實是不準其千預政事的變相說法。顏師古注釋“太上皇”一詞說:“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簡言之,太上皇就是不參與治理國家的皇帝之父。唐高祖做了太上皇,度過了9年的淒涼歲月,睿宗的太上皇生活,玄宗更是曆曆在目。曾經大有作為,為唐朝的強盛有過重要貢獻的玄宗,這時是否甘居太皇的地位呢?這都是肅宗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妥善的解決這一問題,他特以駿馬急召隨軍進人長安的李泌,李泌回到鳳翔,肅宗立即以征求意見的口氣道:我已上表太上皇,請他東歸。繼續為帝,我仍然回東宮為太子,恢複原來的君臣關係。顯然,這是肅宗經過再三考慮所采取的步驟。如果說這是肅宗試探玄宗的態度,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當初,肅宗與玄宗分道揚鑣,北走靈武,主要是為了平定了安祿山叛亂,恢複唐朝廷在全國的地位。這時,已經初見成效,為什麽要中斷自己的夙願呢?但由於他考慮到玄宗的地位,自己的處境,又不得不試探一下玄宗,看其是否真的願意放棄原有的權力和地位。
出其所料,李泌對此事考慮非常周到。他問肅宗道:陛下的上表可以追回來嗎?肅宗答道:送表人已走得很遠了。李泌道:太卜皇不會回來。肅宗驚問其原因,李泌答日:“理勢自然”這個“理勢自然,很耐人尋味。按照字麵看,應該是大勢所趨的意思。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玄宗是畏敵逃跑,肅宗則是於危難之際,組織力量,反攻破敵。在這種情況下,玄宗應當慚愧萬分,自怨自艾;不應該忘記自己承認了肅宗的地位,自食其言。所以,他不可能再回來做皇帝。再者,平定叛亂的戰爭,還任重道遠,他已73歲,早已養成了驕奢淫逸的習慣,喪失了進取的銳氣,他已沒有平定叛亂的勇氣和梢力,所以,他也不敢再接受肩負重任的皇帝地位了。如果這就是“理勢自然”的內容,那麽,李泌是頗有遠見的。事實證明,李泌的估計完全正確。
肅宗接受李泌的建議,由李泌執筆起草,以“群臣賀表”的形式再次上奏玄宗認其內容是,自馬電分離以後,肅宗在群臣勸進之下於靈武即位。現在反攻勝利,肅宗思念父親,請速返京,以便盡孝養之意。
事情完全按照李泌的預料在發展。十月中旬,肅宗派往成都的使者吱庭瑤回到鳳翔,帶回玄宗的意見是:“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複來矣”劍南道就是以益州〔治所在今成都)為中心的今天四川西部一帶地方。玄宗要“劍南一道自奉”,當然是不回長安了。
不久,又一使者從成都回來,帶來的消息很好,完全解除了肅宗的優懼。其內容是:“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仿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下浩定行日。”得到這個消息,肅宗放心了。他立即告李泌道:“皆卿力也!”
李泌幫助肅宗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恰如其分。肅宗以父子之禮請玄宗還京,玄宗即便是不甚樂意,也不便回絕。因為沒有肅宗奪回長安,他根本談不上返京;況且他還正式表示過“膚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膚知”由此看來,肅宗以父子之禮請玄宗還京,是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總而言之,肅宗有效的處理了關於回絕的問題,穩定了長安的社會秩序,取得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妥善的肯定了玄宗的地位,平衡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樣以來,肅宗就可以解除各種後顧之優,全力以赴的進行平定叛亂的戰爭了。
唐軍步步東進,安慶緒退保鄴郡
至德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唐軍進人長安。元帥李椒在長安安撫百姓3天,即率軍出城東進,臨行時留太子少傅魏王李巨為西京留守,等待肅宗還京。
在叛軍東走時,郭子儀跟蹤追進,追至憧關,殺敵5000餘人。收複華陰、弘農二郡。接著,憧關以東唐軍向肅宗獻俘嵩餘人。肅宗不加思索,命將這百餘俘虜全部殺死。監察禦史李勉立即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說:“今元惡未除,為賊所汙者半天下,聞陛下龍興,鹹思洗心以承聖化,今悉誅之,是驅之使賊也廠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本來,安祿山叛亂不得人心,很多人是被迫參加;被俘,對這些人來說,可能是他們脫離叛軍的良機。對這些人如果采用安撫手段,必然對叛軍發揮分化瓦解作用;全部殺死,必然使所有叛軍死心踏地追隨叛亂。正因為如此,肅宗接受了這個建議,赦免了這些俘虜的罪過。
十月初八,唐軍又於武關大敗叛軍,收複卜洛郡。
叛軍將領張通儒從長安退出後,又收拾餘眾,走保陝城。安慶緒命洛陽所有的軍隊統歸其禦史大失嚴莊率領,前往陝城,增援張通儒。這時,張通儒部和嚴莊部合兵一處,共約15萬人,力量還相當可觀。
十月十五日,李椒到達曲沃,回屹軍旁南山進行搜索埋伏的叛軍,郭子儀部與叛軍相遇於新店。郭子儀與叛軍交戰,初戰不利,正當叛軍自南向北壓迫唐軍時,回綸自南山突然出現於叛軍背後,兩麵夾擊,使叛軍驚慌失措,潰不成軍。在激戰中,叛軍死傷無數,僵屍蔽野。嚴莊、張通儒放棄陝城,率殘部東走,李椒、郭子儀乘勝進人陝城,仆固懷恩等繼續追擊叛軍。從陝城到洛陽,沿途都有叛軍遺棄的器械、戈甲。可見,叛軍潰逃極其狼狽。
嚴莊首先逃回洛陽,向安慶緒報告了陝城的戰況,安慶緒束手無策,決定放棄洛陽,逃往河北。在其臨走之時,將被迫投降叛軍或被俘虜者哥舒翰、程千裏、許遠等30餘人殺害。哥舒翰,是在唐軍憧關兵敗時,被蕃將火拔歸仁等挾持投降叛軍的,投降後被囚禁於洛陽。
程千裏,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安祿山叛亂前,曾任禦史中承,安西、北庭節度使,河東節度副使、雲中太守。天寶十五載正月,遷上黨郡長史、特進,攝禦史中丞,以兵守上黨。叛軍展次進攻上黨,都為其所敗,故而因戰功卓著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禮部尚書、兼禦史人夫。
至德二載九月,叛軍將領蔡希德率輕騎攻城,程千裏看到蔡希德兵力不強,欲發揚自己勇敢善戰的精神,出城生擒蔡希德。於是,他率精銳騎兵百人,突然出城。正當激戰之際,蔡希德的援軍趕到,程千裏感到寡難敵眾,遂退回城內。在退回途中,因橋壞麵墜人坑中,反為蔡希德所俘。程千裏被俘後,也被囚禁十洛陽。
許遠,是杭州鹽官人,唐初許敬宗的曾孫。安祿山叛亂時,他是唯陽太守。他與張巡堅守唯陽,直到城陷被俘。被俘後也被囚於洛陽。
安慶緒在窮途末路時殺害這些唐朝官員,說明他要繼續叛亂,與唐朝對抗到底了。
十月十八日,李椒進人洛陽。這時,又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原來,在收複長安時,李椒為了穩定民心,不使回絕在京師進行搶掠,向其承諾到東京以後再滿足其要求。現在到了東京,是否要向回給兌現呢,這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但是,如果放任回絕兵在洛陽隨意擄掠,必然使東京市民對唐朝廷大失所望。對唐朝廷束說,這自然是親者痛、仇者快的錯誤。如果李椒在這方麵遷就回給,必然失去民心。因此,李椒又采取了變通的辦法,當回絕大肆搶掠的時候,立即送回絕羅錦萬匹,暫時緩和了回綸的貪欲,使洛陽市民又減少了一些災難。
安慶緒退出洛陽,渡河北走,到達鄴郡。他改鄴郡為安成府,又改元天成。這時,安慶緒頗為狼狽,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如果唐軍窮追不舍,真有朝不保夕的危險。十日內,各地叛軍才陸續到來,蔡希德自上黨來,田承嗣自穎川來,武令殉自南陽〔今河南南陽)來,各率所部會集一起,又在河北諸郡召募士卒,共有軍隊6萬人。這樣,安慶緒才恢複了一定的聲勢。
這時的唐軍,自感已經取得很大勝利,沒有對叛軍采取徹底消滅的步驟,反而給安慶緒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使其有了聚集力量的可能,為其繼續叛亂贏得了時間。
在肅宗剛人長安後,禦史中亞崔器就命令凡是接受安祿山官爵者,一律去掉頭巾,脫去鞋子,站立於含元殿前,再捶打胸口,叩頭及地,表示請罪。周圍有兵士看守,還命其他官員到此觀看。這當然是有意對這些人進行羞辱,要他們知道投降的可恥。
崔器何許人也,他為什麽要如此羞辱這些投降過安祿山的官員呢?簡單說,就是他和這些人有過類同的遭遇,也曾接受安祿山的任命,但他後來又反正,奔赴靈武,投靠肅宗了。
崔器,深州安平人。安祿山叛亂時,他為奉先令。叛軍攻取長安後,京兆府各縣都為叛軍所有,崔器又繼續做了叛軍的奉先令。不久,渭河一帶有人聚眾起義,反對叛軍,聲勢很大,崔器懼怕,遂燒掉接受叛軍的文書,準備響應起義者。後來,起義者失敗,叛軍將領崔乾佑鎮壓蒲州、同州一帶的起義者,奉先離同州不遠,故而崔乾佑派三十騎兵抓拿崔器,崔器遂遠走靈武投靠肅宗。肅宗命其為禦史中承、兼戶部侍郎。
這裏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崔器是否奉先令。令,二者必有一誤。根據以上崔乾佑鎮壓蒲、同一帶起義者的記載,他應當是奉先令。因為奉先距同州很近,崔乾佑在同州鎮壓起義者,很容易涉及崔器。反之,奉天距同州很遠,崔乾佑派30個騎兵從京兆府的東境到西界去捉人,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崔器應當是奉先令。
曾經是投降叛軍者的同路人的崔器,既然中途和他們分道揚鏈。反正歸唐,現在又狹路相逢,以不同的身份碰到一起,當然,他要在投降者麵前顯示自己的正確,顯示自己歸唐以後的身份地位。因此,他以勝利者自居,一方麵向肅宗表示他是忠心耿耿,唐朝廷的臣子,一方麵又斥責投降者可恥,必須請罪。對長安投降者如此,對洛陽的投降者也是如此。
李椒到東京後,在洛陽接受安祿山任命為官者陳希烈等300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李椒未加何罪,把他們全部送往長安。十月二十五日,崔器又如法炮製,命令這些人也像長安的投降者一樣,到大明宮含元殿左右的東西朝堂請罪。然後,把他們收人獄中。另外,府、縣為叛軍所用的地方官員,也都被收人獄中。
肅宗還用對比的辦法對這些投降者進一步加以羞辱。最初,也就是安祿山尚未公開叛亂時,有一個汲縣人名甄濟者,在當地頗有名氣,隱居於青戶山。安祿山欲使其為自己所用,他觀察安祿山有背離朝廷的意圖,遂詐稱有病,用人將其抬回家去。安祿山公開叛亂後,又強迫其出山,甄濟寧死不屈。後來,安慶緒又將其強抬至洛陽,他仍不從命。一個多月後,李椒進人洛陽,甄濟立即去拜見李椒。李椒將其送往長安,肅宗以甄濟為秘書郎。肅宗為了使投降安祿山者自感慚愧,遂命他們列隊拜見甄濟。另外,國子司業蘇源明,叛軍攻陷長安後,他稱病未接受安祿山的任命,肅宗對其也很讚賞,命其為考功郎中、知製浩。對於死去的堅決抵抗叛軍者,如以死守洛陽的李橙、盧奕、蔣清,為守常山而死的顏杲卿、袁履謙,為守唯陽麵死的許遠、張巡,為守榮陽而死的張介然,為守穎川而死的龐堅等人,都追加官爵。不言而喻,肅宗真可謂是非分清,忠奸明辨。一方麵斥責投降者,一方麵表彰對唐忠誠不二者。這是當時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慣用的伎倆。
十月二十八日,肅宗登上丹鳳門發布命令:“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汙者,勿問。”這道命令有三項內容,其一,是降敵為官者,由禦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組成的審理機構按罪輕重處理。其二,是因作戰被俘或與叛軍居住較近而與叛軍有所來往者,應自首免罪。其三,以上諸人的子女被叛軍站汙者,不問罪。看來,肅宗對與叛軍有牽連的人員不是一概加罪,而是區別對待。這樣,有利於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這是一項有利於社會安定的政策。
十二月初八,肅宗特以任命了專門審理曾受安祿山任命的官員的使職。這就是詳理使。禮部尚書李規、兵部侍郎呂誣被任命為詳理使,詳理使與禦史大夫崔器共同負責審理陳希烈等降敵官員的案件。
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生了兩種不同意見的分歧。崔器、呂誣主張一律嚴辦,因為投降安祿山就是背叛國家,都應處以死刑。李規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認為:“賊陷兩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勳舊子孫,今一概以叛法處死,恐乖仁恕之道。且河北未平,群臣陷賊者尚多,若寬之,足開自新之路;若盡誅,是堅其附賊之心也。”他建議懲辦罪魁禍首,對十脅從分子不必治罪。雙方爭論了多日,最後肅宗支持了李硯的意見,對於所有投降叛軍的官員分六等定罪。六等罪是:“重者刑之於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
十二月二十九日,按照六等定罪的原則,分別對投降者進行處理。定罪最重的是達奚殉等18人,這18人被斬於城西南獨柳樹下。達奚殉是在安祿山攻陷洛陽時,以河南尹的身份投降的,安祿山稱帝後,以他為侍中。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當然比河南尹的地位要高。可見,他是投降升官了。其次,對陳希烈等人是賜其自盡於大理寺。陳希烈是玄宗時的知識分子,精通黃老之學,曾於禁中講授《老子》、《易經》,頗得玄宗賞識。玄宗每有撰述,必然得到他的幫助。他先後為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又和李林甫同為宰相。楊國忠執政後,他受到排斥,在其鬱鬱寡歡的時候,安祿山進軍長安,他遂投降叛軍,被安祿山用為宰相。
在對待張均、張泊的問題上,太上皇玄宗和肅宗也有嚴重分歧。張均、張怕都是玄宗在位時的著名宰相張說之子。最初,他們都很受玄宗器重,張泊還尚玄宗女寧親公主為妻,被允許於禁中置內宅,可見其甚為受寵。但由於二人均欲為相,未達目的,故而對楊國忠甚為不滿。叛軍進人長安後,他們都投降安祿山。安祿山命張均為中書令,張泊為宰相。按照處理原則,他們都應被處死刑。但由於肅宗考慮到自已為太子時,李林甫曾欲動搖他的太子地位,張均、張怕保護了他,故欲免除他們的死刑。玄宗對此二人則恨之人骨,因為叛軍攻破撞關,玄宗在逃難途中時,預料張均、張泊兄弟受他所寵,必然迫隨他而去。不料。事與願違,張均兄弟卻背他而往,投靠安祿山了。因此,他怒不可遏,一定要將二人處死。由於肅宗叩頭再拜,懇切要求,玄宗才允許把張泊長流嶺表,張均必須判死罪。看來,玄宗與肅宗的分歧,隻是個人的思怨,不是原則的是非問題。
肅宗對投降安祿山者的處理,影響相當深遠。安慶緒逃往鄴郡後,還有一部分投降的唐官員在其周圍。這些頑固的追隨叛軍者,在知道李椒進人洛陽後未懲辦陳希烈等投降者時,還都自感慚愧,悔恨自己失身於叛軍;後來,他們又聽說肅宗賜陳希烈自盡時,又斷絕了對唐朝廷的希望。為此,肅宗曾感到後悔。
其實,肅宗為此而後悔大可不必。安祿山叛亂,雖然沉重的打擊了玄宗、楊國忠為首的腐朽集團,但改變腐朽集團的統治局麵,完全可以通過宮廷政變,或者待玄宗死後由肅宗改變,都不可能給廣大人民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安祿山叛亂則不然,它是場大規模的戰爭,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同時,大規模的戰爭又造成了無數人員的傷亡,其直接後果就是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打破了穩定的社會秩序,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及曆史的前進。投降叛軍,無疑是助封為虐,為虎作悵。懲辦他們,正是長正氣,壓邪氣,使人們分清是非,明辨善惡。這有什麽值得後悔呢!至於那些頑固的追隨叛軍者,本來,他們就是見風轉舵,見利忘義的人。他們看到唐軍失敗時,賣身求榮,投降叛軍;難道當叛軍失敗,走投無路時,他們就不後悔或另找出路嗎,即使他們有反正的意圖。但肅宗平定叛亂的舉措,為什麽要迎合這些人的需要呢?
史思明降唐複叛
史思明據有範陽,有地盤,有兵力,也有物質財富,安慶緒已經無力對他進行控製,所以,史思明逐步由叛軍的一支重要力量轉變為安慶緒的心腹大患。
在安慶緒退出洛陽,渡河北走的時候,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一部分精兵,還有同羅、六州胡共數萬人,潰退向範陽這些潰兵敗將,所過之處,搶掠物質財富,劫持俘虜人口,使許多人惶恐不安史思明對這些人嚴加防備,同時,派人於範陽境迎接招降他們。一部分精兵及六州胡願意歸附史思明,同羅兵則不願從命。於是,史思明舉兵襲擊同羅兵,同羅兵失敗,史思明全部收繳其所得人口及物質財富,放其餘眾逃回其本部。不難看出,這是史思明乘機兼並安慶緒勢力,實際上這是史思明削弱安慶緒,壯大自己,準備另有打算的信號。
史思明的所作所為,安慶緒自然不能容忍。安慶緒既然感到史思明已難以控製,而且已成為自己的心腹之患,於是,他就想除掉史思明。
安慶緒命其將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等率5000騎至範陽,名為向史思明征兵,實際上是乘機殺掉史思明。其實,這時史思明也正在另謀出路,準備背離安慶緒。其判官耿仁智向史思明建議道:“大夫久事祿山,祿山兵權若此,誰敢不服。如大夫比者,逼幹凶威耳,固亦無罪。今聞孝感皇帝。
此轉禍為福之上策也”史思明立即表示同意向唐投降。史思明對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的到來表現非常熱情,同時,又用欺騙的手段使其受到麻痹,放鬆警惕,致使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等將領與其部眾分開。史思明一方麵在內廳與阿史那承慶等飲酒作樂,一方麵又暗中使人對阿史那承慶的部眾迫其繳械。然後對這些繳械的部眾進行處理,願留者編人史思明的隊伍,願去者聽任自便。在阿史那承慶失去部眾以後,史思明遂將阿史那承慶囚禁起來,把安守忠等人斬首。不言而喻,這無疑是與安慶緒公開決裂了。
史思明派其部將竇子昂奉表向肅宗投降,上表的內容是願將其所屬的十三郡,即範陽、北平、川、密雲、漁陽、柳城、文安、河間、上穀、博陵、勃海、饒陽、常山,還有所屬軍隊8萬人以及其河東節度使高秀所部,全都歸附唐廷。
十二月二十二日,竇子昂到達京師,肅宗大喜,遂命史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並命其子7人皆為大官。同時,肅宗還命內侍李思敬與勸史思明降唐的烏承恩對史思明進行安撫,並命其率部討伐安慶緒。
史思明為了鞏固自已的地盤,又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原來安慶緒以張忠誌為常山太守。這時,史思明就召張忠誌回到範陽,另派其將薛萼暫代恒州刺史,開通井阻關,使太原到常山暢通無阻。實際上這是史思明用自己任命的官員去取代了安慶緒的官員。另外,他又使趙郡太守陸濟降唐;還使其子史朝義率兵5000人代理冀州刺史、再使其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顯然,這是史思明要把力能所及的地盤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
在肅宗所遣的內侍與烏承恩在河北一帶宣布了肅宗的旨意以後,產生了更大的影響,陸續又有德州、棣州〔治所在今山東惠民東南)歸附唐廷。河北一帶除了相州為安慶緒所盤據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為唐所有了。
在史思明的影響下,乾元元年二月,安慶緒的北海節度使能元皓也向唐投降,肅宗命他為鴻卿,充河北招討使。三月,又有安慶緒的平原太守王睞、清河太守宇文寬,都殺了安慶緒的使者,投降唐廷。安慶緒惱羞成怒,遂派蔡希德、安太清率軍攻拔平原與清河,生俘王睞與寧文寬。工睞與宇文寬被押赴鄴郡,淩遲處死,極其慘忍。後來,安慶緒凡發現有欲背離他者,他都采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是胡人者,滅其種;是漢人者,滅其族。總之,要連坐所有與其有關者。安慶緒為了防止其屬下背他而去,遂與其群臣歐血為盟,實際卜是要求群陌發誓效忠於他。但是,這種舉措很難挽回其不可逆轉的敗局。
七月,李光弼、郭子儀從常山撤軍以後,常山諸將欲迎烏承思去鎮守常山,因為他下有3001朔方兵,力量較強。不料,他不願接受這一重任,仍留信都。十月,史思明圍攻信都,他舉城投降,並親自引導史思明人城,後得史思明信任。
為了利用烏承恩,李光弼勸肅宗命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為了對史思明部將阿史那承慶策反,李光弼又勸肅宗賜阿史那承慶鐵券,希望阿史那承慶與烏承恩共同除掉史思明。
烏承恩為了掩人耳目,暗中在史思明諸將中發展勢力,多次男扮女妝,到諸將各營進行串聯。不料,有人走漏消息,史思明開始惑疑烏承恩了。不久,烏承恩到長安,肅宗命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共同去範陽對剛降唐的史思明進行宣慰。史思明有意安排烏承恩與其子共住一室,並在烏承恩床下埋伏二人。深夜時,烏承思對其子道:“吾受命除此逆胡,當以吾為節度使。”埋伏在床下的二人聽到此話,大呼而出,烏承恩父子被俘。烏承恩所帶物件均被搜去,其中有李光弼在一文件中說“承慶事成則付鐵券;不然,不可付也。”這種記載,是否可信,值得惑疑。李光弼的話,是專告烏承恩的,這種極其秘密的內容,當麵告之即可,為什麽要寫出來,即便是李光弼有手書告知,烏承恩閱後也應毀去,為什麽還帶在身上!這種漏洞百出的情節,很可能是史思明為自己再次叛唐製造的借口。按照這種情節,史思明榜殺烏承恩父子自然是證據確鑿,順理成章。為此事受連坐而死者還有200餘人。
事件發生後,肅宗沒有斥責史思明無禮,反而派宦官去安慰史思明,並向史思明表示,烏承恩的所作所為,應由烏承恩個人負責,決不是朝廷與李光弼的意思,殺掉烏承恩甚好。這種推卸責任於死者,保全李光弼與自己的做法,自然是肅宗不得已而為之。但是,肅宗雖然用心良苦,對史思明這種反複無常的人來說,是無濟於事的。
在肅宗處理陳希烈等投降安祿山的官員以後,史思明受到很大影響,他感到降唐不能滿足個人的野心。於是,他又鼓動其部將說:“陳希烈已下,皆重臣,上皇棄之幸蜀,既收複天下,此輩當慰勞之。今尚見殺,況我本從祿山反乎!”其諸將一致表示,希望史思明上表肅宗,要求殺李光粥以除後患。史思明遂命耿仁智、張不矜修表,耿、張二人在上表中寫道:“請誅光弼以謝河北。若不從臣請,臣則自領兵往太原誅光粥”顯然,這是逼迫肅宗殺李光弼。修表的耿、張二人覺得這些內容極為無禮,故在史思明過目後,他們又將這些內容刪去。不料,此事又被史思明發現,耿仁智、張不矜被史思明活活打死,腦流於地。由此看來,史思明是決心再次背叛唐廷,一個野心家的本來麵目暴露無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