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的天窗一、出身之謎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民間關於他的出身傳說也甚多。探尋這個神話英雄的出處,是一個傳說、神話與曆史交織的有趣曆程。其中來自人間、由人而神的大多是由於治水。
1.隨大禹治水之功臣。
傳說,在上古時,諸龍失管,天下大水,天帝命禹率眾治水。開始時,禹沒有經驗,往往勞繁而功微。後有高人指點,先馴服一條“孽龍”,命用龍尾劃出許多條水道,令諸水導入大海,水患遂解。屈原有詩曰:“應龍入海,何地何畫”,說的正是這個傳說。“二”字古音lie,近“孽”字音nie,龍字又與郎音近,上古無文字,事跡皆口耳相傳,故人們將“孽龍”傳說成“二郎”。
2.古蜀國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
當時協助李冰修築都江堰,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出力至多,積勞成疾,升天化神。《朱子語類》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是因李冰開鑿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都江堰功小傳》也記載道:“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與其友七人斬蛟。”今都江堰的二郎神廟中的像就是他。該廟的二郎神像原為坐像,右腳擱在左腿上,人稱這是“二郎腿”的起源。上世紀七十年代,該廟修整,神像改為立姿,手握一耒鏟(古農具),類似一個修水利的民工。
3.並非是李冰的第二子,而是其手下的兩個副官,即“二侍郎”。
都江堰廟原名“二侍郎廟”,後人們誤作“二郎神廟”。此說有實據,1974年都江堰水中曾出土三個石像,一是李冰,背有“××太守李×”字樣;另兩個有“××侍郎……”字樣,下款刻有“二侍郎廟”等模糊字樣。
4.晉代襄陽太守鄧遐。
鄧遐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鄧遐曾為二郎將,故尊為二郎神。《太平禦覽》卷六二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說:“沔水隈潭極深,先有蛟為害。鄧遐為襄陽太守,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丹水,勇冠當時,於是後遂無蛟患。”
5.隋代嘉州太守趙昱。
趙昱和鄧遐經曆類似,也是在任內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當地民眾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宋王《龍城錄》記載:“趙昱,隋末拜嘉州太守,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昱率甲士千人,及舟男屬一萬人,夾江岸鼓吹,聲震天地。昱乃持刀沒水,頃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
以上基本都是曆史有可考的,在神話中,關於“二郎神”的傳說就更是紛繁蕪雜。
傳說,二郎原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二子,名獨健。此子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否則,那李隆基在安史之亂時,也隨楊玉環而去了。這一個說法很有趣:第一,說他為楊玉環在天之弟,故原姓楊,那次晚了一步,救姐不了,就救姐夫;第二,說他本是明皇之小舅子,人們又誤傳為玉皇之小舅子;第三點特有意思,外國神話中,毗沙門天王原為天竺國的神,其第三子就是鬧東海,抽龍筋的哪吒。在外國傳說中,哪吒畫圖是一副洋人相,在中國就變成了掛紅肚兜的小孩,而毗沙門則成了商朝的陳塘關總兵、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而李靖又被傳作李冰。
在《封神演義》,說二郎助薑太公討伐暴紂,長有第三隻眼——通天眼,有七十二種變化。自此二郎又成了除暴安民,降魔伏妖的第一戰神。走遍中國大地,處處可見二郎神廟,水患多處,說是治水之神;火患多處,說是製火之仙。甚至《聊齋》裏的冤魂也找二郎。在《聊齋誌異》中,冤魂席方平為父申冤反而受無罔之罪,絕望時居然想到:“世傳灌口二郎為帝勳戚,其神聰明正直,訴之當有靈異。”可見二郎神在眾人麵前是頗有正義感的神仙。
在《西遊記》中,吳承恩把楊戩的身世道了個一清二楚。
楊戩出場時威風八麵,前呼後擁,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是他的兄弟,一千二百的草頭神是他的手下。“駕鷹牽犬,搭弩張弓,縱狂風”是他的派頭。他對李靖笑說:“小聖來此,必須與他鬥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隻四圍緊密,讓我賭鬥。若我輸與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贏了他,也不必列公綁縛,我自有兄弟動手。隻請托塔天王與我使個照妖鏡,住立空中。恐他一時敗陣,逃竄他方,切須與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神情舉止目中無人。見了齊天大聖還口中張狂:“你這廝有眼無珠,認不得我麽!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靈王二郎是也。”可立刻就被大聖揭了老底。大聖說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麽?”
二郎神楊戩在民間傳說中,是玉皇大帝大妹私下凡間與凡人所生的兒子。由於觸犯天條,玉帝暴怒,將楊戩的母親壓在桃山下。楊戩自幼在人間長大,為了救母親,拜在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十七歲時藝成下山,得以劈山救母,但玉帝居然派了十個太陽將楊戩的母親曬化了。楊戩為了複仇,指天罵帝,揮三尖兩刃刀大戰十太陽。金烏神被楊戩連砍倒九個,每砍倒一個,楊戩就搬來一座山壓在那個太陽身上。剩下的那個金烏神隻好一路向西逃走。楊戩窮追不舍,但他當時還不會騰雲駕霧,隻會簡單的爬雲上天以及漲身成巨人等神通,由於趕到西海卻過不了海,於是他把三尖刀變大,挑起兩座大山來當過海的墊腳,繼續追日!(這就是後來“二郎擔山”一詞的由來)後來被西海龍王三公主截停,追趕不及。楊戩想起母親死得太慘,心灰意懶,經過灌江口時便住了下來。楊戩的血統使他具有人與神的雙重關係,使楊戩在以玉皇大帝為中心的神權關係中處在一種新的變動之中,楊戩由此不再把自己的本質局限在道德之域或自然狀態,而是置於一種原罪與拯救的定性上。他為了證明自己,必須反抗,顛覆玉帝給自己的地位。而在當時的神權政治中,最好的證明方法莫過於重列仙班。這也應該是他母親的意願。那麽參加由薑子牙領導武王伐紂的革命,就是通往神仙之路的途徑。
這也是為什麽楊戩助薑子牙伐紂的原因。
二、通天之能
在《封神演義》中,楊戩無疑是最具人氣的角色。他沒有雷震子的古怪相貌,沒有哪吒的衝動,沒有黃天化的驕傲,更沒有土行孫的陋習,這位英俊瀟灑、聰慧過人、神通廣大、謙遜穩重的青年,在封神中幾乎是完美的化身。雖然書中有沒有具體交代過楊戩的年齡,但無論如何從道家的修行和輩分來看他都還是屬於年輕人的。相比於同輩的玉虛門下弟子,楊戩則顯示出與其道行不相稱的成熟和穩重。可以說他對薑子牙乃至整個西歧而言,都是最關鍵的一人,其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那些千年修行的上仙。這不僅僅身懷九轉玄功,七十二變化,更重要的是有過硬的心理素質。
作為玉虛宮第三代弟子的領軍人物,作為薑子牙最信任的師侄,楊戩肩頭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他不能像其他師兄弟那樣隨心所欲,也不能像普通武將那樣隻須遵令就行,更多的時候是要幫助師叔出謀劃策,能人所不能,甚至在全軍陷入危難時要擔負起力挽狂瀾的重任。令人震驚的是,在這樣的壓力中,在對每件事情都需深深投入的情況下,楊戩從來沒有犯過看似愚昧可笑卻往往難以避免的“當局者迷”的錯誤。就拿兩次瘟疫來說,麵對全軍覆沒的危機,比起急得上竄下跳手足無措的哪吒,楊戩所表現出的沉著冷靜和機智簡直令人有些害怕。
如果說哪吒的個性像一團火的話,那麽楊戩的個性則像一汪水。水是平靜的,內斂的,應了“柔能克剛”的道理。正是因為這樣冷靜沉穩的性格,再加上那與眾不同的道術,使得楊戩成為子牙門人中不曾真正敗過的唯一一人。在薑子牙封神之後,楊戩也被封為昭惠靈顯王,稱英靈小聖。但即使楊戩歸為仙班,但他從來不認玉帝為舅,也不聽天庭號令,是個聽調不聽宣,能請不能派的自由地仙。
楊戩有自己的苦衷,出身庶門不是他的錯,他還是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吳承恩形容他是:“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畢竟是英明神武,從不被玉皇大帝承認的外甥到天庭小聖,其中楊戩走過了一個坎坷磨難的道路。“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棕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正是楊戩一生經曆的寫照。這條路其實是楊戩自己“戩滅”自己的人性,發覺神性的過程。
人與神的不同,在楊戩身上體現最深。然而,就是這麽一個神仙,在歸列仙班後,又成了衛道士。
首先是為了維護玉帝的地位,擒拿齊天大聖。楊戩和孫悟空的鬥法在武王伐紂時就已經開始了。
楊戩剪除梅山七怪時,就和一個猿猴妖袁洪交過手。袁洪變化多端,曾化為怪石。而楊戩隨即變化一石匠,手執錘鑽,上前錘他。一物降一物的鬥法延續到齊天大聖大鬧天宮的時候。在花果山前的孫悟空雖然不是原來的猿猴怪,但楊戩降服他的手法如出一轍。
一上來孫悟空就輸了,楊戩的康、張、姚、李、郭申、直健四太尉、二將軍,撒放草頭神,殺得孫悟空的猴子猴孫拋戈棄甲,撇劍拋槍。孫悟空慌了手腳,為了逃,就接連變化。而楊戩也跟著變,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降他。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居然被逼得無處可藏,隻好變做一隻花鴇。花鴇是蒼鷹的一種,被看作是鳥中至賤至淫之物,無論是和鸞、鳳、鷹、鴉,都與交群。楊戩為了表示自己的立場,邪正不兩立,故意什麽也不變,取下彈弓把孫悟空打下。在與楊戩的纏鬥中,孫悟空被太上老君的金剛琢擊中,哮天犬趁機咬住,終於被擒。孫悟空最終被如來降服,五百年後與唐三藏取經,終修正果。而楊戩依舊獨來獨往。
哪吒、孫悟空和楊戩在中國神話中都曾與天庭或以龍王為代表的權貴進行過鬥爭。最具反抗精神的無疑是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立齊天大聖。哪吒也曾在天庭門口揭龍鱗。楊戩也曾指天罵帝,分庭抗禮。雖然三者最後都走上了妥協之路;但道路各有不同。哪吒在李靖的金塔的威懾下,三度改口不認父親;孫悟空有唐三藏的緊箍咒才被迫走上西天之路。而楊戩的緊箍咒則是他的血統。正是因為他的血統,楊戩才走上反抗之路,也正是他的血統,楊戩也成為以玉帝為代表的傳統勢力的維護者。
楊戩原來是半人半神,他的追日行動正如遠古傳說中誇父追日一樣,閃耀著人性光芒。《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誇父的幹雲豪氣在楊戩身上同樣有所體現,人間有了“二郎擔山”,楊戩折斷了的三尖兩刃刀被煉成了鐵瓦。但楊戩追日之後呢?卻是消極地躲在灌江口,做逍遙派去了。
三、人性的滅亡
在中國傳統神話中,仙女與凡人生愛情並結為夫婦,但仙女的行為觸犯了仙界禁律,受到仙界執法者的幹預,導致這場人仙婚姻的解體。這是中國一大類古代民間神話傳說的一個標準版本,包括《牛郎織女》與《寶蓮燈》,再加上楊戩的父母等無不是此類。但楊戩從一個受害者,最終卻蛻變成另一場悲劇的迫害者。
什麽是人性?隻有通過人的活動才能表現出來,人性隻能反映在他特定的生存境遇之中,脫離了人的具體的生存境遇,人性的這把鎖永遠都是鏽的,要打開它很難。而在中國神話中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輝、逐漸淡去的過程,在楊戩身上都有體現,因為他首先就是個人。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部分內容是根據傳說,而傳說和神話是交結在一起的。如伏羲、神農、黃帝、夏禹這些古代的英雄和領袖,既是傳說中的曆史人物,也是神話中的重要角色。這一類的神話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鑽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網而造打魚捕獸的網、神農嚐百草,後稷教民稼穡,夏禹治水,等等。魏晉以後的誌怪小說中也有一部分以能工巧匠為主角,對他們的智慧大加稱讚。在這裏人性透露的是勞動創造的美。
治水的鯀和禹體現的是人性中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精神。鯀竊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結果天帝派人把他殺了。可是鯀的肚子裏生出禹來,繼承他的治水大業。禹曆盡千辛萬苦,三十歲還沒結婚,婚後四天便又去治水,終於治水成功。“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可貴之處,正是在於它歌頌普通勞動人民的苦幹和堅毅的精神。
人性中的反抗因子在中國神話中更是層出不窮。哪吒、孫悟空等等不勝枚舉。“牛郎織女”肯定是最古老的戀愛故事中的一篇。以後文人所寫的神話故事中,人神、人狐、或人鬼真誠相愛的情節很多。這些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禮教壓迫下人們對真正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在魏晉以後的誌怪小說中,勸善懲惡成了中國神話中重要的主題。可能是受儒家關於仁義道德的教導和佛家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思想的影響,許多文人創作的故事都有人皆應做好事,不應做壞事的寓意。例如董永是個勤勞、誠懇、又孝順父親的好人,所以天帝就派仙女來幫助他。而那些做壞事的人、神、鬼、怪,到頭來都自作自受,沒有好結果的。這些特點,也許可歸結為一個總的特點:中國的神話,不論遠古的還是後人創作的,都富於人情味、人性。許多神、鬼、狐、怪都被描寫得有人的氣質和人的感情。他們多數很善良,如好人一樣地善良;少數很凶惡,如壞人一樣地凶惡。在許多故事中,神怪和人有割不斷的聯係。他們變成人,渴望和人在一起過人的生活。總之,中國的神話創作者通常用描寫人的方法來描寫神,或者說把他們當作人來描寫,賦予他們人性。所以我們在讀神話的時候,往往覺得神怪並不可怕,而是可愛,甚至可佩;並不覺得他們高不可攀,而是感到他們和我們相似,可以互相理解。這大概是古代神話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的緣故吧。
可以說,徹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個人尊嚴的充分滿足、反抗一切壓製,這在現實環境中雖然不可能實現,卻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隻要社會思想較為開放,它便會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在這點上,楊戩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很像。在《西遊記》中,正是以神話形式滿足了人們內在心理中這種不盡合理卻根深蒂固的對自由的向往。
《西遊記》中包含著兩個基本的主題。第一個主題關係到人性的自由本質與不得不接受約製的矛盾處境,在小說中表現為孫悟空從無法無天、絕對自由的狀態到受到禁製、皈依佛門正道的過程。不過孫悟空表現得更多的是難以拘束的一麵,這可以說作者在感情上對人性向往自由的一麵有更大興趣。第二個主題是所謂“曆險記”式的,它在古今中外的虛構性文學中最為常見,這種故事除了便於展開離奇的情節,也寓涵著人必須曆經千難萬險才能獲得最終完善和幸福的意義。在小說中,它表現為孫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過程。通過孫悟空這個神話英雄,寄托了人們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為這是一部幻想性的神話小說,它比現實題材的小說能夠更充分地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欲望。
“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拘束”是孫悟空的基本形象。他破石而生,他學會了高強的本領,能七十二變,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裏;他闖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鬧冥司一筆勾掉生死簿上的姓名。於是他在花果山上自在稱王,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無法無天,歡歡喜喜。這是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是在神話中才能形象地表現出來的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幻想。此後天宮裏的統治者對他不放心,玉皇大帝聽了太白金星的主意,招他上天做個弼馬溫。他本來也做得有滋有味,但聽說這官職原來是那麽低下,便怒火頓生,打出天宮,回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齊天大聖”。玉皇大帝發兵征剿失敗,隻好認可他自封的尊銜,於是他又“喜地歡天”,在天宮裏快活。等到他得知王母的蟠桃會居然沒有他這個“齊天大聖”的位置,又覺得受了騙,遂攪散蟠桃會,偷吃兜率宮金丹,回到花果山。這些情節,反映出人們要求個人的權利、地位、尊嚴得到尊重的強烈願望。
之後孫悟空與玉皇大帝再次派來圍剿的天兵天將展開了大決戰,隻是在西天如來、東海觀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宮力量的聯手鎮壓下,終於遭到失敗。他一而再地大鬧天宮,並不是有意要對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的天宮的統治秩序發起挑戰,而隻是因為自身的自由遭到了威脅。但當他為維護自由而進行反抗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叛逆性,甚至說出“五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與孫悟空相比,楊戩雖然有“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之名,但沒有孫悟空的鬥爭性強。
當然,人性的實際處境不能使每一個神在這一方向上發展,孫悟空的失敗,多少具有一種象征意味,即恣野的人性不可能不受到現實力量的約製。由於受到現實力量的製約,楊戩也就成了個悲劇英雄。黑格爾認為,悲劇衝突是戲劇行動的推動力量,“因為衝突一般需要解決,作為兩對立麵鬥爭的結果,所以充滿衝突的情境特別適宜於用作劇藝的對象,劇藝本是可以把美的最充分最深刻的發展表現出來的。”而楊戩最大的悲劇來自他兼有至高無上和平凡人的血統。楊戩之不幸,是他惑於對“自我”的無知,迷失方向,但求速成。自以為滅感性,便是神性。人與神的這種雙重關係,使人在神權關係中處在一種新的動變之中,人由此不再把自己的本質局限在道德之域或自然狀態,而是置於一種原罪與拯救的定性上。
楊戩輔助薑子牙伐紂,這是一個從人性到神性的過程,也是個“戩滅”人性的過程。從《封神演義》中看楊戩,並沒有過多地論及他的出身,筆墨隻是在衝鋒陷陣中偏好楊戩,塑造出一個戰神的形象,而不像哪吒一般可愛,性格不複雜,甚至不如土行孫形象鮮明。
在《封神演義》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部叛逆者的曆史,是一部諸侯造反的曆史,也是一部子孫反抗父輩的曆史。聞太師斥責薑子牙雖乃昆侖名士卻不諳事體。聞太師說:“今天王在上,你不遵君命,自立武王;欺君之罪,孰大於是?收納叛臣黃飛虎,明知欺君,安心拒敵;叛君之罪,孰大於是?及至問罪之師一至,尚不認罪,擅行拒敵,殺戮軍士命官;大逆之罪,孰加於是?今吾自至此,猶恃己能,不就降服,竟自與兵拒敵,巧言飾非,真可令人痛恨!”在聞太師看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則國將不國。而薑子牙答曰:“太師差矣!自立武王,固是吾國未行奏請,然子襲父蔭,何為不可?況天下諸侯盡反成湯,也是欺君不成?隻是人君先自滅綱紀,不足為萬姓之主,因此皆背叛不臣,此其過豈盡在臣也?”為武王辯解道:“君不正臣投外國亦是禮之當然。今為人君,尚不自反;乃厚於責臣,不亦差乎?”聞太師要維護的是既得利益者的秩序,薑子牙要顛覆它,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新秩序,所以最後要封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天,並要求恪守弘規,毋使私妄,建立一套自己的係統。
楊戩作為薑子牙的門徒,參與了周武王的革命,他是反叛者,一旦革命成功後,他又成了新秩序的建立者,新的既得利益者,有義務維護這個秩序,應堅決地阻止其它試圖推翻這個秩序的新的勢力。無論是齊天大聖還是自己的外甥沉香。
悟空是石頭蹦出來的猴子,沒有家族權威的羈絆,他的童年就是頑劣生事的童年。學得七十二變諸般本領後,那麽造反的矛頭首先對準的就是更大的家——神仙世界的統治者,他大鬧龍宮和天宮,去閻羅殿將自己除名,表明他原本是一個徹底的自由身,無論最高統治者玉帝也罷,還是手握生死的閻王也罷,種種的權威都該打倒。而哪吒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父母都是有身份的人,他的叛逆之路更艱難,更不為世所容。他從挑戰父權開始,進而挑戰王權。直至以剔骨還父、寄身蓮藕的決絕,清算和父母最後一點“債務關係”。對於楊戩而言,反抗家族和反抗朝廷更是一回事,因為他是玉帝的妹妹下凡與民間男子的私生子。他是高貴家族的棄兒,他的母親因犯了天條被玉皇壓在桃山下麵。他的“劈山救母”其實隱含了他回歸體製內的因子,他反抗家族、反抗天庭就是為了救出生他的母親。無論是野孩子悟空,還是私生子楊戩,抑或是主動和高貴門第決裂的哪吒,最後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的歸宿:回歸體製內,當年的叛逆少年修成正果,成長為父母和朝廷都倚重的忠臣孝子。當他們被招安後,最大的貢獻是去圍剿那些和他們當年一樣的叛逆者,如哪吒奉命去捉拿不聽話的孫猴子;猴子被唐僧從五指山下救出來後,就以殺他當初的同道者——諸多妖魔鬼怪為第一要務。這是中國所有叛逆者的宿命,也是中華文化的悲哀。在中國,社會結構中家族與朝廷這兩端巨大,而在家與朝之間,民間社會的空間極小。甚至可以說,中國人隻能生活在兩大權威的陰影下:家庭和朝廷,二者之外,你無處可逃。而且這兩種權威互相強化與維護。父母教兒子,最崇高的使命是“精忠報國”,作朝廷之忠臣,而統治者喜歡“孝治天下”,不肖之子是沒有作“忠臣”的資格。朝廷不但默認家族對其成員有處置的“自由裁量權”,甚至不惜動用國家機器來維護這種家族權威。就如哪吒那樣,你成功地還了父親的債,但朝廷出手,依然將你拉回來,讓你重新作李天王的兒子,那個比家更大的“家”,你根本掙脫不了;楊戩救出了母親,母親卻又被殘忍迫害致死,最後抗爭的結果是:皇族的名分得到了承認,以後自然是飛黃騰達了,而母親的仇就不再報了;而那個無家可歸的孫猴子,為了保證他對玉皇大帝、如來佛的忠誠,給他找了個家,讓懦弱無能但朝廷百分之一百放心的唐三藏作他的師父,並給予三藏充分的授權——念“緊箍咒”。
三個叛逆者最後回歸了體製,除了死亡外,在中國這是他們惟一的出路。中國的父母和曆代統治者,也一再確認家國的同構同質,以表明自己對子民有著天然的處置權。古語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天下無孝子。也就是說,衡量是否是孝子要看他有沒有一顆時時刻刻“孝順”的心,而不是對父母的回報,你對父母無論做多少回報,都償不了父母生養你的“債”,而當政者也以這種父母的角色出現,你所有的一切,都是朝廷、政府給你的,你隻能盡忠報恩,而且必須時時懷著一顆“忠心”,君可以負臣,當政者可以負老百姓,但臣不能負君,老百姓不能負當政者。雍正皇帝曾經就對臣子們說,關鍵看你們的心,你們有一顆忠心,無意辦了錯事,朕也不責怪。
在古代中國,父母、當政者大多是這樣對待子女和百姓的。當政者也樂於把自己打扮成養育一切的父母,父母雖然打你們,罵你們,那是為你們好。你們必須無條件的服從。
楊戩身上的悲劇在他的下一代繼續重演,在元雜劇《沉香太子劈山救母》中刻畫了一個為了維護天條而不擇手段的楊戩。
華山之上,時有惡瘴傷害生靈。玉帝的第三個女兒,常以寶蓮神燈排除瘴霧受萬民敬仰,稱為三聖母。采藥人劉彥昌敬仰聖母之德,聖母愛慕劉彥昌濟世之行,不懼天條與劉遂締良緣。三聖母的表兄二郎神聽說後,居然渾然不記自己也曾是“天條”的受害者,橫加幹涉,被聖母用神燈逼退。一年後,聖母生子沉香。二郎神乘聖母歡度生子百日,命哮天犬盜去寶蓮燈,擒獲聖母,壓於華山之下。這時候的楊戩竟然采用當年玉帝壓其母的方法炮製,簡直應該唾罵。沉香被霹靂大仙救去,授以武藝,十五歲時,大敗二郎神,斧劈華山,救出聖母。
一個母親是玉帝的妹妹,一個母親是玉帝的女兒;一個被壓在桃山,一個被壓在華山。在前一個悲劇中,楊戩是受害者,而在後一個悲劇中楊戩自覺成為迫害者玉帝的幫凶,並將自己的母親曾受過的傷害施加於他人身上,這是一種變態的施虐行為。
正是由於楊戩如此不光彩的一麵,所以在人間楊戩也漸漸失寵,戰神的位子讓給了義薄雲天的關雲長,甚至手下敗將孫悟空也被封為鬥戰勝佛,楊戩自己隻好依舊“阿Q”般隱居在灌江口。
韓信是謀反死的嗎()
韓信如果地下有知,看到司馬先生這樣寫,可能倒也心安,因為真的被砍死了,一切也都坦然了,什麽功名利祿,什麽光宗耀祖,隨他去吧,殺人者給於被殺者總要定個罪名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王莽的悲劇()
今天我們看待曆史已經擺脫了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不會再以一家一姓的得失來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曹操被史學家翻案,恢複了他政治家、文學家的本來麵目,文藝作品中也以正麵的英雄形象出現,漸漸被大眾所接受。但是,王莽卻沒有曹操的幸運,仍然被釘在“恥辱柱”上,以奸詐、虛偽的麵目定格在人們心目中。
失荊州,誰之過()
在流傳的這些故事中,最令人扼腕的莫過於丟失荊州,敗走麥城這件事了,一代名將也因此落得個身首異處、含恨九泉。後人在評價這件事上,大體都認為關羽“剛而自矜”,盲目驕傲自大,對孫權、呂蒙的陰謀嚴重估計不足,屬於“大意失荊州”,似乎敗走麥城就是因為關羽自身的性格所致,屬於咎由自取,但是,曆史的真實情況確實是這樣嗎?是不是還有誰應該為這場戰爭中關羽的慘痛失敗擔負一些嚴重的責任呢?
舊時王謝:怎一個酷字了得()
“酷”這個字雖然是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但酷的人和酷的事可不是近幾年才有的,在古代,這樣的人和事絕不在少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魏晉時期的王、謝家族,而王、謝家族中最酷的代表人物當數王徽之和謝道韞。
史上第一陰謀家—李林甫()
中國古代每朝每代都有忠臣良相,也都有奸佞小人。這一幹奸臣賊子,到頭來無一不遭到萬人唾罵,青史遺臭。他們為害的程度不同,醜惡的麵目有別,手段高低也不一樣,其中有一個奸相,雖然“名氣”沒有趙高、秦檜大,但他幾乎用盡了奸臣所能想到的卑劣手段,幾乎集中了小人所有醜惡表演於一身,可稱曆史上第一陰謀家。他就是唐玄宗年間的宰相李林甫。
他為什麽能獲得皇族的封號()
相傳,他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相傳,他風流瀟灑,四處留情
他是清兵入關以後唯一一個異姓王
他統兵作戰,百戰百勝
他奢靡無度,重賞重罰,史稱威福將軍……
珍妃真相()
本文之所以拿這個苦命的珍妃說事,是想告訴大家,曆史並不隻是江山美人的浪漫,也沒有那麽忠奸分明的簡單,甚至包含了諸多瑣碎、醜陋、複雜。我們需要拿出勇氣、運用理智,清醒地看待曆史。隻有這樣,曆史才能真正成為可供我們借鑒的精神資源,而不隻是茶餘飯後聊天的談資。當我們能夠以勇氣、理智來麵對曆史的時候,我們也就更加能夠以勇氣、理智來麵對今天的生活。
十大良相()
在中國古代曆史中,宰相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政治結構中,處於統治階級的上層;在社會結構中,也是一般文人向往的最高政治理想和道德典範。因為人人當國君是不可能的事情,隻有造反作亂才能從一介平民竄上皇帝的位置。而當宰相卻是很現實也合法的事情。
十大昏君()
錢穆在《國史大綱》裏所提出的:“荒蕩不經,其事幾平令人難信。”這樣看來,昏君的判斷標準就是君王不但是昏聵無能的,而且是常人不能理解和想象的。
中國曆史上的十大“紅顏禍水”()
首先要聲明的是,“紅顏禍水”這個提法絕無貶低或歧視婦女的意思,隻不過是借用了曆史上一個從男性角度出發的相對狹隘的稱呼。這稱呼所指的女士,美自不必說,是為“紅顏”;又因為這美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社稷的興亡,是為“禍水”。但是今天客觀來看,美麗就可以誤國嗎?
三千年前的“新新人類”—哪吒()
這個“新新人類”是正義的化身。他有血有肉,有膽有識。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誌,來濟人之急,扶人之危,是青少年的典範,是信仰者的重心。
由人而神的楊戩()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民間關於他的出身傳說也甚多。探尋這個神話英雄的出處,是一個傳說、神話與曆史交織的有趣曆程。其中來自人間、由人而神的大多是由於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