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中國曆史上的十大“紅顏禍水”

  中國曆史的天窗首先要聲明的是,“紅顏禍水”這個提法絕無貶低或歧視婦女的意思,隻不過是借用了曆史上一個從男性角度出發的相對狹隘的稱呼。這稱呼所指的女士,美自不必說,是為“紅顏”;又因為這美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社稷的興亡,是為“禍水”。但是今天客觀來看,美麗就可以誤國嗎?這完全是某些男性主義衛道士為掩蓋或推脫責任製造的借口,他們隻認為江山的葬送是因為美貌誘惑和驅使了君王,而不是君王的主觀過錯。這裏,紅顏成了君王的替罪羊、災禍的犧牲品。但這裏也不排除通過各種手段尤其是自身“魅力”登上高位的女人,因其心理的扭曲,故做出事情來狠辣異常。但這種心態,多半是當時的社會思想風氣道德理念多種因素製造出來的,不獨一兩個女子專有,卻為何要特別加上一個“禍水”的頭銜加在“紅顏”之上呢?

  這裏列舉十位女子,暫借此“惡”名,來看看她們都做了什麽,寵幸她們的君王又做了什麽,而所謂誤國到底是誰的錯。

  有一點不容否認:她們的存在確實多多少少地影響了中國的曆史,而且多多少少地與她們的美貌有關。

  夏代:妹喜

  妹喜女士是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後世都叫他夏桀)的妻子。夏桀攻打位於今山東省蒙陰縣境有施部落。有施部落酋長向夏桀求和,獻出了牛羊、馬匹,甚至酋長的妹妹,她的名字隻有一個“喜”字,人們便稱她為“妹喜”。

  夏桀迷上了美貌的妹喜,常常把她抱到雙膝上,不分晝夜地同她飲酒作樂。據說妹喜愛聽撕裂綢緞的聲音,夏桀就從國庫搬出綢緞,讓宮女撕給她聽;又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妹喜聽。想必《紅樓夢》中“晴雯撕扇”的橋段,就是曹雪芹先生從妹喜這個典故中得到的靈感。為了討妹喜高興,夏桀索性大興土木,鑿了一個滿裝美酒的巨池,方圓有五平方公裏,可以在酒上劃船。據說妹喜女士喜歡在船上欣賞三千人一起把頭伸到酒地裏痛飲的場麵。夏桀見美人高興,更是樂此不疲,往往一個月不處理國務。

  君王昏庸殘暴,搞得群起反之,十年之間,幾乎所有的部落全都揭竿而起。公元前1766年,子天乙聯合各部落,向夏桀進攻,取得節節勝利。夏桀大敗,帶著妹喜逃回故都,卻被追兵生擒活捉。聯軍把他們夫婦二人裝上囚車,放逐到南方淮河流域的巢湖。當時的巢湖一片荒蕪,難以居住。過了不久,夏桀和他的妹喜女士,就雙雙死在巢湖。

  商代:妲己

  妲己為人所熟知基本是《封神榜》的流傳所造成的。這部小說把她塑造成一個妖媚動人的千年狐狸精,專門蠱惑紂王荒淫誤國。在小說中,給妲己安排了幾大罪狀:其一,紂王為了討好她,命人四處搜集天下奇珍異寶,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供他們沒日沒夜地飲酒作樂。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其二,隆冬的時候,妲己看見有人赤腳在冰上走,認為其這樣耐寒一定是生理構造特殊,就命人將他雙腳砍下,研究是什麽讓此人不怕寒凍。其三,妲已慫恿紂王殺死比幹,剖腹挖心,來看看是不是符合“聖人之心有七竅”說法,結果什麽也沒看出來,白白殺了一位忠臣。其四,妲己看到一個孕婦大腹便便,非常好奇,就剖開孕婦肚子看個究竟,母子二人因此送命。

  野史上也把妲己說成是一個淫亂媚主的妖婦。

  而正史的記載是,紂王征伐有蘇部落(今海南溫縣),俘獲到妲己,驚異於她的美豔,納為妾。從此對她非常寵愛,為她設酒池肉林,與她對飲作樂。更殘忍的是,設了炮烙之刑,命人赤腳在上麵跑跳,隻為讓妲己看了他們狼狽的樣子而高興。後來武王伐紂,滅了商朝,斬了妲己,將其頭掛在小白旗上示眾。

  這些記載及傳說,已經深入人心,幾乎人人都相信妲己就是這樣的邪惡女人,紂王也是因為太寵幸她而葬送了社稷。但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發現,實際情況和人們印象中的有很大出入:

  “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諡。他正確的名稱是子辛,也叫“帝辛”。帝辛二十歲繼位,正是血氣方剛之時。他生的孔武有力,能徒手獵猛獸,神勇無敵。經常憑自己充沛的精力和富強的國力,大舉擴展疆土。征伐有蘇部落後,美貌的妲己成了他的戰利品,雖然他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但看到國力昌盛,終於還是決定過一過奢侈糜爛的生活。於是和妲己在聲色犬馬之中享受他的暮年。

  而此時,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漸壯大。周部的首領姬昌(後世稱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前往朝歌朝覲時,被妲己的美色所吸引,竟不顧後果地追求妲己,於是觸怒了帝辛,把他剁成了肉醬,賜給姬昌吃,還把姬昌囚禁在安裏兩年,經周部族的臣子們多方營救,才獲自由,兩國由此結下了仇怨。

  後來,姬昌首先並吞了涇、渭平原上的密須、阮等部落;又越過黃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周部落的首都由歧地遷到渭南的豐邑(今陝西鄂縣)。周人做好了進攻帝辛的準備,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製造輿論,汙蔑妲己,醜化帝辛。將妲己說成是一個驕奢淫逸、心腸狠毒的惡女人,而帝辛則是一個“唯婦言是用”的暴君。妲己的惡名從此便種下了。

  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他的弟弟姬旦(即周公)有賢德過人,足智多謀,進一步貶損帝辛為商紂王,並宣布紂王有十大罪狀,以此為名,聯合天下各部落,進軍商朝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軍隊,與周武王的聯軍在朝歌以外四十裏的牧野(今河南汲縣)擺下戰場,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夜間嘩變,武王聯軍毫不費力地直搗朝歌,帝辛看到大勢已去,自焚而死。

  至於妲己,據《史記》中的說法是為周武王所殺。但《世說新語》中卻說妲己為周公所得,後來成為周公的侍妾。

  至此可以看出,周人醜化妲己隻是一種政治、軍事手段。如果把商朝的亡國,硬推到她的身上,的確是有點冤枉了她。

  周朝:褒姒

  褒姒這個美女真是了不得,傳說周幽王為博褒姒的一笑,亂舉烽火,導至西周的滅亡,留下無數後話。至今在陝西驪山距華清池不遠的地方還保留有烽火台的古跡。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紀周朝的最後一個君王。他昏庸無道,整日留連於後宮,尤其寵愛一個叫褒姒的妃子,幾乎什麽都滿足她,可是褒姒卻總是不高興,從來不露笑容。周幽王想盡辦法來逗褒姒,想看她一笑,可是,他越這樣,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為此頗費腦筋。

  一日,周幽王帶褒姒外出遊玩,來到驪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台的用處,告訴她這是用來傳報戰爭消息的。這烽火台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有士兵日夜駐守,當有敵人入侵之時,烽火台上立刻點燃烽火報警,相鄰的烽火台看到後依法行事,一路傳遞下去,這樣邊境發生的軍情很快國都就知道了。如果一旦國都有了變故,烽火台也會點燃烽火,向附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

  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講述,麵呈不相信的神色。為驗證自己所言非虛,也為討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點燃烽火。烽火一個接一個地點燃,各諸侯國很快就得到了消息,都以為是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

  可當各諸侯國的軍隊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不見軍情,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飲酒作樂。諸侯們不知內情,隻好悻悻地率軍返回。褒姒看到諸侯們被戲耍後的樣子,覺得很好玩,不由得微微一笑。

  周幽王一見褒姒終於笑了,心裏高興之極。於是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後,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再睹美人一笑。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看到的又是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上大笑。如此這般,反複幾次,到最後烽火再點燃時,沒有一位諸侯再趕來了。

  不久之後,周幽王為了立褒姒為皇後,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廢掉了原皇後和太子。皇後的父親是申國的國王,聽到這個消息,氣惱不已,立刻聯合別的諸侯國,攻打周朝。

  周幽王聞訊,趕緊下令點燃烽火,召集附屬諸侯共同抗敵。可是諸侯們都以為這又是周幽王在逗美人的伎倆,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很快,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下落不明。

  這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隻不過故事中撒謊的不是小孩,而是君王。以萬裏江山博美人一笑,這隻能說君王豁的出去,不能賴美人深沉吧。

  春秋:西施

  西施到底該算作一位什麽樣的女子呢?傳說中的她就是一個打入敵人內部的女“臥底”,比勾踐還能忍辱負重(勾踐睡草席子嚐苦膽總不至於像她那樣要犧牲名聲與肉體吧,何況還要忍受與情人分離的痛苦)。且不論她是被迫還是自願,但是這份決絕的恒心和最終完成任務的毅力,就令人肅然起敬。有關西施的傳說、典故還很多,比如說她是“美人計”的經典案例、巾幗報國的英雄典型、紅顏薄命的重點人物、悲喜姻緣的言情代表、“西子捧心”的美學典範……比起其他的美女,西施要著負載著更多的曆史文化信息。

  那麽,曆史上的西施到底是何樣貌呢?

  最早提及西施的文字是《管子》中所記的“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後來的《莊子》中,也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臏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臏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成語“東施效顰”的來源。《韓非子》中記載:“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麵;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這些文字,隻能證明西施確有其人,而且是先秦時代的一位回頭率極高的美女,並不能證明她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鬥爭有什麽瓜葛,要是確有其事的話,諸子百家怎麽會忽略了這麽有轟動效應的新聞線索呢?

  《左傳》、《國語》、《史記》倒是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沒有明確說此人就是西施。

  把西施與勾踐所獻美女聯係起來的是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吳越春秋》中,越國大臣文種向越王勾踐獻“破吳九術”,第四術就是“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采納了這條建議,“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後來滅了吳國後,越國人都認為西施是禍水,不能留,於是把她沉入江中。《越絕書》的記載也差不多,不過寫的比較具有革命浪漫主義,最後她的歸宿是與範蠡結為父妻,“泛五湖而去”。

  於是乎,西施的故事便由此生發開去,形成了無數的版本,成了誌怪、拾遺小說的取材來源。元雜劇中更有關漢卿的《姑蘇台範蠡進西施》、趙明遠的《陶朱公範蠡歸湖》以此為題。而將西施形象塑造得最豐滿鮮明的,要數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浣紗記》將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充分加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長達45出的戲劇故事。故事以範蠡和西施悲歡離合為主線,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劇名來自於西施和範蠡初次見麵時的定情之物:一縷浣紗。《浣紗記》的曆史高度在於,它將一個愛情故事與愛國精神相結合,而愛情最終服從於愛國,犧牲個愛,在愛國中使個愛也得到了升華。其中西施有這樣的台詞:“尊官拘係,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範蠡說出了這樣慷慨之語:“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

  由此看來,將西施與國家榮辱聯係起來,不過是藝術加工的需要,老百姓也需要這樣傳奇色彩的故事來作飯後談資。西施美則美矣,與國事無關,更與禍水之論實在搭不著幹係。關於這一點,羅隱的《西施》詩說得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漢:呂雉

  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稚,如今已經成了狠毒和權變的同義語,誰也不會拿她當女政治家看。實際上劉邦的發跡,在很大程度上還真是沾了老婆的光。她能這樣幫助丈夫成就一番事業,按說不能歸入“禍水”行列了,但是,這位呂女士後來幹的事實在是太狠了些,而且一心想讓劉姓江山改姓呂,討這麽個老婆,絕對是場災難。

  呂雉在劉邦稱帝後幹的第一件“母儀天下”的大事,就是殺韓信。其實韓信是劉邦早就看著不順眼的,所謂功高鎮主,主豈能容得?但劉邦滑就滑在他自己不下手,把這個心思授意給了老婆。呂雉於是心領神會,毫不含糊地就殺了韓信。據說劉邦不殺韓信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年一起打天下時曾與韓信有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呂後也玩的夠絕:將韓信用布兜起來,用竹簽刺死了他,確實讓他不見天,不見地,也不見鐵器。呂後殺重臣韓信也不光為了老公的寶座安穩,更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連韓信我都敢殺,滿朝文武哪個不服?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即位,隻有十七歲,天性懦弱,一切軍國大事都歸他媽媽呂後掌管。這下呂後可沒什麽顧忌了,她先要除去她最恨的人:劉邦的寵妃戚姬與她的兒子趙王如意,原因就是戚姬曾與她爭寵,趙王如意曾威脅到她兒子的太子地位。自古以來,宮廷爭鬥甚至仇殺都不稀奇,但都沒有呂後這般沒有人性的:她先是幽禁了戚姬,再派人把趙王如意從邯鄲召進京內,不顧兒子劉盈的極力袒護,毒死了如意。然後就把戚姬砍掉手足,挖眼燒耳,灌上啞藥,丟進廁所裏,讓她輾轉哭號,稱為“人彘(豬的意思)”,其狀慘不忍睹。這呂後居然還特地要她的兒子去看看,膽小柔弱的劉盈看後大驚失色,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母親幹的,口中喃喃不已,從此大病纏身,整天借酒澆愁,不理朝政。呂後自此更為得意,也更加明目張膽地用血腥手段對付劉氏子孫,同時大力扶植呂氏宗親進入權利中心,對於皇親國戚既威逼又利誘,夢想逐步篡奪劉氏天下。

  劉盈有名無實地當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死了,劉恭繼位為少帝,呂後瞧他不順眼,四年後就廢了他,另立劉弘為帝,繼續操縱朝政。一幫元老重臣密謀推翻呂後,終趁呂稚生病之際由朱虛侯劉璋和周勃、陳平等老臣發動兵變,擊敗了呂氏家族掌握的軍事力量,呂後在驚嚇中死去。

  雖然呂後的手段夠陰狠,但她當政時對百姓倒是不錯,減輕了百姓負擔,導正了社會風氣,廢除許多不必要的法令,尤其是廢除了“三族罪”和“妖言令”,讓百姓拍手稱頌。《史記》和《漢書》都誇她這一點:“高後女主,製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要是她真當了皇帝說不定也是一個政績出色的皇帝,不過她沒有後世的武則天來的光明正大,總是幹些令人不恥的背後勾當,顯得自己那麽陰險狠毒。其實呂雉的缺點無非是嫉妒心重,私心大,隻是不該用過於殘忍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話說回來,這一切又是讓誰培養出來的?還不是劉邦。當年劉邦和項羽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呂雉成了項羽的俘虜,但在項羽把她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她來威脅劉邦時,劉邦這個厚臉皮的家夥居然不以為然地說,你愛殺就殺,隨你的便。搞的項羽都不敢相信,那呂雉心裏又是什麽滋味?想必從那一刻起,她就鐵了心要報複了。再加上四年的囚禁為人質的悲慘生活,受盡了折磨和淩辱,心理能正常嗎?所以,也別怪呂雉多疑善變、心胸狹隘、陰狠毒辣,從根上說,這都是讓劉邦給逼的。

  三國:貂蟬

  說貂蟬是超級紅顏自然毫無疑問,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她究竟美到了什麽程度呢?《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的:“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但是說貂禪是令幾多英雄折腰的禍水就有些靠不住了,因為曆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像《三國演義》中記述的那樣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間諜”,還值得推敲。在史籍中對她並沒有完整的記載,因此這位“連環美人計”的“女主角”,至今身世還是一個迷。

  在《三國演義》中,王允是這出戲的策劃兼導演,女主角貂禪也是他欽定的。王允先將貂蟬許給太師董卓的義子呂布,沒等過門兒又將她獻給了董卓,挑起董卓、呂布二人的矛盾。貂蟬的演技也是超一流,一會兒在呂布麵前扮演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占的癡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麵前演出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終使二人相互恨之入骨,反目成仇,最後由呂布殺了董卓,除此一害。有詩為證:“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但在《後漢書·呂布傳》中,關於這場風波的記載卻是:“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嚐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說的是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用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動作敏捷才躲得開,從此呂布對董卓暗懷怨恨。後來董卓派呂布把守宮中的小門,呂布卻趁機與董卓侍婢私通,又怕被董卓發現,由此生出許多矛盾。那麽,貂禪的原型是否就是董卓的那位侍妾呢?畢竟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投戟刺呂布的情節甚為吻合。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誌·關羽傳》注引《蜀記》中稱:曹操與劉備將呂布圍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城破之後,請把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應了。後來關羽又多次提起此事,使曹操產生了好奇心:秦宜祿之妻真有這麽美嗎?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驚其美豔,便“自留之”,關羽於是“心不自安”。元雜劇在此基礎上便衍生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寫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還親手殺死了貂蟬,以表心跡。這裏,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但這樣一來,關公卻添了一個好色兼“摧花”的惡名,於是又有人替關公喊冤,如周劍雲的《論斬貂蟬》:“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誌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誌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餘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此外,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在元雜劇《錦雲堂》中,貂蟬是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許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為呂布祈禱,被王允發覺,由此訂出連環記。

  總之,貂蟬的身世由於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但這個傳說中的風華絕代的傾國美女,在當時那個屬於男人的時代,讓整個三國為之失魂落魄。想來,令人隻有讚歎。

  西晉:賈南風

  要把賈南風算作紅顏確實有些勉強,甚至應該形容她為醜陋。但此女士頗有些手段,也頗有故事性,讓人無法忽視她的那段曆史。

  賈南風是西晉惠帝司馬衷之妻,又稱惠賈皇後。她其貌不揚,她公公晉武帝嫌她“醜而短黑”,不願讓她做自己兒子的妃子。然而,她卻憑借其父賈充這位西晉開國元勳的影響力成為太子司馬衷的妃子,繼而成為皇後。

  賈南風非常善於鑽營,精於權術,史稱“妒忌多權詐”。這麽一位貌醜又心術不正的女人,也不知使了什麽手段,竟讓堂堂的西晉皇帝怕她怕的要死,又喜歡她喜歡的不行。一個比較合理而又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解釋是:這個晉惠帝是個五十年一遇的白癡。舉個例子,他聽見青蛙叫聲,就問:“它們為什麽叫?為公?為私?”聽見有人餓死,他大驚說:“沒有飯吃,為什麽不吃肉粥?”這樣的白癡連他老爸也想廢了他,便出了份試卷給他。司馬衷身邊的一群侍從官員幫他答題,賈南風一看就搖頭:“答得這麽好,皇上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於是她找了幾個最笨的太監代為答題。晉武帝一看答卷,放心了:兒子笨是笨點兒,不過,還有點常識。就安心地讓他繼位了。由此可知,這個白癡喜歡賈南風就不足為奇了,被她奪了掌政之權也自然順理成章。

  西晉政權,從賈南風立為皇後之日起,政局便處於動蕩不安中。她性格暴躁、殘酷冷血。為了掌握朝政大權,濫殺無辜,誅滅異己。甚至連當時朝中重臣楊駿也不放過。楊駿是晉武帝的皇後楊氏之父,權傾朝野。按說楊駿對賈南風還不錯,她能夠當上皇後還有楊駿的功力,當然,楊駿的私心是想借賈南風之力控製皇上。隻是他小看了賈南風的心智,到後來“駿知賈後情性難製,甚畏憚之”,而“賈後欲預政事,而憚駿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婦道事太後”。好弄權的楊駿與更權欲熏心的賈南風之間水火不容。最終還是,賈南風棋高一招,終於對楊駿的黨羽“皆夷三族”。之後,賈南風又廢皇太後楊氏為庶人。

  因為不是紅顏,她的自卑心妒忌心就出奇的重,有一次她聽說某妃子懷孕了,居然挺著長戟當飛鏢,拿妃子的肚子當靶子,活活把人家母子捅死!白癡皇帝對賈南風怕得要死,再也不敢和別的妃子有染。賈南風就不同了。她不僅和太醫公開偷情,還派人去宮外物色獵物,看到英俊少年就命人連哄帶騙,蒙上眼睛包裹起來送到自己房間裏……賈南風的一係列不計後果的政治行為和個人作風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可見這個賈後雖不是紅顏,卻是多麽的禍國殃民。

  唐代:楊玉環

  楊貴妃的故事早已經是家喻戶曉,一般人們都是從傳說中知道了她。同西施、貂蟬等美女的神秘身世不同,曆史上的真實的楊玉環和這些傳說出入並不大。

  楊玉環是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史稱“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唐玄宗開元3年,楊玉環被壽王李瑁選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於是就有愛拍馬屁的告訴他,他有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這個唐玄宗也不含糊,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然後為李瑁重新娶個媳婦,暗地裏悄悄將玉環納入宮中,“一朝選在君王側”。接下來的事就如同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描述的:“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然而,楊玉環不走運的是,此時的唐王朝正走向腐敗的時期。唐玄宗盡情地享受宮中生活,政事全都交給了奸相楊國忠處理。於是,禍亂來了,安祿山的叛軍打了唐玄宗一個措手不及,很快,連潼關都陷落了。唐玄宗帶著楊玉環狼狽逃離長安。馬嵬驛下,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唐玄宗迫於形勢,不得已而將楊玉環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元氣大傷。唐玄宗也須發皆白,蒼老憔悴。令人不解的是,按說這場禍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唐玄宗作為“第一責任者”應該遭到譴責才是,可實際上他與楊貴妃的故事更多的被當成了愛情悲劇而廣為流傳,引起了人們的同情,多的是感慨而少了些批判。仿佛他和楊玉環都是受害者,罪魁禍首隻有安祿山一人。比如陳鴻的《長恨傳》,《白居易》的《長恨歌》,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的《長生殿》等等,生死不渝的愛情成了宣揚的主題。

  但是,有個問題:如果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愛情真是如詩裏戲裏所形容的那樣深厚,那他怎會忍心賜死她呢?應該生死一處才是啊。要是馬嵬坡下,唐玄宗真能豁出去與眾將士決裂,而全心保護他們的愛情,或者與楊玉環攜手西去,那該是多麽動人的愛情啊,也對的起後世人們的百般吟詠。隻是,唐玄宗做不到,那一刻他隻想到了自己,也許,那一刻他也相信了這個楊玉環是個禍水。那麽,平息兵亂後,他有什麽臉麵惺惺作態地懷念楊貴人呢?是不是想起的隻是她的美貌和舞姿呢?我們不得而知。看來,這些同情二人遭遇的詩文雖突破了禍水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是文人墨客一廂情願的浪漫。

  將楊玉環視為導致唐玄宗不理朝政乃至終生禍亂的說法也是靠不住的,難道沒有楊玉環唐玄宗就好好治理國家了嗎?他還會在自己的妃子中甚至兒子的妃子再發掘一個尤物來寵愛,還是會將國政交給“李國忠”或“張國忠”。所以說,值得同情的隻有楊玉環的愛情,可憐攤上了唐玄宗這個負心人,太平時享用她的身體,戰亂時就犧牲她的生命。

  明朝:萬貴妃

  論史上最風光的女人,萬貴妃當算上一個。她4歲選入宮時,隻不過是孫太後的一個宮女。等到大些了,配為妃子,在東宮侍候太子朱見深。也不知這萬妃有什麽迷人之處,反正是牢牢地俘獲了朱見深的心,深受寵愛。等朱見深16歲繼皇帝位時,萬妃已是35歲了,但魅力不減,依然是皇帝身邊第一寵妃。

  不過憲宗繼位之初,冊立的皇後是吳氏。吳氏對萬妃被專寵非常不滿,便找了個茬兒,對萬妃打了幾杖以立威。哪知憲宗知道後,惱了,以德不稱位為由,廢了吳氏的皇後,打入冷宮。可見萬妃在皇帝心中的份量。後來萬妃生了皇子,順理成章地被封為貴妃。當了貴妃的萬氏更加驕橫,誰也別想冒犯她。

  不幸的是,沒多久萬貴妃的皇子夭折了,更不幸的是,她從此未再懷孕。萬貴妃將這不幸遷怒到別的妃子身上,《明史》說她“專橫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打胎)”。這樣一來,不知有多少妃子和皇子死在她的妒恨裏。

  時間一長,後宮妃子都離皇上遠遠的,惟恐一旦懷孕招來殺身之禍。這天,有個紀氏“不幸”懷孕了。萬貴妃照例派宮女去強迫紀氏墮胎,宮女不忍心,就冒死謊報萬貴妃說:“紀氏得了腹脹病,並非懷孕。”紀氏母子才算幸免。

  不久,紀氏偷偷生了一個兒子。可憐的紀氏怕萬貴妃知道了,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便讓太監張敏將嬰兒溺死。母親為了生存要主動殺死自己的孩子,可見這萬貴妃的氣焰有多囂張。這張敏也算有人性,下不去手,便將嬰兒藏到密室,也不敢跟憲宗說。

  倒黴的憲宗因為這個萬貴妃,雖然後宮嬪妃無數,可都快老了,還沒有一個兒子。張敏一直等了六年,時機成熟了,才告訴了憲宗實情。憲宗急忙派人迎接皇太子,將紀妃也移居永壽宮。即便知道了真相,憲宗也不敢奈何萬貴妃,真不知這皇上是吃了萬氏的什麽迷魂藥。

  可萬貴妃知道了這件事卻沒有善罷甘休。當年,紀妃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張敏一看,自知難逃毒手,便吞金自殺了。皇上還是不聞不問。萬貴妃還想對太子下手,準備立新太子,這時憲宗終於發了句話,才算保住了他兒子的性命。

  一個宮女出身的妃子,竟能將堂堂一國之君整治成這般模樣,隻能讓人感歎曆史上真是無奇不有。

  明朝:客氏

  客氏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名字並不是很響亮,但與她狼狽為奸的人可是大大有名,此人就是魏忠賢。

  客氏本是一農婦,名巴巴,一名印月,18歲被選進宮給小皇子朱由校做奶娘。朱由校小時候被這個客氏哄得一步都離不開。這個客氏便憑借著小皇子對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宮權勢。

  據說這客氏極為妖豔,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熹宗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乳母的角色,是集各種女性形象於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熹宗即位不過十天,便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後來熹宗完婚,終於有機會和別的妃子親熱,惹得客氏心中十分快。熹宗為了安撫她,不得不用重賞,寵幸較以前更甚。客氏偶爾外出,需用八抬大轎,威風顯赫,無人能及。

  而魏忠賢的一步步發跡,直至控製朝政的過程中,客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魏忠賢為了竊權,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關係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告假,則忠賢留中。”當時人說,熹宗“內有客氏保護起居,旦夕不相離;外有忠賢曲意逢迎,巧會旨趣”,“而忠賢素所寵信,氣指頤使”,“且倚客氏,表裏為奸,事權一旦把握”。魏忠賢的肆無忌憚,如迫害皇後所生長子,迫害裕妃、成妃,任用可以任意操縱的王體乾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等,多是客氏一手促成的。這個客氏甚至在宮中被稱為“老祖太太千歲”。

  這個客氏在政治上與魏忠賢沆瀣一氣,在私生活上也不檢點,居然和魏忠賢搞起了“對食”(也就是太監和宮女的夫妻關係),“父妻二人”策劃種種陰謀,政治野心非同小可,把好端端的國家弄得烏煙瘴氣。客氏為害宮內,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宮女太監,幾乎導致所有懷孕的妃子流產,直至使熹宗“無後”;魏忠賢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國家,魚肉百姓,所做壞事罄竹難書。可以說,有了客氏魏氏的一番折騰,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可是,在我們感慨客氏的邪惡之時,不妨也想想,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誰呢?

  三千年前的“新新人類”—哪吒

  這個“新新人類”是正義的化身。他有血有肉,有膽有識。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誌,來濟人之急,扶人之危,是青少年的典範,是信仰者的重心。

  三千年前的“新新人類”—哪吒

  中國曆史的天窗對於“新新人類”這一新名詞,向來褒貶不一,但經過媒體的炒作,這一名詞已變得家喻戶曉,但好像又沒有多少人能給個明確的定義。似乎“小資”、“SOHO”一族都算是“新新人類”。這類人給人的印象是如果口袋裏有20塊錢,18塊錢用來打的,2塊錢用來買口香糖;或是隻要玫瑰不要麵包的人;或是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等……現在16—28歲中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算是這類人,他們追求享受,追求時尚,習慣快節奏的生活,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他們因為年輕而變得憤世嫉俗,盲目的追崇、盲目的反對一些事情。對於我們身處在21世紀的人來說,“新新人類”的出現必然是這個社會大環境造成的,他們的變化趨勢也必然受這個社會大環境影響。他們也一定會隨著文化和時尚的變遷而改變。“新新人類”是不可以解釋的。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他們的語言體係、行為準則、生活信念。所謂的“新新人類”不應該隻是時間維度上的一種標識,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種不確定的意識形態。但對於處在兩千年以前的人,或者說是存在於文學記憶中的哪吒來說,用現代人的眼光審視他時,哪吒何嚐不是“新新人類”呢?但這個“新新人類”是正義的化身。他有血有肉,有膽有識。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誌,來濟人之急,扶人之危,是青少年的典範,是信仰者的重心。

  一、出身名門不畏權貴

  哪吒的故事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開始記載和流傳,《太平廣記》記載:“宣律嚐夜行後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顧視之,乃一少年也。宣遂問:‘弟子何人’,少年曰:其非常人,乃毗沙門天王子哪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宋·李昉《太平廣記》第二冊·卷九十二)雖然這裏沒有關於哪吒神通的記載,但是證明哪吒故事已經開始流傳。

  在唐代所譯的密教典籍中,哪吒是毘沙門天王五子中的第三子。毘沙門天王是護法及施福的神祇。哪吒常隨侍在毘沙門身旁,托塔相隨,塔中供奉釋迦牟尼舍利。在唐代所譯佛經及流傳於日本的密教典籍中,哪吒是毘沙門天王的眷屬神,地位並不特別。然而到了宋代,哪吒漸被道教所吸收,禪宗公案中流傳著哪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說法;至《封神演義》、《西遊記》,哪吒被定位成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形貌,也成為道教護法伏魔神祇。元代三種演述哪吒故事之雜劇,今存《哪吒太子三變化》及《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均收入《孤本元明雜劇》之內。從明小說《西遊記》、《平妖傳》和《封神榜》等文學作品,可以分析出文學家筆下的哪吒之為人和為神的表現。哪吒之為人,不過七歲孩童,其直率、純真、頑皮與平常小兒無異,但其為神,則是先天不壞之蓮花肉身,足踏風火輪,手提火尖槍,腰係豹皮囊,內放乾坤圈、混天綾、金磚等寶物,後來成為薑子牙之先行官,“急先鋒”勢如猛虎。

  哪吒出身高貴,家道淵源。他的父親李靖,在商紂王朝官拜陳塘關總兵,也就相當於現在軍分區的司令員。關於李靖的故事,正史上新舊唐書有詳細的記載。《新唐書》記載的曆史上的李靖是一個武略可以和孫子、吳子媲美的將才。史書記載李靖,字藥師,是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曉書史。他曾對人聲稱:“丈夫遭遇,要當以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在李靖擔任地方軍事長官時,李淵攻打突厥,他卻耽誤了軍情,險些被李淵殺頭,幸虧有李世民求情,又戴罪立功在開府授職。李靖憑著後來的對突厥平亂,最終官封衛國公。李靖死後,唐朝皇帝還給了極高的待遇追贈他司徒、並州都督。

  李靖的文學形象形諸文人筆墨之下,則一概被演義成《李衛公》(唐李複言《續玄怪錄》)與《虯髯客傳》(唐杜光庭,一說五代時人)兩篇名作。一說李靖小時入山打獵,竟誤闖龍宮,代龍行雨事;一說與紅拂、虯髯客結為風塵三俠事,然而這兩篇膾炙人口的故事及正史上大將軍的形象並不是民間最為熟知的李靖故事。李靖被人們熟知還是在民間文學中的說書、講唱及戲曲中,《封神演義》中托塔天王李靖則身騎青驄馬,左手托塔,右手持戟。

  不管真實的哪吒出身何處,但富貴總是有的。

  哪吒還有兩兄弟,也是身懷絕技。大哥金吒,拜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為師;二哥木吒,拜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為師。

  哪吒出身在亂世,商紂無道,逼反了天下四百諸侯,哪吒的父親忙於軍務,成天傳令把守關隘,操演三軍,訓練士卒,駐守野馬嶺要地。

  哪吒的命運從開始是幸運的,但又注定是多劫的。他絕對是個超級難產,其母殷氏懷胎三年零六個月還不能生下來,使得人們揣測究竟所懷的是不是妖怪。哪吒出生時,產房內一團紅氣,滿屋異香,他母親產下一肉球,李靖大驚朝肉球上一劍砍去,才劃出一個小孩兒來,遍體紅光。小孩居然還右手套一金鐲,名為“乾坤圈”,肚皮上圍著一塊紅綢子,名為“混天綾”。哪吒出生剛幾天,他家來了個道人,自稱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他會見李靖時說,哪吒此子生於醜時,正犯一千七百殺戒。這下把李靖嚇得夠嗆,忙問解救之法。太乙真人說無法,除了讓他給孩子起名外,還得要拜他為師。

  哪吒生性可愛,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雖然出身權貴,但依然藐視特權階層。在哪吒10歲的時候,因為嫌天氣炎熱,自己到九灣河去洗澡。哪吒貪玩,生性淘氣,他把混天綾放在水中胡亂攪動,把水全映紅了,江河都在晃動。哪吒沒想到九灣河在是東海口上,這樣胡鬧不覺就把東海龍王的水晶宮晃得亂響。東海龍王敖光急忙傳巡海夜叉李良前去查看,由於李良麵如藍靛,發似珠砂,巨口獠牙,長得凶神惡煞,因此被哪吒斥為畜生。李良自負為龍王親信,對哪吒言語衝突,不想反招來殺身之禍,被哪吒右手套的乾坤圈一下子打死。哪吒的麻煩接踵而至,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也上來查看情況,他派頭不小,全裝服色,挺戟驍勇,一上來二話不說,拿戟便刺。哪吒才不管到底是誰,更不理睬敖丙和他也算是世交(其父李靖在西昆侖學藝時和東海龍王敖光曾有一拜之交)。哪吒嘲笑敖丙妄自尊大,並聲稱“若惱了我,連你那老泥鰍的父親都拿出來。”敖丙雖然是“興雲步雨,滋生萬物”的正神,但沒想到是外強中幹,哪吒把七尺混天綾望空一展,就把敖丙裹下逼水獸來,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就把敖丙打死。哪吒把敖丙當作是自己在野外打的條野獸而已,很自然地就抽了“正神”的筋,準備給李靖作腰帶。

  這下,真是闖了大禍,旁人都已經是嚇得渾身骨軟筋酥,腿膝難行。而哪吒還若無其事地對母親說:“關外閑行,不覺來遲。”這邊東海龍王敖光興師問罪來了,而李靖聽後,先是被嚇得張口結舌,不語半晌,隻會對哪吒大叫道:“好冤家!你惹下無涯之禍,你快出去見你伯父。自回他話。”等敖光威脅要上訴玉帝,揚袖而去後,李靖竟然頓首放聲大哭,隻會叨嘮:“這禍不小。”哪裏像個頂天立地的父親!李靖這時候窩囊,不袒護著孩兒,難怪後來父子反目為仇。李靖對夫人哭泣:“我李靖求仙未成,誰知你生下這樣好兒子,惹此滅門之禍。龍王乃施雨正神,他妄行殺害;明日玉帝準奏施行,我和你多則三日,少則兩日,俱為刀下之鬼。”說完又哭,神情更加淒慘。殷氏夫人也淚如雨下,指哪吒說道:“我懷你三年零六個月,方生你,不知受了多少辛苦。誰知你是滅門絕戶之禍根也?”哪吒在雙親的哭訴下,丟下一句“一人做事一人當,豈肯連累父母?”便上乾元山太乙真人討主意去了。真是有其徒必有其師,太乙真人一笑置之,說這是天然命數,何必鬧得這麽大,授了哪吒隱身符,讓他徑直去天庭找敖光。

  哪吒在中國文學中的形象就是龍王的冤家。而龍王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地位又極高,在人世間又被看作統治者。哪吒與龍王處處作對自然被視為藐視權貴的代表。這點連最具造反精神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也自愧不如。孫悟空因為有定海神針,有求與龍王;而龍王因為家裏有個龍太子得跟著孫悟空去西天取經,雙方是互惠互利。而哪吒與龍王簡直不共戴天。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紜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象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龍王是水族的總管。民間認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龍王存在。龍能生風雨、興雷電,人們祭祀龍王,多把它作為興雲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不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天降大雨為止。古人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叫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

  龍王是掌管水域及興雲布雨的神,居於水下的龍宮(也稱水晶宮),多生有太子及公主。其臣屬皆為水族,如龜丞相、蝦兵蟹將之類。有時,龍王會現出真形,飛升於雲天之上或翻騰於江海之中。其稱號,始見於《太平廣記》卷四一八《震澤洞》所引《梁四公記》。除大海外,大的河、湖也有龍王掌管,如唐李朝威傳奇《柳毅》中涇河與洞庭湖,皆有龍王,名字分別為敖廣、敖閏、敖欽、敖順。元雜劇《張羽煮海》也有龍王的形象。然而就是這麽一個龍王,在哪吒手下卻是威風掃地。

  哪吒在旁人眼裏,實在是凶頑,天不怕,地不怕,盡敢在玉帝天庭、寶德門外,冒著欺天罔上的不赦大罪,痛打興雲步雨正神。哪吒嘴裏也不依不饒,嚷道:“你叫!你叫!我便打死你老泥鰍,也無甚大事!”“你這老蠢才!乃是頑皮,不打你,你是不怕的。”“你要我饒你,我不許你上本,跟我往陳塘關去,我就饒你;你若不依,一頓乾坤圈打死你,料有太乙真人作主,我也不怕你。”仗著有師父太乙真人撐腰,甚至還揭了龍王四五十片龍鱗。敖光被打得無法脫身,隻好化作小蛇藏在哪吒的袖子裏一起去陳塘關。堂堂正神委屈於小小孩童手裏,實在可笑,而哪吒的敢於鬥爭的精神不亞於後來的齊天大聖大鬧天宮。

  哪吒的“無端”行為最終惹出四海龍王敖光、敖順、敖明、敖吉在陳塘關興風作浪,連累百姓和父母。

  哪吒對四海龍王厲聲說:“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良,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罪?”為了救父母,哪吒右手提劍,先去一臂,後自剖其腹,刳腸剔骨,用極其殘忍手段自裁,散了三魂七魄,一命歸泉。哪吒以這種蕩氣回腸的剜骨肉還父母的手段,不僅表示不與權貴妥協,更是和父母劃清了界限。這種做法自然被看作是不符三綱五常,有悖天倫。

  二、個性叛逆

  “新新人類”的秉性有時就是具有叛逆心理,不走父輩的老路。尤其是哪吒這樣的7歲孩子。哪吒所處的時代,商紂末年,君王無道,逼得天下四百諸侯造反。哪吒的父親李靖早年也是練道之人,曾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後學成五行遁術,下山輔佐紂王,享受人間富貴。在商朝末期,往往是“道而優則仕”。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有兩種人廣受歡迎,一種是官員,一種是修煉道術的“真人”。

  薑子牙、申公豹等人為了名垂青史,其實走的道路都是一樣的。薑子牙修道沒修出名,便想出仕,一直想到七十多歲,把頭發胡子都想白了,人也想得瘋瘋顛顛,被老婆一腳踢出門外。成天無所事事,拿著一根沒有魚鉤的釣魚杆跑到溪邊垂釣,自稱不釣錦鱗,隻釣王孫。官癮如此之大,大概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了。這都是由於當時之風氣使然。申公豹更是無恥,因窺視人間富貴,但又沒有得到師父元始天尊的賞識,於是助紂為虐,和師兄薑子牙作起對來,終歸為的還是名利二字。

  而哪吒似乎天生不愛追求名利,也許是他是靈珠子轉世,自己知道天生就是當薑子牙的先行官,所以不把功名看得似其父一般重。

  哪吒當年7歲,正是“逆反期”,處在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總愛和父母對著幹,家長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有什麽事寧可憋著也不跟父母說,這種狀況一持續就是兩三年。有些孩子表現得明目張膽,有的孩子表現為消極對抗,不少父母悲哀地發現:親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對”。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製”、“對抗”心理,即越是要求他這樣,他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長輩的惱火。而長輩越是惱火,對他越發訓斥,就會使他更加反感,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哪吒的秉性誰也勸不住,母親殷氏算是疼愛他的了,而殷氏依然抱怨哪吒不念她懷胎三年六個月的辛苦,在哪吒和父親李靖的嚴重對抗中,大哥金吒、二哥木吒勸不住,師伯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也勸不住,就在哪吒倚重的師父太乙真人麵前,哪吒為了殺父也是陽奉陰違。

  哪吒肉身毀滅後,他的魂魄托其母殷氏造一座哪吒行宮,這樣可以繼續在人間受煙火,以待三年後重新托身轉世。哪吒行宮迄今尚有,座落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腰,這裏依舊古木蔥鬱,風景絕佳,是中國著名的城市森林公園。通過後人的考證,認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宮為中國唯一的哪吒祖廟,每年來此尋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東南亞僑胞絡繹不絕。而在當年,更是香火鼎盛。四方遠近居民俱來進香,紛紛如蟻,日盛一日;祈福禳災,無不感應。李靖知道後,十分生氣,自認為身為陳塘關總兵,自己的兒子居然在死後還搶自己的風頭,罵道:“畜生!你生前擾害父母,死後愚弄百姓。”罵罷提六陳鞭,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並傳令放火燒廟宇。李靖還埋怨夫人說,如果自己屬民朝祀邪神,奸臣可能斷送他的數載武功。

  而哪吒見行宮被毀,無所依倚,隻得來見師父。太乙真人這才將蓮花化身為哪吒,並傳火尖槍、風火輪,靈符秘訣、混天綾、乾坤圈、金磚一塊。哪吒竟回來向父尋仇。這時,哪吒真是六親不認,在《封神演義》中一個光輝、鮮明的叛逆形象誕生了。哪吒來到陳塘關,來至帥府,直呼其父的名字,說:“我骨肉已交還與你,與你無幹礙的,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今日拿你,報一鞭之恨!”“想今番饒你,不殺你決不空回!”活脫脫地一個殺父、忤逆、亂倫的叛逆小子。哪吒武藝比李靖強出太多,隻三五個回合就把李靖殺得人仰馬翻。李靖隻得一路逃走。途中,哪吒的兩個哥哥:金吒、木吒勸不住,哪吒隻是一頓痛打;師伯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將哪吒降住,哪吒依然不依不饒;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出麵調解,說哪吒李靖父子再不許犯顏,哪吒依然不甘心,急得敢怒而不敢言,隻在旁邊抓耳揉腮,長籲短歎,伺機報仇。最後李靖靠了靈鷲山元覺洞燃燈道人的金塔才困住哪吒。哪吒實在是怕這個金塔,隻得忍氣吞聲地認父求饒,但依然有不平之色,口內雖叫,隻是暗暗切齒。為了讓哪吒徹底屈服,燃燈道人將金塔授與李靖,說隻要哪吒撒野,就用金壇塔他——儼然後世唐三藏念緊箍咒約束孫悟空一般。這樣看來,哪吒叛逆的性格實在是讓人頭疼。而李靖在三個兒子的輔佐下,逐漸在天界享有崇高而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事,玉帝必先欽點李天王掛帥。以後兩次平息孫猴子造反,都是任命他為降魔大元帥,手下的巨靈神、魚肚將、哪吒三太子等十萬神將天兵,均是天王所統率的精兵良將,成為天宮中的衛戍司令。哪吒剔骨還肉的反抗性格,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孝道。由於李靖對兒子的冷酷、自私,所以哪吒可以不聽父命,而且直接用行動來反抗。雖然,哪吒的反抗沒有得到最後的勝利,終於被迫投降,向李靖認罪,但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很進步的觀念,它的出現是和當時的時代特征密切相關的。

  三、天賦異稟

  李靖降服哪吒後,又和薑子牙會合,哪吒也被封為先行官,從此開始征戰生涯。後人讚歎哪吒:“頂上揪巾光燦爛,水合袍束虎龍文;金磚到處無遮擋,乾坤圈配混天綾。西岐屢戰成功績,方保周朝八百春;東進五關為前部,展旗開回絕倫。蓮花化身無壞體,八臂哪吒到處聞。”“不是哪吒相接引,焉得君臣破鹿台。”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更多彰顯的是天性爛漫和神通廣大。

  在人前第一次顯露身手是在第三十四回,聽從師父安排下山救黃飛虎父子。哪吒生性好動,自從被父親收降後一直在乾元山,這次下山猶如放飛,自然心中大悅,慌忙收拾,打點下山。為了吸引敵人餘化,哪吒居然唱起歌來:“吾當生長不記年,隻怕師尊不怕天;昨日老君從此過,也須送我一金磚。”儼然一個頑童。當餘化問他來曆,7歲哪吒大智若愚,說道:“吾久居此地,如有過往之人,不論官員皇帝,都要些買路錢。你如今往哪裏去?可速送十塊金磚,方肯放行。”又是唱歌,又是裝天真,很巧妙地麻痹了敵人。幾個回合大敗餘化,救得黃飛虎父子,接著又連敗韓榮。哪吒這第一仗打得精彩,出手如銀龍探爪,收手如走電飛虹。

  哪吒再次出場又是趕去救急。當時薑子牙在西歧受困於張桂芳,不得已高掛免戰牌。由於哪吒是托身蓮花,沒有三魂七魄,又將妖道挫敗。不過很快,哪吒在第三仗中失敗,而且險些喪命。在鬥四天王中,哪吒在魔禮江麵前,被混元珍珠傘收了乾坤圈。要不是楊戩出戰,這個先行官就沒幾樣法寶了。在這點上,哪吒的武藝就不如楊戩和孫悟空了。哪吒單打四天王中的一個還行,多一個就得落荒而走。而孫悟空不但不懼四天王中的法寶,就算是四個一齊上也照樣應付自若。但經過這一仗,哪吒和楊戩就開始攜手出戰了。哪吒在《封神演義》中,盡職盡責,身為先行官,衝鋒在前自然得受更多的苦,他先後又被聞太師的金鞭、紅沙陣主張紹的紅沙、鄧嬋玉的五光石、土行孫的困仙繩、殷郊的番天印、孔宣的五色神光、餘化的化血神刀等先後打傷,多次被擒,然而屢敗屢戰,不屈不撓。在征伐中,自己的本領也不斷提高。在被餘化的化血神刀擊傷後在乾元山養傷期間,又得到太乙真人的通天本領。在連飲師父三杯瓊漿,吃了三枚火棗後,得現三頭八臂。太乙真人又傳得九龍神火罩,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從此,哪吒所向披靡。但哪吒在《西遊記》中,無論是在花果山還是在天庭,數次敗在孫悟空的棒下。

  哪吒在《封神演義》中神通廣大,在《西遊記》中雖然著墨不多,但也神采奕奕,除了開場被孫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在後來多次助孫悟空降妖除魔。

  《西遊記》中哪吒第一次幫孫悟空是在平頂山蓮花洞。孫悟空正在和金角、銀角大王鬥法,需要“裝天”。玉帝懷疑怎麽裝天,哪吒則幫腔道:“自混沌初分,以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天是一團清氣而扶托瑤天宮闕,以理論之,其實難裝;但隻孫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經,誠所謂泰山之福緣,海深之善慶,今日當助他成功。”這段論述哪裏像個7歲孩童。

  在《西遊記》第五十一回,孫悟空不敵獨角兕大王,上天請來李天王父子助陣,不料,妖怪的法寶神通廣大,將哪吒等人的兵器全部收走。孫悟空又去請火德星君,對他備言前事,星君說:“那哪吒乃三壇海會大神,他出生時,曾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若他不能,小神又怎敢望也?”可見,哪吒在天將心目中也頗具威力,可以和孫悟空較個高低,同樣給天上地下的神魔留下過慘痛的回憶。

  在《西遊記》中,哪吒又多了份親情。觀音為了點化牛魔王的紅孩兒,命徒弟惠岸,也就是李靖的二兒子向李靖借三十六把天罡刀。木吒對哪吒說:“兄弟,你回去多拜上母親,我事緊急,等送刀來再磕頭罷。”匆匆相別。此時,比之《封神演義》中刀兵相見更有手足情。

  哪吒父子還助孫悟空降服了牛魔王。但在《西遊記》中哪吒父子還受了不白之冤。因為金鼻白毛鼠精供奉著“尊父李天王之位”和“尊兄哪吒三太子位”,讓孫悟空誤以為這個妖精是李天王之女,三太子之妹,思凡下界,假扮妖邪,將唐三藏攝去。孫悟空一怒之下,上天在玉帝前告禦狀,又惹得李靖和哪吒差一點兵刃相見。幸虧有哪吒提醒,李靖才想起自己曾收過一個改過的妖精作義女。哪吒又一次幫了孫悟空。

  哪吒和孫悟空在《西遊記》裏打的交道不少,在《封神演義》中也有和猴妖交手。他和楊戩聯手剿滅梅山七怪中就有猿猴的妖怪。梅山七怪中有個袁洪,是猿猴化身,最終敗於楊戩手下。可見哪吒與孫悟空也算是有緣了。下麵就哪吒與孫悟空作個簡單的對比:

  (一)從二者的形象演變看:孫悟空這一形象到底是源於中國的無支祁還是印度的哈曼奴這裏不做討論,如果從唐僧取經路上第一次有孫悟空的出現來看,乃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詩話》的印刷品成於南宋,但根據歐陽修所記,周世宗在揚州徐知誥故第,已見到玄奘取經故事的壁畫,另外從《詩話》為變文推測,當在晚唐五代就有了。隨著二者形象的不斷豐盈,孫悟空成為《西遊記》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哪吒雖然隻不過是一個配角,但是在另外一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卻是一個掃除妖魔、平定紛亂的主要角色,這一點和孫悟空相似。

  (二)從二者的出世看:兩個人的出世都呈現出離奇的色彩,給人印象深刻。《西遊記》第一回:“那正當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月精日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孫悟空一出世,天搖地動,驚動上天。《封神演義》第十二回寫哪吒出世,在他出世前,母親已經懷孕三年有餘,還不能生產,其父李靖懷疑非妖即怪。最後產下一個“妖精”,“隻見房裏一團紅氣,滿屋異香。”他們的出生都已經充滿傳奇,更別說以後成長道路上精彩的故事。不同的是,孫悟空是一個天產石猴,是一個自然人,而哪吒卻是母體所生,有父有母,有血緣。即使哪吒剔骨剜肉後,還是受師父太乙真人的點化,托身蓮花。不管怎麽樣,離奇的身世,分別造就了兩個充滿戰鬥性,法力高強的神話英雄人物。

  (三)從二者的性格看:二人都是任性而為,桀驁不馴。孫悟空的這一性格特征主要體現在大鬧天宮:“闖龍宮,借兵器,四海龍王俯首貼耳;鬧冥府,十殿閻羅拱手聽命,任他勾銷生死簿中的猴屬名字;大鬧天宮,攪亂瑤池蟠桃會,偷老君爐裏的金丹,玉帝亦無可奈何。”哪吒則體現在蓮花化身以前。《封神演義》中在九灣河中打死巡海夜叉、龍王三太子,天庭裏揭批龍鱗。《西遊記》也有這樣的描寫:“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蹋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做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憤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他們在脫胎換骨之前都曾經做過為天地所不容的事情。孫悟空和哪吒都性格頑強,英勇而又神通廣大。孫悟空身上有可以萬千變化的毫毛,七十二般變化,精湛的棒法以及一筋鬥十萬八千裏的絕頂功夫讓妖怪聞風喪膽。雖然說唐僧取經的決心令人佩服,但是孫悟空的頑強又何其不是?他不但要保護唐僧不受侵害,與妖魔周旋,還要時常忍受唐僧的念叨甚至驅逐。他的一生隻哭過兩次,一次是被唐僧驅逐,道遇觀音;一次誤信唐僧被殺。哪吒的三頭六臂,八般兵器樣樣無人能敵,他在蓮花化身後,洗盡鉛華,走上征途,協助武王伐紂,平定天下,解除黎民的苦難,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哪吒渾身的法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哪吒年紀小,調皮,機靈。而孫悟空本身就是一隻猴子,蹦上跳下,調皮搗蛋是猴子的天性,尤其體現在對付妖魔以及對豬八戒和唐僧的捉弄上,比如他時不時就會鑽進敵人的肚子中,在裏麵飛腳,跌蜻蜓,翻跟頭等表現他的頑劣機智。哪吒是一個小孩,調皮是孩子的本性。一提起哪吒,人們眼前便浮現出一個稚氣未泯的頑皮孩子,難怪悟空一見到三太子就戲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幹,怎敢說這般大話?”(《西遊記》第四回)當青牛怪用金剛鐲把哪吒太子的兵器套去後,孫悟空在一旁說笑,哪吒跟孫悟空賭氣,恨道:“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隻為你,你反而笑也!”(《西遊記》第五十一回)這生動有趣地展現了哪吒的孩子脾性,多麽像一個打輸了架而氣不打一處出的頑童!

  (四)從自身經曆看:不論是孫悟空還是哪吒,他們都走了一條不斷磨練才成仙成佛的道路。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孫悟空與哪吒二者經曆頗為相似,他們都走過了頑劣——皈依——成正果的道路。其中一個突出之處在於:由於天性狂傲不馴,他們都是被一寶物所收服,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和李靖手上的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觀世音菩薩尋找取經人,如來給了她三個箍兒,其中一個用於孫悟空頭上,以防他對唐僧不利。哪吒蓮花化身後,找父親報仇,天王無奈,由於燃燈道人的幫助,賜他玲瓏寶塔,收服哪吒。在《西遊記》中哪吒隻不過作為一個陪襯的小角色出現,文中也並未詳細羅列哪吒以往的功績,他和孫悟空二人最大的可比性就在於他們都為了天下黎民,掃除魔障,平定紛擾而英勇戰鬥,做出了一番偉大的功績,終成正果。

  《封神演義》中,薑子牙封神、武王封國後,李靖等人要歸隱山林了,哪吒等人不戀紅塵富貴,功名爵祿,隻求能“修成羽翼赴三界,煉就陰陽越九霄”,這種人生態度,在當時超凡脫俗,比薑子牙高出甚多。後來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聖。由人而神的楊戩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由於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