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做大事必須先克己

  很多種情況下,我們是在被自己的欲望和本能所驅著。所以有些事情的好的結果和達成這種結果的方法我們都能看到,卻往往做不到,就是因為在感性與理性的較量中,感性常常占了上風。曾國藩做人處世沉穩老辣,主要得益於他從年輕時就刻意修煉的“克己”功夫,也就是一種自治能力,一種理智地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修煉自製能力

  曾國藩獨處能力、自治能力是很強的。他自少年開始就有吸煙和晚起的毛病,後來決心改掉它。開始時毛病很頑固,很難改掉。曾國藩視之如大敵,決心徹底克服才肯罷休。他以後能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十餘年,與他能改掉長年的陋習是同一種內聖的精神作用。曾國藩在軍隊裏,每天必寫日記,讀書數頁,下圍棋一局,終身如此。一般人認為,這難道不是區區小節,無關大體麽?但這正是他克製有節,行之有恒,實為內聖修煉的第一大事。曾國藩慎獨內聖之心,亦表現於其文書寫作裏,平生所作的公家文書和私人信件,沒有一句欺騙和文飾的語言。他在治軍與行政方麵,一定力求踏實。有的籌劃謀議雖稍嫌迂緩,但取得的成效卻意義深遠。凡是規劃天下大事,沒有不取得成效的,所以在當時被譽稱為“聖相”。他曾創立過長江水師、太湖水師、淮陽水師,所有的章程皆親手製定。同時,又製定陸軍營製、馬勇章程、兩淮鹽務章程、江南開墾章程、直隸清訟事宜、練軍章程,皆有關經世治國的大事。然而曾國藩也曾多次身入險地和瀕臨絕境,隻是由於他憑借“內聖”之大法,有百折不撓之誌,才於極其艱難的環境中獲得巨大成功。雖然說成功在天,然而也應該說是他的人謀所致。春秋時期晉國的趙衰說過這樣的話:“說禮樂,敦詩書,為元帥”;春秋時期魯國的叔豹也說過這樣的話:“最上等的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這就稱之為三不朽。”這兩位古人所說內聖修煉的話,惟獨曾國藩兼備。曾國藩研究學問致力於宋明義理之學,精通對古書字義的解釋;研究文學效法於唐代的韓愈和宋代的歐陽修,而輔之以漢賦的氣勢與本體。他的學問主要意旨是以合乎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作為最後歸宿。他常常說:“古代是沒有什麽治理世事的學問的,學習古禮而已。”他對於自古至今具有超凡道德才智的聖人、賢人,自文王、周公、孔子、孟子,下及清朝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等名儒,取32人畫其圖像以師長之禮事之。自撰寫文章、施政辦事之外,大體上都是禮儀教化之言。他常常稱:“古代的聖人,大自天地萬物皆推究其由來,小至一家一室的米、鹽也沒有不分條而理的。”他又常慨歎古禮已經殘缺,沒有專門軍禮了。軍禮按理說應當要有自己的專篇細目,有如明代戚繼光所記述的那樣。像他所親自製定的營製營規,廣泛地考核古代的成法,分別等級,明辨威嚴,對於軍禮來說也差不多相近了。

  至於他製定營製、營規時所表現出來的論議規劃,秩序井井有條,便足見其平素所積聚的內聖涵養之可觀。曾國藩能夠慎獨自處,修煉“內聖”之法,他的門人弟子們無不佩服之至,其曾府幕僚左宗棠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左宗棠自不惑之年入曾國藩幕府,以軍功而躋身官場,一躍而為清廷重臣,與曾國藩對他的舉薦提攜有很大關係。盡管倆人意見不合,但主要是大政方針之類的問題,而不是意氣之爭。所以,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內聖修習從內心敬佩,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

  (2)十二種方法

  修煉“慎獨”功夫為達“內聖”心法最佳境界,曾國藩在慎獨方麵著實下了苦功,現將其“修法十二課”的儀式條款列此,資以證驗。

  一、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閑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於事務之中則專心致誌,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

  二、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麽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用來靜坐養性,反省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四、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五、閱讀史書。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他訓誡說:“你為買書去向人借錢,我不惜一切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讀一遍,才算是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後,曾國藩每天都仔細讀十頁。

  六、說話謹慎。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聖的最重要的功夫。

  七、保養真氣。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徹裏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於對人說之處。

  八、愛護身體。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書說:“節製操勞,節製欲求,節製飲食。”應該時刻以此作為健體卻病的準則。

  九、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真氣強弱。卻不能完全沉溺於其中,因為這最容易使人玩物喪誌、隱沒本性。

  十一、寫字。飯後寫半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麵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曾國藩一生於“克己之學”從不稍懈,堅持終身。

  (3)曾氏的克己修煉

  道光十一年,21歲的曾國藩就學於家鄉的漣濱書院時,將自己的號伯涵(當時名子城)改為滌生。這其中便含有“克己”的意思。他自述道:“所謂滌,取滌除過去所染泥汙之意;所謂生,取明代袁了凡所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之意。”9年之後,他已身為翰林,回憶起改號之事,又自省道:“改號至今9年,還像從前一樣不學習,豈不可歎!我今年三十了,資質魯鈍,精神虧損,往後還能有什麽成就?隻求勤儉有恒,克製自己,不喪元氣,做事勉勵,希有所得,不失身為翰林的體麵。”他如此克己自勵,數十年如一日。曾國藩“克己”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治學治家到個人生活,從治政治軍到處事待人,無不自察自省。例如,他年輕時愛抽煙,時常捧著一根水煙袋。他自覺抽煙無益有害,力求戒除,但戒而複吸,前後三次。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他在日記中寫道:“自戒煙以來,感到精神空虛,六神無主。戒煙想不到這麽難!看來不挾破釜沉舟之勢,就不能成功!”他終於挾破釜沉舟之勢,在嚴肅的“克己”中戒掉了吸煙惡習。此雖小事,卻見其“克己”的力量。同治元年八月和閏八月間,江南各地因連年戰爭而瘟疫流行,寧國境內的鮑超軍死了幾千人,金陵城外的曾國荃部也死亡相繼,士氣低沉。正在這個時候,李秀成率二十萬大軍救援天京,自閏八月二十日起,日夜猛攻雨花台的曾國荃部,達半月之久。落地開花的洋炮,時時從雨花台上空呼嘯而下;與此同時,皖南重鎮寧國已落入太平軍之手,且有上圖江西之勢;小丹陽的太平軍也時時可衝到長江,衝斷湘軍的江中糧道;河南境內的撚軍已進入鄂東,有取道皖北回援天京之說。總之,湘軍在軍事上處在極其艱難危急的時刻。還有,戰爭使大江南北數省,特別是皖南、鄂東、贛東一帶人亡地荒,滿目瘡痍。曾國藩記述道:“惟敝處所苦者,在今年(1862)下半年。

  目下,舍弟金陵一軍及鮑軍門寧國一軍,米價至七千餘文一石,肉至三百文一斤,蔬菜至六十餘文。”金陵、寧國兩軍疾疫流行,死者比比皆是,軍中糧餉非常匱乏,積欠多者至十一個月。行軍於寧、池、太三府境內,常終日不見住戶,不逢行人。茫茫浩劫,不知到何時才了?”當時曾國荃和鮑超部共約七萬人,每月需糧三四百萬斤,糧餉從何而來?兵勇每月獲餉不過四成,隻得饑一餐、飽一頓地過日子,士氣何來?曾國藩沒有向他的“直接下級”沈葆楨發泄這些憤懣,更沒有張牙舞爪,訓斥“直接下級”,強迫下級如何如何。他在給沈葆楨的信中,淡淡地說:近來,“幸虧軍餉來數較多,這在今年還是沒有的事,勉強還行。如果像這個月入款,以後就是全停江西漕銀的接濟也能支持。惟恐以後入款不常像此月一樣。萬一不行時,我去信尊處相商通融辦理。”這是多麽寬厚的長者風度!沈葆楨小曾國藩九歲,因為有曾國藩的多次推薦,才得以候補道員升任為巡撫。他從江西本位出發,恃才傲上,且不加節製,於第二年(1863)再次截留經朝廷批準解送曾國藩糧台的九江關洋稅三萬兩,同治三年(1864)第三次奏請截留江西的全部厘金,導致兩人最後決裂。曾國藩則截然相反,同治元年(1862)九月於沈葆楨截留漕折時反省自己“憂灼過度”,“皆由於平日於養氣上欠功夫,故不能不動心”。又在《日記》中寫道:實則處大亂之世,餘所遇之僚屬,尚不十分傲慢無禮,而鄙懷忿恚若此。甚矣,餘之隘也!餘天性偏激,痛自刻責懲治者有年,而有觸即發,仍不可遏,殆將終身不改矣,愧悚何已!(同治元年九月十八日)日內因江西藩司有意掣肘,心為忿恚。然細思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設法以誅鋤異己者,權臣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外患而己為慮者,聖賢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幾乎!(九月二十五日)這兩段文字,實可作為如何對待下級“拂逆”的千古法範。當時,曾國藩對這種下級的“拂逆”與上級的偏袒,有時也不免發兩句牢騷。例如,同治三年沈葆楨奏請截留江西全部厘金時,曾國藩於三月十二日上《沈保楨截留江西牙厘不當,仍請由臣照舊經收充餉折》,對比當時的情況說:臣統軍太多,月需餉額五十餘萬。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處入款約摸可以發餉六成,今年則僅發四成;而江西撫臣所統各軍之餉,均發至八成以上。臣軍欠餉十六七個月不等;而江西各軍欠餉不及五月。就是以民困而論,皖南及江寧所屬各地人吃人,或數十裏野無耕種,村無炊煙;江西還沒到這地步。又陳述軍事局勢說:“今蘇、浙等省會已克,金陵之長圍已合,論者輒謂大功指日可成,元惡指日可斃。”故絕不可因糧餉奇絀而“動搖軍心,致生功虧一簣之變”。曾國藩又進一步從情和理上分析道:“臣又聞同僚交際之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巡撫應歸總督節製,見諸會典,載諸坐名《敕書》……數百年之成憲,臣不得而辭,沈葆楨亦不得而違分也。軍事危急之際,同寅患難相恤,有無相濟,情也。”沈葆楨既違分又違情,曾國藩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朝廷沒有準奏,而是將江西厘金分江西地方軍與曾國藩大營各一半。曾國藩於三月二十七日接到廷寄後,在日記中寫道:“皇上仿佛偏袒巡撫,仍命督撫各分江西厘金之半。考慮到圍攻金陵正處於關鍵時刻,恐軍心渙散,經總理衙門於上海奏撥銀五十萬兩,專解金陵大營,其中二十九萬雖不甚可靠,其二十一萬則立刻可起解,足濟燃眉之急。因念樞廷苦心調停,令人感激;而勞逸輕重之間,又未嚐不歎公道不明也。”這是曾國藩運用“克己之學”的典型一例。綜觀曾國藩的一生行誼,他的“克己之學”,使他在困窘潦倒時堅而不拔,在功成名就時謙而不傲;使他經受了階級鬥爭的風暴,越過了滿漢矛盾的險灘,走出了同僚傾軋的隘巷;使他學識淵博,為人清正,終身廉潔,晚節純粹。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憑欲望的支配行事,必然走上自我毀滅的歧途。所以古來聖賢如曾國藩者都將“克己”作為人生修煉的入門課和常修課。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