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劉長樂,以最經濟的方式揮霍明星效應

  劉長樂簡介:

出生時間1951年;

籍貫上海;

畢業學校北京廣播學院;

主要公司鳳凰衛視有限公司;

1970年中學畢業工作於蘭州製藥廠,半年後參軍,在遼寧錦州第四十集團軍當兵;

1980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

1980年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任記者、編輯、新聞評論員、高級管理人員;

1988年移居海外,在中國本土及海外的投資項目包括石油、道路建設、房地產、貿易及文化事業等;

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

2000年至今成功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易名為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劉長樂其人:

“佛者”長樂

他是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他以其傳媒人和商人的雙重智慧,在華人社會構建了一個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媒體特區,在將華語電視推向世界的破冰之旅中,成功打造出覆蓋亞太、歐美等9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傳媒品牌,在政策與市場的平衡木上長袖善舞,調和兩岸三地華語電視精英,以華人的視點反映世界的變幻。

他就是一手締造鳳凰神話的幕後傳奇人物——劉長樂。

當然,有標準的,就有不夠標準的,那些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劉長樂的稱呼,比如“傳媒智者”、“企業領袖”、“佛商”、“和商”、“憨商”等等,無不透露出人們對這位渾身散發著內斂、神秘氣質的“大佛”的濃厚興趣和關注。

從1996—2004年,是鳳凰衛視劍走偏鋒、銳意創新的階段。

8年辛苦不尋常。這個隻有“縣級規模”(餘秋雨語,指其辦公條件的簡陋和人員的精練)的電視台,8年來以“向世界發出華人媒體的聲音”、“拉近全球華人的距離”、“構建兩岸三地橋梁”為目標,在沒有路的地方殺出一條血路,取得了成功。

在海外,1999年,鳳凰歐洲台進入歐洲主流衛星電視SKY

DIGITAL以及英、法、德、荷四國有線電視網;2001年,鳳凰美洲台開播,通過美國兩大直播衛星網平台DIRECT

TV和ECHOSTAR,將節目傳送給北美觀眾;在亞洲,鳳凰已進入新加坡有線電視網和馬來西亞最大收費電視公司,用戶已由開播時的25萬增至目前的50萬。《洛杉磯時報》2003年9月1日報道說,不少北京人買新房時都會問:“你們這裏能看鳳凰衛視嗎?”

如果不做鳳凰衛視,劉長樂的個人資產也有數十億元人民幣。在上個世紀,劉長樂借助石油貿易積累了自己的財富,在新世紀文化傳播的強勢時代,劉長樂又完成了從財富積累到聲望傳播的過渡。劉長樂,這個一手締造鳳凰神話的幕後傳奇人物,伴隨著鳳凰衛視“拉近全球華人之間距離”的使命的傳播,在全球華人圈內聲名鵲起。

從建台初期的普通中文娛樂台到“權威的華人傳媒”,鳳凰衛視走過了8年的風雨曆程,培養出了吳小莉、陳魯豫、竇文濤等一批出色的節目主持人、評論員和記者,打造出了《鳳凰早班車》、《時事直通車》、《小莉看世界》、《魯豫新觀察》、《鏗鏘三人行》等招牌節目。

劉長樂是一個十足低調卻又有著超強團隊領導力的人,正如他所說的:“我今年已經50多歲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過,我下一步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人——我自己可以不必去研究資本運作,但我必須培養在金融、法律等相關方麵的專業人才來為鳳凰運作資本。

一個人畢竟不能包打天下,而我寧願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節目製作上。”

奉行“一個人包打不了天下”哲學的劉長樂,也許還會“長樂”下去。

劉長樂名言:

我把人分成四種,一種是情況明,決心大;一種是情況不明,決心大;還有一種是情況明,決心不大;最後一種是情況不明,決心不大。我是屬於第一種,屬於在下決心上比較到位的一種。

劉長樂其事:

“農工兵學商”的人生

54歲的劉長樂閱曆豐富,戲稱自己過去的日子是一個“農工兵學商一樣不少”的人生。

1951年11月出生的劉長樂兩歲多就隨父母來到北京,15歲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跟著革命熱潮上山下鄉,跑遍了全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0年,已在蘭州製藥廠某車間當了小頭頭的劉長樂主動選擇入伍。他不避嫌自己是“後門兵”,“不走後門當不了兵”,因為他是一個近視眼,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後門兵沒有選擇當時最熱門的文藝兵、汽車兵,而是去了遼寧錦州野戰軍40軍工兵一連,當了一名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搶險救災的工兵。

1975年,24歲的劉長樂是工兵連的排長,他很看重自己的官銜,他說:“這代表的是責任。我在救災中間應該起的作用就不是要保一個人,而是要保一片人,承擔著很重要的責任”。當年營口大地震廢墟殘垣的場麵讓劉長樂第一次赤裸裸地麵對傷亡、麵對災害、麵對天崩地裂生與死的考驗。轉過年來的唐山大地震,劉長樂以工兵連指導員的身份再次參加搶險,劉長樂的母親回憶兒子當時的情景時說,“瘦得厲害,兩手十指的指甲都磨掉一半,指頭肚全部結痂。”

多年的軍旅生涯讓劉長樂受益很多,經曆了太多生死一瞬的考驗後,從苦難中生存下來僅僅是他的本能反應,以苦為榮、苦中作樂才是他追求的心靈境界。時代賦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殊使命鍛煉了劉長樂。劉長樂反應機敏、心思縝密,對待別人有著軍人似的親切,這些優秀的品質都在他日後為人處事中顯示出來。

從原北京廣播學院畢業以後,劉長樂進入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做過記者、編輯、新聞評論員、高級管理人員,近10年握筆生涯的劉長樂還經常稱自己是一個老媒體人,他的傳媒情節也為鳳凰衛視的孕育埋下了伏筆。

1988年劉長樂移居海外,在石油貿易中淘到了第一桶金;1989年在美國休斯敦注冊成立了樂天國際公司;1990年轉戰到香港;因為中東到中國的石油一般在新加坡過泊轉運,而且新加坡的金融體係比較完備,自由開放,因此他又在1993年移民新加坡。

據稱,他旗下擁有40多家全資或控股企業,分布在中國內地、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個人總資產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僅在內地投資就達上百億人民幣。這些投資項目包括中國最大的石油碼頭——廣東茂名25萬噸級原油碼頭,中國等級最高的高速公路——北京至八達嶺高速公路,以及投資五億港幣建造的皇家園林超豪華賓館——頤和園賓館。

從這份履曆可以看出,劉長樂走的道路是記者——商人——媒體“大亨”,屬於那種典型的記者轉型成功再回歸的套路,而這個套路至始至終和大陸有著密切的聯係,也可見劉長樂後來在推動“鳳凰”尋求內地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鳳凰台上鳳凰遊

1994年,剛剛在房地產和石油貿易中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劉長樂在新加坡發現,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英文,很多華人根本不認識“方塊字”,但是以華語播音的第八頻道卻比以英語播音的第五頻道的收入要高。這顯然不是語言不通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華人盡管使用英文但是始終沒有放棄對母文化的認同和追尋。

劉長樂直覺告訴自己,如果能夠打造出為全球華人服務的衛星電視頻道,應該有廣闊的市場。

他幾乎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在英語一統天下的媒體事業中打造出一個華語的天空,我多年的積累正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事業。”在市場需求、時代需求和受眾需求的背景下,“華語電視媒體不應該是個空白,我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哪怕僅僅是歎息!”

此後,劉長樂選擇了曾任原北京廣播學院常務副院長,當時還是廣電部研究海外媒體的五人小組成員的王紀言作為創業夥伴,開始策劃推出全球性的華語電視台。

1995年蒙古電視台退租軌道位置在武漢上空的“亞洲一號”,劉長樂瞅準機會,計劃利用該衛星為醞釀中的“鳳凰”傳輸信號。但是,根據有關協議任何人想通過“亞洲一號”轉發信號,必須經過媒介大亨默多克的同意,而默多克起初以毋庸置疑的態度予以拒絕,後來他考慮到旗下的STARTV長期裹步不前,而劉長樂和王紀言的大中華傳播概念,特別是兩岸三地的傳播設想又極具誘惑力,雙方經過了數輪的談判之後,達成了合作的協議。

1996年3月25日,默多克麾下的香港衛星電視有限公司與今日亞洲有限公司、華穎國際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接管原STARTV的中文頻道,並確定劉長樂任鳳凰衛視的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其中新聞集團全資擁有的香港衛星電視及劉長樂控股的今日亞洲各占45%的股權,而中國銀行全資附屬公司——華穎國際則擁有10%的股權。默多克對於合作一般都是要求控股的,但在這次他放棄了。

“鳳凰”之意是鳳與凰的陰陽交融,象征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補,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整合。在“全球化”的新時代,鳳凰意在融合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文化,為亞洲及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新的選擇和文化娛樂享受。

1996年3月31日,鳳凰衛視中文台正式開播,全力攻占泛亞地區商業衛星電視的服務領域。8月,劉長樂向公司高層第一次勾勒了“鳳凰”的發展藍圖:“拉近全世界華人的距離,構建兩岸三地的橋梁,3年內收支平衡,爭取第四年實現上市。”這在當時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大躍進”式的抱負。

這時的劉長樂已經漸漸從其他企業的日常行政管理中淡出,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他喜歡的鳳凰衛視上。他說過:“我很喜歡在鳳凰衛視這樣的媒體裏出力。”鳳凰管理層至今還在談論老板當年的那一段“癡人說夢”:“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夢想。所謂夢一定不能是現實的翻版,它一定要天馬行空,但絕不是空浮縹緲。夢,不光是鳥語花香,也會有刀光劍影……我作為老傳媒人,就是給一切有識之士提供一個做夢的舞台,給你一個發揮造夢潛能的空間。

這,就是鳳凰衛視。”

在劉長樂搭建起來的鳳凰舞台上,“鳳凰”開始展翅,並且一飛衝天。

多元贏利模式

鳳凰衛視成立之初的定位是為全世界華人提供高質量的華語節目。可是,1996年的鳳凰衛視,隻有一個中文頻道,自己製作的節目隻有3個小時,而且並沒有涉及太多的時事新聞,更多的是“相聚鳳凰台”、“人間萬象全接觸”等缺乏衝擊力的欄目,看起來更像一個中文娛樂台。為實現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大陸和港台文化結合的目標,鳳凰開始蛻變。劉長樂說:“新聞是建立具有影響的主流電視傳媒的基礎。”向著“新聞立台”的目標,鳳凰不斷加大新聞節目的重量,力求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1997年,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等大事不斷,舉世矚目。此時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始轉向時事新聞,但是財力上還不允許拍攝即時新聞,於是就選擇了一個省事、省錢、省人的辦法——陳魯豫讀報紙。沒想到的是,這個“販賣二手新聞”的辦法卻在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鳳凰早班車”成為中文台時事類新聞的名牌欄目。在報道香港回歸時,鳳凰派出多支攝影隊伍從空中、地麵全方位出擊,吳小莉、竇文濤“40個小時不卸裝,60小時播不停”。鳳凰台在時事類報道中開始初顯崢嶸。

這次超大規模的時事報道,鍛煉了“鳳凰”年輕的隊伍,也積累了對重大新聞事件全方位報道的寶貴經驗。後來在黛安娜王妃葬禮、江澤民訪美、克林頓訪華、1998年的抗洪救災、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9·11事件等重大曆史事件上,“鳳凰”表現得可圈可點,獲得了觀眾和業內人士的認可,並吸引了主流群體的注意。

同時,順勢而生的一大批新聞欄目和品牌主持人逐漸成熟,“時事直通車”、“鳳凰早班車”、“小莉看時事”、“一點兩岸三地談”等節目已成為電視界公認的名牌節目,吳小莉、陳魯豫、許戈輝等幾大當家主持人紅透內地。“遇大事,看鳳凰”在大陸成了一種趨勢,鳳凰由普通的中文娛樂台成功轉型為“權威的華人傳媒”。

1998年8月28日,鳳凰衛視電影台以加密衛星頻道的形式開播,全天候24小時播出,每月播放量超過280部,還包括“好萊塢情報”、“鳳凰放送站”和“美國十大賣座電影榜”等多個有關中外影壇資訊的欄目,傳遞明星專訪、新片製作實錄、幕後花絮、電影票房跟蹤、電影台最新節目情報等資訊。

電影台的播出,不僅與中文台形成了“姊妹台”,從原來單一的頻道布局,邁向多頻道發展,更重要的是將收費電視引入了鳳凰的業務,形成了“電視廣告+收費頻道+節目交易”的多元贏利模式。

再次出招

2001年元旦,鳳凰衛視再次出招,同時開播了美洲台和資訊台。

在北美,鳳凰的節目首先在香港上星,然後在美國分公司收到信號以後,拿掉沒有版權的節目,再加上當地的社區新聞,最後通過美國一家大型的直播公司Direct TV將節目送到觀眾麵前。

而資訊台是大陸以外首家以普通話廣播的財經電視台,也是鳳凰著力推出的頻道,擔負著改變收入來源單一依靠中文台的重任。為此鳳凰台先後聘請了在國內頗有聲望的財經記者胡舒立、電視製作人夏駿加盟。劉長樂指出,因為資訊台為內地惟一提供財經新聞和時事新聞的資訊頻道,因此廣告收費將為中文台的一倍。

1997年6月28日,廣東省有線電視係統開始接入鳳凰衛視,隨後南粵各市縣級有線電視網也競相引入。到目前為止,鳳凰基本上滲透到了廣東省1600萬戶家庭中。另外,在廣電總局批準的18家可接收的加密式外國電視名單中,鳳凰電影台自成立以來一直榜上有名。而在內地一些省份,鳳凰衛視也通過廣電總局的特批在賓館、教育、研究、新聞、金融、經濟及貿易等機構順利落地。

2001年,國家廣電總局決定正式批準鳳凰衛視中文台進入珠江三角洲地區有線網,鳳凰衛視電影台也被允許在廣東有線電視網許可的範圍內傳送。同年,鳳凰衛視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共同組建合資公司,雙方各占50%的股權,鳳凰衛視利用在美國市場良好的商業合作模式和溝通渠道,為CCTV-4在美國的主流衛星電視平台上播出提供互動服務,並聯合製作麵向世界華人觀眾的電視節目,以頻道捆綁推廣、合作合拍電視節目的形式,拓展全球的華語電視市場。此外,“鳳凰”還計劃在深圳建設節目製作中心,並逐步發展成中文媒體內容的資料庫,資料庫的節目以收費的形式授權其他電視、網站等媒體。

回想鳳凰誕生的時候,香港電視市場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亞視、無線、有線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磨煉出來的,鳳凰短時間內似乎難以與其抗衡。經過8年的苦心經營,在劉長樂帶領下的“鳳凰”立足兩岸三地,向歐美市場發展,覆蓋全球華人社區的頻道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加上1998年的“兩會”答記者問,朱鎔基總理親自點名吳小莉,“鳳凰”出盡風頭。

1999年1月,在美國《財富》雜誌刊登的該蓋洛普調查中,鳳凰被選為中國人最知名的國際品牌之一,是入選的惟一傳媒機構。2000年和2001年,鳳凰躋身“國際華商500強”排行榜。2000年6月30日,鳳凰衛視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售出了15%的股份,集資9億多港幣。從開播到上市,僅僅曆時1500多天,這在香港是破天荒的事情,在國際上亦極其罕見。

2002年,鳳凰衛視廣告年收益增長速度高達62%,經營基本實現收支平衡,一般而言,衛星電視要做到收支平衡至少需要7年時間,而鳳凰隻用了4年左右的時間。更難以想像的是鳳凰衛視在中國內地的滲透率達到了13%,也就是說,大約有4000萬戶家庭可以在電視機的遙控器上找到鳳凰的頻道,而它的收費頻道電影台也已擁有2300個單位訂戶。

傳說中,鳳凰每過500年就要入火重生一次,劉長樂喜歡鳳凰,看重的就是鳳凰這樣一個不斷更新、不斷超越和戰勝自我的過程,如今鳳凰已經出世8年,振動彩翼扶搖直上,向著“覆蓋全世界”的目標繼續前行。

對中國營銷的影響和貢獻:

“造星”運動

許多內地觀眾通過內地報刊、電視等媒體所了解和認識的香港尤其是台灣電視媒體是一個多少有些庸俗化的形象,在鳳凰衛視出現後,它用高端的精英化定位塑造了自己有別於一般港台電視台的大台形象。

同傳統的綜合頻道和其他類型的諸如娛樂、電影等專業頻道相比,專業化的新聞頻道更容易成為一種“主流”媒體。專業新聞頻道大大延伸了新聞時段,新聞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急劇擴張,適應了信息時代社會和公眾對最有即時價值的“信息——新聞”的不斷增長的需要。

鳳凰衛視大量采用動態新聞的滾動播出,其信息的快捷適應了新聞時效性要求。

同時,鳳凰的深度透析欄目又提升了信息的整體價值,爭奪了主流受眾,包括高收入人群、商人、高層管理者、決策者、意見領袖等,他們有較強的經濟參與和決策能力,並一定程度上代表本群體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同時在社會團體中也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因此鳳凰衛視所傳播的廣告信息將通過精英群體的影響力發揮更大、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一點也使鳳凰在多數媒體中顯得卓爾不群。

劉長樂選準了星也擅長於造星,為了造星,他有意識地發展了他的“三名戰略”。

所謂“三名戰略”,就是鳳凰衛視注重塑造“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名記者”,著力突出一種有魅力的個人形象。明星,作為品牌的代言人,是商業領域的推銷手法,通過對偶像的認知,達到對產品品牌的認知。同樣,對於媒體運作尤其是新聞節目運作也是如此。新聞節目的收視率高,少不了出色的主持人;而一檔好的節目也可以造就一位名主持。好的主持人能夠駕馭節目、表現節目,從而提高收視率;而收視率一旦提高,主持人的身價也隨之上升。

整體上來說,鳳凰的明星策略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鳳凰”在吸收主持人時非常看重親和力、觀眾緣和知識功底,特別是文化素質、邏輯能力和外語水平。單純的花瓶式播音員,肯定在“鳳凰”找不到立身之所,這是造“星”的個人基礎條件。二是“鳳凰”的股權激勵製度,在2000年“鳳凰”上市的購股權安排中,竇文濤、陳魯豫、許戈輝等人的認股權額度僅次於“鳳凰”的五位副總裁。三是專業化的包裝隊伍,“鳳凰”明星的培訓和製造有強大的專業化包裝隊伍提供支持。在鳳凰衛視中文台的組織體係裏,專門設置了一個與節目製作中心平行的創作中心,來自STARTV的外國專業人員按照成熟的市場化操作方法來協調節目和主持人,選擇不同的明星包裝路線。

在宣傳上,鳳凰台以主持人掛帥,由他們把觀眾帶進屏幕,由明星主持帶動名牌欄目,最終實現由名牌欄目提升頻道形象。

傳媒的競爭其實是一種創新競爭,一向重視節目創新,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鳳凰衛視,在節目中不斷豐富、強化自己的表述方式、說話方式和風格樣式,不斷強化一些個性化的東西。

鳳凰的個性不僅僅體現在節目的製作上,在鳳凰文化理念的深處,鳳凰不以華人受眾圈中任何一個單一地區為主流,而是強調一個“泛中國化”的概念,主要以兩岸三地為目標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因為具有相對客觀的立場、融合的方向,所以能被目標觀眾共同接受。

鳳凰依據自己的定位,節目的內容取向、表現形式都力圖體現“東西南北大薈萃”的特點,強調以北方文化為主體的內地文化與南方港台文化的融合、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鳳凰集合了港台、大陸和西方的電視人,將代表大陸深厚傳統的北方文化、代表港台前衛潮流的南方文化以及西方的現代表現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了鳳凰“異類”的獨特風格和雅俗共賞的模式。簡單地說,鳳凰就是東西傳播界的聯姻,是南北文化的薈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