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七十歲生日的大派對結束後,天氣也一天天地涼了起來,乾隆及政府的頭頭腦腦們這才起駕返京。
一行人回到了京城已經將近十月了。和珅的朋黨們見他回京,陸陸續續地前去探望。《四庫全書》的編修孫士毅很感念和珅的相助之恩,時常前往和珅府上拜訪,兩個人竟成了忘年交。和珅前往熱河行宮一去數月,孫士毅很有些想念,如今見和珅回京也連忙前往和府探訪。
“孫大人,許久不見一切可好?”和珅聽說孫士毅前來拜訪,連忙出去迎接。
“好,一切都好!聽說和大人回來了,我特地帶來一包好茶,這是我特地托人從雲南帶來的。”孫土毅愛喝茶,所以每次來和府都會送來些茶葉嚐嚐。
“好,咱們這就去書房品品你這茶!”和珅親切地說道,一邊說一邊將孫士毅讓進書房,“劉全,去把我那套上好的茶具拿來!”
待茶沏好了,這兩個人就在書房裏品起茶,聊起天來。
“編修的工作可還順利?”和珅喝了口茶問道。
“順利還算順利,隻是有些書籍不好尋,給編修進程添了很大的麻煩。”孫士毅一提到編修的事宜,神色凝重起來。
“皇上不是已經下令,要求全國各地進獻書籍了嗎?我記得那時候圓明園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滿載著書籍的車輛。那些書籍不是都已經存放到大圖書庫裏去了嗎?怎麽還不夠?”和珅狐疑道。
“哪裏夠啊!就說那《永樂大典》,到現在還都沒有影子呢。”孫士毅惋惜的歎氣道。
“怎麽?連《永樂大典》都沒有?”和珅有些吃驚。
《永樂大典》成書於明代永樂年間,收錄了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種之多,堪稱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更為可貴的是,凡是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都沒有經過刪改,所以對於《四庫全書》的編撰很有借鑒意義。
“紀曉嵐找得十分辛苦,可是一直都沒能找到,我們更是幫不上忙了。”說到《永樂大典》,孫士毅更加愁眉苦臉起來了。
“去翰林院查過了沒?”和珅連忙問。翰林院藏有很多寶貝,《永樂大典》這般貴重的書籍很可能就存放在那兒。
“找過一次,但翰林院總有些敷衍了事的意思,不大認真對待,沒找到啊!”孫士毅有些無奈。
“好,這事情你別擔心,我明兒個去跟皇上說說去。”和珅竟然主動幫起了忙。
其實,和珅是別有用意的。
《四庫全書》的編修工作開始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這部書對乾隆皇帝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文化工程。他可以為此將罪臣孫士毅留在京城做編修,將發配伊犁的紀曉嵐召回,就是因為《四庫全書》。其實這並沒有什麽可指責的,哪個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
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書,修書其實是一件並不稀罕的事情,但乾隆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書要超過康熙、雍正時編輯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又要超過明代的《永樂大典》,這就是《四庫全書》。
首先,乾隆派了五個翰林學士擔任總纂官(大概相當於主編),此五人以紀曉嵐為首,都是飽學之士。此外,乾隆還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總動員令,召集所有學識淵博的人。不管你是老是少,是貧是富,瘸子跛子也沒關係,腦袋能轉得動、腳能走得動就行了,全部召集來做編撰,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編輯。
請大家不要小看修書這件事,在信息並不發達的當時,書籍即使出版後也是很容易失傳的,因為當年也沒有出版後送一本給圖書館的習慣。小說之類的書很多人看,但某些經史子集之類的學術書籍就很少有人問津(這點和現在差不多),極易失傳。而某些不傳世的書籍就更像武俠小說中的秘籍一樣,隱藏於深山密林之中,不為人知。要采集這些書籍,必須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物力。
另外,你要召集這麽多的知識分子來為你修書,你就得在招聘廣告上寫明:包食宿,按月發工資。千萬不要以為知識分子就會心甘情願的幹義務勞動,人家也有老婆孩子。
乾隆是一個做事幹脆的人,他雷厲風行的解決了問題。他將編撰的總部設在了文華殿,並給這些編書的人安排了住處,要吃飯時自然有人來送飯,編書的人啥也不用管,編好你的書就行了。
和珅雖有才學,但提到編撰《四庫全書》,又實在有些勉為其難。但如此美差,和珅自然也想分一杯羹。這許多年來,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與《四庫全書》扯上關係,如今這機會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