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真正開始了他的鹹安宮生活,可這段生活並沒有他最初想象的那般美好。
當時在鹹安宮上學的“官二代”“富二代”們,一個個倚仗著有一個好爹,天天招貓鬥狗,為所欲為。他們不僅不把老師放在眼裏,對於窮學生更是不時地加以嘲諷。和珅打從心眼裏厭惡這些人渣子,可他卻拚命地克製自己,告訴自己麵對他們的欺侮和挑釁要淡定。
閑著沒事時,那些“二代”們還時常搞一些“新聞”來販賣:誰誰替上司寫了一份情書而官升三級,誰誰做了一首詩把上司拍舒服了……
這些內幕、貓膩都是和珅這個窮學生接觸不到的,不過通過這一途徑,和珅對官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發現要升官肚裏必須要有點墨水,於是,他拚命的學習各種文化知識,讓自己盡快成為一個真正博學的人。
所以,和珅不僅背熟了《四書》、《五經》,還閱讀了大量曆史書籍。另外,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唐詩、宋詞、元曲、元明小說等,和珅沒事也會翻一翻。而和他同齡的“二代”們卻養尊處優,再加上語言不通,看不懂漢人著作,很少學習這些。
不僅學習漢人的知識,和珅還有些語言天賦,掌握了兩門外語——蒙古語和藏語。
對於滿洲人的統治來說,通曉蒙古語和藏語這兩種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非常重要。因為滿洲人是個少數民族,他要以少數人來統治為數眾多的漢人,就必須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少數民族拉幫結派,才能把漢族人壓製住。所以,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十分提倡學習蒙古語和藏語。可是,當時的八旗子弟卻對這些枯燥無味的東西不感冒。和珅卻認真地鑽研,後來竟精通了蒙古語和藏語。
漸漸地,飽學的和珅在鹹安宮中有了些小名氣,那些公子哥兒們也不敢放肆了。
和珅雖然經曆了一些不如意,但卻總有貴人相助。他遇到的第一個貴人就是英廉。
英廉是個很不一般的角色。他生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原本姓馮,漢軍鑲黃旗人,從小聰明好學,知書識禮,奮發上進。雍正十年(1732),任刑部尚書,還是直隸總督,在朝廷中地位很高。
此人雖然官位很高,可也有不如意的事。他的兒子和兒媳死得早,隻為他留下了一個孫女兒,因此他對這個孫女兒十分疼愛。英廉眼見著自己的孫女兒一天天長大,自己慢慢變老,不可能一輩子庇護著孫女兒,所以他一心想給自己的孫女兒找個好女婿。
這個孫女婿不僅要相貌英俊瀟灑,而且還得有學問、有本事、有涵養,隻有這樣才配得上他家的一根獨苗。可惜他雖然多方尋找扒拉,卻一直沒找到中意的。
英廉看不上當時的“官二代”“富二代”,這些家夥仗著有個好爹、好媽,過著閑逸的生活,許多人都隻會享樂。他們沒事就逛妓院、養畫眉,還有不少人喜歡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不務正業。他是絕對不肯將自己的寶貝孫女兒嫁給這樣的人的。
由於工作關係,英廉經常要前往紫禁城內向乾隆匯報工作,因此也就經常能夠在路過西華門附近的時候,看到鹹安宮裏麵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他還是稍稍看得上眼的。這裏麵的青年雖然也有很多是敗家子,但相對還是較好的。懷著這種心思,他便時常到鹹安宮官學裏麵轉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