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百五十章 崔氏翹楚惡計頓生

崔餘慶乃博陵崔氏青年才俊之中的翹楚,行事大度而有節,頗有乃父之風,深得文官集團的重視,然則畢竟年紀尚小,能夠擔任一州別駕,已然羨煞旁人。

可作為崔氏子弟,哪個不是心比天高,又豈能止步於此,再者,如今慕容寒竹拋開長孫無忌,獨撐李治,深得李治器重,如今已是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位列九卿,可直達天聽,崔氏雖為高門大閥,卻仍舊需要仰仗慕容寒竹的力量。

想當初慕容寒竹也是崔氏的個中翹楚,人中龍鳳,然而因癡迷於光化,竟拋棄了大好前途,隨嫁到了吐穀渾,如今輾轉歸來,竟然將光化也迎了回來,並封了國夫人。

這一切都讓崔氏再次看到了慕容寒竹的價值,慕容寒竹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為李治奉獻了諸多安穩民生的政策,這些政策能夠得以實施並迅速見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博陵崔氏在背後推波助瀾,發動諸多名門望族,為之搖旗呐喊。

崔敦禮起初能夠入得李治法眼,就多虧了慕容寒竹從中調劑,這也讓崔氏一族的利益,與慕容寒竹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慕容寒竹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的目標從來不是當某個人的死忠心腹,他也從未想過要在長孫無忌的門下當走狗,所以他察覺到了長孫無忌對李治的傲慢之後,他開始有意挑撥二人的關係,並果斷地選擇了李治這邊。

長孫無忌或並無反意,因則他本就沒有帝皇之相,哪怕李治再懦弱無為,他也不敢篡奪皇位,他隻是以開國元勳自居,以帝師國舅自傲,想要替這個沒出息的外甥,好好守下這座江山。

可李治自覺已經長大,不再需要長孫無忌的嘮叨囉嗦,長孫無忌又生怕自己失了權勢,總想把持李治的想法,這才給慕容寒竹有了可乘之機。

他想要協助李治對付長孫無忌,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力量,而太宗皇帝貞觀年間不斷打壓氏族門閥的勢力,關隴山東等千年大族都遭遇到了排擠和壓迫,如今好不容易等到李治上台,正是諸多世家再度崛起的好機會。

再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麽比協助李治把長孫無忌踢開,還要更容易得到李治的信任,為世家望族謀求利益?

崔餘慶很清楚其中的關鍵,要知道,慕容寒竹可是他們這一輩年輕人的偶像,他對慕容寒竹更是仰慕到了極點。

在他們的眼中,將慕容寒竹稱之為隱相都不以為過,若說慕容寒竹還有些什麽遺憾,那麽這個遺憾自然就是徐真了。

慕容寒竹的經曆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一步步從吐穀渾歸來大唐,又以極為敏銳的政治嗅覺,搭上了長孫無忌這條船,進入了李治的班底,再到如今成為李治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當然了,前提是,沒有徐真這個人!

他徐真似乎天生就是慕容寒竹的克星,慕容寒竹可謂算無遺漏,然而每次與徐真的交鋒都以失敗告終,這也使得徐真成為了整個文官集團最為厭惡的人,這其中,未嚐沒有崔氏在煽風點火。

崔餘慶乃崔氏的青年領袖,自然對徐真擁有著與生俱來的抵觸,於是當駱弘義找他商議對策的時候,他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趁機將徐真拖進來!

徐真逆轉吐蕃局勢,在吐蕃攪動風雨,成為吐蕃國師,擁有數十萬信眾的事跡,早已傳回了大唐,聽說當今聖上親自下旨,讓徐真歸唐來接受封賞。

雖說國師隻是一個宗教虛職,然而徐真乃大唐軍方的砥柱,哪怕被外放到吐蕃充當使者,也不該接受吐蕃的國師冊封,此舉激起了文官集團的強烈抗議,認為徐真不忠不義,有叛國之嫌。

而對於軍方的官員而言,徐真此舉就如同當年一人滅一國那般,乃智勇雙全的無雙帥才之舉,非但沒有文官集團所言那般齷蹉,反而增長了大唐威風,讓吐蕃對我大唐更加的敬畏!

李治想要擺脫長孫無忌的幹涉,出了慕容寒竹這一支世家力量的代表之外,自然少不了軍方的支持,慕容寒竹早已探聽到李治的心意,此次將徐真召回國內,正是李治想要重新啟用徐真,讓徐真接替李勣,成為軍方第一人的前兆!

這則消息送回崔氏之後,諸多崔氏弟子紛紛獻言獻策,然而卻沒有任何妥當的辦法能夠阻攔徐真歸國,亦或者扭曲徐真在李治心目中的形象。

是故,崔餘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這是他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若能夠讓徐真栽在這裏,那他就能夠替慕容寒竹解決掉徐真這個唯一的遺憾,沒有了徐真,李治隻能對慕容寒竹言聽計從,這才是他們這些千年大世家所期望看到的結果!

一旦自己拿下這件潑天大功,今後的仕途再無阻礙,他就能一躍成為氏族嬌子,與自己的偶像慕容寒竹並駕齊驅,甚至能夠趕超自己的偶像!

想起這種種美好的憧憬,崔餘慶整張白臉都紅潤了起來,駱弘義隻道崔氏皆為多謀善算之輩,這崔餘慶雖然年紀尚小,然前番也是奇策百出,對地方治理頗有建樹,以為這小子又在思考對策,是故並未出言打斷。

崔餘慶沉吟了片刻,智珠在握地朝駱弘義獻計道:“使君可曾記得正月裏那件事?”

駱弘義聞言,雙眸頓時一亮,喜上眉梢道:“餘慶之意莫非讓老夫故技重施?”

崔餘慶的提醒,不由讓駱弘義回憶起正月裏那件事情來,他們之所以確定徐真的情報是真的,完全是因為阿史那賀魯並非老實之人,早在永徽二年的正月裏,這老小子就在庭州蹦躂了一回。

當時阿史那賀魯已經被朝廷封為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其頗得人心,招集離散,廬帳漸盛,初時聽聞太宗駕崩,自以為時機成熟,想要趁機叛亂,謀襲西州與庭州。

恰好崔餘慶剛來庭州任職不久,一直在暗中運營,想要將崔氏的根基打入庭州,將崔氏的勢力滲透到庭州之中,好控製這個西域路上的要塞。

崔氏的勢力很快紮根下來,並組織了大量的商隊,出關貿易,往來大商盡皆為世家勢力,他們將野心勃勃的阿史那賀魯的計劃給竊取到,送回到了庭州來。

崔餘慶為了得到駱弘義的信任,將這個情報送給了駱弘義,後者連忙上表言之,其時李治剛剛上位,內憂外患,實在無力征討,就命通事舍人橋寶明撫慰勸說阿史那賀魯。

這橋寶明也是個妙人,果真不負皇恩厚望,成功說服了賀魯,使其長子至運到唐朝當了宿衛官,並被授予有驍衛中郎將的官職。

一場危機就此瓦解,而駱弘義也得了聖上嘉獎,當時正值李治籠絡人心的緊要關頭,對駱弘義的封賞也是極為豐厚,也正因此,駱弘義更是將崔餘慶當成了自己的福將和左膀右臂。

如今崔餘慶舊事重提,他馬上就聯想到,當時的情形與今日可不就是如出一轍麽?雖然阿史那賀魯發兵在即,可徐真乃大將軍,上柱國,在西域諸國諸多部落之中聲望鼎盛到了極點。

若由徐真出麵勸說調停,相信阿史那賀魯絕不敢輕易發兵,再者,就算徐真談判失敗,那也能將責任推到徐真的頭上,畢竟賀魯麾下接近十萬兵馬,若真要攻打過來,庭州是如何都守不住的,還不如讓徐真來背著個黑鍋!

“不過...若那賀魯發起瘋來,將充當使者的徐真給殺了,那可是個大麻煩...”駱弘義不由暗自想到,不過他很快就釋然了,因為文官集團對徐真並無好感,若徐真被敵人殺死,那麽以徐真的威望,定能激發民憤,到時候抵抗攻打賀魯,軍心士氣則可大用。

而且徐真死了之後,崔氏必定對他駱弘義感恩戴德,有了崔氏的支持,他在晚年之時,未嚐不能枯木逢春猶再發,於官場上再進一步!

他畢竟也是封疆大吏,若這點心機都沒有,絕無可能穩坐刺史位置這麽多年,對於慕容寒竹的受寵,以及他與徐真之間的齟齬,駱弘義也早已心知肚明,是故他很快就下定了決心。

書房的燭火一直亮到了天明,駱弘義斟字酌句,又有崔餘慶從旁指點,花了小半個晚上的時間,終於寫好了奏章,命人八百裏加急,送回了長安。

徐真並不知曉自己已經被算計,他心係百姓安危,早早就起身,匆匆洗漱和進餐之後,就求見駱弘義,商討阿史那賀魯進兵之事。

駱弘義有心鋪墊,正求之不得,與徐真一道召集府兵,向清海軍借調兵馬協防,每日檢閱訓練,又加固城防,積蓄刀甲,搜羅戰馬,招募民兵。

徐真本以為駱弘義有心有力,哪裏會想到他這是在敷衍自己,讓自己慢慢融入當地軍務之中,隻待聖旨準許,徐真就將接過這坨滾熱的燙手山芋了!

然而這一次阿史那賀魯已然鐵了心要反叛,八月初,自稱沙缽羅可汗的阿史那賀魯攻陷金嶺城和蒲類縣,殺死軍民三千餘人,虜獲牲口物資等更是不計其數!

而此時駱弘義還帶著徐真在檢閱軍容咧!

徐真終於是後知後覺,雖然他與崔餘慶之後一麵之緣,這位別駕雖然每日與刺史駱弘義一道,陪著四處巡視,然則陷落了兩座縣城之後,徐真終於明白過來,駱弘義也隻不過是假意防備,至於他的目的何在,徐真不是仙人,一時半會也無法參透。

不過他心裏已經隱約有了不安的預感,這位庭州刺史駱弘義,並非簡單之輩,說不定就是衝著他徐真來的了!

正當徐真滿腹狐疑之時,朝廷的決策終於是下來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烽火英雄
2南明風雨
3靖康誌
4列強代理人
5天下第一青樓
6重生之金三角風雲
7興明
8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9狗頭軍師
10贗品太監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民國江山

    作者:醉非酒罪  

    架空曆史 【已完結】

    民國初年,兵禍不斷,硝煙蔽日,江山血染。前朝帝王將相的後裔紛紛脫穎而出,群雄逐鹿、攬轡中原、爭霸民國,蒙塵的傳奇慢慢揭開。一位沒有被載入史書的風雲人物;一段被民國政府刻意隱瞞的曆史……遙想前朝歲...

  • 天下之逐鹿中原

    作者:子非魚83  

    架空曆史 【已完結】

    十載磨礪,劍鋒所指,血流汪洋。逐鹿天下,縱橫捭闔,所向披靡。這是一個虛擬的時代空間,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亂世爭霸的遊戲,一個孤兒從一無所有開始,走上了他逐鹿天下的旅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的...

  • 憤怒的子彈

    作者:流浪的軍刀  

    架空曆史 【已完結】

    夕陽西下,一個禿頭齙牙三角眼的老男人,端著一碗被落日曬得溫熱的啤酒,就著幾顆幹癟的花生濫飲。俗話說,酒壯慫人膽。那老男人喝得多了,也就就著酒意口沫四濺的吹開了牛皮。本書以一種另類的思維模式,深刻...

  • 抗日之痞子將軍

    作者:荒原獨狼  

    架空曆史 【已完結】

    他是鎮上有名的痞子,娶媳婦強取豪奪,名聲糟透,卻在婚禮當天被強拉去當壯丁,被迫成了一名軍人,從此走上了不一樣的征程。從地痞流氓到抗日將軍,他步步蛻變,鬼子說他太陰險,國軍說他太叛逆,百姓說這人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