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士兵看到侵掠之火火炮戰車衝過來,雖然驚駭萬分,不過很快恢複了鎮定,他們早就準備好了炸藥包,每一個都裝填了十千克苦味酸炸藥。
日軍的炸藥包可比清軍充足多了,清國的工業基礎極其孱弱,根本無力生產太多炸藥,日本的工業實力可比清國強太多了。
日本自從1895年就占領了朝鮮,隨後就把朝鮮打造成了侵吞清國東北的基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特地在朝鮮建設了一批軍工廠,其中就有專門生產炸藥的,因此日軍根本不缺炸藥。
日軍在總結之前的作戰經驗之後發現,采用自殺式衝鋒,和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同歸於盡是最蠢最笨的打法,白白犧牲了士兵不說,士兵還不一定能衝到火炮戰車近前。
日軍很快想到,把炸藥包投送到火炮戰車身邊的辦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士兵往上衝,於是日軍想辦法弄出了炸藥包投擲器。
這種東西和林飛曾經使用過的“酒桶炮”很像,就是一個粗粗大大的圓桶,裏麵放上發射藥,然後把炸藥包放進去,點燃發射藥就能把炸藥包推出去,日軍為了便於攜帶,找的圓桶都是木製的。
日軍士兵稱呼這種炸藥包投擲器為“水龍炮”,其實這種東西和水一點關係都沒有,日軍士兵覺得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名字裏有火,水克火,於是就弄出來一個“水龍炮”的名字。
日軍在曆次戰役中吃盡了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虧,於是把水龍炮部署到了班一級,每個日軍作戰班,都有一門水龍炮,還有十個炸藥包,生怕炸不動侵掠之火火炮戰車。
對於日軍裝備水龍炮的事情,華夏軍完全不知情,他們仍然在向大淩河對岸的日軍陣地衝鋒。
由於剛剛華夏軍鋪設木板的時候,日軍士兵開槍進行了阻止,以致於木板隻鋪設到大淩河的中間,大淩河靠近日軍防線一側,都是沒有木板的。
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已經來不及繼續鋪設木板了,隻能用巨大的身軀去硬闖冰麵,侵掠之火火炮戰車這樣做並不是在逞匹夫之勇,因為雷光師長在戰前走訪過鄉民,鄉民紛紛說,這個季節,靠近日軍防線一側的河水很淺,差不多隻沒過腰,也就是隻有一米多深。
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車身高度是一點五米(不包括炮塔),發動機排氣口在車身上,距離地麵差不到也是一點五米,水隻要不沒過排氣口,火炮戰車就沒事,所以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完全可以在這種深度的水中行駛。
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履帶壓碎了冰麵,重重落在河水之中,迸濺起巨大水花,水花之中還帶著冰淩。
河水果然如同鄉民說的那樣,隻有一米多深,冰層正好頂在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前車身上,脆弱的冰層根本擋不住侵掠之火火炮戰車那鋼鐵的身軀,在一片冰層爆裂聲和飛濺的冰淩中,侵掠之火火炮戰車衝過了大淩河。
日軍大淩河防線,要比旅順要塞簡易得多,雖然旅順要塞的防禦完固,可是建設那種要塞需要很長時間,日軍沒有能力在大淩河防線也準備修建一個,所以日軍的防線,以防坦克壕溝為主,水龍炮和步兵部署在壕溝的後麵。
日軍指揮官見到一輛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如同鋼鐵堡壘般衝來,高高舉起手中的指揮刀,高聲吼道:“準備開炮!”
日軍士兵把兩百多門水龍炮推出戰壕,準備發射,水龍炮雖然威力巨大,可是射程隻有不到兩百米,此時侵掠之火火炮戰車距離戰壕還有五百多米,水龍炮根本打不到。
其實射程是水龍炮這種簡易武器的硬傷,如果這種簡易武器的射程可以達到幾千米,那林飛時代的世界各國,就不用研製反坦克炮了。
一百八十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的車長都把上半身探出車外,觀察日軍情況,見到日軍戰壕上突然出現一大堆圓筒形狀的東西,頓時提高了警惕。
一百八十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編成三個團,每個團下轄三個連,每個連配備二十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這二十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又分成四個戰鬥小組,作戰的時候,各個小組有充分的作戰自主權,由於侵掠之火火炮戰車上沒有青鳥機,所以連、團一級組織大規模戰鬥難度很大。
戰鬥小組在作戰的時候,會跟著小組長的車行動,小組長的車開炮,他們跟著開炮,小組長的車移動,他們跟著移動,有的小組長觀察到日軍陣地的異樣,使用曳光彈向日軍陣地掃射。
曳光彈就是信號,小組中的其他侵掠之火火炮戰車隨即開槍,有的侵掠之火火炮戰車還停了下來,衝日軍陣地開炮,有一個小組這樣做了,其他小組紛紛效仿。
水龍炮此時都在戰壕外麵呢,被子彈和炮彈打了個正著,一具具日軍士兵的屍體摔落在戰壕中,一門門水龍炮被子彈和炮彈引爆,日軍戰壕上一時間到處是耀眼的爆炸和火光,一個個日軍士兵變成了焦黑的屍體。
日軍追悔莫及,急忙把水龍炮收回到戰壕之中,可是經過剛剛的打擊,已經有一半的水龍炮被擊毀,由於水龍炮的設計製造都很簡陋(隻是一個大圓筒),所以子彈隻要一打上,水龍炮就完全失效了。
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在靠近日軍戰壕兩百米左右的時候停下,開始向戰壕中傾瀉火力,殺傷日軍士兵,後麵的步兵也跟隨上來,使用擲彈筒等武器攻擊日軍士兵,日軍士兵一時間傷亡慘重,這些步兵都是裝甲第一師編製內的步兵,裝甲第一師一共有五個團,三個火炮戰車團,一個後勤團,還有一個就是步兵團,他們更加熟悉步車協同戰術。
有的日軍士兵拚死把水龍炮推出戰壕,衝侵掠之火火炮戰車發射了炸藥包,戰線很長,水龍炮很多,華夏軍不可能把每一個水龍炮都在開炮之前消滅,於是有五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被水龍炮發射的炸藥包擊中,出現了損傷。
戰鬥進行了一個小時,日軍士兵支撐不住,開始向奉天撤退,裝甲第一師沒有衝過壕溝向東追趕,而是轉向南麵,攻擊其他方向的日軍。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放棄大淩河防線,新組建的五個東北師,順利突破大淩河防線,對日軍展開追殲。
二月二十五日,大淩河戰役全部結束,這場戰役共殲滅日軍兩萬多人,韓國軍隊五萬多人,讓華夏軍意外的是,韓國軍隊竟然也和日軍一樣,死戰不降,看來日軍洗腦的功力,實在非同一般。
華夏軍方麵,共有三十輛侵掠之火火炮戰車被擊毀或擊傷,五千多名戰士陣亡,其中大部分是東北師戰士。
大淩河戰役之後,華夏軍回撤到錦州,補充彈藥和人員,這個時間大約需要十八天。
不過華夏軍希望把補充彈藥和人員的時間壓縮到五天,如果耗時十八天時間的話,盛京一帶的天氣就會轉暖。
按理說華夏軍不善於在寒冷地區作戰,天氣轉暖對華夏軍有利,可是在進攻奉天的戰鬥中,華夏軍反倒不希望天氣轉暖,而是希望天氣更加寒冷。
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人工挖掘和建築的工事很難擋住侵掠之火火炮戰車,想要擋住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唯一的辦法是借助自然界的大江大河、高山峻嶺,日軍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日軍希望借助遼河進行防禦。
遼河是橫亙在奉天西部的一條大河,這個時代東北人少,遼河沒有受到多少影響,河麵寬度可以達到兩三百米,是守衛奉天的天然屏障。
如果天氣寒冷,遼河結冰,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可以很容易地從冰麵過河,一旦遼河開化,重新變成一條大河,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將會寸步難行,按照鄉民們的經驗,遼河大約會在三月中旬開始融化,一旦融化開始,侵掠之火火炮戰車就無法通過冰麵。
於是華夏軍下發了總動員令,要在五天之內,完成彈藥的補給工作,為了加快速度,各個缺編的部隊一律不補充人員,空餘出來的運力分配給彈藥運輸。
華夏軍還大規模發動百姓,幫助運輸彈藥,百姓對華夏軍非常支持,主動幫忙,甚至都不要報酬,在各方麵的努力下,華夏軍終於在三月四日之前完成了彈藥的補給,開赴遼河。
華夏軍在開赴遼河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日軍在路上層層堵截,遲滯華夏軍的進軍速度,那樣華夏軍無法在遼河開始融化之前渡過冰麵。
華夏軍這一路的進軍都非常順利,日軍根本沒有在半路進行堵截,每個戰士的心中都十分激動,奉天是日本人在東北統治的核心,攻克奉天,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三月六日,華夏軍來到遼河河畔,眼前的遼河,仍舊是一片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