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章 諾貝爾獎的設立

  我的理想,就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諾貝爾

  (一)

  阿爾弗雷德逝世的第二天,三位身著黑衣、臉色凝重的先生匆匆趕到了聖莫雷的住宅。他們是阿爾弗雷德的兩個侄子加爾瑪·諾貝爾、伊曼紐爾·諾貝爾(路德維希為了紀念父親,將兒子的名字也取名為伊曼紐爾)和阿爾弗雷德的助手索爾曼。

  當看到床上阿爾弗雷德瘦削的身體和蒼白的麵容時,三個人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最後,還是索爾曼最先擦幹眼淚,提醒他們,諾貝爾先生剛剛去世,有很多事需要他們去處理呢。

  遵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他的遺體先交由醫院解剖靜脈血管,以便幫助醫生查明死因。

  第一次的葬禮是在聖莫雷別墅舉行的,由教皇駐巴黎公使館的一位青年牧師在他靈前致悼。

  悼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他所受的孤獨與磨難是他的命運,是天賜的結果。在眾生眼裏,他是一位富有而顯赫的人,而也有人將他看成一位平常的人。現在,他已經逝去了,讓我們不要永存這種錯誤,因為我們不能把他們的所有和成就帶入墳墓。

  我們必須拋開這些塵世的幸福。我們可以正確看待這位逝去的人,雖然他很富有,有親友的情愛,但他也是貧苦的。他孤獨地生活、孤獨地死去,沒有家庭的喜悅,沒有妻兒的安慰,這是他的選擇或命運。

  他的天性是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孤獨所苦,他一直到生命的結束,仍然是熱心的、仁愛的。他的生命是高貴的。

  後來,伊曼紐爾想到阿爾弗雷德生前曾經說過,他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安葬在斯德哥爾摩的家庭墓地當中,與母親和弟弟埃米爾團聚。

  “這是叔叔的心願。他一生漂泊,讓我們為他安排最後一次旅行吧。”加爾瑪建議。

  於是,加爾瑪和伊曼紐爾在聖莫雷為阿爾弗雷德舉行了一個簡短莊重的儀式,便啟程離開聖莫雷,護送著叔叔的遺體回到斯德哥爾摩。

  在斯德哥爾摩古樸莊嚴的教堂當中,諾貝爾家族為這位傑出的家庭成員舉行了一個隆重而肅穆的葬禮。隨後,遵照阿爾弗雷德生前的願望,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母親卡羅琳娜的遺骸旁邊。

  (二)

  1897年初,銀行將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送到了他的親戚手中,遺囑的內容令諾貝爾家族內部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

  阿爾弗雷德一生沒有結婚,更沒有子嗣,那麽羅伯特和路德維希的幾個子女就成為他財產的合法繼承人。按照常理,阿爾弗雷德去世後,這些親屬每個人都將得到一大筆巨額財產。

  然而,當阿爾弗雷德的遺囑一揭曉,他們就都傻眼了。

  作為叔叔的阿爾弗雷德幾乎什麽都沒有留給他們,而將財產全部送給了外人。而且更糟糕的是,遺囑一旦執行,路德維希的子女們就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因為阿爾弗雷德在巴庫油田企業的股份將全部兌換為現金,而他的大宗股票在巴庫油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親自買下這一大筆的股票,諾貝爾家族將失去對這個龐大企業的控製權。

  這一點讓大家非常意外,自然也是堅決反對,他們堅決認為這份遺囑是不合法的,並激烈地提出申訴,阻撓遺囑的執行。

  遺囑經瑞典新聞界公諸於眾後,在瑞典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讚譽,稱讚阿爾弗雷德的精神和品格;也有人詆毀,罵他這是賺了軍火錢之後的良心發現。

  這些主要來自瑞典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譴責,讓這份遺囑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

  當時,瑞典社會輿論批評和譴責阿爾弗雷德的理由之一,就是他沒有將自己的巨額財產全部捐給瑞典,而是捐給了全世界;而且,阿爾費德勒將和平獎的頒獎權利授予了挪威議會,這也傷害了瑞典人民的自尊心。因為此時的挪威剛剛從瑞典王國獨立出去,正準備廢黜國王,建立議會政治。

  另外,阿爾弗雷德還在遺囑中指出,斯科的納維亞人在獲獎方麵不具備任何優先權,這更令瑞典人感到惱火。

  而遺囑中指定的執行機構——瑞典科學院和卡羅琳娜醫學院也對是否接受這一任務猶豫不決。因為這兩所學院隻是兩所地方性機構,裏麵的成員也隻是一些國內的知名學者。而阿爾弗雷德居然宣稱要由他們給全世界的優秀人物頒獎,這怎麽能讓人不感到棘手呢?

  在遺囑中,阿爾弗雷德明確指定由瑞典土木工程師拉格納·索爾曼和魯道夫·列克維斯特作為執行人。

  由於索爾曼被第一個被指名,而且對這份遺囑有著更直接的了解,因此他在落實這份遺囑方麵也顯得更為積極。索爾曼說過,由於自己和另外一位執行人對法律事務都不熟悉,故指定當時在斯堪的納維亞上訴法院當陪審推事的卡爾·林哈根作為瑞典的法律顧問。

  索爾曼的這一決定,對最後實現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的基本思想是非常至關重要的。林哈根采取了氣量宏大的態度來處理這份遺囑所引起的諸多法律問題,而不僅僅局限於形式;他對貫徹執行遺囑人的思想很感興趣,並且積極與瑞典科學院等與這份遺囑有關的瑞典國家當局進行巧妙接觸和合作,因為他們是被指定為獎金頒發機構的。

  事實上,林哈根已經成為經管這份財產的共同執行人。而執行遺囑的主要推動者,則是拉格納·索爾曼。因此,盡管這份遺囑引起了諸多方麵的爭議和不滿,但最終還是得以和平解決。

  而在諾貝爾家族的內部,這份遺囑對每個人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最終,路德維希的長子伊曼紐爾站了出來,表示堅決執行叔叔的遺囑。他勸說自己的兄弟姐妹們說:

  “我們應該嚴格執行叔叔的意願,這是對他的尊重。而且,這份遺囑如果得以執行,將使無數民眾受益。比起他們,我們的利益實在是顯得微不足道。”

  最終,在全世界善良人們的關注之下,各種反對遺囑的聲音迫於壓力,漸漸地偃旗息鼓了。各方也終於達成協議,諾貝爾的遺囑得到了執行。

  (三)

  1898年5月,瑞典國王代表王國政府,以國家和人民的名義宣布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生效。

  由於還有許多遺留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兩年後一切事情才辦妥。1900年,“諾貝爾基金會”正式宣告成立。與此同時,基金會的章程和細則,以及由瑞典各個機構授予獎金的特別規則,也都一一被確立下來。

  遺囑執行人於1900年12月31日結束了對諾貝爾基金的管理,將阿爾弗雷德的遺產全部轉換為現金之後,全部交付給“諾貝爾基金會”。

  令人欣慰的是,擔當遺囑執行者的幾個機構也充分顯示了阿爾弗雷德的不凡眼光,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執行了遺囑所規定的任務,完全沒有辜負阿爾弗雷德和世界人民的期望。

  阿爾弗雷德的助手拉格納·索爾曼後來在他關於諾貝爾遺囑的那本書中,用下麵幾句話作為結束語:

  “這場長期的鬥爭就此宣告結束。由於過去幾年的經驗,所取得的結果應該被認為是令人滿意的。對於我們的這個國家來說,頒發諾貝爾獎是一項特權,而諾貝爾基金會作為一個整體,則是一項有著巨大價值的財產。從各方麵來看,那些關於在執行阿爾弗裏德·諾貝爾委托給我們的責任時必將遇到巨大冒險和困難的悲觀預言,都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相反,它將有助於促進世界對瑞典、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文化的更深了解和尊重。”

  作為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這位偉大人物的緬懷,“諾貝爾獎”的頒獎日期被確定為每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阿爾弗雷德逝世的紀念日。

  1901年,諾貝爾基金會的各項工作已經全部準備就緒。這是一個新世紀的開始,距離阿爾弗雷德去世恰好5周年。這一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中,舉行了第一次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有6位在各個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在這次輝煌的典禮上接受了諾貝爾獎金。

  此後,諾貝爾獎的威望日漸增高,甚至成為全球人類所渴望獲得的最高殊榮,一大批傑出的人物也相繼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獎項也成為他們一生為自己熱愛的事業所奮鬥的動力和成就的證明。在獲得這一獎項的人物當中,包括居裏夫人、愛因斯坦、蕭伯納、羅曼·羅蘭以及海明威等世界著名人物。

  而諾貝爾和平獎更是備受世人矚目。190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摯友貝莎·蘇特納。此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物還包括美國第26屆總統羅斯福、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

  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獎,諾貝爾獎的意義遠遠不止金錢那麽簡單,它所代表的更是一種最為崇高的榮譽,並且能夠讓自己的成就獲得最為廣泛的承認。

  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依然是世界各國人們所期望獲得的最高榮譽。同時,人們也都會為自己的同胞獲得諾貝爾獎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就像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最初所期望的那樣,諾貝爾獎的頒發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所矚目的盛事,它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深切關注。與此同時,他們的目光也聚焦在這些偉大傑出的人物身上,並從這些人物的身上汲取到無窮的精神力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