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八章 葉落歸根回故土

  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財富。

  ——諾貝爾

  (一)

  阿爾弗雷德的晚年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小鎮聖莫雷度過的,並且一直到去世。由於在法國期間,因為“無煙炸藥”案件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阿爾弗雷德便離開了那個讓他傷心不已的國家,遷居到了意大利的聖莫雷。

  聖莫雷是個坐落在地中海邊的小鄉村,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但可惜的是,在意大利阿爾弗雷德也沒能獲得充分的休息,仍然有許多工作上的問題需要他來解決,他每天不得不像個陀螺一樣不停轉動,沒完沒了地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

  每到一個國家定居下來,阿爾弗雷德都要考慮實驗室的安置問題。同樣,他在聖莫雷也建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並特意從德國訂購了一批新的實驗儀器和機械設備。

  在這所實驗室當中,阿爾弗雷德依然每天努力地工作著,對炸藥的發明工作也依然繼續,並且他在炸藥領域的最有一項發明——“改進型無煙炸藥”,即為了適應某些特殊情況而進一步改進的混合無煙炸藥,就是在聖莫雷實驗室研究出來的。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也日益加重,這也很容易勾起對故土的思念。從青年時代開始,阿爾弗雷德就習慣了居無定所、四海為家的生活,先後在瑞典、俄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居住。到了晚年,阿爾弗雷德再也不想這樣四處奔波漂泊了,他很想找個地方永遠地停歇下來。

  自從移居到聖莫雷之後,阿爾弗雷德就開始陷入一種難以名狀的失落和孤獨當中。這裏遠離倫敦、巴黎、漢堡,因此實驗室中所需的化學製品和設備等采購起來十分不便。此外,工人也不容易找,當地人對他在自建的長鐵橋上試製火箭發射時發出的噪音也頗為不滿。可以說,在聖莫雷,阿爾弗雷德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也許瑞典是個不錯的選擇。”阿爾弗雷德想。

  瑞典是阿爾弗雷德的出生之地,他最摯愛的家人也先後被埋葬在那裏。每次阿爾弗雷德回到瑞典,都會勾起他對親人和童年的美好回憶。

  正是出於這種強烈的故土之戀,經過思考後,阿爾弗雷德很想葉落歸根,回到故鄉瑞典去。

  從1893年開始,阿爾弗雷德就一直在考慮重回故土的事情。但如果要他回去什麽都不幹,隻呆在家裏養老,忙碌慣了的他又覺得很難受。雖然此時的阿爾弗雷德身體和精神都大不如前,但他還是不願意過無所事事的日子。

  恰好在這時,瑞典有個很好的機會等著阿爾弗雷德回去發展。阿爾弗雷德聽說,在瑞典韋姆蘭省的伯福爾斯鋼鐵廠準備出售,他覺得這是個不容錯過的好機會。

  於是,阿爾弗雷德就親自回瑞典考察了一番。結果發現,這家工廠的設備很陳舊,技術也落後。不過,阿爾弗雷德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他很痛快地就買下了這家大公司的大多數股份。

  有事情可做了,阿爾弗雷德就不擔心回瑞典後閑得發慌了。為了將這家新買下的公司發展起來,阿爾弗雷德投資將這家工廠完完全全地整修了一番,還購進了許多先進的設備。同時,他還委托助手索爾曼聘請一大批優秀的瑞典工程師到公司工作。

  後來的伯福爾斯公司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初期成為瑞典一家擁有萬餘名職工的大型企業,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阿爾弗雷德生前為這家公司所奠定的資金基礎和技術基礎。

  阿爾弗雷德就住在伯福爾斯工廠附近的一所貴族莊園當中。1895年,阿爾弗雷德又在這裏建造了各處住所都有的實驗室。這所實驗室比聖莫雷的實驗室還要大得多,在這兒進行試驗幾乎與在工廠裏進行生產的規模一樣。

  把實驗室都布置好後,阿爾弗雷德也暗暗告訴自己:不要再折騰了,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了,身體也十分不好,此時應該安定下來,過一點安穩的日子了。他希望這是自己的最後一次搬家,因為他再也不想過以前那種到處奔波的日子了。

  由於瑞典的冬季十分寒冷,考慮到健康因素,醫生建議阿爾弗雷德冬天回意大利,在氣候適宜的聖莫雷居住,然後在夏秋季節再回到瑞典來。

  雖然十分不想再奔波勞碌,但阿爾弗雷德最後還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而且,聖莫雷那美麗的景色和宜人的氣候,對他來說的確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因此,阿爾弗雷德還保留著那裏的實驗室和住所,每逢瑞典的嚴冬到來時,他就回到陽光和煦的聖莫雷,在碧藍的海邊居住一段時日。

  (二)

  在1894年至1896年期間,阿爾弗雷德盡管身體狀況欠佳,但依然以自己的設想為基礎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試驗,這也表明他比他的時代先走了50年。如今,這些試驗都已經流入到那條永恒的河流裏去了。

  作為一名軍火製造商,經常四海為家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長期處境微妙;而現在,他完全可以站在瑞典人的立場上,將他的思想放在國防之上。正如他的父親伊曼紐爾當年那樣,發展了他的“保衛自己親愛的祖國免受強敵侵犯的方法”。

  阿爾弗雷德自己也曾經寫到:

  “假如說有一種工業部門應該完全不依賴國外供應的話,那麽,很明顯它就是國防部門;由於在瑞典有著彈藥工廠,如果不使它們保持發展,那將是既可惜又荒唐的……我們是為了生活而接受定貨的,但我們的目的是去創造,而不是沿著祖先們的腳印走路。”

  在阿爾弗雷德所經營和負責的一切事務裏,他所要求的是最好的勞動、原料和產品。在伯福爾斯的情況也是如此。從車間建築,到機器和生產方法,都被他完全擴大和現代化了,產量也由於采用新的方法而增加。

  然而,隨著二哥路德維希和母親的相繼去世,阿爾弗雷德自己也痛苦地體會到了身體老化、衰弱的過程。他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做實驗時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到力不從心。以前,他常常可以在實驗室中一整夜地工作而依然神采奕奕,而現在還沒站上一兩個鍾頭就已經累得腰酸腿疼了。

  阿爾弗雷德在給自己的助手索爾曼的信裏曾經寫過:

  “我從不借用的兩件東西就是金錢和方案。”

  毫無疑問,這兩種東西對他來說都是綽綽有餘的。然而,讓這位發明家越來越感到致命般痛苦的,是時間、睡眠、健康和平靜的不足。由於一直缺乏休息,現在他的身體要來找他算賬了。

  對於阿爾弗雷德來說,發現身體的變化已經是一件令人十分沮喪的事了,而更讓他驚慌失措的是,死亡的陰雲也逐漸籠罩到他的頭上了,那天,阿爾弗雷德感到有些疲乏,早早就上床休息了。像往常一樣,他一直到深夜了還毫無睡意。這幾年,他已經習慣這樣了,也就任其自然,不去理會,然後閉著眼睛靜靜地想著心事。

  忽然,他感到渾身難受極了。阿爾弗雷德很想起來走動一下,可身體卻好像被牢牢捆在床上一樣,連一根手指都無法動彈。

  難道是心絞痛又發作了嗎?

  阿爾弗雷德緊張極了,他什麽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拚命地忍著疼痛與恐懼,在黑暗中靜靜地等待……

  “難道,我的末日到了?那麽,現在是不是就是我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也許明天仆人打開門,就會發現一具僵硬的、醜陋的屍體躺在這張床上,他們會不會嚇得大叫?”

  阿爾弗雷德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絕望。

  然而幾個小時後,身體的疼痛感漸漸消失了,阿爾弗雷德也開始能夠慢慢地動彈了。他感到自己像是從鬼門關逃脫回來一樣,說不出的恐懼,又有說不出的慶幸。

  他掙紮著做起來,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衣服,身上的衣服已經全部被汗水浸透了。

  這種死亡的威脅固然可怕,而更讓阿爾弗雷德無法忍受的,是無處不在的寂寞與孤獨。這種壞情緒經常困擾著他,讓他不時地變得莫名地失落起來。這時,他就會將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一個人絕望地、靜靜地沉浸在一種無邊無際的思索之中。

  所幸的是,阿爾弗雷德最終還是挨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隨著時間的流逝,他也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理解了這一點,反而讓他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也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坦然與放鬆,頭腦也變得清醒起來。

  此時的阿爾弗雷德,又重新回到了文學的天地,重新吟詠起雪萊、拜倫等人的不朽詩篇。雖然他是一位發明家、實業家,可這位營造了一個龐大的實業王國的企業家似乎並不那麽務實,他對玄虛的哲學很有興趣。

  在1893年時,當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授予阿爾弗雷德名譽博士的學位時,他激動萬分。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他是這樣寫的:

  ……自從大學評論會授予我哲學博士學位後,我幾乎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哲學家,而且開始覺得‘實用’這個詞不過是個虛幻而已。

  在阿爾弗雷德功成名就之後,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夢想著從中解脫出來,甚至已經為自己定好了一個詳細的行動計劃,比如,他要將自己炸藥和企業方麵的所有權都賣掉,擺脫一切事務的幹擾,然後一心一意地投身於科學。

  願望是美好的,然而這個計劃卻一直都沒能實現,它始終隻能是阿爾弗雷德自己一廂情願的事。在親手營造的這個遍布世界的實業網絡後,阿爾弗雷德也被這張大網緊緊地裹住了。他一次次想要擺脫實業家的身份,結果也一次次失敗。

  晚年的阿爾弗雷德常常陷入這樣的沉思:

  “這就是我的一生嗎?我這一輩子究竟都做了什麽?”

  “當我死去後,人們是否會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在我餘下的光陰當中,我還能再做些什麽事情來彌補這一切呢?”

  (三)

  1896年,阿爾弗雷德在他一生中的最後一年仍然在瑞典、法國和意大利之間奔波著。這一年,他的心情似乎很好,因為近兩年的幾件事都辦得令他很開心。

  然而這年的8月,他的大哥羅伯特因為心髒病不幸離世,給阿爾弗雷德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在趕回瑞典參加完羅伯特的葬禮之後,便順道去巴黎治病,並在巴黎住了數月。

  在逝世前的兩個月,阿爾弗雷德在巴黎給朋友寫的信中說:

  你知道我來巴黎是為了請一位著名的心髒病專家治病,他和我的醫生都說我的大動脈已經進一步惡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苦幹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每天閑著不做事,隻是要盡可能地避免緊張疲勞的旅行。

  第二天,他又在給助手索爾曼的信中說:

  因為心髒病我需要在巴黎要住上幾天,一直要等到醫生們商議出最好的治療方法。他們開的處方是內服硝化甘油,這就好像是命運在與我開玩笑。他們為了避免嚇壞藥劑師和公眾,管它叫特寧可酊。

  在前一年,即1895年2月時,斯德哥爾摩的一位專利局某部門的主任,也是一位發明家,在瑞典科學院做了一次報告,提出了一個乘坐飛船到北極探險的計劃。以往也曾有許多探險者葬身於冰天雪地之中,沒有一個人達到他們的目的——提供有關北極圈的科學數據,填補地圖上的空白。

  這個發明家名叫薩拉蒙·奧古斯特·安德烈。在青年時期,他就已經越過大西洋,到達美國費城,學習了當時有關航空學的全部知識。

  他還製造過一些氣球,在上麵裝上牽引繩、導向繩和風帆等,使之成為可以操縱的飛船。他的飛行試驗在美國和歐洲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科學院的成員聽了他的計劃,但對這項計劃的可行性仍然持懷疑態度。不過,安德烈的計劃卻引起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興趣。他在專利局結識了安德烈後,就與他討論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盡管在一些問題上他們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阿爾弗雷德很信任這位瑞典人。

  安德烈經過一番周密的考察,將其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都一一考慮進去,然後挑選了三位優秀的學者和技師作為同伴。他需要12萬瑞典克朗來裝備和發射飛船、配置考察設備,阿爾弗雷德很高興地給予了支援。他認為:

  “敢於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戰,敢於大膽夢想,安德烈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與安德烈一樣,阿爾弗雷德也是個喜歡挑戰的人,喜歡粉碎一個個障礙時所帶來的快感。他們在未知的領域前都不會裹足不前,而是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興致勃勃地去鑽研探索。

  阿爾費德勒與安德烈惺惺相惜,他還懇切地勸誡安德烈說:

  “過去的幾百年當中,有許多像你這樣的勇士踏上了前往北極的旅途,可是到目前為之,這些前仆後繼的先行者沒有一個人能夠走到他們的目的地,不少人在半途中就倒在了冰天雪地裏,連屍骨都找不到了。安德烈,去北極探險沒有大智慧是不行的,這不僅需要非凡的勇氣,還需要細致周密的頭腦,千萬馬虎不得。”

  事後,阿爾弗雷德和安德烈一直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係,共同解決考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這次北極考察的情況誰也不了解,乘坐飛船到北極的方式也沒有人嚐試過,但兩個人都喜歡解決難題,種種未知的因素激發了他們的熱情。

  人們看到阿爾弗雷德這位年邁多病的老人依然滿腔熱情地幫助安德烈的事業,都很驚訝。在他們看來,這位嚴肅認真的實業家,現在居然熱衷於一些荒謬而不切實際的設想,簡直令人疑惑不解。

  然而,這項前所未有的冒險計劃卻給阿爾弗雷德帶來了心理上的變化,他開始計劃自己的身後事,考慮死後如何處置自己的遺產問題。在這項事業當中,阿爾弗雷德也確信自己找到了造福人類的最佳途徑。起初,他漫無目的地接濟一部分人,後來才發現,他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奸詐狡猾的騙子。這件事也讓他認識到,隻有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才能最有效地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