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深切的文學情結

  在文學作品方麵,我不要同任何人合作。我希望依靠自己的雙翼淩空飛翔,而不願借助於他人的翅膀。

  ——諾貝爾

  (一)

  雖然阿爾弗雷德在科學發明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後人非常崇敬的一位發明家與慈善家,但其實他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

  在文學方麵,阿爾弗雷德雖未曾做出像他在科學技術方麵那樣卓越的建樹,但他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都一樣始終如一。文學與科學也成為阿爾弗雷德的兩大精神支柱。在他看來,自然科學所征服的是未來人類幸福的建築材料,而文學的理想主義則是促進人類幸福的源泉。

  阿爾弗雷德十分早熟,童年時期就全靠自己學習知識,除了上過兩學期的小學之外,他沒有再上過其他的學校,也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隻是後來在聖彼得堡接受過家庭教師的教育。

  此後,阿爾弗雷德到各地旅行,多半的時間也都花在科學研究上麵,但隨著閱曆的增加,他對文學、哲學等都產生了很深的體會。對於各國的文學作品,他也都比較熟悉。

  在童年時期,阿爾弗雷德就十分喜歡雪萊的作品,因而受雪萊的詩影響也最深。除了采用雪萊對於人生的態度外,阿爾弗雷德還學到了他豐富的想象力、他對人類的博愛、他的和平主義、他的激進色彩,以及他紛亂而瘋狂的“非宗教主義”。盡管阿爾弗雷德有著更加切實的心思和更為科學的思維,故而表現得不像雪萊那麽混雜,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人生還是受到了雪萊的影響。

  在成年之後,阿爾弗雷德閱讀了大量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阿爾弗雷德在法國居住的時間最長,對於法國文學,他除了與雨果有直接的交往而閱讀他的作品外,還廣泛地閱讀了莫泊桑、巴爾紮克、左拉等人的作品。

  在這些偉大的文學家當中,阿爾弗雷德最為仰慕的就是和平與理想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在他看來,雨果的許多作品當中可以讓人感受到人類心中所存在的美和善的力量。在作品當中,雨果真誠地追求博愛和人道主義,期待人類能夠進入一個沒有戰爭、思想自由、人人和睦相處的社會,這與阿爾弗雷德的觀念剛好吻合。

  1885年,在雨果83歲生日時,阿爾弗雷德發去了賀信:

  “偉大的大師,祝您長壽,用您博愛的思想使全世界更加燦爛美好!”

  此外,莫泊桑也是阿爾弗雷德喜愛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對左拉的評價不高,認為左拉是個實證主義作家。

  對於俄國文學,阿爾弗雷德比較欣賞果戈裏、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以及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對於包括他的祖國瑞典在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文學,阿爾弗雷德曾閱讀過易卜生、比昂遜、呂德貝裏耶以及拉格勒夫等人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也都進行過比較獨特的評價。

  在瑞典的詩人當中,阿爾弗雷德最欣賞的就是呂德貝裏耶和拉格勒夫。他在一封信中曾講到拉格勒夫說:

  你見過拉格勒夫嗎?他的詩是十分新穎的,雖然依我們的標準來看,詩中的故事本身並不合理,但他的風格是感人的。

  呂德貝裏耶的高尚理想主義也是令阿爾弗雷德所感動的。當有人與他談起給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追悼會時,他表示一貫的反對。他說:

  “我總是這樣想,寧願生時給人好處,不願死後為他開會鋪張;因為即使我們相信,靈魂是獨立的人性,但這種人性究竟有無眼睛是很可疑的。不過,我將放棄這種偏見,捐助300克朗。有些作家,他們的作品就是一件紀念品,他們並不需要其他的紀念,例如呂德貝裏耶就是這樣的,他的詩所表現了精神的高貴與形式的格律之美。”

  最近幾年,人們在他的實驗室記錄薄等意想不到的地方,還發現了阿爾弗雷德所寫的一些筆記和未完成的詩稿。其中包括《我打算用哲學說明什麽》的提綱,以及那些年裏他寫的一些詩篇,其中的一份目錄題目為《已經寫完的文學與詩歌》,包括:

  1.三姐妹

  2.背負死亡

  3.疾病與醫療

  4.她

  5.謎語

  6.我是否曾經愛過

  7.賦與夢

  8.森西

  9.精神撫慰

  10.訓誡

  11.相信與不相信

  12.被兩者所係

  13.驚奇

  14.我看到兩朵玫瑰蓓蕾

  在這些詩作當中,現在保存下來的有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首。從這幾首詩當中,也能看出阿爾弗雷德具有相當多的詩人靈感。雖然晚年他曾受到過沉重的打擊,這些靈感也變得遲鈍起來,但它卻伴隨了阿爾弗雷德整個一生。

  下麵是迄今為止尚未為眾人所知的第六首詩歌的一段摘錄:

  我是否愛過?

  啊,你的質問,

  我記憶的旋渦,

  喚醒了一幅甜蜜的輪廓,

  那夢寐以求的幸福啊,

  生活不肯將它賜予我;

  那滿腔熱忱的愛情啊,

  不待成長就已經凋落。

  你不會懂得,

  一個年輕的心的理想世界,

  是怎樣遭到現實的折磨,

  挫折、幻滅與憂思,

  是怎樣捉弄那歡樂的生活,

  使一切都喪失燦爛的光澤。

  你那年輕的靈魂,

  在如意寶鑒當中,

  隻看到世界純潔無濁,

  啊,但願你永遠不要看到它的麵目赤裸。

  (二)

  在阿爾弗雷德的遺稿當中,存有一本未完稿的小說,名為《兄弟與姊妹》,可能是1862年前後所創作的。

  如果將這部作品稱為小說的話,那它就是一篇很糟糕的小說,尤其是在措辭方麵。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於當時的瑞典小說就良莠不齊,他在模仿一些小說,而不是在創作小說。

  文中對於個性的描寫幾乎是幼稚的,對話也生硬而浮誇。阿爾弗雷德原本也不想描述什麽故事,他的興趣和長處是完全集中在想象之上,因此在小說當中,他也讓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任意地發揮。

  下麵選錄了幾段對話,讓讀者來了解一下阿爾弗雷德小說的風格:

  “杜華小姐,你那兒有你的曆史?”沙格姆斯基說,“但是不論到哪裏,總得有個形式,就像一般人所穿的衣服,是追隨時髦新朝的樣式,所以他們也得規定他們的信仰。”

  “如果這是一條通用的慣例,”愛斯華說,“從此應該消滅自由的信仰,人們應被迫按照製定的模式去思想,無論是在宗教方麵或是其他方麵。杜華小姐,我承認我的主張和你是同流的。思想有他自然的界限,當它前進時,無須人類的管束。我們確是被包圍在一個永恒的謎團裏,永遠有我們不能解答的神秘;當我們何必因為不敢揭示真理,而情願推廣那些神秘的事物呢?在文化上,我們已經有了偉大的成功,不能不歸功於真理。當我們受到偏見的束縛,我們的結論一定要遵循思想的自由,為我們唯一而真正需要的保護者,來對付國王們與教士們在無知的情況下,在教義的幌子下所犯的罪惡。”

  “你的意思是說,《聖經》應該公開地接受批評和輕蔑嗎?”詩人問。

  “沒有一件不易引起誤用和誤會的事,”愛斯華說,“不然我們越想批評《聖經》,那裏麵的永恒真理就越明顯,而許多陳腐和荒謬會妨礙較好的教義去產生更大的影響,使得我們對於永恒的創造者及指導者,不是懷著更高尚的敬意。”

  ……

  從以上部分作品風格可以看出來,阿爾弗雷德的作品同他早年的詩一樣,都帶有明顯的宗教意識。

  另外還有一個沒寫完的故事,名為《最快樂的非洲》。這個故事與《兄弟與姊妹》一樣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表現出了阿爾弗雷德的生平思想。因此,《最快樂的非洲》也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政治意見的宣言。

  在故事的對話當中,阿爾弗雷德的表白帶有很強烈的激進色彩,而幼年期俄國流行的虛無主義也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阿爾弗雷德的心中,他不相信群眾能夠了解政治,他也不讚成普選,更不相信代議製,他更願意政府具有獨裁的力量。

  借助書中的主人公艾文尼,阿爾弗雷德發表了他的看法。在文中,艾文尼代表的是激進派,而所謂的“我”則代表的是反動派,主張絕對地服從於傳統的國王。

  下麵摘錄幾段書中的內容:

  艾文尼以輕蔑的口吻問:

  “哪怕他們是近乎軟弱的人,他們就是罪人嗎?”

  “那他們很少是這樣的,”我回答說,“因為上帝所立的王,自有他們天賦的才能,不至於有心理的欠缺或犯罪的傾向。但是,你既然這樣苛刻地批評並詆毀神聖而尊貴的國王,你到底想用什麽較好的統治來代替他?”

  “你的問題使我感到很為難,”艾文尼說,“我一定承認這個和那個一樣壞。如今所實行的三種政體,差不多同樣都沒有價值。”

  這時我旁邊有人問:

  “那麽這三種政體是什麽呢?”

  “民主專製、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艾文尼回答說。

  “但這是現今世界上僅有的政體,”我驚呼著,“你的意思是說他們都是壞的嗎?”

  “結果證明是這樣的。”艾文尼回答說。

  為了維護他的辯論,艾文尼開始批評傳統的君主專製政體,批評得痛快淋漓。但他發對君主立憲製的意見卻比較有趣。

  ……

  (三)

  在1895年時,在著名的“無煙炸藥”案件中,阿爾弗雷德敗訴。這件事曾引起英國輿論界強烈的反響,阿爾弗雷德也從中痛定思痛,決定用英文寫成一篇諷刺性的喜劇《專利細菌》,題旨便是這一案件。

  盡管阿爾弗雷德並不熟悉阿裏斯托芬的喜劇,但在風格上,他的作品內容卻很傾向於這位古代的大詩人。

  凡是不熟悉阿裏斯托芬時代的雅典政治情況的人,對阿裏斯托芬都不是很了解,因此阿爾弗雷德的喜劇對那些不熟悉“無煙炸藥”案件真相的人來說,自然也是無法了解的。而且,阿爾弗雷德也缺乏阿裏斯托芬喜劇中那種無處不在的幽默感,這一點他自己好像也感覺到了,所以在寫完幾章,並經過許多修改之後,他就扔在了一邊,沒有繼續寫下去。

  還有一本未完成的劇稿,名叫《想象下的犧牲者》,寫的是一位銀行家果爾曼與他的妻子的故事。

  阿爾弗雷德唯一完成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名叫《複仇女神》的戲劇。這部戲劇的情節與雪萊的詩劇《鐵西》有著異曲同工之感。

  1896年3月,阿爾弗雷德在給貝莎夫人的信中寫到:

  我近來由於生病不能擔任比較繁重的工作,隻好寫一部悲劇。除了有幾處還要潤色一下之外,我算是完稿了。這部劇本的題旨,是關於比阿特麗絲·欽西的動人故事,不過我的敘述方法與雪萊完全不同。

  在這部悲劇當中,我把亂倫的動機說得不那麽惹人厭惡,即便是最好責難的群眾也不致於注目及此;但是那位父親方麵的卑賤已經暴露無遺,所以報複雖近凶殘,卻也是完全自然的,實際上是一種義務。我想看看這個小劇本是否有人願意排演,我覺得它在舞台上應該能產生不錯的效果。這是用散文式的筆法寫成的;我不愛聽對話裏的詩——那聽起來好像很不自然。

  《複仇女神》於1896年在巴黎出版,但遺憾的是,阿爾弗雷德並沒有親眼看到它的問世就去世了。他的朋友們認為:“這樣拙劣的作品有損於回憶這樣的偉人。”所以,這部作品隻被留下了三部,其餘的則全部予以毀棄了。

  對於這種做法,有人認為:

  “這樣做是非常妥當的,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卷,人們就可能會對他存有錯誤的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確是一位詩人,他有詩人的人生觀。在他年輕的時候,可以用詩來表現他的思想,但這種能力卻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消逝了。”

  阿爾弗雷德不僅天生喜愛文學與寫作,在語言方麵也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喜歡對語言進行刻苦鑽研,後來更是能夠通曉俄、法、德、英等多國的語言。

  幸運的是,在諾貝爾基金會的檔案室中,保存著他數以千封的書信和草稿副本。它們的時間跨越長達40年之久,從25歲開始從事技術和商業活動開始,直到他去世時為止。後來,諾貝爾基金會還取得了幾百件書信和作品的原稿。

  這些書信都是用小字,並以剛勁、清晰的筆跡書寫的,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工整美觀的地步。而且,這些書信都是用收信人的母語,包括瑞典文或其他主要歐洲語言寫成的。在這些信件當中,還夾雜著少量的外語,用來表達有著細微差別的情感,甚至某些信件中還出現了哥特文和俄文。

  在阿爾弗雷德去世之後,除了留給世人巨額的財富及無數的發明創造之外,還留下一個私人圖書館,其中藏書多達1500餘卷,內容涉及文學、哲學、曆史、科學等諸多領域。除此以外,還保留有大量的信件,以及他早期手寫的詩歌和小說等。由此可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當中設立的文學獎與他對文學的濃厚興趣是分不開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