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悲慘的爆炸事件

  沒有工作簡直受不了,工作使一切美化,思想能創造新的生命。

  ——諾貝爾

  (一)

  由於發明了雷管,使硝化甘油可以安全地用於礦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此,阿爾弗雷德高興地帶著這項發明回到了斯德哥爾摩。

  回來後,阿爾弗雷德便與父親商量,是否可以共同組建一個諾貝爾硝化甘油公司。這個想法雖然很好,但卻缺少資金。於是,阿爾弗雷德又離開斯德哥爾摩前往法國,四處拜訪巴黎的銀行,向他們說明硝化甘油的研究是一種具有偉大前景的事業、但是,沒有一家銀行願意貸款給他。

  不過,上天不負有心人。當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聽說了阿爾弗雷德發明了強力火藥的事情後,非常感興趣,認為硝化甘油在軍事將會有廣泛的用途,因此認為銀行應該貸款給他,以幫助他發展事業。

  阿爾弗雷德因此而獲得了10萬法郎的貸款,他愉快地回到斯德哥爾摩與父親開始籌建工廠。

  1863年,在阿爾弗雷德年滿30歲時,諾貝爾火藥工廠正式開始製造硝化甘油了。

  剛開始時,工廠裏隻有五六個員工在伊曼紐爾和阿爾弗雷德的指揮下,每天忙碌地從事硝化甘油的製造工作。由於當時肥皂工業十分發達,而在製造硝化甘油的過程中所需的原料甘油又是肥皂工業的副產品,所以價格低廉,可以大量收購。

  隨著訂貨量的迅速增加,靠這家小小的工廠已經無法應付了。如果不雇人,就根本沒有辦法完成大量的訂貨,而且還要想辦法購進相應的大量原料和藥品。而且,阿爾弗雷德還要在進行生產的同時繼續思索各種問題,進行他的試驗。

  第二年,工廠的發展十分迅速,訂單量也一天天增加。就在工廠缺少人手的時候,在大學讀書的埃米爾放暑假回來了。這個21歲的聰明小夥子一回來馬上就成了阿爾弗雷德的得力助手,每天熱心地協助哥哥從事研究工作。

  埃米爾很尊重自己的哥哥阿爾弗雷德,而阿爾弗雷德也十分疼愛這個小弟弟,甚至超出了兄弟的情誼,如同父親一般嗬護照顧他。因此,埃米爾每天出入於阿爾弗雷德的實驗室,既幫助哥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時也認真地從事一些硝化甘油製造過程的簡化研究。父親對埃米爾的努力也表現出了十分讚賞的態度。

  1864年9月3日這天,阿爾弗雷德要到城裏去簽訂一個合同,不得不離開工廠。由於之前埃米爾跟著父親和阿爾弗雷德接觸過硝化甘油,所以阿爾弗雷德出門時就很放心地將工廠的事情托付給弟弟埃米爾照看。

  一般情況下,硝化甘油是沒有什麽危險的,即使由於粗心大意將它點燃也沒什麽關係,因為硝化甘油隻會迅速燃燒,不會發生爆炸。

  埃米爾對於硝化甘油的製作方法已經爛熟於心了:每次將四五克硝酸和雙倍的硫酸混合,冷卻之後再取兩三克甘油一滴滴加入。每一步都需要極其細心,然後將合成的液體整體倒入磨缸水裏,再從水裏分離出灰白色的油狀硝化甘油。

  今天,埃米爾的工作就是負責將甘油淨化之後滴入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體中去。然而,平時埃爾特隻給哥哥當當助手,今天趁哥哥不在,他決定自己好好動手實踐一番。想到這裏,埃米爾心情就很愉悅,還吹起了輕快的口哨。

  此時,父親伊曼紐爾和母親卡羅琳娜正坐在舒適的飯廳當中,靜靜地享受著甜美的早餐。陽光從窗戶射進來,今天是個不錯的好天氣。

  突然,從附近的實驗室中傳來了一聲雷鳴般的爆炸聲,緊接著便是一根衝天的火柱將這個簡易的實驗室包裹得嚴嚴實實。

  等伊曼紐爾和卡羅琳娜夫婦趕到工廠時,眼前的一切簡直難以置信:工廠變成了一片燒焦了的瓦礫,場麵慘不忍睹。在廢墟當中,躺著五具麵目全非的燒焦的屍骸,除了年輕的化學師、一位打雜工、一位女工和一位不幸的過路人外,還有老人最親愛的小兒子埃米爾。

  茫然無助的母親久久地抱著已經停止了呼吸的埃米爾,頹然地坐在地上,放聲痛哭。伊曼紐爾也經受了一生當中最致命的一次打擊,他當場便昏了過去。

  慘劇發生後,得知噩耗的阿爾弗雷德心急如焚地趕了回來,一麵撫慰悲痛欲絕的雙親,一麵還要應對警方的調查和檢查機關的傳訊。

  為了保護阿爾弗雷德,父親忍著悲痛為他做了書麵辯護,將事故的責任都推到死去的小兒子埃米爾身上。

  為了防止類似的爆炸事件再次發生,市政當局最後做出禁止在城區內進行一切與炸藥有關的實驗和生產的決定,此案也算就此了結了。

  心愛的弟弟被炸死,遭受打擊的父母都得了重病,阿爾弗雷德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盡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硝化甘油的事業。硝化甘油越是不聽話,阿爾弗雷德就越是要將它徹底馴服,讓它為人類造福。

  (二)

  爆炸事故發生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恐慌,附近的居民更是一天到晚惶惶不安。同時,這次災難也讓阿爾費德勒嚐到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但卻也給阿爾弗雷德帶來了事業上的傳記。一點點的硝化甘油就能讓一座結結實實的工廠霎時間夷為平地,事實擺在眼前,硝化甘油無疑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物質,極具市場潛力。

  爆炸案嚇跑了那些膽小的群眾,卻也吸引了不少具有投機意識的有錢人,他們都看好了硝化甘油的巨大市場潛力,深信這一產品定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因此都紛紛表示願意幫助阿爾弗雷德將新產品投入市場。

  不久,阿爾弗雷德就在一位瑞典投資商斯密特的資助下成立了一個新公司。由於在城內設廠已經被明令禁止,阿爾弗雷德便靈機一動,將工廠設在了斯德哥爾摩的湖麵上,工廠的主體是一艘駁船。

  “這樣做不但能節省運費,還能消除陸路運輸硝化甘油時的許多危險因素,真是一舉兩得啊。”

  現在要做的,就是馬上買下一艘駁船,然後將工廠的主體部分安置到船上就可以開工了。

  就這樣,阿爾弗雷德買下了一艘廢棄在湖畔的平底駁船,成立了他的“船上工廠”。很快,這艘船就開始投入使用了。

  可是,就在工廠即將開工的時候,附近的船隻又提出了反對意見。無奈之下,阿爾弗雷德又隻好把這座浮動工廠移到其他地方。

  可是,“船上工廠”移動到哪裏,哪裏就會引起一陣抗議和騷動。最後,“船上工廠”移到了湖心才算安定下來,並開始批量生產產品。一個後來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跨國公司,就這樣在一艘廢棄的駁船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很快冬天就來了,湖麵上寒風凜冽,十分寒冷,“船上工廠”也無法再繼續工作了。直到1865年3月,經過阿爾弗雷德的各方奔走,加上瑞典北大鐵路工程施工的需要,瑞典政府才批準諾貝爾公司在遠離斯德哥爾摩的一處荒郊溫特威坎建廠。從這時起,阿爾弗雷德才將他的小工廠從那艘廢棄的駁船上遷到溫特威坎,建立真正的工廠。

  此後由於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阿爾弗雷德聘請大哥羅伯特和童年時代的好友阿拉裏克·利德伯克工程師來公司幫助管理和經營。

  工作和勤奮是阿爾弗雷德的生活指導原則,現在,這一原則也發展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程度。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到處奔走,到采石場和礦山等未來的賣主那裏,去表演他的爆炸程序。

  為了作廣告推銷公司的產品,阿爾弗雷德在那些日子裏還做了一件十分不平常的事:向各地郵寄散發詳細的使用說明書。盡管由於使用者的馬虎大意,偶爾也出現一些安全事故,但大型的礦業公司和國家隧道工程在使用過程中還是很成功的,這就大大地節省了時間和勞動力,從而增加了人們對硝化甘油和這種革命性雷管的普遍興趣。

  漸漸地,礦務界和技術刊物也都開始以一種尊重的態度來對硝化甘油進行評價和討論了,國外也很快有來信詢問。

  硝化甘油的利用,曾解決了當時最大的工程問題之一,即建築越過內華達山脈的中太平洋鐵路。在黃色炸藥發明專利權(1868年)出現之前,這家鐵路公司曾長期使用著流體的硝化甘油。除此之外,他們就從來沒有用過黃色炸藥。而阿的弗雷德關於硝化甘油能夠引爆的發現對這一家公司來說,就節省了幾百萬美元的資金。

  經過阿爾弗雷德的辛苦奔波和耐心說明,並進行了大量安全有效、威力強大的實驗之後,幾乎所有的人都改變了對硝化甘油炸藥的看法,轉而對硝化甘油炸藥感興趣起來。

  在這期間,以溫特威坎的工廠為起點,阿爾弗雷德的瑞典硝化甘油公司在其他地方也陸續開辦了4家工廠,其中則以溫特威坎的工廠連續生產時間最長,一直達到50年之久。

  (三)

  硝化甘油在製成以後,需要反複清洗,除去殘存的酸質後才能確保使用和運送的安全。但是,當時因技術有限,隻能用試紙粗略地檢驗清洗,難以確保產品的純度;同時,包裝也比較落後,再加上當時人們對新炸藥並不了解,對於阿爾弗雷德所告誡的種種注意事項也不全放在心上。每次裝運時,貨箱上都標有“小心輕放”的字樣,但這樣的炸藥看起來似乎毫無危險。因此硝化甘油在上市以來,總是不斷地發生爆炸事件。

  1865年12月4日,德國漢堡的一家報紙刊出了紐約發生爆炸的事件。一位德國籍推銷員將一瓶十磅的硝化甘油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個箱子中準備推銷,他住進倫敦格林尼治地區的一家小旅館當中。

  在第二天付清賬離開旅館時,他就把放油硝化甘油的木箱交給搬運行李的工人照管,等他過幾天回來取。這位工人不知道木箱裏麵裝的是什麽,所以也不在意,有時將這個木箱當成坐凳,擦皮鞋時就當成腳墊。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一位旅館服務員無意中看到從箱子裏冒出紅色的氣體來,就建議將這個箱子扔掉。於是,這位搬運工人就把這個箱子搬出儲存室,放在了外麵的街道上,自己回旅館去了。結果就在這一瞬間,隻聽一聲巨響,箱子被炸開了,鄰居們的門前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門窗也都被炸得粉碎,街道的地麵也被炸了一個深達4尺的大坑。

  就在這件事發生後的一個月左右,一次更為驚心動魄的爆炸震撼了德國的不來梅港,約有200人受傷,28人死亡。

  不過,這次事故並非疏忽,而是一個心懷鬼胎的美國人在作祟。他將一批貨物交給一艘德國輪船托運,並在運輸前買下了巨額保險。當這艘開往美國的輪船即將起航時,他在船上暗藏了一個裝有硝化甘油的裝置,企圖在運輸途中炸毀輪船,騙取巨額保險費。

  然而他的如意算盤最終落了空,這枚自製的土炸彈比他預想的提前爆炸了,結果連他本人也在爆炸中丟了命。

  1866年3月4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存放有兩箱硝化甘油的貨站完全被炸毀,鄰近的幾座房子也都被震塌,並有一些人員傷亡。

  1866年4月3日,巴拿馬大西洋沿岸的阿斯呂瓦爾又發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事件,“歐洲”號輪船完全被炸毀。這隻船上就裝有硝化甘油和其他軍火,是準備經過巴拿馬海峽運到太平洋的。在這次爆炸事件中,共有74人死亡,大量的戰備物資被炸毀。

  1866年4月16日,另一艘載運著一批硝化甘油的船經過同樣的路程前往舊金山,在卸貨後堆存在威爾斯—法戈公司的倉庫裏後來發生爆炸。爆炸就像地震一樣,震撼著1/4英裏的範圍。爆炸還導致7人當場死亡,十多人受傷。數百英尺之內都看不到一扇完整的窗戶。威爾斯—法戈公司的建築以及附近的一切,都統統被炸成了碎片。

  後來的報道證實,這一爆炸事件的發生是由於一個漏油的硝化甘油箱子在搬運時受到震動導致的,當時收貨人因那個箱子損壞嚴重而拒絕接受。

  接踵而來的爆炸事故嚇跑了許多主顧,各地政府也紛紛製定相關的規定,限製硝化甘油的進口和運輸。

  社會的恐慌和政府的壓力,必然會對硝化甘油的生產和銷售產生影響,而且,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問題也日益凸顯,阿爾弗雷德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才能製造出一種安全的炸藥,使其成為一種既有巨大威力、又安全可靠的產品呢?他很清楚,隻有解決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問題,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應用,從而為社會造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