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增廣賢文》)
這樣的格言有它的好處,也許正是靠著這樣的格言的力量,在艱難困苦之中,在需要堅忍吃苦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才能夠死死堅持,才能夠苦於不休,從而為自己開創一片天地。
這樣做的早期榜樣人物之一,就是戰國時期的蘇秦。這位蘇先生學習的是“縱橫之術”,大約類似我們現代的國際政治專業。但是一開始他的就業之路不夠順利,他去遊說各國國王時,沒有哪個國王器重他,結果失業回家。他的父母對這個不成功的孩子沒有鼓勵,嫂子更是勢利眼,對他極為輕視。蘇秦於是發憤讀書,苦心研究,比我們現在補習應考的學生還要肯吃苦。終於,蘇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被五個國家授予相當於總理級別的身份,並擔任了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的職務,財富之多更是不在話下。蘇秦衣錦還鄉,受到了家人的熱烈甚至是諂媚的歡迎。蘇秦得意地、假裝不懂地問嫂子為什麽“前倨後恭”,而嫂子則直率地回答說是因為蘇秦“貴而多金”,有錢有權。蘇秦以他的親身經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肯吃苦中苦、終成人上人的範例。
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這是無可厚非的。蘇秦那種暴發戶的樣子雖然有些俗氣,但是也不無其可愛純潔,至少在嫂子明確說出她的勢利眼原則後,蘇秦並未假裝出一副聖人嘴臉,說“實際上我也不過是為大眾服務而已,並非為了財富地位”。而且,蘇秦至少懂得要有收獲就必須先有所付出的道理,沒有指望天上掉餡餅,而是靠吃苦努力而得到了財富地位。
這個格言裏麵真正有問題的,是“人上人”這三個字。
什麽叫做“人上人”,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就是做比別人更有權勢金錢的人。“人上人”真的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嗎?“人上人”真的幸福嗎?也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當然是”。但是,真的是嗎?
關於幸福感的心理學研究,目前還是剛剛開始,但是,至少有一些是心理學家已經知道的:幸福感是一種心理感受,它並非和客觀的因素完全對應。心理學家發現,貧窮肯定不利於產生幸福感,但是也並非越有錢就越幸福;當金錢達到一定標準後,再增加金錢對幸福感的增加作用不大。那麽,做“人上人”或者說有地位權勢,對幸福感有什麽影響呢?當然,我們會發現較高的地位和權勢還是有用的,但是也並非越有權勢,幸福感一定越高。我們也知道有一些人獲得了極為巨大的權勢,而他的生活卻並不幸福。
我們還是回到蘇秦,在貴而多金的後來,蘇秦當然比以前幸福。但是,他也深深知道,有一點並沒有改變,那就是他自己的嫂子甚至父母,看重的是他的地位金錢而不是他這個人本身。如果蘇秦又一次變成窮光蛋,嫂子甚至父母可能又會“前恭後倨”。我們從很多官員失勢後的“門前冷落車馬稀”,就確知事情一定會如此。因此,蘇秦,以及類似於他的許多追逐名利客們,即使在富貴的時候,內心深處也知道,自己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愛和關懷,而得到的不過是趨炎附勢者的假情假意。當一個人覺得對自己好的人都是假情假意,他能夠得到最大的幸福感嗎?或者說,他的幸福,能和某個身無分文、沒有社會地位,但是清楚地知道父母對自己充滿了愛的吃奶孩子相比嗎?“人上人”得到的,不過是贗品幸福,數量再多,也不能和真品幸福相提並論。
幸福與否,歸根結底是一種感受,而非客觀的事物。內心感到幸福就是幸福,而不能感到幸福,即使有多麽好的條件也是枉然。從這個方麵看幸福,我們發現做“人上人”還有一個說不出,甚至自己對自己都說不清的苦處。那就是,如果“非人上人”要訴苦,還有理由;而作為“人上人”,如果說自己不幸福,別人很難理解,大家會說:“你已經什麽都有了,你還有什麽煩惱?”但是,也許他們偏偏就是沒有理由的“沒有幸福感”。
當然,在中國古代變態的專製社會中,“人上人”們有權力在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麵前為所欲為,所受到的限製很少。但是,“對自己好的人都是圖自己的權勢金錢,不圖這些的人都不喜歡自己”,這樣一種局麵,必定也會使他們感到並不幸福而又說不清楚。因此,這些人往往會產生一種行為傾向,就是去“欺淩弱小”。在心理分析看,這實際上是他們不幸福時的一種發泄方法,也是對別人不愛他的一種絕望的報複。他們實際上怨恨的,是自己“不被愛”,而這樣的報複,卻必定使他們更不被愛。於是,這些“人上人”的內心,就會更加痛苦。——雖然他們自己也不見得知道或承認自己痛苦,而會認為自己很好,但是,午夜夢回時那種無以名之的煩躁會告訴他,他的生活是一個錯誤。因此,如果我們心理分析深入骨髓地看,就知道古代專製社會中受苦的人,不僅僅是被壓迫者。拴住奴隸的鎖鏈的另一端,實際上拴住的就是奴隸主。
專製遺毒所在,我們都誤以為做“人上人”是值得的,甚至為之吃苦中苦也是值得的,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真正的幸福,是為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人去做事,即使要吃苦,苦中也有真正的快樂。因為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別的,是確信有人愛自己並且自己也懂得愛別人。
因此,有明智的人如陶行知說:“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這句話,是為了化解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隨之而來的等級權力觀念,塑造新的平等的人際關係。
為什麽有些人竭力想做“人上人”,從心理分析來看,這都是因為他們內心中覺得自己現在是“人下人”,“人上人”的夢是一種自卑感的補償。正如蘇秦的發憤用功,是因為受到了家中父母兄嫂的輕視,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有過這樣的事情:某學生家境貧寒,並且常受到村人的欺負。他發憤用功終於考上了清華,於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就在村裏報複別人,最後甚至發展到在一次衝突中打死人的程度。因此,想做“人上人”實際上往往是一種心理創傷或不健康的產物。在內心中,“人上人”也許反而是“人下人”。
我們應該上進,也應該不怕吃苦,我們也應該有誌於獲得或大或小的成功,但是,我們不需要成為“人上人”。也許你可以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你不要把這理解為你是“人上人”了,可以隻把這理解為“我有成就了”。這樣,你的心理就會更為健全,而幸福也會離你更近。
《增廣賢文》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新增廣賢文”說:做了人上人,有苦說不出。不做人上人,要讓人親人。
又說:為值得做的事情不怕吃苦,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