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傳入中國後,百姓都學到的一個知識,就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對百姓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總算多了一個講理的地方了。過去,百姓講理的地方不多,衙門按說應該是講理的地方,但是腐敗橫行:衙門口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清官都在話本裏出現,現實中的清官比鬼還罕見。皇帝據說是正大光明,但是百姓要見到他,比登天還難。那就幹脆直接找老天爺,老天爺有時也很糊塗,經常不辨忠奸,就算偶然看見貪官汙吏,發了義憤,也隻能降個旱災什麽的,旱災了倒黴的還是百姓自己。據說雷能劈死壞人,但是壞人很少下雨天去露天地,自我保護措施還是挺夠的……
現在好了,有報應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中國人關於善有善報說得相對比較少,而且中國人所謂的善報,也多不是按照佛教本身的追求,得到解脫什麽的,而是非常現實的善報,比如得了個兒子什麽的,連天堂都不太去。這且不說了。但是對惡有惡報卻說得比較多,廟宇中也會有地獄變相的圖畫和雕塑,展示地獄中的罪人怎麽下油鍋上刀山,像木頭一樣被鋸開或者像死豬一樣被鉤子吊起來。
百姓解氣:惡人們,你們有報應啊!
當百姓對惡人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時候,至少他可以想象,這些惡棍們死後有苦頭要吃,而善良的自己則來世還有機會過好日子。雖然對這些事,他們也有些半信半疑,但是至少這樣想也是一個心理安慰。
這樣的“佛教”真的如同“精神上的鴉片”,它雖然能夠讓百姓稍微舒服一點,卻不可能真正解決什麽問題,而且反而減弱了百姓在真實生活中反抗並為自己努力爭取哪怕隻是一點點利益的衝動。
二
在心理學視角看,這樣的報應論,被用於進行“幻想”的心理防禦機製了。幻想的心理防禦機製能緩解心理的痛苦,但是對實際的改善卻並無用處。
而且,這樣一想,百姓們還逃避了責任感。反正惡人自然會有惡報,也就不勞我們自己為這個世界懲惡揚善了,反正有神佛負責記這個善惡的賬,存在閻王爺那裏清清楚楚的,到時候自然會清算。
但是,這樣想的百姓,想錯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雖然他們自詡為善人,但是他們的這種想法,本身就含有“惡”。
有些“更善的人”會說,“他們的想法中,是盼著別人倒黴,雖然是盼著惡人倒黴,也是不夠善良的,所以這想法中含有惡”。——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知道有些中國的“善人”,他們理解的“善”就是什麽人都不得罪,哪怕這個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家夥。中國有句古話“惡人自有惡人磨”,就是這類“善人”的想法,他們不會去和惡行作鬥爭,因為怕有惡報,所以他們讓其他惡人去做和惡行鬥爭的事情。可憐那些為民除惡的人,他們做了事情還會被看作是“惡人”。
這些百姓的錯誤是,他們放棄了對自己權利的爭取,也放棄了和邪惡鬥爭的義務,他們沒有做改善這個世界的事情,隻是幻想而沒有必要的行。這背後的原因是他們不敢和惡人鬥爭,恐懼使他們采取了退縮的態度。而借用“因果報應”論,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能夠更安然地退縮。——這也是一種“惡”。
這個“惡”也會得到“惡報”,這個惡的報應是:你不抵抗,那些惡人就會更肆無忌憚地欺負你。
中國百姓,可能是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百姓了,而中國的封建專製、中國的貪官汙吏,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殘酷的人:敲骨吸髓,要榨幹百姓的每一滴血汗。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律是不錯的。不過,它並不是我們回避自己責任的借口,也不是怯懦者逃避的理由,否則,逃避者自己也不能逃避自己的報應。
隨便說起,因果報應說在中國古代的誤用很多。舉一個例子,某甲對某乙很壞,某乙找到一個高人想辦法,高人運用神通或者神算一看,告訴某乙,說你前世是個貓,某甲是個老鼠,你把人家活活吃掉了,難怪這一世他非常地怨恨你。——所以結論是:你就忍著吧。某丙問為什麽某丁有那麽多錢而我如此窮困,高人一看,說某丁前世布施得多,所以這世有財運,你上一世吝嗇,所以這一世隻好受窮。
我對這些高人的神通大多是懷疑的,因為我知道他們這樣一種說法,是最方便應付別人的,畢竟別人也沒有辦法回到前世去驗證。而這樣對一個人說前世因果,結果是什麽呢?隻是讓莫須有的前世幹擾了這一世,使得一個人在這一世並不按照合理的、正當的方式去應對人際困難。比如,別人欺負我,按道理我應該堅持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權利,但是“如果我前世吃了他”,我就會忍氣吞聲。而我忍氣吞聲的結果,也許是對方更加囂張,從而養成了欺負人的壞習慣。——這我也是有責任的,因為我“慣著他”。也許我會在心裏憋的氣越來越多,後來氣病而死。——這也是我的報應,因為我沒有保護自己。也許他越來越過分,而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這次我也許真的會吃了他。
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是一個良好的結果,固然程度也許沒有這樣嚴重,或者我忍耐了但是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惡果出現,但是不明顯的壞結果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你不按照適當的方式去做,就是一種小小的“惡”,而這樣的惡也一定會有“惡報”。
三
佛教是傳入中國的偉大真理,但是,中國人卻怯懦地會用它做逃避責任的借口,“眾生難度”,我想佛家的大師們,一定會發出這樣的感歎。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盡我們所能,按照最符合道義、正義、真理等價值的方式去做,不要用“前世因果”作為合理化理由,為自己的逃避、怯懦等作借口。這樣,這一世的因才會轉為善因,而善因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