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狠鬥私心一閃念

  一

  佛教博大精深,一旦傳入中國,智識之士不可能不受其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什麽樣的,卻也不是很容易預期的,種種因素都會起到作用。正如男女生子,雖然和父母總要有相似之處,但是兒子總歸有一些不同於父母的地方,也許更好,也許更差。

  這裏我想稍稍議論一下在“無私”這個觀念上,佛教和中國原有的傳統之間是如何結合的,最後產生了什麽結果。

  在無私以及相對應的自私這方麵,中國古代有不同的態度:墨家的態度應該說是無私的,他們以兼愛的偉大精神,全心全意地為大眾的福祉而奔波。墨家團體中,類似傳說中的共產主義,有錢大家用,有飯大家吃。而楊朱的態度則是“自私”的,他的一句名言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過去我們都嫌棄楊朱過於小氣,但是,現在想想楊朱的觀點也很有道理。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應有的利益,有保護自己的一根毛的動機,則更容易建立起個人權利和義務的概念,保護社會中個人的合法利益。楊朱的表達也許比較誇張,但是他的思想實際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頗為合拍,有利於現代公民意識。儒家在這方麵的態度不同於墨家也不同於楊朱。簡單地說,儒家最早重視的是“義”和“利”的區別,認為君子固然不排斥利,但是義更加重要。但早期儒家並不把這兩者對立起來,隻是後來的儒家逐漸變質,逐漸把義和利對立,貶低追求利的行為。並且,逐漸把“無私”和“義”混為一談,把“利”和自私混作一談,於是無私就成為了一種偉大的道德境界,而自私則逐漸被看作是一種罪惡了。

  二

  在儒家排斥“自私”和溢美“無私”的過程中,其實受到了佛教的一些影響,雖然這個影響未必是佛教的本來意圖。

  簡單說來,就是從佛教“去我執”的追求中以及禪定實踐中,儒家受影響加強了對“無私”的追求。

  粗略地說,“我執”大致上指的是人和其他生物的“自我保存本能”。出於這個本能,任何人和生物都有一種追求自我利益的傾向,也就是“自私”的傾向。有一本生物學名著叫作《自私的基因》,就是闡述在基因層麵,這種為基因的自我保存和複製的傾向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在一個社會中,必須有一種超越這種自我保存本能的原則,社會才能建立。如果每個人都僅僅為自己生活,那麽社會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一個文明的社會,必須有一種超越於每個人的“私利”的“公義”,而這個“公義”和每個人的“我執”是不同的。儒家的重視“義”正是這個原因。而為了“義”的實現,每個人必須“克己”。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是用超我抑製本我,也就是不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私的欲望行動。

  當然佛教“破我執”的目的和儒家不同,佛教的目的不在於社會,而在於個人精神的超越,破除我執,則精神就可以超越自我保存本能的限製,使精神的境界開拓。這是一種精神性的追求——我們不再是本能的奴隸,而成為了自由的精神。儒家和佛教,一是社會性的,一是宗教性的。

  去我執的方法上,佛教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禪定。中國雖然也有類似的方法,比如道家的坐忘,但是畢竟佛教才有最體係化的禪定技巧。儒家吸收了這個方法,用於“克己”的功夫,使克己更有操作性了。

  如王陽明《傳習錄》中有這樣的描述:

  一友問:“欲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力子!”是友愧謝。

  這裏的靜坐時,將好名等根掃除的功夫,就是儒家的克己功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佛教禪定和破除我執的影響在。傳說中,王陽明前世是一個和尚,固然這隻是傳說,但是從象征意義上分析:所謂“前世”可以象征著“過去的時候”、“前麵的原因”或者“思想的根源”等。比如,我遇到十幾年前的朋友,大家改變都很大,可以說“恍如隔世”,在心理意象中或者夢中,也可以用“前世”這個意象來表達類似感受。王陽明的前世是和尚,在心理意象的表達上,其意義就是“王陽明的思想根源,有佛教的影響”。前人也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並且許多新儒家的人物,思想中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王門弟子王艮的“滿街都是聖人”的說法,明顯類似於禪宗的“人人都有佛性”。“百姓日用即道”,也頗似佛教的“煩惱即菩提”。王艮雖同意王陽明的“良知”說,卻質疑王陽明的“致良知”說,認為“良知一點,分分明明,停停當當,不用安排思索”,又何需去“致”?我們也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影子。

  儒家吸收佛家觀點,總體上來說是有好處的,借助佛家的啟發,新儒家把儒家思想中原來雖然蘊含著,但是並沒有明確表達的一些東西明確化了。關於人性的本質,關於天命的本質等問題,在孔子都沒有明確地論述,而借助佛家的啟發,宋明理學對這些哲學性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闡述,王陽明的成就就是其中的高峰。

  但是,從另一方麵,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問題。就從《傳習錄》的這個例子說。有人質疑:“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這個質疑並非沒有道理,要知道按照王陽明的領悟,好名、好色、好貨這些“人欲”,並非和“天理”絕對對立。人喜歡出名,喜歡金錢美女,在其他理學家看來固然是應該剔除的人欲,但是,王陽明卻已經領悟到了,這些欲望也是天理的一部分,隻要我們能夠適當地安放這些欲望,不讓它們泛濫成災,就不違背天理。當王陽明被質疑為“剜肉做瘡”時,隻好不正麵回答,而嚴肅地(正色)告訴對方,“我這個方子就是好”。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知道對方的質疑是有道理的。王陽明的真實想法是,“我知道這個做法有剜肉做瘡的危險,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階段還需要,大本事人過了數十年,亦還用得著”。王陽明固然知道王良所說的“良知不需要去‘致’”有道理,但是更知道在一開始就這樣宣稱,則大家都不去修養自己的心靈了。類似慧能的方法,對一些不適當的人來說,反而沒有作用。所以,王陽明要求人們先從掃除這些“人欲”開始,通過一段時間的修養,可以把這些“人欲”(按照佛教所說就是我執)減弱,然後,就可以用王艮的方式,讓人欲合乎天理了。

  王陽明的方法,對治那種自我修養中急於達到高境界,在行為上不自我約束,結果反而成為口頭禪、野狐禪的偏差,很有用處。但是,這樣的危險,就是陷入另一種偏差—這怪不得他,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這另一種偏差,就是本文要說的,儒家吸收佛教觀點後出現的過分克己和壓製人欲,過度強調“無私”,最後發展到“狠鬥私心一閃念”。

  三

  所謂狠鬥私心一閃念,就是要求人,在發現有任何“私心”的時候,馬上“狠鬥”,也就是強力壓抑。按照當時的說法,這樣的效果是可以讓人達到“大公無私”的境界。在實際操作中,這個口號壓抑人性,壓抑人的正常欲望,壓抑人的正常需要,產生了很大的危害。“文化大革命”中,人們不能光明正大地要求滿足個人的需要。不能有“好貨”之心,所以,富裕的人是要遭到指責的;不能有“好色”之心,所以,25歲之前戀愛是被看作類似流氓行為的,愛情歌曲被改名稱為黃色歌曲;不能有“好名”之心,所以,當時的許多小說都是“集體創作”。這樣的壓抑,使得整個社會都沉入一種死寂的狀態,心理極為不健康。

  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狠鬥私心一閃念”這樣一種極端的態度,實際是儒家的“克己”和佛教的“去我執”、禪定中的“去雜念”結合後,又被逐步扭曲形成的結果。

  其實,在儒家一開始吸收佛教觀點和方法時,就已經有一個小小的偏誤了。這個偏誤就是,大家對儒家和佛教的區別注意不夠。儒家思想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是“世間法”;而佛教是為了超越性的追求服務的,是出世間法。因此,對待“我執”或者“人欲”,這兩者的根本目標就不一樣。作為追求超越的出世間法,作為宗教,當然可以讓信徒追求一種很特別的境界,破除我執。但是,作為世間法,這個目標就並不適當,因為“人欲”或者“我執”恰恰是世間生活的基礎,是不需要破除的,隻需要控製調節。

  世間法的“克己”隻需要一種自律、自我控製和管理能力就可以了,不應當把佛教中的一些用於出世間的方法引入。引入不當,就出現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做法,出現了把正常的個人利益追求看作是“自私”,甚至出現了“狠鬥私心一閃念”。

  當然,在後來的偏差中,還有其他的認知上的誤解。比如,佛教固然目標是去除我執,但是並不認為壓抑的方式可以去除我執,壓抑隻能讓我執的表現更隱蔽。“文化大革命”中,表麵上看大家很大公無私,但實際是人們的私欲以隱蔽的形式繼續存在,甚至在一些人身上表現得更為肮髒惡劣。“狠鬥”,這樣一種對自己內心中的一部分極端不接納的態度,更是會強化人的變態的攻擊性。“文革”期間出現的大量的殘暴行為,從根源上看未必不與此有關。

  當然,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出現上述偏差的原因也不僅僅是認知上有誤解。有的人是用這樣的口號作為心理控製的手段,還有種種社會學、經濟學等原因,那應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輯三 從源頭開始清潔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