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你

  一

  最近曆史很熱,電視上說曆史熱,出書說曆史熱,曆史電視劇熱。有曆史係的大學生說,風水輪流轉,現在我們學曆史的也終於有機會出名賺錢了。

  這位大學生可能曆史學習得還不夠好,如果他曆史學習得好,就完全不會這樣意外。因為在中國,曆史不可能永遠沉寂,它肯定會過一陣子就熱一回;中國人就算忘記吃飯睡覺也忘不了曆史,中國人就是一些曆史動物,中國就是個曆史國。

  我們現在去看古代各大文明:印度的曆史連年代都數不清楚,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曆史也語焉不詳,古希臘隻好從“荷馬史詩”中找曆史。“荷馬史詩”實際就是個“伊利亞特戰爭演義”,攙雜了一大堆神話,恐怕還沒有《三國演義》對三國時期的曆史反映得那麽準確呢,至多也就是一部《封神演義》——所以《封神演義》也可以說成是中國的“武王伐紂史詩”。而隻有中國古代的曆史編年清晰、細節豐富。寫作認真,最像曆史的樣子,也隻有中國人有地位非常重要的職業史官。

  更關鍵的是中國人關心曆史,士大夫們以學者的嚴謹認真去研究曆史,百姓們也通過各種民間史詩——話本、戲劇、傳說、故事、演義、小說、詩歌等種種方式去聽曆史,議論曆史,關注曆史。一國有一國之曆史,一鄉有一鄉之曆史,就是一家也都有這一家之曆史。過去夏夜納涼,農人們在院子裏搖著蒲扇看著星星,長輩就會給晚輩講家史——“當初你老爺爺是中過進士的,還當過一任縣令……”;或者革命家庭就講革命家史——“你爹他不是你的親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當然別國人也關心曆史,但是其程度未必可以和中國相比。

  因而中國人做事,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心理,他要或多或少顧忌到自己在曆史中的形象。大人物關心國史中怎麽記載自己,中人物關心縣誌中怎麽記載自己,小百姓也關心村裏後輩會怎麽談論自己,中國人很在乎自己在大小曆史中的形象。為了這個形象好,受苦受難都不怕,甚至有些人連死都不怕,死全家也不怕。如果我說文天祥英勇就義就是為了出名,那是我厚誣古人,他是為自己的信念而死,但是死前想到自己將在曆史中留下的光輝形象,至少他也是感到安慰的,所以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曆史書嘛。

  至於其他數也數不過來的眾多英雄人物,也都以“名垂青史”為最大的光榮。而且時間上是越長越好,所謂“千古流芳”,或說“萬古流芳”,看胃口大小而定。我個人覺得萬古流芳跡近妄想,千古流芳已經很不容易了。空間上是範圍越大越好,就像詩人所說“諸葛大名垂宇宙”,但是這也是誇張,不要說宇宙中的近鄰火星上從來沒有聽說過諸葛亮的名字,就是今天的非洲人也並不知道諸葛亮是什麽人物。因此,李世民把自己的二十八將的名字畫在淩霄閣上,是對這些將領的最大的獎賞。而那些說什麽“身後千秋萬歲名,不如生前一杯酒”的人,在中國人中並非主流。

  對身後名的重視,使得有些人寧願得到“臭名”,也不願意沒有名。這就是所謂的“不能流芳千古,寧可遺臭萬年”,第一個明確發表這個宣言的人就是……啊,我不說他是誰,我偏不幫助他炒作,不幫他實現遺臭萬年的偉大理想。

  電影《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隻不過是被情人逼著換老婆,個人小事情而已,也對情人說什麽“我不怕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我一個人承受”,把那個女人感動得險些昏倒。就是因為她知道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是一個多麽大的不幸,承受它可比“我為你去死”要困難多了。

  二

  那麽,知道為什麽中國人這樣關心曆史嗎?

  有個緣故。

  那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像基督教那樣的超越性的宗教沒有占據上風。

  人都是需要給自己的行為一個評價,從而給自己一個評價,給自己一個意義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基本的人性或者說是所有人的心理,我們需要意義感,需要讓自己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自己這個人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是動物,動物可以滿足於僅僅“飲食公母”,人僅僅“飲食男女”是不會完全滿足的。雖然有些人誌向比較低,最後放棄了更高的追求,退而回到僅僅飲食男女的動物層麵,但是那隻是一種無奈。

  如果相信冥冥中有一個全知的神,我們就可以讓他來評價我們的行為。隻要我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在神的眼中是非常好的,是善良虔誠的,那就夠了。就算當時和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們唾罵,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畢竟那千千萬萬人和全知的神相比還是無知的,他們不了解我、誤解我也都不足為奇。當然我們由於一些天生的不足,很難達到神的要求,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獨立去努力。——基督教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文化,一種“罪感文化”:我感到我有“原罪”,也就是天生的缺點,我盡力改變自己以接近神。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我和神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是次要的。

  但是中國不同,中國的主導文化是不引入神的概念的(墨家是個例外,後來的佛家也有新的影響,這裏先不談)。因此,中國主流文化中評價一個人的任務,就放在了“他人”身上了,這種他人的評論體現於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曆史”上。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恥”的文化,當你做了錯事,你不是無法麵對上帝,而是無法麵對他人,大家會認為你的行為是可恥的,而這種評價帶來一種力量。“千夫所指”據說能讓羞恥中的人無疾而死,實際上比死也許更難過,因此中國人都知道“人言可畏”。羞恥心就是中國文化中用於約束人的行為的主要工具,有了羞恥心,則人就不會為所欲為,即使是掌握最大權力的國王,他可以不擔心其他的約束,卻也會擔心自己被大家所指責嘲笑批評和非議,也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才能得到大家的積極評價。

  而在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曆史這兩種評價中,前一種固然十分重要,後一種的重要性卻略勝一籌。因為,我們知道人和神不同,人不是全知的,所以也許會犯錯誤。減少這個錯誤的方式有兩個:一個是靠人數,畢竟多數人都同時犯錯誤的可能性相對小一點,所以,如果少數人批評我,我可以不大在意,“十夫所指”是關係小於“千夫所指”的;但是多數人也會犯錯,所以另一個減少這個錯誤的方式就是,靠時間,我也許會希望當時大家雖然錯誤地指責我,但是時間過去後,事情會慢慢清楚,而曆史會還我清白。這也就是中國人重視曆史的原因。

  三

  按照儒家的設計,曆史恰恰可以起到某種規範約束作用,通過評論曆史人物,對一些人給予褒獎,對另外一些人物給以批判,就可以使當代人知道什麽行為是好的,什麽樣的人是我們的典範,什麽行為是不好的,什麽樣的人會受到後世千千萬萬人唾罵。秦檜跪像被後世千千萬萬人“唾”罵,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儒家相信這個方法會很有用,所以孔子一生沒有寫作,卻編著了一本曆史書《春秋》。而且儒家相信,“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懼怕什麽呢?孔子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現實的危害,隻是通過權威性的、有影響力的曆史評論,使“亂臣賊子”的身後名受到損害。從心理學角度看,實際上孔子利用了人的一種“社會學習”能力,當人看到別人的某個行為受到了褒獎,則自己也就會傾向於學習這個行為;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了批判,自己也就傾向於避免這樣的行為。如果我們把孔子作《春秋》的行為簡化來看,實際上就如同一個兒童對另一個兒童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是好樣的;如果你那樣做,你就是烏龜王八蛋。”隻不過孔子把“好人”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詞匯,如“忠臣烈士”、“仁人誌士”、“正人君子”等,把“烏龜王八蛋”也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詞,如“亂臣賊子”、“衣冠禽獸”、“無恥之徒”等。我這樣說並無絲毫貶低孔子的意思,實際上我們人類自我約束能力很差,而社會中的人沒有自我約束又不行,所以必須發明出一些辦法,而所有的高級方法,說穿了也都是小孩子用的某種方法的改進而已。用給好壞“命名”的方法來約束人的行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兩千年來在中國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作用。我認為今天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修當代史,以及重新解釋古代史,來給今天的人傳達一種良好的倫理規範。柏楊先生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他重新解釋了《資治通鑒》,並且在書中直呼皇帝名字,比如不說“漢武帝”如何,而說“劉徹”如何如何,這樣就削弱了中國人對帝王的盲目崇拜。更不要說,柏楊通過直接臧否人物,對古代的人物給出了全新的,在我看來也是更好的解讀。

  但是,凡方法都有局限,而這個局限性也會逐漸明顯,最後使得其效果越來越小。用記載曆史的方式來約束人,也有一些局限性存在。

  我們怎麽保證曆史不被扭曲?這就是一個問題。

  林肯說過:“你可以騙多數人於一時,你可以騙一個人於永遠,但是你不能騙所有人於永遠。”按照這樣的說法,曆史是公正的。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相信林肯的話,有些人就會試圖騙所有人於永遠,而且至少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為此,這些人可以“收買”、“威脅”史官或者其他寫曆史的人。有時,他們也會獲得一定成功。正是因為這一點,帝王在曆史書上的形象就比他們真實的形象要好,有時也許會好很多倍。魯迅先生發現了一點,如果某個王朝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它的皇帝大多能得到較好的描述,而短命王朝的皇帝多被寫得比較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前者史家記錄資料時,老皇帝的子孫還在位,因此他不敢把老皇帝寫得太壞。而短命王朝已經破滅了,寫它們的皇帝時自然可以比較放得開。

  再舉兩個例子,趙匡胤是通過較和平的政變,從後周手裏奪來了帝位,因此,宋代對後周的記載就比較友好。清代是異族統治,不容易被民眾接受,所以他們就必然用極為嚴酷的文字獄打擊所有懷念明代的文人,毀掉一些曆史資料,並努力抹黑明代,從而證明他們取代明代的統治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影響至今還在,印象中明代成為了最壞的時代,而清代好像好得多。但是實際上,比較朱元璋殺數萬官員(而且有些是貪官),那到處屠城、殺無辜百姓幾十萬,比南京大屠殺元凶還邪惡的惡魔多爾袞,卻在電視劇中被當作多情的正麵人物,同時政治黑暗、大興文字獄的時代卻被說成是“康乾盛世”。(當然,所有古代專製王朝包括明代,本質上都是強盜政府,而且明代也的確有很多惡政。我隻是說,未必明代的惡性程度比較其他朝代會多那麽多。)因此,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在專製統治者的威逼利誘之下,曆史可以被扭曲相當長的時間。真實曆史資料可以被掩蓋銷毀,而虛假的偽曆史也是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大家信以為真的。

  在較早的時期,這種扭曲曆史的情況相對來說不如後來那麽嚴重。原因之一是,早期史官責任感很強,而君王的邪惡程度相對小一點。比如當年權臣崔杼借黨羽的手殺死了齊莊公,齊國的史官在史書要寫“崔杼弑其君”,結果被殺;史官的弟弟也是史官,他再次寫“崔杼弑其君”被殺;他們的另一個弟弟還是堅持這樣寫,又被殺;最小的一個兄弟照舊也要這麽寫,崔杼終於手軟,任由自己去被曆史評說了。史官們為了曆史的尊嚴而不惜犧牲生命,這樣的曆史是當權者也要畏懼三分的。

  而到了後期,這樣的史官即使存在也沒有什麽用處了,因為後代的帝王殺人並不會殺到手軟,他們的態度是,“你幾個兄弟都這樣寫,我就把你全家殺光;別人要這樣寫,我把別人也殺光;如果全城的人都敢這樣寫,我就把全城人殺光”。這樣的淫威之下,膽子大的人真的會被殺光,而其他的人自然也就不敢為了一個紙上的記錄賠上更多性命了。如明代朱棣篡位後,方孝孺堅持“燕王篡位”,而不肯為朱棣寫即位詔書,竟然被殺十族八百餘人。朱棣這樣的殺人不手軟,是早期的崔杼所不敢想象的。齊國史官就算和方孝孺一樣骨鯁,也沒有辦法留下正確的曆史記載了。

  四

  另一種失效的原因是,有些人看明白了之後,可以用一種無賴的態度說,“我就是做小人了,我就是壞了,我就是做桀紂了,我就是這樣了,你隨便罵什麽,我不在乎了”。這樣的人當然是更聰明,能看穿孔子的把戲,其結果就是失去任何約束,更放縱自己做一些對社會不負責任的事情。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看,這些人未必真的不在乎。在潛意識中,即使他們明白孔子的策略,也一樣會在乎大家的評價,但是,如果他發現大家對他的某方麵的評價肯定好不了了,那麽,他就會產生一種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態,“我就是這樣了”,這個心態中實際上有對那些不接納他的人的怨恨,並且必定會帶來一些敵意的行為。古代一些暴君,變得越來越邪惡,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也渴望別人能夠喜歡他們、表揚他們,但是在內心深處卻已經知道這不可能了,知道別人的奉承都是虛偽的,知道別人對他有仇恨,也想到自己死後也許會被說得很壞,所以對別人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怨恨,所以才會更多地傷害別人,並給自己帶來更多的仇恨,形成了“不被認可——恨——傷害別人——更不被認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想一想,一個人希望被別人認可、喜愛和表揚這樣一種願望,在某些情況下竟然會導致他做出傷害別人、威脅別人、奴役別人等行為,不禁使我們對人性產生一種深深的感慨。而微觀到一個村子一個單位的小曆史,事情發生的樣子也是大致一樣的。

  當然,曆史並不會被完全掩蓋,即使是以朱棣的殘暴以及他銷毀了很多曆史資料,我們今天的人也許不知道某些細節,卻依然知道朱棣十分殘暴,而朱允炊至少是一個比較好的君王。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能為當時被處死的方孝孺以及他的兄弟的氣節而感動。但是,指望幾百年後曆史才為冤屈者申冤,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承認,曆史評論這個方式作為一種約束行為的手段,現在看來是有局限的,至少它不能約束那些掌握巨大權力的人和那些自暴自棄的人。

  五

  那麽,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承認這個方法的局限性。比如製約權力,就不能僅僅依靠“千古評說”這個方法。而應該配合使用民主製度,讓“朱棣”拿“方孝孺”沒有辦法,“方孝孺”以及千千萬萬人的話才能對“朱棣”有壓力,而且我們也不能指望僅僅靠這個方法讓“朱棣”做好事,而應該在“朱棣”做壞事的時候用民主來製約他。

  雖然在現代,這個方法的作用沒有孔子認為的那麽大,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繼續使用這個方法,作為各種社會倫理推行的一個手段,作為推行良好文化價值的一個手段,教育人、幫助人的一個手段。我認為這是知識分子或者說當代“士”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時刻對我們自己所說的曆史,對周圍人所說的曆史有一個意識和警覺,隨時清醒地看著曆史陳述背後的價值取向和隱含的觀念,從而使曆史成為我們民族進步的一個動力。我們的“士”應當共同創造出一本體現著對中國文化最深入理解的、對中國前途有正確引導的——當代《春秋》。

  當你做事時,想一想,後世的千千萬萬人會如何看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