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宋元文化開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宋文化與元文化開放性特征的形成,各有各的背景。宋文化由於科技文明發達,在當時世界居絕對領先地位,加之商業經濟繁榮,因而對外開放呈一種自然的態勢。元文化則由於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的建立,周邊沒有強敵,對外交通尤其是中西交通幾乎。通無阻,加之遊牧民族奔放外向的性格,所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

  一、兩宋科技文明的發達及商業的繁榮

  兩宋時期科技文明相當發達,世界第一。如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活字印刷術中,有兩項是在這個時期發揚光大的,有一項是這個時期發明的———先秦時發明的指南針在這一時期開始被用於航海,後來稱“羅盤”;唐朝時發明的火藥在此時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活字印刷術則是北宋的畢昇發明的。

  目前已知的指南針用於航海的最早記載是北宋末徽宗時(1101—1125 年,即12 世紀初)。當時的羅盤還是一種“水羅盤”,即用磁針橫貫幾段燈草,浮在盛水的圓盤中,盤邊四周刻有23個方向的方位。在阿拉伯和歐洲各地,一般要到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時值南宋中期)通過來中國經商或乘坐過中國海船的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傳播才懂得羅盤針的知識。據記載,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先坐小船南行,到達印度半島後,再換乘中國的大舶東來。在中國的大舶上,他們有機會見識到羅盤這種先進的導航技術。因此,羅盤先傳入阿拉伯、波斯,進而傳至歐洲。

  火藥在唐末五代時已經應用到軍事方麵,宋朝時則更加廣泛地使用。如北宋在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曾專門設置“火藥作”和“火作”兩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器,產量極大。北宋末年,宋軍曾用火器抵禦金兵入侵,一度擊退金兵。但後來金兵也學會了製造火箭、火炮,北宋終於抵敵不住,遭致亡國。中國的火藥也是通過阿拉伯人間接傳入歐洲的。大約13世紀中葉(南宋後期),火藥經海上傳至阿拉伯。在當時阿拉伯人的兵書中記載火藥的成分時,特別提到要用“中國雪”或“契丹花”,把火槍的槍頭叫作“契丹火箭”,還提到一種叫作“契丹火輪”的火器。13世紀後期,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裏知道了火藥。蒙古軍西征的時候,火器又從陸路傳到西方各國。但歐洲人製造火藥、火器的時間則要推遲到14世紀。據各國文獻記載,德國在1331 年首次使用火藥,法國是1338 年,英國是1345 年,俄國則是在1382年。

  活字印刷起源於唐朝的雕版印刷。我國的雕版印刷自晚唐、五代流行後,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抄寫,對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雕版印刷存在著不少缺點。如每印一頁書,就得刻一塊木版,每部書需要上百塊木版才能完成,費時、費工、費力、費料不說,一部大部頭的書不僅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刻完,而且還要占用大量的房屋來存放書版。北宋時印刷業更加發達,於是不少人動腦筋想使這項工作簡單化,終於在宋仁宗趙禎時(1023—1063年),畢昇發明了先進的活字印刷術。畢昇使用的是膠泥活字,後來人們又發明的陶活字、木活字、錫活字,直至明朝時發明了鉛活字。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向東先傳入朝鮮。朝鮮人在12世紀時鑄成銅活字,15世紀初又鑄成鐵活字。隨後,日本從朝鮮間接傳入活字印刷術,時間大約是在14世紀。活字印刷術向西則經由今新疆地區,先傳入波斯、埃及,再傳到歐洲。歐洲的活字印刷術出現於15世紀中葉(時值明朝中期)③,比畢昇整整晚400年。印刷術的傳入對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都起了推動作用。

  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造就出許多優秀的古代科學家,北宋的沈括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沈括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傑出的科學家,他不僅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世界曆史上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其科學著作 《夢溪筆談》 是科學史上不朽的名著。該書內容廣泛,涉及政治、軍事、曆史、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質、化學、藥物等內容,顯示的是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成就。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認為:“日本的數學家沒有一個比得上沈括”,“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也找不到,唯有中國出了這樣的人。”以研究中國科技史而著稱於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也認為:沈括“是中國整個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稱 《夢溪筆談》 是“中國科學史的裏程碑”。

  蘇頌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是天文學家,但在醫學上也有很大貢獻。蘇頌的科學名著 《新儀象法要》 反映了我國11世紀天文學和機械製造技術的先進水平。他於宋哲宗趙煦元祐三年(1088年)製作的“水運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動天文鍾。這部水動天文鍾高約12米,它利用水輪為原動力帶動儀器自動運轉,並通過機械構造把機械運動保持在一定速度上,與天體的運動相一致,表達天體時空的運動,設計十分巧妙。李約瑟認為,中國的天文鍾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所製造的天文鍾的直接祖先。1958年,我國科學家重新複製了這台水動天文鍾,從而揭開了世界最早天文鍾的秘密。

  北宋時,中國數學的發展也達到了新的高峰,成為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最豐富多彩的一頁,一批著名的數學家在許多重要方麵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如在代數方麵有傑出成就的數學家賈憲,他著有 《黃帝九章細草》。賈憲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前後最早創立了開任意高次冪的“增乘開方法”,比西方相似的“魯非尼-霍納方法”要早770年。他還提出二項式高次冪(指數為正整數的)展開式各項係數的規律,製成一幅二項定理係數表,稱為“開方作法本源圖”。1654年,法國的科學家巴斯加提出類似的方法,稱“巴斯加三角”,比賈憲晚了700多年。

  至於從海上對外開放、對外交往最為至關重要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宋朝在當時世界上也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北宋時,官府設有很多造船場所,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造船數量甚大。宋太宗趙炅時(976—997年)各地每年造船3 300餘艘;宋真宗趙恒時(998—1022年)各地每年造船2 900餘艘。北宋後期,溫州(今浙江溫州)和明州(今浙江寧波)的官營船場每年能各造漕運船600艘,居全國第一。北宋的造船技術很高,船隻很大。當時在內河航行中已經出現“萬石船”,其大如三間大屋,可以載錢20 萬貫,載米12 000石,載重量約為660噸。至於海船更是高大堅固。當時福建和廣東所造的海船,底尖,吃水深,抗風浪能力強,載重量大,安全係數高,尤其是泉州製造的“泉舶”更受中外客商的歡迎。宋神宗趙頊時(1068—1085年)曾造兩艘萬斛船出使高麗。宋徽宗趙佶時(1101—1125年)又造兩艘更大的“神舟”出使高麗,引得高麗舉國出觀,驚歎不已。據估計,“神舟”可裝載20 000萬石,載重量約為1 100噸。

  南宋立國江南,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而造船業更加發達。1974年在泉州灣後渚港發掘出一艘南宋海船,複原後,船身總長34。55 米,最大船寬為9。9米,排水量約為374。4噸,水手當有50人以上。該船具有底尖、多隔艙(13個艙)和多重板的特點,使船的吃水深,穩定性高,便於破浪,阻力減少,增加航速,並且安全可靠。宋朝海船都是隔離艙,即使一兩個船艙破損,船也不致沉沒。另外,宋朝的船上設置有可以起伏的桅杆,稱“轉軸”,行船時依據風力和航向,轉動桅杆上的帆,可以順利航行。遇到急風大浪的天氣,可以將桅杆放倒,避免險情。南宋人周去非在 《嶺外代答》 中說,當時過南洋的大船,舵長數丈,每船可載數百人,積存一年糧食。這種巨型海船在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是見不到的。

  另外,兩宋時期商業經濟的發達程度也超過了以往。以城市為例,唐朝時10萬戶以上的城市隻有10多個,而北宋有四五十個。北宋的首都開封人口亦超過100萬。而且,宋代時城市中市與坊的界限被突破。在以前的城市中,不僅商業活動必須在專門的商業區———市中進行,在居住區———坊裏嚴禁從事商業活動,而且市門的開閉時間是固定的,日中開市,日沒閉市,晚上不許做生意,也不許人們在大街上走動。因此,可以想見,唐朝的首都長安城到了晚上,寬大的街道上除了巡邏的軍人之外,完全是空曠寂寞、死氣沉沉的。而在宋朝的城市裏,不僅各個角落裏都可以開設店鋪做買賣,而且也沒有了營業時間的限製。同時,北宋政府還取消了“夜禁”。在京師汴梁城中就出現了興旺的夜市,晚上大街上仍是熱鬧非凡。流傳至今的著名宋畫———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長卷,在全長5米多的畫卷裏,真實地描繪了當時汴京城商業貿易繁華的景象。當時洛陽、揚州和南宋的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情況也相類似。兩宋商業的發達,還體現在“交子”、“會子”等紙幣的出現與流通上。沒有發達的商業經濟,是不可能產生紙幣的。

  科技的發達,尤其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高超,以及商業的繁榮,為宋文化開放性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蒙古大帝國的建立

  元文化開放性特征的形成最主要得益於蒙古大帝國的建立。蒙古國是成吉思汗鐵木真於1206年建立的。建國後的第二年,它就開始對周邊國家發動了一係列的征服戰爭。一時間,蒙古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最終建立起廣闊無垠的蒙古大帝國。

  向南,早在1205年鐵木真就一度攻入西夏,劫掠大批牲畜、財物而還。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又於1207年和1209年兩次對西夏發動戰爭,迫使西夏首先屈服,納女請和。1210年,畏兀兒人懾於蒙古軍的威勢,遣使歸順,使今新疆東部地區歸屬蒙古國。1218年,蒙古軍滅亡西遼,占據今新疆西部及中亞的廣大地區。1227年,經過一番腥風血雨的殘酷戰爭,蒙古軍隊攻下西夏首都中興府,滅亡西夏,全部占有其地。從1211年開始,蒙古國又對金國不斷發動進攻,並於1234年滅亡了這個自己以前的“宗主國”,將勢力伸張到黃河流域地區。1254年,蒙古軍隊滅亡了雲南的大理,同年迫降吐蕃,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1279年,建立於1271年的元朝滅亡了南宋,統一了中國。

  向西,從1219年到1259年蒙古軍發動3次遠征,進行軍事擴張。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本人發動的,時間是1219—1225年。這次西征,蒙古軍首先滅亡了花剌子模,占領今阿富汗、獨聯體的中亞國家及伊朗的大片領土,接著又大敗斡羅思(俄羅斯)諸國王公與欽察(裏海北)人的聯軍於今烏克蘭境內的迦勒迦河。1227年回軍途中乘勝滅亡西夏時成吉思汗病死。第二次西征是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發動的。這次遠征由成吉思汗4個兒子的長子率領,他們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長子拔都,次子察合台的長子拜答兒,三子窩闊台的長子貴由,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所以稱為“長子西征”。“長子西征”從1235年開始,至1244年結束,由拔都統一指揮。這一次,蒙古軍征服了欽察,占領了俄羅斯、烏克蘭平原,並進入孛烈兒(波蘭)、馬劄兒(匈牙利)及奧地利等地,給歐洲各國造成極大震動。教皇英諾森四世和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先後派遣使者出使蒙古,希望與蒙古達成和議並傳教,但均不得要領而歸。第三次西征從1253年到1259年,由第四代大汗蒙哥派自己的三弟旭烈兀領導。這次,蒙古軍攻滅了木剌夷(裏海南,今伊朗境內)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首都報達,即今伊拉克巴格達),還進入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地。

  通過曆時六七十年的向南擴張和3次西征,使蒙古貴族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的龐大的軍事大帝國。不僅今天俄羅斯、匈牙利、波蘭、奧地利等國都曾被蒙古軍的鐵蹄踐踏過,而且整個中亞和西亞地區全部為蒙古國所有。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蒙古貴族建立了4個大汗國:欽察汗國(在今俄羅斯等地)、伊兒汗國(在今西亞的伊朗等地)、窩闊台汗國(在今阿爾泰山地區,新疆、俄羅斯、蒙古交界處)、察合台汗國(在今哈撒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等地)。盡管這4大汗國基本上是獨立發展的,隻是在名義上歸屬元朝皇帝領導,但由於都是由蒙古族貴族所統治的區域,所以從中國到西方的交通有很長一段接近於內部交通,從而極大地便利了中國與西方的交往。

  另外,元朝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又有了進一步提高。這樣為通過海路與東亞、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