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評論寫作實踐練習:《冬》評論

  一、2005年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評論寫作”試題。就穆旦1976年的一首《冬》寫一篇評論文章,字數不限。

  冬

  穆旦

  1

  我愛在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

  臨窗把喜愛的工作靜靜做完;

  才到下午四點,便又冷又昏黃,

  才到下午四點,

  我將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麽快,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獨自憑吊已埋葬的火熱一年,

  看著冰凍的小河還在冰下麵流,

  不隻低語著什麽,隻是聽不見。

  嗬,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冬晚圍著溫暖的爐火,

  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閑談,

  聽著北風吹得門窗沙沙地響,

  而我們回憶著快樂無憂的往年。

  人生的樂趣也在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雪花飄飛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親人珍念,

  當茫茫白雪鋪下遺忘的世界,

  我願意感情的激流溢於心田,

  來溫暖人生的這嚴酷的冬天。

  2

  寒冷,寒冷,盡量束縛了手腳,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蟬鳴和蛙聲都沉寂,

  大地一筆勾銷它笑鬧的蓬勃。

  謹慎,謹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綠色呢?血液閉塞住欲望,

  經過多日的陰霾和猶疑不決,

  才從枯樹枝漏下淡淡的陽光。

  奇怪!春天是這樣深深隱藏,

  哪兒都無消息,都怕崢露頭角,

  年輕的靈魂裹進老年的硬殼,

  仿佛我們穿著厚厚的棉襖。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贈愛情,

  把書信寫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氣是如此蕭殺,

  因為冬天是感情的劊子手。

  你把夏季的禮品拿出來,

  無論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後坐在爐前慢慢品嚐,

  因為冬天已經使心靈枯瘦。

  你那一本小說躺在床上,

  在另一個幻象世界周遊,

  它使你感歎,或使你向往,

  因為冬天封住了你的門口。

  你疲勞了一天才得休息,

  聽著樹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雖然睡下,卻不能成夢,

  因為冬天是好夢的劊子手。

  4

  在馬房隔壁的小土屋裏,

  風吹著窗紙沙沙響動,

  幾隻泥腳帶著雪走進來,

  讓馬吃料,車子歇在風中。

  高高低低圍著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幹,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頭

  把煙絲倒在紙裏卷成煙。

  一壺水滾沸,白色的水霧

  彌漫在煙氣繚繞的小屋,

  吃著,哼著小曲,還談著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風在電線上朝他們呼喚,

  原野的道路還一望無際,

  幾條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

  1976年12月

  二、材料分析:

  1、理解這首詩要對穆旦創作這首詩時的情況有基本的了解,要熟悉穆旦整體上的詩歌美學追求。這是一首穆旦在去世前寫的一首詩,穆旦詩才很高,但一生坎坷,1942年參加中國遠征軍,成為他的“曆史問題”,1958 年被定為“曆史反革命”,停止了自己喜愛的寫作和翻譯工作。1976 年,中國發生了巨變,敏感的詩人意識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可惜他的身體健康已被極度破壞,詩人懷著滿腔的熱望和自憐之情寫下了這首《冬》。穆旦的詩是“現代”的,唐湜稱穆旦有“最鮮明的現代詩風”,有“最深沉的哲理內涵”,是“風格最濃烈的九葉詩人”。這首詩體現了穆旦的詩歌美學追求。

  2、《冬》的情感糾結在詩人的主觀情緒與現實的嚴酷之間,詩人內心的暖流與外在的寒冬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情感的張力激蕩在詩人的回憶與想象之間,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寄寓了詩人的人生理想。

  3、《冬》是個隱喻性的標題,既是季節之冬,又是人生之冬,將生命的焦灼感與豐富的痛苦體驗與民族曆史的憂思相結合,蘊含著對時代、曆史的深邃思考。

  4、詩作具有現代派詩歌之風,將思想知覺化,內心活動化為場景的描繪,意象模糊、情感跳躍,智性情感與思想情緒糾結,閱讀者需要進行語言解碼還原。

  5、運用現代口語,去其蕪雜,既平常如白話,又有形象的色彩和韻律的統一,蘊含深意。詩作格律謹嚴,詩行整齊,腳韻從頭到尾,有著現代新詩的詩歌形式。

  三、範文

  詩情在寒冬中奔放

  ———解讀穆旦詩歌《冬》

  戴惠

  穆旦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詩人,他曾在20世紀40年代活躍於中國文壇,但由於藝術上的原因,在建國之後,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受到了極大的束縛,而且在政治上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冬》即為作者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對自己人生之路回顧與總結的代表詩作之一。其中滲透著作者不幸的個人命運與時代的重壓,更體現出作者於黑暗之中的堅持與探索。

  一

  1976年12月,穆旦在他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前的二個月,寫下了一首堪成絕唱的《冬》。這是一首非同尋常的詩,不僅因為它產生於那個非同尋常的年代,而且還因為它寫出了詩人非同尋常的情感、信念和意誌。

  1976年對中國來說是驚天動地的。這一年發生了那麽多震撼人心的大事件:1月8日周總理逝世;4月5日天安門群眾革命運動;9月9日毛澤東逝世;10月打倒“四人幫”„„這是又一個曆史的轉折點,曆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穆旦的“曆史問題”沒有平反,他翻譯的《唐璜》隻能保存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這一年他已經58歲。他的心情猶如這隆冬的天氣:陰鬱、寒冷,同時也在嚴寒中期盼著春天的到來。

  這是一個真誠的詩人在苦難的歲月裏,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富有熱力和穿透力。詩題顯然有兩層深刻的寓意,首先它象征詩人自己已到了人生的冬季:

  我愛在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

  臨窗把喜愛的工作靜靜做完;

  才到下午四點,便又冷又黃昏,

  我將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麽快,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

  第一節的開始,詩人就用流暢的詩句描繪了一幅靜謐、閑靜的畫麵,於這個畫麵中詩人較好地運用了隱喻的手法,描述了自己當時的生活情景。冬天是詩人最喜歡的季節,他曾經多次說過:“秋冬兩季是我所喜歡的季節”。“臨窗”既是詩人對自身寫作情景的真實描寫,還可以看成一個隱喻,它暗示了詩人在當時的處境中,對光明的期盼與渴望。無論“外邊”多麽寒冷,詩人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人生價值、對生命要義的思考,他總是向往光明,把“喜愛的工作靜靜的做完”。即使每天勤耕不輟埋頭寫作,但他的工作不被任何人認可,翻譯的詩集不能出版,更被剝奪了寫詩的權利,所以他所做的工作隻能是“靜靜”地完成。“淡淡”兩字和“短命”並舉,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心境,“淡淡的太陽”與“短命的日子”也是詩人對暮年中的自己的感喟。“才到下午四點,便又冷又黃昏”,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寫,又是詩人 58 歲人生的真實寫照。當時的穆旦摔壞了腿,正在家等待著住院,心情猶如這又冷又黃昏的天氣,感傷之情彌漫其中。詩人直抒胸臆,發出了強烈的人生感慨:“多麽快,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這既是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歎,又是對自身境遇的慨歎。

  接著詩人寫到:

  我愛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獨自憑吊已埋葬的火熱的一年。

  看著冰凍的小河還在冰下流,

  不知低語著什麽,隻是聽不見,

  嗬,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

  中國新詩派的詩人,追求的是意象與思想的凝合,而作為新詩派代表詩人的穆旦,則更以自己的創作實踐體現了這一詩歌主張。詩中所用的意象“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枯草”和“死寂”,“山坡”和“原野”是對舉關係,以自然景物的蕭條和荒涼影射了詩人當時的處境。“獨自”更加映襯詩人當時處境的艱難。他不是範仲淹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那種思歸懷鄉情感的抒寫,它表達了在那樣的一個年代,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並沒有屈從於主流話語之下,在艱難的處境中仍不放棄自身人格的堅守和對美好人生的向往與追求。“冰凍的小河”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的表象,一切都好像被冰層所凝窒,但在嚴酷的表象下,仍然擋不住人民對真理的渴求,對春天的呼喚!“低語”正是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但這聲音在舉世的喧囂中顯得那樣微弱,霎時就被濁浪所掩蓋,“隻是聽不見”。但在對嚴寒的抗爭中也正體現了生命的活力:“嗬,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這表現了詩人寬容、樂觀、韌性的精神,就是在苦難的生活中發現快樂,於蒼白中挖掘生活的色彩:

  我愛在冬晚圍著溫暖的爐火。

  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閑談,

  聽著北風吹得門沙沙地響,

  而我們回憶著快樂無憂的往年。

  人生的樂趣也在嚴酷的冬天。

  以“我愛”為起領,勾畫了一個非常溫馨的畫麵:爐火驅散了冬晚的寒冷,對快樂無憂往年的回憶,也成了此時詩人聊以撫慰受傷心靈的最好方式。是回憶當年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還是聽燕卜遜老師講課的情景?或是朗讀艾略特詩的那份激情與感動?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那就是對待苦難生活的超然態度。往昔的快樂,是對當下痛苦某種不欲明說的不滿和對現實的反叛。

  到了這一章的結局,穆旦的心境反而顯得更寧靜,思緒也更加悠遠。他似乎站在更高的層麵上,以更超然的姿態,總結了生活的曆程,滿含著對深深隱藏的新春的期待:

  我愛在雪花飄飛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親人珍念,

  當茫茫白雪鋪下遺忘的世界,

  我願意感情的熱流溢於心間,

  來溫暖人生這嚴酷的冬天。

  這一節表現了強烈的擔當意識。中國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一傳統自然也在具有濃厚愛國情懷的穆旦身上存在。早在四十年代他就期盼“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雪花飄飛”對應“不眠之夜”,讓人想起詩人所遇災難之多,曆經了多少個輾轉的不眠之夜。“死去”、“尚存”與“茫茫白雪鋪下遺忘的世界”在詩人心裏就感受得更為深刻了,不僅是對死者的悼念,活者的思念,更是對往昔生活的懷念。

  二

  詩題的第二個寓意是象征依然寒凝大地,春天遲遲沒有到來的社會環境。在第二章中詩人以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寒冷對生命的摧殘。這裏的“寒冷”更加強化了1976年中國嚴酷的政治環境:

  寒冷,寒冷,盡量束縛了手腳,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

  盛夏的蟬鳴和蛙聲都沉寂,

  大地一筆勾銷它笑鬧的蓬勃。

  這裏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以自然景物來強化“冬天”的寒冷。“寒冷束縛了手腳”,連歡快奔騰的小河,也被封住了口舌,“盛夏的蟬鳴和蛙聲都沉寂”。讀到這裏,讓我們想起徐誌摩《再別康橋》中的“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但是詩人此時的心情和徐誌摩依依惜別的心情完全不同,這是對高壓專製的揭露。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下,是不容許任何個性化的聲音,一切都處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大地一筆勾銷它笑鬧的蓬勃。”任何的欲望都被扼殺。接著詩人寫到:

  謹慎,謹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綠色呢?血液閉塞住欲望,

  經過多日的陰霾和猶豫不決,

  才從枯樹枝漏下淡淡的陽光。

  “謹慎,謹慎”一詞反複運用,真實地展示了在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麵冬天生活的情景,可以窺見詩人謹小慎微的心理,但即使這樣生命仍受到挫折。從中看到“冬”對人性、生命的摧殘。詩人連用了兩個反問:花呢?綠色呢?更強化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對人尊嚴的殘害,使生命完全失去了色彩。“血液閉塞住欲望”,嚴冬扼殺了人所有的希望、理想。這一節是從生命的層麵上來探詢人生的意義”。“經過多日的陰霾和猶豫不決”,“才從枯樹枝漏下淡淡的陽光。”是對禁錮人的“冬天”的努力反叛。讓我們聯想起十年的動亂剛剛結束,陰霾長久的中國大地終於見到了一絲陽光,這在詩人的心裏也升騰起一線希望。穆旦用樸素的筆調以自然為象征,來抒寫心中的感受。

  法國十九世紀象征主義詩人波特萊爾的十四行詩《應和》,就表達了大自然的神秘性,超驗性。在此一種對應裏,自然是詩人的心靈存在,人與自然形成固定性的情感交流。詩人鬱結心底的情結,往往與自然之景相遇而得以抒譴,自然成了特定情境下的抒情觸媒。“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文心雕龍·明詩》)。穆旦正是從這些最常見的自然意象中融入了情感,從而進行了形而上的思索。

  他苦苦尋覓春的蹤跡,因為他相信嚴寒中春天也正在頑強地孕育著。在第二首的最後一節,詩人這樣寫到:

  奇怪!春天是這樣深深隱藏,

  哪兒都無消息,都怕崢露頭角,

  年輕的靈魂裹進老年的硬殼,

  仿佛我們穿著厚厚的棉襖。

  這裏“春天”是個擬人化的象征。自然界裏應該是春天抗爭著冬天的嚴寒而綻露勃勃生機,迎雪盛開的梅花乃是大自然的一個傑作。但詩人眼中的這個“春天”卻是充滿畏葸和恐懼,並“深深隱藏”。它不敢“崢露”一下“頭角”,因為冬天太嚴酷了,嚴酷的冬天要封殺一切“春天”的消息,這正是穆旦對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現實的深刻感受和體會。詩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深深植根於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年輕的靈魂裹進老年的硬殼”,則是在自然基礎之上的深層心理意義的意象比喻。“硬殼”與“厚棉襖”,無疑是“春天”及“年輕的靈魂”的淵藪。魯迅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名句,那是強烈的自嘲。穆旦沒有小樓可躲,而且躲也躲不掉,於是“硬殼”和“厚棉襖”便成為對抗嚴寒的最好方式。在穆旦的深刻體悟中,有深深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憂傷。

  詩人在第三章中所寫的隻是日常生活的場景。無論是第一節中的“我愛在„„”的一係列意象,還是第三節中“你”的所作所為:寫信,品嚐蜂蜜、果品、酒,讀小說,睡眠,盡管人稱變換,都是穆旦平凡而瑣碎的生活情境的抒寫。但這一切被放置在“嚴酷的冬天”這個特定的環境,便形成了反諷,而且具有強大的張力。因此,詩中處處閃爍著機智的光芒而又不失嚴肅的態度,表現出人性對非人性的勝利,堅強的生活意誌對苦難的超越。“當一個外界的規定性已變得過於沉重從而使人的內在動力已無濟於事的世界裏,人的可能性是什麽?”是從絕望中尋求希望,從苦難中超越。

  三

  詩的最後一章,風格與前麵三節不同,它深厚、昂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以樸素平實的筆調,描寫了冬夜的曠野裏一群粗獷的旅人,在簡陋的土屋裏短暫歇息,“讓馬吃料,車子歇在風中。”描寫普通人平實的生活和快樂,其實也反映了自身對這種簡單、平實生活的熱愛與向往,隻是這種生活對詩人來說相距較遠。現實將人所有的理想擊得粉碎,友誼也在利欲之下顯得那樣脆弱。但不論所處的是何種境遇,隻要以超越的襟懷來對待,便會在常人不堪忍受的苦境中,產生愉悅的情緒。於是就有了《冬》最後兩節感人至深的溫暖畫麵:

  高高低低圍著爐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幹,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頭

  把煙絲倒在紙裏卷成煙。

  一壺水滾沸,白色的水霧

  彌漫在煙氣繚繞的小屋,

  吃著,哼著小曲,還談著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幾個典型動作的描寫,就把馬車夫樸實、勤勞、憨厚的特性表現出來了。這種平靜、溫馨的生活,也許是詩人渴望和期盼許久的。兩個“枯燥”的連用,讓人能夠體會嚴冬對人的激情的消耗。雖然是冬日裏的一個普通的場景,但詩人卻把它描繪得如此細膩、感人。

  畫麵雖是以個體感受為界進行描寫,但它的意蘊是豐富和深邃的。我們透過這個畫麵,體會到了詩人昂揚不屈的精神、高尚的人生境界。正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領略“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在穆旦看來,生活的本質就由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創造的。雖然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們就像站立在怒風中的小土屋一樣,在與寒風抗擊、搏鬥,他們“吃著,哼著小曲,還談著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雖然北風還在電線上怒吼,雖然“原野的道路還一望無際”,但他們從容地撣了撣生活的塵土,執著地“又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一個“又”字又回到了冬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選自《作家》2008年第20期)

  四、學生考場評論文章選錄

  寒冬裏的希望之火

  ——淺評穆旦的詩《冬》

  楊敏

  這個冬天寒冷、靜寂又蕭索,壓抑著血液中的欲望與激情。然而,這個冬天卻並不死寂,因為,生命的跳動並未終止,夢死心還在。穆旦的《冬》寫於1976年12月,這首詩可以說是晚年的詩人對自己走過的坎坷一生的回顧和總結。他的一生經曆了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磨難:抗戰時參加遠征軍,九死一生,幸存歸來卻陷入生活的困頓。1958 年因曾參加遠征軍而被打成“曆史反革命”。文革以來不斷被抄家、批判、勞改。1975年剛剛恢複創作,滿腔的才華和壓抑已久的感情還沒得到足夠的發泄就不甚摔傷,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冬》就寫於摔傷後不久。作為一位不久於世的病中老人,穆旦以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風格,回顧了他所走過的人生嚴冬,並以用力在人生的荒原上發出最後的呐喊,懷著希望之心直麵寒冬,在這個嚴酷的冬天期盼著春的來臨。

  全詩共分四章,每章四小節。第一章是總章,表達我的意願與對人生冬天的傷感。第二、三章寫寒冬對生命的嚴酷。第四章,寫世人的人生狀態。

  第一章每節均以“我愛”開頭,形成複遝,直抒胸臆。“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隱隱中透出不祥,“才”、“便”、“又冷又昏黃”,字裏行間,帶著淡淡的節製的憂傷。“多麽快,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這個嚴冬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寒冬,更是人生的寒冬。“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荒原的景象,散發出孤獨與死寂的味道。雖然環境惡劣,但生命的跳動並未終止。小河雖被冰凍,卻“還在冰下麵流”,正如內心火熱的詩人,這麽多年來,外在條件不允許他把喜愛的工作做好。雖然滿腹才華,在人生最寶貴的時期卻不得不停止創作。這裏,詩人是將自己的感情外化,移入到小河身上,借物抒情,以己感物,傳達出在這人生的艱難時刻,雖然苦悶、壓抑,卻仍不放棄希望的頑強意誌力。在寒冬中越是被冰凍就越要呐喊,喊出“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盡管嚴冬寒冷、死寂,“我”卻苦中作樂,“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閑談,回憶著快樂無憂的往年”,在回憶中得到慰藉,找回信心。第二章描繪景物、季節。寒冷降臨,所有生命都“盡量束縛了手腳”,“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盛夏的蟬鳴和蛙聲都沉寂”,因為它們知道“春天是這樣深深隱藏”,“哪兒都怕崢露頭角”。第三章寫“冬天是感情的劊子手”、“冬天是好夢的劊子手”。在這個漫長無邊的寒冬中,愛情與夢想被擊得粉碎,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來,“冬天封住了你的門口”。第四章中,雖然此時病榻上的詩人已力不從心,可他想象著“幾隻泥腳帶著雪走進來”,“讓馬吃料,車子歇在風中”。在這人生嚴酷的冬天,他們“吃著,哼著小曲,還談著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聽到北風的呼喚,“幾條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這是對在人生荒原上的呐喊,這是對人生嚴冬的挑戰,傳達出詩人直麵苦難的人生態度和樂觀頑強的精神,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從藝術特點來看,《冬》體現出鮮明的創作特征:第一,用個體生命來體悟現實生活,將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自我與大我融為一體,以表現對現實人生的深刻認識,體現出一種存在主義哲學。《冬》中抒發了對於生存孤獨寂寞的感受和對命運難以把握的困惑:“我愛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草原,獨自憑吊已埋葬的火熱的一年”,“枯草”、“死寂”、“獨自”、“埋葬”無不散發著孤獨與寂寞的味道。“寒冷,寒冷,盡量束縛了手腳”,寒冷、沉寂的生命感悟,是穆旦作為九葉詩人對現代困境中個人生存的荒誕孤寂本質的一種深刻認識與詩性傳達。“謹慎,謹慎,使生命受到挫折”窒息般的壓抑中,傳達出對命運無法把握、看不到未來的苦悶與困惑,浸染著濃鬱的現代主義意味。第二,詩人善於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現深刻複雜的思想感情。《冬》這首詩,意象頗多。“冬”、“北風”這兩個主要意象是詩人人生境遇的代表。詩人運用這種“思想知覺化”的手法,以己觀物、以己感物,將官能感覺的形象和強烈的壓抑之感、抽象的理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具有象征意蘊的鮮活意象,傳達出深沉的感情。“枯草的山坡”、“死寂的草原”、“冰凍的小河”等意象配合著“冬”,營造出一種衰敗、死寂的氛圍。第三,詩歌具有內在張力感。詩中充滿了矛盾,表現為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的對立。一方麵,外在環境是蕭索、死寂、嚴酷的,萬物都受到壓抑,而另一方麵,生命也跳動在這嚴酷的冬天。火熱的內心與這種外在的嚴酷形式形成強烈對比與反差,從而使詩歌具有很強的內在張力。正是因為冬越寒,便越見詩人的希望、勇氣、信心。第四,從詩歌的語言上看,穆旦以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現代口語來抒寫飽滿深沉的感情,傳達出深沉的哲理內涵。

  《冬》表達了穆旦的生存哲學,是在逆境中仍不放棄希望的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和人格的寫照。詩人在人生寒冬內心的希望之火撫慰了心靈的創傷、溫暖了人生的寒冬。

  冬日裏的“精靈”

  陶媛

  穆旦的《冬》,作於1976年12月,以意象性的象征手法暗喻新時代的來臨,冬天雖然寒冷,雖然死寂,雖然束縛人的手腳,卻也抵擋不住人們迎接春天的希望,卻也抑製不了冬日裏孕育的蓬勃生機,更加阻擋不了生命的律動。

  全文分部分,第一部分說明了作者的旨意,用“我愛在„„”的句式作為每段的開頭,顯示在嚴酷的冬天,有生命的跳動,有關於快樂無憂的往年的回憶,有對於親人的珍念,有感情的激流,溫暖和希望讓一切嚴寒都變得微不足道,在這樣的冬天,作者是享受的。

  第二部分,用“寒冷,生命受挫折”,“春天被深藏”來寫冬日裏的冰封。第三部分,用一係列的形象展示冬天的種種嚴酷:“感情的劊子手”、“使心靈枯瘦”、“好夢的劊子手”。為什麽會寫到冬日裏的這些枯寂、冰凍、陰霾的具象呢?原來,作者巧妙運用對比和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冬日裏的種種不好,隨即在詩歌的最後一部分,出人意料地寫出了冬日裏雖平淡卻處處顯示生命活力的情節,讓生命無處不在,卻是自然而然。第四部分中,“讓馬吃草料”、“添木材”、“一壺水滾沸”、“吃著,哼著小曲,還談著”„„生活的場景片段平淡無奇,卻最是顯出活力的可貴。最後一句,作者用平靜的筆調寫到“幾條暖和的身子走出屋,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更是將主題深化,生命不僅在冬天的屋子裏活躍、跳動,它更要走出屋子,用自己的熱量與溫暖去衝破冬的嚴寒,無所畏懼,率直而勇敢。這不是冬天裏的精靈嗎?

  全詩的最精彩處也在於表現手法的運用。首先是文題“冬”的象征。冬天,嚴寒,冷酷,“勾銷笑鬧的蓬勃”、“塞住熱情的欲望”、“讓春天裹上棉襖”,它使感情瑟縮,它讓出行止步,它使好夢難圓。冬,象征那個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混亂年代,隨意扼殺生命、企圖毀滅希望的年代,但作者的寓意不在於顯露它的嚴酷,而是從反麵襯托了在冬日裏孕育希望的“精靈”——那個被北風呼喚、展望原野的“暖和的身子”,勇敢地迎麵撲進寒冷空氣的人,它向人們昭示:絕望之中逢生希望,嚴酷越峻切,生命的律動就越頑強。

  其次,作者是通過想象虛構的情節來展開對比,這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想象的情節不再是單一的意象,它們是一組片段的生活,如第三部分中“書信寫了一半就住手”、“小說使你感歎”、“你睡下卻不能成夢”,簡單的片段組合,很自然地讓人想象出冬天的種種嚴酷,在平白的語言中給讀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間。第四部分也同樣如此:“泥腳帶著雪走進來”、“讓馬吃草料”、“車子歇在風中”、“高高低低地圍著火坐下,有的添木材,有的在烘幹”、“一壺水滾沸”„„字裏行間處處流動著生命的跡象,讓人在平淡中也能感受熟悉的親切。由此,我們不得不稱讚作者對這些日常生活情節的選取和剪裁,恰到好處地運用,不僅形成了冬日的嚴酷與冬日裏生命活躍的對比,從而突出冬日裏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精靈”們的蓬勃生機,而且達到了借普通的情節激發讀者想象的效果,讓冬天的感覺顯得更加具體真切,從而使詩歌的情感體驗更輕鬆流暢。

  最後一節的結尾句尤為精彩:“幾條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的一筆。全詩既明寫了冬天的嚴酷,又暗寫了冬天裏孕育的生命活力,此處生命的活力通過簡單的情節體現出來,深化了主題。“暖和的身子走出屋,迎麵撲進寒冷的空氣”,語調雖然平靜,卻將生命要打破堅冰創造屬於自己的領地做了有力的詮釋。結尾不是一般詩歌激情似的號召,而是將希望的主題蘊含在簡單的情節當中,語調平靜,卻最顯生機與活力。

  用新格律詩“三一律”原則淺析《冬》

  馬征

  穆旦的《冬》寫於 1976 年文革後,以“冬”的形象內涵象征十年文革的黑暗。作品用隱喻、象征的手法揭露了十年文革對人無情地摧殘,同時,作品中也流露出一股樂觀、積極的情感。

  首先,這首詩共由四組詩組成,除第二組三段外,其餘三組每組四段,且除第一組每組五句外,其它各組每段四句,這使得整首詩句段整齊,結構嚴密。第一組每段以“我愛”開頭,又以“嚴酷的冬天”結尾。第二組每段以雙音節形容詞開頭。第三組每段以“你„„”開頭,以“因為冬天„„”結尾。總體來說,每組詩都有自己的結構形式,而整個詩組也結構整齊,這大致體現出了新格律詩的“建築美”要求。

  其次,在第一個詩組中,每段詩的後兩句最後都押“an”韻,第三組詩中每段最後一句都押“ou”韻。第二、四組詩雖然沒有嚴格的押韻,但每組詩用詞都很講究,讀起來朗朗上口,音節連貫具有節奏感,這也大致符合新格律詩“音樂美”的要求。

  最後,本詩主要描寫冬日的景象,因此詩中的用詞基本上選用具有冷色調的詞句,如直寫冬天的嚴酷,寫“冰凍的小河”、“北風”、“雪花”、“茫茫白雪”、“枯樹”、“厚厚的棉襖”、“樹木和草石都在嘶吼”、“風吹著窗紙沙沙響動”、“原野的道路還一望無際”等,這些詞句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冬天特有的嚴酷、單調、枯燥等特點,這些是冬天了無生氣的本色。但同時作品卻在細節方麵給冬天添加了另一些色彩,特別是在第一組詩中,“太陽”、“昏黃”、“溫暖的太陽”等詞的運用,給文章抹上了淡淡的紅,雖然隻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讓人體會到了作者內心情感積極的一部分。總之,本詩雖然沒有很多的色彩寫“冬”,但這是符合作品主旨的選擇,雖然作品極力描寫冬天的“白”色,但也在細節上添加了微量的“紅”,這也使作品的畫麵感更豐滿,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新格律詩的“色彩美”。

  在內容方麵,作者寫“冬”,不僅是寫大自然的“冬”,更是寫人生裏的“冬”,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也是寫曆史發展過程中的“冬”。第一組詩,作者用緩慢的語調向人們訴說自己在冬天裏喜歡做的事,並層層揭露“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生命的樂趣也在嚴酷的冬天”,最後闡發“來溫暖人生的這嚴酷的冬天”,作者的感情也隨著闡述漸漸升華,並在最後冷靜收場。第二組詩從正麵揭露“冬天”的嚴酷,第二組詩又從第二人稱角度寫“冬天”對人的影響——“冬天是感情的劊子手”,“冬天已經使心靈枯瘦”,“冬天封住了你的口”,“冬天是好夢的劊子手”。第四組詩,作者從靜態的場景描寫入手,客觀反映人們在“冬天”裏的生活,枯燥卻又無可奈何。

  總之,作者用藝術的手法向人們揭露了冬天的可怕,文革的可怕,作品的感情雖不熾烈,但卻是溫和的、飽滿的,從中我們可以讀到戰勝寒冷、嚴酷的信心與力量。此外,這首詩也在很多方麵符合新格律詩“三美”原則,是篇藝術水平很高的作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