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文學評論寫作的基本步驟

  一、選題

  文學評論寫作的選題很重要,題目的價值決定著論文的價值,有人說,題目選對了,論文就成功了一半。文學評論寫作麵對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及文學理論問題,其中主要是新近出現的作品和文學現象。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的數量空前提高,僅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數量就上千部,在各大中文網站,每天上傳的小說數量就達上百部,作為文學評論者不可能讀到什麽作品就進行評論,是必須作出選擇的。文學評論選題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名作重讀類,即對文學史上的文學名篇重新品讀,文學名篇大多已被很多人評論過,重新品讀要求評論者對之要有新的見解,這類文章考驗的是評論者的見識,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看法。這類文章的題目如:《“傷痕”的重新追問——對小說〈傷痕〉的重讀》、《階級鬥爭背景的超越——重讀〈豔陽天〉》、《一個陌生化的敘事文本——重讀〈陳小手〉》。楊守森的《階級鬥爭背景的超越——重讀〈豔陽天〉》通過重讀《豔陽天》發現:以“階級鬥爭”為主體框架,凸顯極左思潮印記的《豔陽天》,其客觀內容與浩然的創作初衷並不完全一致。因得力於作者對當時農村現實生活的深切體驗與了解,小說中實際隱含著人性異化、宗法意識、極左思潮、詩意情懷之類超越了政治背景的深層內涵。至今,這部小說之所以仍能得到許多讀者的推崇與喜愛,或許正是與這些深層內涵有關。

  二是新作時評類,這類文章往往在作品剛剛推出時及時展開跟蹤評論,揭示作品的內涵及其藝術創造,讓人們認識到這些作品的價值。這類文章的題目如:《在裂變中裂變——論餘華的長篇小說〈兄弟〉》、《鄉土經驗與“中國之心”——〈秦腔〉論》、《現實的困境與人的掙紮——評尤鳳偉的長篇新作〈色〉》。20世紀 50 年代著名作家茹誌鵑的《百合花》曾被認為調子低沉而兩次被退稿,後投到王汶石主持的《延河》雜誌被采用。經過茅盾的評論後這篇“醜小鴨”成為一篇當代文學名作,茅盾在《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中以兩千多字的篇幅分析這篇小說,茅盾說:“我以為這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間最使我滿意,也最使我感動的一篇。它是結構嚴謹,沒有閑筆的短篇小說,但同時它又富於抒情詩的風味。”①茅盾的評價給了茹誌鵑極大的鼓舞,她後來回憶說:“已蔫倒頭的百合,重新滋潤生長,一個失去信心的、疲憊的靈魂、又重新獲得了勇氣、希望。重新站立起來,而且立定了一個主意、不管今後退路會有幹難萬險,我要走下去,我要挾著那小小的卷幅,走進那長長的文學行列中去。”正是茅盾的及時評論推薦,樹立了茹誌鵑寫作的信心,她的《百合花》也成為文學史上的名篇。

  三是作家論。這類題目對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或就創作的某個側麵展開研究。題目如:《涵詠大雅——論宗璞短篇小說的敘事藝術》、《蒼涼感悟與多樣性——論張愛玲小說的形態》、《曆史迷魅中的“罪與罰”——論蘇童小說的母題》。一般來說選取比較重要的作家,考察的是評論者的眼力,要能超越已有的評論文章,選擇那些剛走上創作道路的作家需要的是發現和嗬護。比如夏誌清對張愛玲的評論推動了中國大陸80 年代的“張愛玲熱”,嚴家炎對金庸小說的評論也讓更多的“金迷”們看到了金庸小說的文化內涵和文學價值。而近年來,因網絡走紅的小說家則缺少批評家的關注,這與網絡小說家的自身的文學含量有關係,也與批評家對玄幻、懸疑、恐怖小說本身的不了解有直接關係。

  四是文學現象論。這類文章對一個重要的文學群體或一個文學思潮作綜合性的考察,要求作者要有很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全麵把握文壇發展傾向的能力。如新時期以來,有關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等文學浪潮都是在當代批評家的積極參與中確立的,這些成為我們今天寫作當代文學史的一條綱領性的主線。這類文章的題目如:《“尋根文學”的現代性視野與啟蒙傳統悖論》、《“新寫實小說”的終結:兼及“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文學中的命運》、《當前長篇小說的走向與缺失》、《先鋒文學:概念的緣起與文化的流變》、《“新生代”文學與傳統神秘文化》等。

  五是跨學科研究。這類評論文章對文學的考察借助於多學科的學術視野,如影視、傳播與文學的關係研究等等。這類文章的題目如:《電子傳媒時代的文學裂變——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80後”文學的傳媒文化語境》、《文學批評與接受中的尷尬——以路遙為中心》、《“80後”:徘徊在市場與文學、追捧與冷落之間》、《論新時期小說情愛敘述的電影改編》等。

  文學評論選題中,最主要的是對作家、作品的評論,選取評論什麽樣的作家、作品作為評論對象,一般來說有幾個基本的原則:

  一是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文學評論講究的是評論者對評論對象的感悟和理解,隻有對那些在閱讀中引起了評論者閱讀情感強烈體驗的作品才能激起評論主體的評論熱情,也隻有沿著閱讀中的個人體驗出發,才能實現對文本世界的審美感知。當代學者趙園說:“對於我來說,重要的問題是,找到什麽樣的研究對象來激發我的熱情。那對象應當有挑戰性,而且有助於我的知識積累。”並不是所有的研究對象都具有挑戰性,也並不是所有的研究對象都適合自己,對於自己有興趣的評論對象,往往也容易找到評說的角度。一般來說,批評家群體與研究對象之間往往有某種對應性,如閻綱、曾鎮南、雷達等批評家對“歸來作家”群體的關注,吳亮、陳曉明、吳義勤、張清華等批評家對新潮小說的關注,都呈現出知識結構、批評趣味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相通性。

  二是要選擇那些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一般來說,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般有較高的文學內涵,他們的創作往往代表了某種創作趨勢,或者一種文學探索的努力,對之進行及時的評論往往比較重要。當然,對於一個真正的批評家而言,對作品的評論並不是唯名家是論,批評家應有自己的獨立性和主見,對文壇上剛出現的新的文學現象或文學新人新作及時做出自己的評論判斷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朦朧詩剛剛在詩壇興起的時候,人們並不認同,有人認為朦朧詩表達了一種“令人氣悶的朦朧”,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麵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對此進行評論,闡釋了朦朧詩的新的美學原則,肯定了朦朧詩的價值,推動了新的文學觀念的形成。

  二、收集資料

  在廣翻閱讀的基礎上,確定了要深入研讀的對象,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查閱資料,形成寫作思路。文學評論的價值在於能否對研究對象有新的發現,首先要求對文學界的研究現狀有基本的了解,隻有有新的發現才能寫好評論文章。查閱資料可以借助中國知網檢索、萬方數據庫、龍源期刊網等數據庫檢索,迅速了解學術界對相關作家、作品的關注程度。在此基礎上,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圖書檢索、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圖書檢索資料的查詢閱讀,收集以下方麵的資料:有關作品寫作的時間,寫作背景方麵的材料,作家的身世、世界觀、美學觀念、藝術方法等,作家以前的作品,與作家同類題材、風格、流派、思潮的作家,有關作品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美學、哲學、藝術等方麵的著作,其他文藝評論家的有關評論等。

  資料收集差不多了,最重要的工作是消化資料。文學評論工作既是一種研究工作,但又不是嚴格的考證分析,所有的相關材料的收集都是為了評論者對所研讀的作家、作品有正確的理解把握。有些評論家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如果對所研讀的研究對象很熟悉,這些收集資料的工作就不是那麽重要了。對於評論家來說他必須回到所評論的對象中去,因此認真閱讀作品、甚至反複琢磨作品是很重要的。在閱讀中,要找到自己的言說角度,方能發他人之所未發,見他人之所未見。一篇學術性的評論文章往往要寫到數千字甚至上萬字,一個評論寫作的初學者往往很難有比較成熟的看法,因此在作品的揣摩、資料的梳理中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和靈感是非常重要的,評論文章的思路往往就是由這些感悟出發延展開來的。捕捉到了可以言說的思路,還必須進行適當的理論提升,必要時還需要去閱讀相關的理論書,進一步將自己的感覺理論化。為了很好地把握評論對象,在進入文本的深入細究之外,還必須跳出研究對象,將之與相關的作家進行比較,放到大的文學史背景下進行定位,以凸現評論對象的藝術獨特性和藝術價值。

  三、寫作論文

  在對評論對象有較成熟的看法之後,就可以開始寫作了。在寫作時要注意文章的邏輯結構,如常見的結構有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等,還應有適當的過渡、照應。開頭一般要“開門見山”,“起句切題”,“文章隻要單刀直入,最忌綿密周至”。王力先生說:“你寫文章是給讀者看的,不要先把結論大講一通,人家還不懂你的結論。你應該按照你研究的過程來引導讀者的思路,你怎麽研究的,就怎麽寫,從頭講起,引導讀者逐漸深入,逐漸到你的結論上來。”①結尾通常有“卒章顯誌”、“留有餘地”、“戛然而止”、“餘音嫋嫋”等寫法。在正文中要有自己的鮮明觀點,同時要通過適當的邏輯論證展開。

  在評論文章中,複述是很重要的,因為評論是有針對而發的,因此複述是評論的起點。複述是對作品內容的介紹,要抓住要點,要能傳達出作品的神韻,要領悟到作品的意蘊精華,評論者對原作的閱讀情感和認識可以融入複述之中。複述可以是集中複述,也可以邊評邊述,複述是對原作的選取性介紹,要和自己的論述有機結合起來。複述可以轉述,也可以適當引用作品的原文,引用原文要有眼光,要選取作品的精華部分。複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別林斯基指出:“再沒有比敘述一部藝術作品的內容更困難、更麻煩的事了。敘述的目的不在於顯示優美的章節:不管一部作品的章節好到如何程度,它總是在對整體的關係上看來才是好的。因此,敘述內容時必須抱有這樣一個目的——仔細探究整部作品的概念,以便於顯示這個概念是被詩人多麽忠實地實現出來。怎麽能夠做到這一點呢?重抄整部作品是辦不到的;可是,從卓越的整體中選取一部分章節,而刪棄另一部分章節,為的是不要讓摘錄超過應有的限度,這怎麽行呢?其次,用枯燥乏味的故事,把摘錄聯結起來,讓神情和色彩、生命和靈魂留在書中,而僅僅抓住死的骨架,這又怎麽能行呢?我們現在特別感覺到我們所負的責任的重大和困難了。在這以前,我們已經對於無數優美的局部章節覺得茫無所措了,而現在,當我們開始講到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的時候,我們更是想逐字逐句地把作者的整段敘述抄錄出來,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含意深長,回味無窮,充滿著濃烈的詩意,閃爍著絢爛、華美的色彩;然而,我們還是像先前一樣,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複述,同時,盡可能地保持原書的句法,摘錄一些章節。”①別林斯基指出了複述的難度在於要處理整體與局部的矛盾,自己的敘述與保持作品原貌的矛盾,自己的概括與摘引原文的矛盾等等。

  榮格對《尤利西斯》的複述容複述與評論於一體,既揭示了作品的內涵,又體現了批評家的個性。榮格寫道:“《尤利西斯》是一部長達735頁的書,這735頁就像一條綿延735天的時間之流,然而它卻又隻存在於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毫無意義的日子之內,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這樣一個沒有發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這條時間之流以虛無始,又以虛無終。也許這冗長得驚人、複雜得異樣的一切就是一個斯特林堡似的對人類生活本質的宣言?然而這一宣言卻使讀者沮喪,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把話說完過。它或許觸及到了事物的本質,但更為確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萬個側麵的十萬層色彩。據我看來,在那735頁裏並沒有明顯的重複之處,就連那麽一個可供讀者稍加歇息的孤島似的立足之地也沒有。讀者沒有地方可以坐下來,沉醉於記憶之中,心滿意足地凝想他已走過的路程。可是沒有這樣的地方,哪怕它隻占100頁甚至更少。這兒有的隻是那無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滾滾流去,並且在最後的 40 頁中流得越來越快,連接得越來越緊密,直到最後把所有的標點符號都統統地清掃了出去。在這裏,那令人窒息的虛無變得如此緊張,到了難以忍耐的地步,幾乎馬上就要爆發出來。這徹底無望的虛無,便是統領全書的主調。這本書不僅以虛無而始終,它的內容也是虛無。它是徹底的空虛與無用。但是,作為一件技巧性的藝術作品,它一方麵是一個地域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麵卻又光彩照人。”②榮格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所評論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榮格的敘述抓住了作品的神韻,他指出了作品描寫的是一天中無盡的敘述之流,表現了“令人窒息的虛無”。

  在對作品進行敘述的基礎上,還可描述評論者對作品的體驗和認識過程,描述重在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要指出作品的美給人的感受。描述本身帶有文學性,批評家對評論對象的感受描述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能增強批評的感染力。閻綱評張賢亮:“寧夏出丁個張賢亮!在邊遠的西北高原上,文壇花枝招展。這裏的花,我不敢妄說是天姿國色,然而,它耐寒,悲涼而又熱烈。”“他悲憤交加,他傷心動情,情至極處,字字看來都是血。鄭板橋題八大山人畫曰:‘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張作亦複如此。”閻綱的描述無疑帶有對評論對象的欣賞和讚歎,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上文已談到,文學評論是對評論對象的評判,為了清晰地呈現文學作品的優點和缺點,還應采用分析的方法,借助一定的理論觀點對作品的內容、形式進行深入解剖,指出其藝術構成要素,揭示出作品優劣之處在哪些方麵,它與文學史上的其他文學作品之間是什麽關係,反映了什麽樣的創作傾向等等。分析要求有明確的觀點,要圍繞論點展開分析,結論與分析論證要相符合。分析論證還應注意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與對部分的分析之間的關係。限於篇幅限製,一篇文章往往隻能詳細分析某個方麵,但在分析時應注意對作品的整體理解,觀點不可過於偏激、片麵。複述、描述、分析是相輔相成的,在具體的評論寫作中,往往是三者的綜合運用,應根據批評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運用。

  四、修改論文

  文章寫好初稿之後,還應對文章進行修改,文章的好壞往往取決於修改所下的功夫。修改文章是一件需要耐心的工作,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修改文章可以用“冷處理”的方式,即可以在寫好後,放上一段時間,再重新拿起來,對文稿進行冷靜、認真的閱讀、推敲。在放下文稿的這段時間內,評論者對文稿的熱情已經冷靜下來,往往可以比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將寫好的文章送給老師、朋友看看,請別人對自己的稿子提意見,以便找到自己寫作的不足,或者將稿子放在一邊,繼續就相關的問題進一步讀書,提升自己的看法,再回頭修改自己的稿子。

  修改稿子有內容上的修改,也有語言、結構、布局謀篇方麵的修改。應在總體上看全文的觀點是否正確,思路是否清晰,結構是否明晰,語言是否流暢、生動。對文字進行潤色,具體可以進行“增、刪、調、換”的修改,葉聖陶、老舍都有寫後將稿子念的習慣,念得不順了就必須改。魯迅:“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段刪去,毫不可惜。”這種語言上的嚴格要求是很必要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