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
這天,張萬鈞剛進辦公室,P股將坐椅還沒有焐熱,經理辦公室的人便向他報告,說是一個報社的記者要來采訪他。
“他想來了解什麽?”張萬鈞過去一般不願意接受記者的采訪。這倒不是說他對記者有什麽成見,而是他恪守一種信條:多幹事,少說話。他覺得:一來,言多語失;二來,報紙上一登就與榮譽聯係起來了,易遭人妒嫉。俗話說,“樹大招風”和“出頭的椽子先爛”,指的就是這麽個理兒。
“他說想請您談談開發區鹽灘綠化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問題。”經理辦公室的人進而回答。
“噢!”張萬鈞一聽,兩個眸子閃電般地一亮。顯然,他對這位記者想攀談的話題感興趣,並且好像要一吐為快似的。果然,他沉吟片刻,說,“你就答複他,說我今天有時間。”
“那他要問具體什麽時間好呢?”
“什麽時間都可以,告訴他由他看情況吧。”
經理辦公室的人聽完心裏好生納悶:往常經理一聽說記者要來采訪他,盡量想辦法推脫,不是說正在開會就是講工作太忙,實在無暇接待。今天怎麽太陽從西麵出來了,一反常態,不僅說有時間,而且還由他看情況!
張萬鈞對記者采訪的態度轉變,的確沒有多久。那是前幾天與一個誌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無意中提到上報紙的問題。張萬鈞說出自己的想法後,那個誌同道合的朋友聽了鄭重地指出他原來的那種想法不對,起碼是以偏概全。因為你張萬鈞不是一個獨立於群體和社會之外的人,而是身為開發區園林綠化公司的經理,是這個社會群體的代表。所以,上報紙就不應看成是純屬宣傳個人,是為個人塗脂抹粉,樹碑立傳。而應該看成,宣傳他也就是宣揚整個園林綠化公司;再往大了說,也就是宣傳整個開發區的園林綠化工作。報紙是一種群眾親和力很強的宣傳媒體,應該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功能,向社會宣傳開發區的綠化成果,同時也是向開發區的領導和群眾宣傳搞好生態工作的重要性,以取得領導與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張萬鈞聽罷,尋思一番,覺得頗有道理。因此,他今天聽說記者要采訪他,並且要找他談一談開發區鹽灘綠化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感到正中下懷,所以一反常態地表示了由衷的歡迎。
10時許,這位記者來到張萬鈞經理辦公室。
“張經理,您好!”
“您好!”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訪。”
“別客氣,需要了解什麽,您盡管說。”
兩個人寒暄過後,這位記者知道張萬鈞的確很忙,所以直奔主題地問道:“張經理,常言說,存在決定意識。那麽,您對開發區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是不是從開發區園林綠化的實際工作中得到的啟示?”
“是,否則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張萬鈞語調緩慢地說,“我不具體介紹,您也可能知道。”
“我隻是知道個大概,具體情況還是請您細致地說一說。”
“好吧。”張萬鈞若有所思地介紹道,天津開發區昔日是鹽堿荒灘,如今已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濱海城市。在十幾年的風雨曆程中,開發區人憑借奮勇拚搏的精神與艱苦創業的實幹,使協議投資額、工業總產值、利稅等十項經濟指標以平均70%以上的速度逐年遞增,已成為天津市醒目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這輝煌的成就既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得益於國家給予開發區的各種優惠政策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也與天津開發區良好的綜合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美麗幽雅的城區環境是構成和創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已在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營造出綠色。看,就是這一塊。”
張萬鈞說到這裏,從辦公桌的抽屜裏拿出帶激光束的指示筆,撳亮,在對麵牆上張貼的開發區開發示意圖上畫了一個圈,接著說:“今後,隨著開發區建設的繼續發展,我們將要承擔的綠化任務還很繁重,也很艱巨。但是,盡管在我們麵前還會有許多困難,還會有更多的課題等待我們去研究解決,其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開發區從上到下、從領導到群眾都親眼目睹了鹽堿海灘由荒涼禿塗到優美秀麗的變化。這一變化使人們的生態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無疑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對於我們今後綠化事業的發展將是一個最大的有利條件。”
張萬鈞說話稍微多一點就感到口渴難耐。於是他端起水杯,深深喝了兩大口,繼續講:“同時,在圓泰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英文名稱編寫TEDA的音譯)人綠色夢的艱苦創業過程中,也使我逐漸加深了對綠化、美化生存環境重要意義的理解。在鹽堿荒灘上搞綠化不僅僅隻是有利於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僅限於圓泰達人的綠色夢,而是在實現和滿足著人類的一種生態需要。如果說當我剛接任綠化工作時對人類的生態需要隻是一種感性認識,那麽,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索後,我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類的生態需要等方麵已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並能把這種認識轉化成維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自覺行為。當然,我們講的生態需要,是指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需要不僅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人類重要的享受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發展人的思維、智力、體力,大大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人類的生態需要是否得到較好的滿足,反映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要使人類的生態需要得到滿足,就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對自然界有著極大的依賴性,我們所從事的一切經濟建設都要立足於良好的自然環境之上。所以,在人與自然之間,必須增強生態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努力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以最小的消耗來自覺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張萬鈞說到這裏,似乎意識到什麽一樣,急忙問,“哎,我這麽講是不是太抽象了?”
“不,不抽象。我今天采訪您的目的,就是想聽聽您在宏觀上的一些思考。”這位記者希望張萬鈞順著剛才的思路繼續講下去。同時,他又提出:“生態問題,現在不僅成了我們國家的國策,而且也是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課題,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已經麵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也可以這麽認為。”張萬鈞神色凝重地說,“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極大的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科學技術研究和經濟建設中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忽略了生態問題,不注重人類的生態需要,對自然界進行無限度地、盲目地索取和征服,以此來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從而,就出現了被人們稱之為的“生態危機”。人類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自然界就會以各種方式來懲罰人類,在這方麵人類已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具體事例我就不例舉了,近來的報刊和電視反映這方麵的內容很多。”
“那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從什麽時候起開始提起並逐漸被各國政府所認識的呢?”這位記者進而問道。
“據我所知,早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披露了美國廣泛應用有機殺蟲劑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的真實情況,並對有毒汙染物流散過程做了追蹤描述,說明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係,這本書的出版轟動了美國,也引起各國學者對於生態危機的極大關注。十年之後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會議上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確認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於是一個生態學的時代拉開了序幕。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大會向全世界呼籲‘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的基本關係,確保全球的持續發展’(我國譯為‘可持續發展’)。當時人們對聯合國的這項呼籲有些不理解,因此也沒有在全球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給可持續發展下了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發展取向。我國政府於1992年7月依據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主題,莊嚴承諾發布了十條綱領。1993年,我國完成了以持續發展為重點的《中國21世紀議程》條例。1994年,我國政府批準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並以白皮書的形式發布,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文件。”
“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各國政府和人民有嚴格的規範麽?”這位記者好像要考驗張萬鈞平時掌握的知識一樣,問道。
張萬鈞呢,似乎也來者不拒,回答道:“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要求人們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無條件地接受人和自然協調發展這一法則的理性約束,在具體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的製定中,要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原則。這個平等原則包括兩個方麵,其一是體現整體觀念的代內(同一時代人之間)平等原則,這一法則是強調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的發展為代價,特別是要維護弱的發展中地區和國家的需求;其二是體現未來取向的代際平等原則。這是強調在發展問題上要公正地對待後代人。這就是說當代人絕不能做‘吃子孫的飯、斷子孫的糧’的蠢事,即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後代人的發展為代價。因此,當代人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第一,當代人對後代人生存發展的可能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於後代人的意見現在無法得到反映,因此,當代人對未來人負責的自律意識應特別加強。麵對自然環境被不可逆轉地破壞,地球資源被嚴重耗損而日益稀缺的現實,當代人不能盲目地以‘明天會更好’來回避對未來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第二是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當代人應為後代人提供自己從前輩那裏繼承來的一樣多甚至更多的財富。這些財富主要是滿足後代人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當代人不但不能破壞和耗損自然資源,而且還應盡力保護和建設好自然環境,為後代人造福,真正實現一代更比一代好的發展目標。要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就必須體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平等原則,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達到合理的平衡。這就必須改變以往的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的工業文明發展觀,建立起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生存權的生態文明發展觀。生態文明的發展觀信奉‘人是自然界的一員’的哲學觀點。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參與實現生態係統代謝的一員。人類對生物圈所做的一切,就是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人類對自然界所做的無論是有益、還是有害,自然界總會以各種方式歸還到人類自己身上,受益的是人類,受害的仍然是人類。要使自然界永遠為人類提供利益,人類就必須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必須把經濟建設、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係統與社會經濟係統能夠相互促進、協調、持續發展。”
這時,張萬鈞的手機又響了:“喂,您好,哪位?噢,任院士,您好,您好。明天想到開發區來,好哇,明天我一定陪您好好在開發區轉轉。”
這位記者見張萬鈞實在是忙,談了不到一個小時的話,就接了四五個電話。他趁張萬鈞接電話的間隙,急忙抬腕看表,見時間已近中午,心想,要是上午的時間抓不住,下午接著采訪很可能就會泡湯。於是,他急忙將話題引申到開發區生態建設上:“根據您的思路,具體到我們開發區的生態建設將采取什麽步驟?”
張萬鈞在他的經理辦公室與人交談,習慣拿起辦公桌上的一支圓珠筆,不時轉動幾下,與其說是在玩味,莫如講這是以此使大腦鬆弛,使談話氣氛顯得輕鬆自然,同時防止由於大腦過度緊張而疏漏掉應該談的內容。所以,他又好像玩味地轉動了幾下手中的圓珠筆,端起茶杯呷了口水,自然地咂了一下嘴,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提出和形成過程,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教育,使我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由感性的、自發的狀態升華到理性的自覺狀態。在實踐上,由綠化事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感性上的吻合升華到自覺地在綠化事業中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已成為我在開發區搞鹽灘綠化的根本指導思想,它使我綠化鹽灘的信念更加堅定、奮鬥目標更加明確。在這個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經理,快到吃飯時間了,您是吃工作餐,還是……?”經理辦公室的人向張萬鈞既是提醒又是請示地報告道。
“那我們就一起吃工作餐吧,怎麽樣?”張萬鈞微笑地對這位記者說。
“好,我聽說你們公司的工作餐滿不錯,遺憾的是過去一直沒有機會,這回可品嚐到了。”這位記者早聽說張萬鈞極力反對拿公家的錢借機大吃大喝,揮霍無度,除了萬不得已,從來不陪客人到飯店吃飯,所以欣然表示讚同。
“那下麵的話題我就不一一展開講了,以後有機會咱們再細致地聊聊。我這次隻是提綱挈領的點到為止。”
“好。”
“我們的做法,是用我們的綠化事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這主要表現在對鹽灘綠化規劃的製定、生態設計方案的實施、綠化科研課題的選樣和研究內容的確定以及維持開發區生態環境的整體構思等方麵。比如,我對開發區綠化用土的思考和研究。在這裏,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綠化灌溉中的節約用水問題。萬物生靈都離不開水的滋潤,綠化更離不開水。隨著綠化麵積逐年遞增,用水量也越來越大。從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考慮,在水的問題上,一方麵要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麵要千方百計節約用水。從這兩點出發,我們按照生態學原理對人工綠化工程進行生態優化設計。關於水的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以後找出來交給你看。再比如,在開發區園林的生態設計方麵,我也努力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設計時,著重於人與生存環境的共生關係。在適應人的多層次需要並防止對外界的汙染等方麵進行生態設計,采取了對人工自然進行生態優化的規範和設計活動。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有了宏觀而具體的設計方案,就不再具體談了。此外,我過去曾多次提到過的‘利用天敵防治鹽灘綠化主要害蟲的研究’課題,其研究目的就是要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來消滅害蟲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以保護開發區的綠化環境。”
“聽說您最近提出一個‘綠色銀行’概念。這與可持續發展有什麽關係?”
“你們當記者的可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消息就是靈通啊!”張萬鈞以讚賞的目光看了這位記者一眼。
“現在是信息時代,當記者的再不耳聰目明,那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就不是新聞,應該叫‘馬後炮’了。”這位記者說完一笑。
“我提出的‘綠色銀行’概念,是想借用‘銀行’的功能,力圖宣傳綠化的意義和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將綠化的投入從‘國家投資’轉向社會和全民投資,以便加快我們國家的整個生態建設。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寫了一篇文章,可能將在北京的一家報上刊登出來,到時候請你賜教。”“哎,張經理!”這位記者聽到“賜教”兩個字像被燙著似的叫了一聲,急忙更正地直擺手,“賜教可不敢當,應該是拜讀!”
“那咱們就去吃工作餐?”
“好!”這位記者應聲站起之前,在采訪本的末尾重重地畫上了一個圓圓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