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王韜的歐洲之行,使其從中西文化交流中,拓開思路,充實新知。他於1870年到達香港後,決定從辦報入手,宣揚“變法自強”。

  這時,英國人辦的中文報紙《華字日報》剛創刊,王韜及其友人黃平甫積極為該報撰稿,王韜編譯的《普法戰紀》在《華字日報》連載,酣暢筆墨,神采飛揚。上海《申報》評價他的文章說:“飛毫濡墨,揮灑淋漓,據案伸箋,風流蘊藉。”1873年,他們投資籌辦中華印務局,次年創辦了《循環日報》,由王韜任主編。這是中國創辦的第一份傳播資產階級政治改良的報紙、一張辦報時間長且影響深遠的報紙。

  和當時一般外文報紙不同,《循環日報》每天都刊載一篇政論文章,絕大多數出自王韜手筆。從1874年到1884年這十年中,王韜撰寫的對海內外影響較大的政論有《變法》(上、中、下)、《變法自強》(上、中、下)、《洋務》(上、中、下)、《重民》(上、中、下)、《尚簡》以及《治中》等數百篇政論文章,多數後來被收集在《弢園文錄外編》中。這些政論係統地宣傳他的“變法”主張,具體提出變法圖強的綱領。

  王韜的政論凸顯一個“變”字。他用進化論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中外曆史演變,他說“中國正處於四千年來未有之創局”,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國勢愈來愈糟,要想轉弱為強,別無他法,“一變而已矣”。他提出“富強即治國之本”,富強之道,必須“先富而後強”,為此,應該廣貿易,開煤礦,辦鐵路,興織紝,造輪船,主張“民間自產公司”,興辦工礦交通事業。他的這一套“變”的方案,是其考察西方的結晶。他談論的都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走上曆史舞台鳴鑼清道。

  但是王韜不主張“速變”,而是提倡“漸變”。鑒於社會封閉、民智未開、長期停滯等國情,多數中國人難以承受“突變”。變法太速,宛如“寒暑驟更,冰炭立異”,可能招致社會動蕩;隻有“漸變”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他在政論中指出,當時世界上的政體有三種:“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三者孰優孰劣?王韜認為,君民共主,可以實現“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是三種政體中最好的一種,也就是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製。

  對於政治改革,王韜提出首先要“重民”,就是“開言路,啟民智,得民心”,“以民為重”。具體要求是:讓民眾自由擇業,使“工農商學各探其業”,民有所難,政府救恤,民有所求,盡力幫助,允許人民發展工商業,自辦公司,讓民眾得利。他建議各省省會都要辦報,揚善貶惡感化人心,了解世情。在他的政論中,他不厭其煩地介紹西方的議院製,認為這是“民眾言政議政”的機構。

  他尖銳批評捐納為官的弊政,從而使朝廷變成買官賣官的“市場”,其危害大則禍國殃民,小則空糜廩祿,故提出“裁撤冗員,清理仕途”,撤裁舊官僚而延用新人。他揭露律例繁多,刑獄瑣碎,官吏由此舞文弄弊,黑幕重重;他讚美中國古代法律“尚簡”,介紹西方國家法律簡明,政治清明,提出“改革律例,簡化繁文”。他主張改革科舉製度,用“科甲”和“保舉”並行的辦法取士。“科甲”考試分經學、吏學、掌故之學、詞章之學、輿論、格致、天稱、律例、辯論時事、直言極諫十科,士子可根據所長自由選習一門。“保舉”是鄉裏推薦,專家評選。他建議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校,讓學生掌握各科知識。

  在軍事方麵,他提出改革武科武學,開展新式練兵,廢棄落後的武器裝備,全部使用西式裝備。為此,他撰寫了《火器略說》和《操肋要覽》,前者介紹了西方最新槍炮製造;後者詳細敘述了西方新式炮船的各種式樣和製作方法,希望中國能從“仿製”到“精致”到“駕乎其上”,超過西洋。

  他對清廷在外交上所持的依仗與外國簽訂成約就可相安無事的態度,提出能否守約取決於簽約雙方力量之均衡。他建議:要簡派公使,組成辦事效率高的使團;要多設領事,維護海外僑民應享有的權利;及時調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他是我國最早提出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改革者。

  上述種種,雖然隻是“書生議政”,但王韜通過媒體輿論,勾勒出一幅勵精圖治、變法自強的壯闊圖景,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在那拖長辮、裹小腳的時代,他的精辟論述就像陣陣驚雷,劃破了“萬馬齊喑”的漆黑夜空。不少文章一發表,就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作為我國最早的報人,王韜開創了新聞史家所稱的“政論時代”,以至在他以後的許多新聞界有識之士都把言論看做是報紙的“脊梁”。

  麵對列強欲壑難填、民族災難日益加深的狀況,王韜用尖銳的筆鋒刺向殖民者。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台灣,占領琉球,改名為日本衝繩縣。就這一事件,王韜先後發表了《琉球朝貢考》、《駁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證》等多篇時論。針對英國侵占緬甸、法國入據越南、沙俄蠶食我東北和新疆領土,他都有專論予以揭露批駁。王韜的政論,思想新穎,說理嚴縝,觀點明確,評述及時,筆鋒犀利。如美國以澳門為基地販賣華工,他為此撰文指責說,他們“至歲以中國十數萬生靈擲於洪濤巨浸之中,殞於瘴雨蠻煙之地,此其戕我民命,辱我國體”,呼籲清朝當局“首宜索還澳門一隅”。

  感情激蕩,語言潑辣,他在寫作上衝破舊時文的章法和筆觸,形成全新的戰鬥文風,對國內文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既迥異於刻板的政策圖解,又不同於一般枯澀論文的報刊政論文體,以其鮮明、活潑、敏銳的個性,深受讀者歡迎,並在新聞界進步報人中代代相承。說到王韜的“政論體”,總會使人想到後來的梁啟超、章太炎、邵飄萍、張季鸞、惲逸群、鄧拓、趙超構等一連串報界前輩的名字。

  王韜的新穎文風,和他迫切推動變革的豪情相輔相成,他寫道:“文章所貴在乎記事述情,直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懷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他的文章直抒胸臆,發自肺腑,不吐不快,故讀來倍感真摯、親切,從而形成報刊文字一大特色。四

  王韜蟄居香港近二十年,其中曾數度回鄉探省,直到1884年,得到李鴻章的默許,年近花甲的王韜終於回到故土,定居上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和二十三年前比較,國勢更加凋頹,百姓災難更加深重。他吸取當年文字禍的教訓,不涉政治,冀期平安度過晚年,終此殘生,所以每日載酒看花、放浪形骸,出沒於燈紅酒綠的青樓歌台,人稱“風雅宗主”。詩人黃遵憲以惋惜的筆觸寫下了《懷王紫詮》:

  走遍寰球西複東,蓴鱸歸隱川吳淞。

  可憐一副傷時淚,灑盡吞花臥酒中。

  這正反映了王韜退隱上海時內心的痛苦和矛盾。

  國勢每況愈下,在中法戰爭中,清廷一味妥協,結果法國“不勝而勝”,中國則“不敗而敗”。王韜日夜不安,“每及時事,往往憤懣鬱勃,必傾吐而後快,甚至歎息泣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時事不讓他繼續“風雅”下去,他不顧環境的險惡,重新拿起筆來,在《申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變法維新。《申報》和《新聞報》幾位主編常向他請教辦報經驗,他雖然沒有擔任這兩家報社的實職,但始終影響著這兩張報紙的辦報思想。作為報界前輩,他受到人們的尊敬。

  1887年,王韜應邀擔任格致書院掌院,這是我國第一所教授西方自然科學的新型學院。王韜一到任就抓了兩件事,一是增設學童班,從娃娃抓起,學習西方語言和自然科學知識;二是改變辦院宗旨,把原來單純學習西方科技改變為在學科技的同時更要關心國事時政;在教學方法上,提倡自由討論,改變“滿堂灌”。學院風氣大為活躍,在校園裏評論時政,蔚然成風。

  在王韜辦學思想推動下,格致書院“講求西學,揣摩時局”,成了吸引四方之士、傳播西學、支持維新變法的陣地,迎來了“格致黃金時代”。格致的莘莘學子在曆史大變革中,向社會灌輸新知,啟蒙民智,大造輿論,實現了從改良主義者向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過渡。而這位坎坷大半生、晚年仍壯心不已的老人說:“為國家培植人才,教育後世,夫豈有涯哉!”

  更引人注目的是王韜和孫中山的見麵,孫中山是由同鄉、廣東實業家鄭觀應的介紹認識王韜的。這是1892年2月的一天,在上海的一所私寓裏,年近七十的王韜會見了青年孫中山,身穿長袍馬褂的王韜,同氣宇軒昂、一身緊領製服的孫中山促膝長談。孫中山向王韜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並請王韜幫助他轉一封重要書信,交給當時洋務運動的首領李鴻章,這就是著名的《上李鴻章書》。王韜和孫中山一見如故,他決定幫助孫中山向李鴻章上書。同年秋天,孫中山和李鴻章在天津會麵,孫中山向他提出“人盡其才,地經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變革主張。

  王韜返滬後的十三年中,一直疾病纏身。1897年秋,這位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中國報業的開拓者,在寓所城西草堂溘然辭世,年70歲。

  王韜死後第二年,“戊戌變法”開始,王韜多年播下的星星火種,燃起了熒熒火苗,但隻有一百零三天,“變法”就遭到清廷的血腥鎮壓。修修補補的改良之路,在中國斷然行不通!任何名醫良方,都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封建王朝,王韜嘔心瀝血的苦心設計,不過是“烏托邦”而已。

  王韜生前有句名言:“不作人間第二流,奔騰萬裏駕輕舟”,這句話為後世無數仁人誌士所傳誦。它可以作為王韜一生的寫照:他協助英人理雅各編譯了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一流經典,至今西方國家仍奉為圭臬;他在香港主辦了一流的《循環日報》,開創了“政論時代”和“政論體”,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一流報人”;他向國人傳播西方文化,為維新派勾勒變法圖景,都取得顯著業績;他辦了當時國內一流的新式學校格致書院……

  王韜一生學貫中西,留下著作五十多種。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弢園文錄外編》和《弢園尺牘》,前者是集《循環日報》政論精華匯編而成的政論文集,後者是王韜通信集,體現他對各個領域的改革思想。這兩部著作反映了他的生活軌跡、思想演變過程,也匯集了近代早期改良主義理論的精髓。

  在王韜已出版的著作中,還有《蘅華館詩錄》、《瀛壖雜誌》、《海陬活遊錄》和文言短篇小說集《遁窟讕言》、《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等。其中,《淞隱漫錄》是他“追憶三十年來所見所聞,可驚可愕之事”,用“聊齋體”編寫的短篇故事,從1884年開始在《申報》的《畫報》上連載,每月三期,到1887年底才刊登結束。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評價說:

  迨長洲王韜《遁窟讕言》(同治元年成)《淞隱漫錄》(光緒初成)《淞濱瑣話》(光緒十三年序)……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

  是的,王韜生活在“花月之光迷十裏,笙歌之聲沸四時”的上海灘,他反映了與蒲鬆齡迥然不同的社會生活現實。由於他仿照《聊齋》模式,故連載時又名為《繪圖後聊齋誌異》,作為當時的通俗小說,曾經廣泛流傳,風靡一時。

  吳淞江水悠悠流淌,甫裏塘波潺潺蕩漾,河道縱橫,拱橋石林,小鎮寧靜,古意盎然。為了緬懷這位站在當時曆史潮頭的一代名賢,如今甪直鎮已建造起王韜紀念館。在這裏,我們聽到一個小故事,據說王韜年近五十時,仍膝下無子,友人勸他納妾生子,以延後嗣,他卻慨然答道:“人為什麽非得兒孫傳代?我假如能把寫的文章留給後世,使五百年後,姓名還掛在讀者嘴上,則勝過一碗祭供的酒飯多之矣!”

  誠哉斯言!從其琳琅滿目的著作,人們欣慰地看到,他的願望實現了。

  §§從地獄走出來的樂師——現代民間音樂家阿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