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已逝去的人物,中國人熟知高官比了解學者容易。因為高官顯赫的頭銜足以使升鬥小民產生興趣而去了解他們的業績;而學者所研究的學問,如果不是像愛迪生那樣與生活息息相關,恐怕很少有人關心他們曾經存在並做出的卓絕貢獻。
昆山市千燈鎮南端的“顧炎武故居”,是一座寬敞而精致的明式建築,照壁、大廳、廂房、曲廊、天井,後邊是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的花園,園旁圍牆內是顧炎武的陵墓。這位明末清初漂泊半生的大學者,長眠在如詩如畫的江南故鄉沃土之中。
千燈,原名“千墩”。據漢代《吳越春秋》記載,吳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個,第一千個土墩位於昆山南三十裏,因此這裏就被叫做“千墩”。小鎮水秀橋雅,千燈浦從鎮中心潺湲流過,北承波光粼粼的吳鬆江,南連煙波浩淼的澱山湖,七座明清式的拱形環龍石橋飛架古鎮浦上。清人陳至階寫詩讚曰:
淞水遙通萬裏船,輕帆湊集影聯翩。
乘風飛度雲歸岫,帶雨中寒鶴昌煙。
勢急應教光亂月,潮平遙想浪掀天。
長江送盡征篷去,幾外氤氳翠嶂連。
沿著小鎮的石板街一路觀賞,有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的延福寺、秦峰塔,還有首創江南絲竹的唐代陶峴居住過的陶家橋,昆曲開山祖師元代顧堅的紀念館,他們都是千燈人的驕傲。名氣最大的還數顧炎武,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至今還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在“顧炎武故居”,遊人如織,人們隻知道他是“抗清誌士”,對其學術成就卻知之甚少。
其實,顧炎武是明清之際貢獻卓著、影響深遠的偉大學者,一生著述宏富,在經學、史學、音韻學、文字學、地理學、文學等領域都有重要建樹,為後世開創了“經世致用”之學。人的一生隻要對上述一個方麵做出研究成果,已是了不起的成就。而顧炎武的學術研究,大至“治國平天下”的文韜武略,小到舍石鑒定、詞章評點,幾乎涉及人文科學的全部學科,而且都取得創造性的成就。人們在深受震撼之餘,情不自禁地高呼:“奇人!奇才!”
顧炎武一生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顧章誌曾任明廷南京兵部侍郎,祖父顧紹芳為翰林院編修。顧炎武(1613~1682年)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人稱“亭林先生”。他自幼被過繼給叔祖顧紹蘇為嗣孫,這是個有著良好文化素養的家庭,嗣母王氏通曉文理,她年輕守寡,撫養炎武,“晝則紡績,夜觀書至二更方息”。博學多聞的叔祖顧紹蘇早就預感朱明政權如風中殘燭,他指著庭前野草對嗣孫說:“有朝一日,你能吃到草根,就算大幸了。”他鼓勵顧炎武求“實學”,道:“凡天文、地理、兵農、水土及一代典章,都不可不讀。”這正是後來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的淵源。
顧炎武14歲考進縣學,取得秀才資格,以後曆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他加入了政治性學術團體“複社”,抨擊朝政,以天下為己任,考場受挫使他更加發憤研究實用之學。他遍覽二十一史、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經文集等,抄摘資料四十本,編寫成卷帙浩繁的《肇域誌》和《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一部地理書,集中反映了他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他略述各地山川形勝、物產資源、民俗風情,剖析農田水利、工礦交通、戶口賦役等“利病”之所在,包括漕渠、倉廩、馬政、草場、屯田、鹽政、賦稅等各個方麵。例如,土地就涉及土地的分配、占有和使用,土地兼並的發展,進而歸結到明代經濟、政治的得失,堪稱是前所未有的鴻篇巨製,但他隻留下未完成稿。
甲申(1644年)之變,崇禎吊死煤山,清兵入關,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經人舉薦,顧炎武被福王政權授予兵部司務的職務。清兵攻陷南京,顧炎武在蘇州、昆山等地參加抗清鬥爭,昆山城陷,死難四萬多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子叟和子武陣亡。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逃難到常熟,王氏聽說昆山城陷,絕食十五天而死,臨終前給顧炎武留下遺言:
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顧炎武《先妣王顧人行狀》)
王氏遺言,成了以後顧炎武一生的行為準則,盡管漂泊潦倒,他堅持畢生不與清廷合作。以後,他多次參加江南的抗清鬥爭,失敗後在江浙一帶流轉。他的五言詩《精衛》抒發了抗清複明的決心: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傳說炎帝之女遊東海溺死,化為小鳥,名精衛,銜木石填海不息。這首詩通過作者和精衛的問答表示自己複國決心至死不渝。最後一句是諷刺當時某些遺民似燕雀般忙於銜木,但隻是為了經營個人的窠巢。顧炎武為腐敗透頂已無藥可救的朱明王朝的複國而犧牲一切並不值得。但他提出的“精衛填海”精神,卻啟迪和鼓舞後來的誌士仁人為振興中華而自強不息。
帶著國恨家仇,顧炎武剪發改裝,隱姓埋名,奔走於水陸碼頭,倍嚐艱辛。他先到鎮江、南京,又北上清江浦、王家營,然後返回太湖洞庭東山,與抗清義軍聯絡。在長期亡命生涯中,他屢次遭受迫害。昆山降清豪紳葉方恒,為了吞沒顧家田產,以通海罪告發顧炎武,所謂“通海”就是與湖上、海上的義軍聯絡相通。未等官府受理此案,葉家就逮捕了顧炎武,私設公堂,嚴刑逼供。後經朋友的多方奔走,才將顧炎武救出私獄。以後朋友又在官府審理此案中鼎力斡旋,顧炎武方告無罪釋放。但葉家並不就此罷休,又派刺客盯梢,在南京太平門外擊傷顧炎武,幸遇路人相救,才免於一死。
顧炎武見江南已難容身,決定棄家北遊,從事經世濟民的實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