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範仲淹不僅是調和鼎鼐的能臣、鎮守邊陲的名將,而且是克己利人的慈善家、興學育才的教育家,再有,他還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

  他先後在許多地方任地方官,足跡所至,廣為興學,曾在興化、睦州、蘇州、饒州等地建立學宮。慶曆年間,他把教育作為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廣全國,新政雖告失敗,但辦學之風卻盛行各地,業績斐然。蘇州流傳一則民間故事:範仲淹為了埋葬祖父和父親,選中城南一塊墓址,風水先生告訴他,這裏風水極好,可以世世代代出狀元,誰知範仲淹聽後卻說:“就在這裏建孔廟吧!可讓蘇州世代出狀元。”這就是後來的蘇州孔廟。風水先生說:天平山風水最壞,祖墳埋在那裏要絕子絕孫。但範仲淹偏偏選中天平,他說:“把我家墳地放到那裏,免得別人再來遭此厄運。”這個傳說在江南傳為千秋佳話。

  在天平還有範仲淹開創的“範民義莊”。範任職多年,從俸祿中節省下來的銀兩購置了一千畝田,名為“義田”,用以救濟同族中窮苦之人,每日有口糧,每年有衣服,婚喪嫁娶、天災人禍,均有補助。他規定:每人每天一升米、每人每年一匹絹;娶第一個媳婦得錢三十緡,第二個十五緡;嫁第一個女兒得錢五十緡,第二個三十緡;死者安葬得錢三十緡,安葬小孩十緡。範仲淹這一義舉,也許是我國最早的家族慈善事業,條例簡便,辦法原始,但貧寒之家都得到實惠。範仲淹死後,他的子孫仍繼承遺誌,保存“義莊”,救苦濟貧,一如範公生前。

  雄奇而又秀麗的天平山,崖壁巍然突兀,群峰拱揖,山徑迂回曲折,山石峭然朝天。當地傳說:範仲淹自擇“絕地”安葬父祖,當晚風雨交加,雷電大作,將塊塊山石衝擊成朝天矗立,從此“絕地”變成了“活地”。這當然是小民善良的願望,寄寓著“善有善報”的向往,卻也折射出“公道自在人心”。

  東麓的白雲泉、缽盂泉、一線泉等山泉淙淙,終年不涸,《蘇州府誌》載,白雲泉曾被譽為“吳中第一水”,水味甘洌,遊人往往至此品茗小憩。西側的龍門石峽,俗稱“一線天”,在重岩疊崖中,出現一條高陡窄迫的山路,僅容一人通行,兩壁如刀劈斧鑿,仰望青天隻見一條藍線,明代詩人高啟讚曰:“山分兩崖青,天豁一罅白。”

  鬆柏滿山,古木參天,大片楓林。據傳,範仲淹的後裔、明代任福建布政使的範永霜從福建帶回的楓樹幼苗,迄今已四百餘年,至今還留下一百九十二棵。如今,楓林已成了天平一“絕”。古老的楓樹,高大,挺拔,枝蔭遮天蔽日,每當秋冬之交,楓葉似火,層林盡染,如紅霞一片,絢麗奪目。

  範仲淹的一生,後人的評價是“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舊時官僚得意後衣錦還鄉,往往治府第、造園林、置田產、納小妾,大擺威風,炫耀鄉裏,這是小民們司空見慣的“老套”。但範仲淹生活儉樸、治家嚴格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他家餐桌上不許超過兩道葷菜,死後“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堂堂宰輔,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可謂真正的“兩袖清風”。然而他卻傾其所有凝結成一片愛心,化作玉露甘霖,灑向人間,潤澤蒼生。

  高山流水,翠柏丹楓,象征著範仲淹當官為民、心係百姓的道德風範。從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清末康有為的《大同書》,都體現了我國以“公”為核心內容的傳統理念。德是執政的圭臬、做人的基石。這一切都成了先輩誌士仁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鎮越州(紹興)時,戶曹孫居中病卒,全家十口,子幼家貧,範仲淹拿出自己的俸錢百緡(一緡為一千文),買大船一隻相贈,派老衙役護送他們回鄉,並寫了一首詩交給衙役說:“過關卡時,如有人查船,將我的詩給他們看。”詩雲:

  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

  關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兒寡婦船。

  作為高官、長者的範仲淹十分愛惜人才,他竭力培養、保護和提攜後輩精英,又從另一角度顯示出他的高風美德。政治家富弼,年輕時勤勉好學,見識過人,範仲淹賞識他有“王佐之才”,遂將他的文章推薦給宰輔王曾、晏殊,後來晏殊還將女兒嫁給他。富弼曆任地方官,曾輔佐新政,後來成為賢相。

  睢陽秀才孫複家境貧寒,無力贍養老母,範仲淹先幫他補學職,每月收入三千錢;然後指導他學習,授以《春秋》。十年後孫複在泰山下講學,名聞遐邇,後應召入京,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哲學家張載,年輕時好談兵事,21歲時至延州謁見範仲淹,呈《邊議》九條。範仲淹敏銳地意識到張載的強項是儒學,而不在武功,盡管當時軍中人才匱乏,他仍然熱情鼓勵張載鑽研儒學,力求創新。由於執著地追求和探索,張載終於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係。因他居住在鳳翔郿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他的學術體係名曰“橫渠之學”,創“關學”學派。範仲淹向朝廷推薦許多出類拔萃之士,都各有建樹。

  範仲淹不是專業的作家詩人,但他以業餘筆墨留下的散文、詩詞卻豐富了中國文化寶庫。他的詩詞題材廣闊,或描繪山川,流溢壯誌豪情;或論史鑒今,透析興衰之慨;或敘事抒情,寄寓遠大抱負;或思鄉懷舊,展示人間真情。他的作品,既有壯烈蒼涼的邊塞詞,也有柔情麗語的思鄉詩。如他的《蘇幕遮·碧雲天》: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碧雲,黃葉,翠煙;鄉魂,旅思,愁腸,用來映托夜不能寐的遊子離恨,反襯客愁的深長,柔情纏綿,蕩氣回腸。

  範仲淹的風景詩不是景物描寫的堆砌,而是將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精神融合在景物的吟詠中。如《野色》:

  非煙亦非霧,幕幕映樓台。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這是一首寫實詩,雲霧籠罩山巒,殘陽時隱時現,在蒙蒙野色中,詩人和他的朋友們一醉方歸。平實而淡泊,曠達而豪放。

  他在泰州任鹽官時,濱海多蚊,他有感而詠《蚊》:

  飽去櫻桃重,饑來柳絮輕。

  但知求旦暮,更休問前程。

  詩中絲毫找不出對蚊蚋的憎惡,隻是用平淡的口氣點出:看你橫行到幾時?語意雙關,借此暗喻吸吮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糟糕的結局,頗有長者之風。

  範仲淹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隨口吟出,信手拈來。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寫他生活中所熟知的小人物,如《贈釣者》,就是提醒人們吃魚不要忘記釣魚者:

  江上往來人,盡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濤裏。

  後人都熟知範仲淹的文章詩詞,他出色的書法卻鮮為人知。範仲淹的書法,外和內剛,蘊涵凜然之氣;心正筆正,風神情懷宛如其人。北宋名家黃庭堅說:“範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他的傳世名跡《與師魯舍人書》和《道服讚》證實了他書法的清勁有神,超越凡俗。

  《與師魯舍人書》,是他寫給好友、文壇名士師魯的行書信件墨跡。他和師魯有深厚的文字緣,據說範仲淹的文字經常要請師魯過目推敲。據《幕府燕閑錄》載:“範文正嚐為人作墓銘,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之’……”既然兩人關係非同一般,寫信也就不受拘束,一任指腕之自運,用筆率意,稟性和才賦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筆端。故後代書家對範仲淹《與師魯舍人書》的書法評價是:“此帖舉止閑雅,風度淳和,頗有藹然長者、敦厚君子之風。”這是因為整件作品的構成,古樸率意,無意工拙,絕無刻意書寫的痕跡。而且下筆方正,字形清瘦,間架緊湊,不是強求龍飛蛇動,而是寓清勁於規矩之中,顯示出博大的氣度和精嚴的韻趣。

  他的另一幅名帖小楷《道服讚》,同樣受到後世書家的推崇。他擅長的“鉤指回腕法”為他的書法表現力錦上添花,結構以方取勝,線條呈方形,孤峭挺拔,搖曳多姿,達到“文醇筆勁,既美且箴”的高度。

  範仲淹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是曆史上罕見的賢相良將。範仲淹多次遭貶謫,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胸懷坦蕩,心貼黎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種超凡的品格,給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相比之下,那些貪贓枉法、以權謀私之徒,就更加顯得卑劣可恥,要等到這些人有所醒悟,往往是在他們身敗名裂蟄居鐵窗之後。可悲!

  太湖草木深

  §§“茶聖”流芳——唐茶文化傳播者陸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