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古老的水城。18世紀法國啟蒙大師孟德斯鳩把姑蘇城形容為“從水底下出現的最美麗的地方”;而另一位元代來自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則稱它為“東方的威尼斯”。可見,在古代建造的這座水城,世界上並不多見。
可以想像,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要在這大片沼澤河港密布的澤國水鄉建造起一座城市,在中國是並無前例的,這在當時是個“尖端課題”。但我們的祖先根據地形,利用水係,開鑿河道,營造建築,正如唐人陸廣征在《吳地記》中所說,“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形成了一個格局獨特、建築別致的水網城市。水城姑蘇,以“三橫四直”的大河為經緯,與“六縱十四橫”的分流相交貫。河密橋多,“裏閭棋布成冊方”,從空中俯瞰,整座城市宛如一個有著精密雙線條的大棋盤。建造這座水上城市,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和創造、艱辛和堅韌,令後人歎為觀止。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築造姑蘇城。至於伍子胥怎樣建造這座水城,花了多長時間,卻沒有留下記載。隻知道最早的姑蘇城,由外郭、大城和小城(即子城或宮城)三重城垣組成。當時的“吳郡八門”都是水陸兼備,以土築城垣,夯打壘實。八門之名皆由伍子胥所製,分別為東門婁、匠,西門閶、胥,南門盤、蛇,北門齊、平。
由伍子胥營建的姑蘇水城,當然早已蕩然無存了,如今作為旅遊景點,蘇州市重修了古吳都“八門”之一的城南盤門。運河水經過水關橋,從古城牆下的水城門流進古城,這是古代進城的水上通道。在平地,要經過兩道“陸門”和“甕城”才能拾級而上,登上可供四馬並驅的城牆。在曲尺形的城牆上,分布著城樓和一座座烽火台、敵樓。
然而,從城樓縱覽江南山水,確實令人銷魂。登上四十四米高的城門加上十二米高的城樓,極目遠眺,群山依依,碧波漾漾,“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江南風情盡收眼底。再看看城內那個凡俗的花花世界,街道若格,民居似棋,帆檣林立,行人如織,點綴著花樹、柳蔭、紅牆、碧瓦,令人想起範成大《晚入盤門》的詩句:
人語潮喧晚吹涼,萬窗燈火轉河塘。
兩行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樓壓女牆。
何處采菱聞度曲,誰家拜月認飄香。
輕裘駿馬慵穿市,困倚蒲團入醉鄉。
古人建城,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守禦敵,但它客觀上的效果卻是便利交通,暢通物流,增殖財貨,繁榮市廛,從而拓寬境界,使文化教育提高到窮鄉僻壤所無法達到的新水準,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斷提高生存質量並創造新的文明。從這一層意義說,伍子胥建造姑蘇城的業績並不亞於他輔佐吳王闔閭爭奪霸權的汗馬功勞。所以,後人將伍相國祠從濱湖的胥山遷到盤門城內一側,作為永久性的紀念,人們更把伍子胥看成是這座千古名城光輝的標誌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