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泓湖水,包孕著煙波浩渺的七十二峰,佇立湖畔極目遠眺,碧波無垠,山影朦朧,縷縷霧靄飄弋湖麵,陣陣煙霧縈繞著遠近群峰,點點風帆,翩翩水鷗。身後是平疇綠野,煙村花樹,小橋流水,枕河人家。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從西子湖畔來到太湖之濱。他泛舟湖上,流連忘返,這位享譽千年的大詩人留下了《宿湖中》一詩:

  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

  浸月冷波千頃練,蒼霜新橘萬株金。

  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

  十隻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

  這首詩涵括了太湖的靈秀、豐饒和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太湖水哺育了膏腴肥沃、旱澇保收的江南農田,鑄就了一群經濟活躍、文化繁榮的名城名鎮。太湖鍾靈毓秀,是造化的得意之作!

  太湖草木深,蘇錫財富多。

  商代末年,泰伯在梅裏建立句吳都城,二千五百年前吳王闔閭築造了“姑蘇大城”。到了戰國後期,秦將王翦駐軍錫山,發現古碑,上刻:“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從此有了無錫這個地名。在漢代,吳縣和無錫都屬會稽郡。

  吳中地區向稱“魚米之鄉”,先輩們胼手胝足在太湖和江海間辟田開河。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描繪古代的江南說:“無法形容的豐饒,使歐洲人獲得了這個遼闊的國度幸福繁榮的觀念。”早在唐代以前,蘇錫一帶已是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唐代大詩人杜甫詩雲:“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日本引進江南稻種和耕作技術,是在彌生時代,正值中國秦漢之交。斜風細雨,千裏稻浪;豐衣足食,物阜民康。錦繡江南的根基是深深根植於黑色土壤中的吳稻吳米。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裏,蘇錫常和杭嘉湖被稱為“天下糧倉”。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製,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係統;明清兩代更是將“江南漕糧”看作王朝帝國統治的“命根子”。宋熙寧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餓殍遍野,蘇軾途經無錫,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寫下了《無錫道中賦水車》:

  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

  分疇翠浪走雲陣,刺水綠針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飛沙,鼉鳴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見老翁泣,喚取阿香推雷車。

  這年幹旱古所罕見,湖心島嶼飛沙,揚子鱷在穴中鳴吼,宛若衙門前的擊鼓聲,但首尾相銜的龍骨水車,晝夜不停地飛轉,稻秧新綠,田禾茁壯,老天爺看不得老農民流眼淚,連忙命令雷公雨師行雲布雨。東坡的詩,從一個側麵寫出了江南農業和江南農民——引以自豪的江南土地和令後人崇敬的太湖祖先。

  自隋唐以後,蘇錫一帶一直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的“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蘇州從北宋起,就成為中國的絲綢生產和貿易中心。宋元時期“風物雄麗為東南冠”的蘇州,給曾經漫遊於此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著述《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麽一段描述:“蘇州城市漂亮得驚人,方圓有三十二公裏。居民生產大量生絲製成的綢緞,而且還行銷其他市場。他們之中,有些已成為富商大賈。”明清時期的蘇州,“金閶之列肆,錦繡成堆”,“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號稱“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蘇州,每年都要對外輸出緞、綢、綾、絹、紗等大量絲織物,從而使蘇州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蘇錫的遠海航運從很早就開始了。春秋吳國,已經有了渡海作戰的戈船、旗船;到了三國,吳主孫權建造青龍戰艦遠至夷洲(台灣),開拓航海事業。曆代政府在太倉瀏河設立舶司,辦理與日本、朝鮮和南洋、阿拉伯諸國通商事宜。唐代高僧鑒真大師東渡五次失敗,第六次從黃泗浦(今蘇州所屬的張家港市)起航,終於一帆風順抵達日本奈良。明代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他率領的船隊也從蘇州劉家河(瀏河鎮)出發,經閩、粵至東南亞、阿拉伯和東非各國。

  萬商雲集的無錫,是曆史上糧食、布紗、蠶絲、銀錢的四大碼頭。從隋唐開始,無錫就是著名的稻米集散地,除了因為是主要產米區外,更由於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它位處太湖、南運河和長江水運的聯結點,周圍地區的漕糧也都在此集中北運,無錫很自然地成了江南官糧漕運的重要碼頭。元代“置倉無錫州,以便海漕(海上漕運)”;明代一半稅賦取之於江南,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

  明清時期的無錫更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風水寶地,有“布碼頭”之稱的無錫,與漢口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並稱為長江“三碼頭”。無錫糧商,以誠信蜚聲朝野。從清雍正年間起,清廷指定江浙兩省漕糧在無錫購運。到了清末,全城上規模的糧行就有三百餘家,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同時也帶動了倉儲、碾米、麵粉加工和酒肆、茶樓、旅館等行業的繁榮。在糧行集中的北塘,燈紅酒綠,笙歌達旦,儼然是座不夜城。

  栽桑養蠶是蘇錫鄉村的傳統副業。無錫絲市的每年營業額達數十萬兩白銀,絲商將土絲經過整理遠銷外地,形成其他城市不多見的絲繭市場。而流通的活躍又促使金融發展。明代末葉無錫就有了“錢肆”、“錢鋪”,使無錫成為“銀錢碼頭”。19世紀歐風東漸,蘇錫一帶是最早感受到這股清新氣息的地區之一,兼收並蓄的古老文明和活潑開朗的文化氛圍,在這裏造就了經世致用的近代“實學”,蘇錫以後又成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這兩座江南名城開內地風氣之先,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和激烈競爭中,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紡織、繅絲、製粉、碾米、榨油等行業中破土而出。鴉片戰爭以後,作為商品經濟發展產物的紗緞莊(俗稱“賬房”),逐漸成為絲織業中普遍采用的經營方式。這種商業資本滲入絲綢生產領域的方式,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的一種典型形態。

  在曆經兩千多年火與血的洗禮、風和雨的磨礪之後,蘇州和無錫兩座古城脫胎換骨,重振雄風,一躍成為江南工商業重鎮,並率先以絲織業為龍頭突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凍土,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新的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