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曲折的人生

  1.“談判老了周恩來,也老了我”

  王炳南清晰地記得1946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中央代表團由重慶移至南京談判的前夕,在曾家岩五十號舉行的向文化界人士話別的茶會上,年僅48歲的周恩來感慨萬端地說:“重慶真是一個談判的城市。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為團結商談而奔走渝、延之間。談判耗去了我現有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經談老了。”

  王炳南沒有想到,“已經談老了”這句話會成為他生命的寫照。“逝者如斯夫”。解放前,在周恩來身邊,長期與國民黨談判。建國後,他的外交生涯中有九年是在談判桌上度過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談,直到1964年,他才奉調回國,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之職。這一次工作和職務的變遷,結束了他的談判生涯,使他肩上擔著更重的擔子。所以王炳南常說:“談判老了周恩來同誌,也老了我。”

  2.三次婚姻,停職反省

  誰曾料到,回國才剛兩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便席卷全國,王炳南隨即被停職反省。在那個黑白顛倒、人妖不分的年代裏,堂堂外交部副部長竟被關在北京六國飯店的地下室裏,失去了自由。

  更大的曲折還在於他一生的三次婚姻。

  1954年前,王炳南的第一位妻子是金發碧眼的王安娜。她從1931年起積極參加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為此曾兩度被捕入獄,自1936年她隨王炳南來華後,就一直在中國生活了20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王安娜熱愛中國,稱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她和中共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李克農、廖承誌、鄧穎超和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如宋慶齡、何香凝、楊虎城、沈鈞儒、魯迅、茅盾以及在華的國際友人如斯諾、史沫特萊、馬海德、艾黎等都有密切交往。

  1945年王炳南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在他身邊的王安娜則這樣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是在延安的一個劇場裏。毛澤東的座位離我不遠。他的前額很寬,顴骨並不顯露,嘴唇就像一彎新月,很女性化。他的臉部表情豐富,不住地變化。看他笑嘻嘻的,忽然之間又若有所思,很嚴肅地不知在說些什麽。”

  後來,王安娜與毛主席如親如友地共話家常,他們談社會,談文學,談辣椒粉做調味品的菜的特色,談各種話題。

  一次,當話題談到王安娜的兒子黎明是黑眼睛、黑頭發、皮膚都接近中國人的顏色時,毛澤東幽默地說:“這真有趣,你的同胞李德的太太是中國人,他們的孩子也是黑頭發、黑眼睛,膚色也和中國人一樣。一般說來,你們德國人總是以德國的強大而自豪,可是似乎怎麽也敵不過中國人,我們的人種好像比你們強呢?”1955年,王炳南的第一個妻子王安娜因與他誌向不合,便“好朋友似的”與他分手,返回德國定居。關於她和王炳南分手的原因她自己這樣寫道:

  “或許,重新恢複夫婦關係確是沒有希望的了,那麽還是趁著我們之間還沒有發生更大的糾紛,像好朋友似的分手的好。不管怎樣,有一點我是清楚的,要是我仍是炳南的妻子,就必須依歸他的‘信念’,也就是說,必須加入共產黨。他多次指責我,說我太‘無政府主義’,說不管對黨有利還是不利,都把堅持己見看成是當然的權利!”幾年後,王炳南與在外交部辦公廳工作的張裕雲結為伉儷。

  1967年8月的一天,天氣悶熱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幾個造反派來到地下室,聲色俱厲地通知王炳南:“你的妻子張裕雲畏罪自殺了。”

  這無異於晴天霹靂擊在王炳南身上!當他被帶到停屍房,看到遍體鱗傷被剃了“陰陽頭”的妻子時,他頓覺心如刀絞,天旋地轉,欲哭——卻已無淚。

  王炳南是個極富感情的人,他於同誌情之外,還需要另一種情感。1976年“四人幫”粉碎後,王炳南與他相識近半個世紀的老戰友潘自力(八屆中央委員、前中國駐蘇聯大使,1972年被迫害致死)的遺孀姚淑賢結為伉儷。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年紀大了,找個可以說話的伴兒吧”。

  姚淑賢則說“做夢也沒想到後半輩子和早已認識的王炳南生活在一起。”

  王、姚兩人的結合在北京的老幹部層中一時傳為佳話。姚淑賢是三十年代就參加革命工作的一位老戰士,“文化大革命”中曆盡艱辛。她與王結合真是珠聯璧合。老倆口在一起並非像青年夫婦那樣纏綿、浪漫,更多的時間是姚淑賢默默地照料王炳南的生活和身體。

  特別是在王炳南幾次病重,孩子們又都在國外上學讀書時,姚淑賢承擔起全部責任和義務。她每天為王炳南洗衣服、買菜、做飯、打掃房間,很長一個時期,姚淑賢每天要徒步去醫院給王炳南送飯並安慰他。

  “文革”期間,在那間冷陰潮濕、空氣齷齪的地下室裏,王炳南一關就被關了一年多。1969年,在林彪所謂的“一號命令”下,他又被押送到江西“五七”幹校實行監督勞動改造。在幹校,無論是勞動、吃飯,還是住宿、反省,都不能與其他人在一起,他一直被兩名造反派看管著。他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能保留,被迫改名為“王浮”。如此幾年,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使王炳南心力不濟,猝然蒼老了。

  1970年,王炳南才被允許回京探親訪友。因為不是被調回工作,這位外交部副部長沒有北京戶口,沒有工作,甚至沒有住房。原先,他一直住在北京東城史家胡同一所四合院裏,後來也被勒令搬家,一家八口人擠進建國門附近一個小單元房內,隻好按性別分配住房,老頭子住一間,四個兒子住一間,媳婦和兩個孫子住一間。

  縱然身處困境疾病纏身,王炳南也依舊保持著豪爽健談的灑脫心態、樂觀向上的外交家氣質。他的日記裏當時寫了這樣一首詩:《卜算子·詠梅》:

  疏枝立寒窗,笑在飛花前,怎奈笑容難為久,春來反凋殘。

  殘因不勝殘,何須自尋煩,花謝必有花開時,需其待來年。

  也許是因為當時缺個老伴的緣故吧,王炳南的小屋裏擺滿了日常生活用品,雜亂不堪。但有一個普通的小櫥櫃卻十分幹淨,上麵隻放有一個大鏡框,十分顯眼。擺在裏麵的是張建國初期周恩來與王炳南並肩而立的合影照片,兩人都氣宇軒昂,神采奕奕。這個相框放在擁擠雜亂的小屋中顯得極不協調,但在那個年代,它又像一件奇珍異寶熠熠發亮,令小屋滿堂生輝。

  3.晚霞與遺言

  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時期,王炳南才算正式從江西幹校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對外友協工作。然而,1976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時,他因在一次“批判會”上講了幾句鄧小平的好話,再度受到衝擊。情況很不妙,幸而當時是中央副主席的葉劍英元帥專門為他題贈詩作《遠望》,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才使他得以解圍。不幸的是,過分的刺激、緊張和勞累,使他身體每況愈下,終因患心髒“心房纖顫”,住進了醫院。

  病愈出院後,王炳南又以百倍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從1975到1986整整12年,王炳南擔任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他親自接待了上百個官方和各方麵人士組成的代表團,又組織許多團體出國訪問,足跡遍至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表彰他對各國人民友好往來所做的工作,盧森堡大公國、波蘭政府、奧地利維也納市長都曾授予他勳章。

  1979年,他飛越太平洋,首次訪問美國。當他見到20多年前轟動世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中遭逢的三位對手:約翰遜、比姆、卡伯特時,雙方都抑製不住激動和興奮。在卡伯特專門為他舉行的盛大宴會上,他們遙憶當年,暢談中美交往的現在和未來,感慨萬端。30年風風雨雨,中美關係也經曆了風雲變幻,跨入了建交、發展關係的新階段。正是這種變化,促使王炳南回國後寫下了中美大使級會談這段複雜、曲折、不凡的過程。在這本名叫《中美會談九年回顧》的書中,他寫道:“我這篇回憶錄的卷首,先要寫上周恩來的英名,他是這場談判的領導者和指揮員,也是我一生最尊敬的領導人,我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了三十年。”隻可惜當他滿懷深情地寫下這段話時,我們敬愛的總理再也不能為國操勞奔波、運籌帷幄了,三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他已走完了輝煌的人生曆程,永遠地去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一生沒什麽遺憾的……”這是王炳南生前的最後一句話。一個人,在他臨終時,能以這句話作為自己的碑文而問心無愧,這,需要用畢生獻身於理想的熱情、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輝煌的業績來奠基。

  1988年12月23日,一個風雪交加冰冷刺骨的清晨,王炳南緩緩走向他生命的終結點。病房裏的世界和窗外的雪一樣白,王炳南躺在病榻上靜靜等待那個清靜、安逸的時刻到來。

  噩耗傳出後,幾天內,僅海外就來了上百封唁電信函,其中有不少是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人士。

  王炳南在30年代就認識的好友,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的妻子海倫·福斯特·斯諾,寫了這樣一首詩悼念他:“老銀杏樹的葉子,落下一片又一片。它堅強的一枝——王炳南,是比誰都不差的好漢……”

  遵照他的遺囑,他的家人把王炳南餘有的兩萬多元積蓄,全部捐獻給了老家農村——陝西省乾縣好畸村。如今,村裏人用這筆錢蓋起了一座小學校。遵照他的遺囑,他的家人未把他的骨灰盒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而是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家鄉的原野上。王炳南不想打擾任何人,對人無所求而盡心為他人,他生前不爭名與利,死後也要把位置留給別人。

  皚皚白雪覆蓋了大地,覆蓋了人世間長長短短的路,卻覆蓋不了王炳南對人民的赤誠和他那輝煌的履曆。中央給予他的評價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外交家”。王炳南“哀榮”盛矣,他可以瞑目,可以滿足了。

  因為他早在去世前十年,就立下這樣一份遺囑:

  必要的話

  西方人作長途旅行時,總要留幾句話,當作遺言,這是很科學的,我很讚成。

  我是一個長期心髒病患者,一直同疾病堅持鬥爭。為發展人民友好工作,即將出訪伊朗、索馬裏、伊拉克,臨行之際,書此留言。

  我從一九二五年初參加黨團工作時,沒有想到今天能看到革命的勝利。沒有想到還能活到今天。這一切偉大的成果我都看到了,尤其難得的是我曾在毛主席、周總理和葉帥身邊工作過,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人總是要死的,萬一出現不幸,懇切要求組織:

  一、一切後事從簡。不搞追悼會,不保存骨灰。骨灰撒在祖國的原野上。

  二、回首平生無憾事。隻恨許多有益的工作還未做完。隻要同誌們想起我時說一聲“是個好同誌”也就滿足了。

  §§第十一章 周恩來與章文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