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美關係大門重啟
1971年7月9日,北京南苑機場。
在僻靜、空曠的機場上,一群身穿灰藍色中山裝的人頭頂炎炎的烈日,腳踩發燙的水泥地麵,既興奮又耐心地等待著遠方的來客。
十二時十五分,在轟然的馬達聲中,一架波音七〇七客機降落在跑道上。在飛機的尾翼上,一輪白色的新月圖案清晰可見…
這是巴基斯坦國家航空公司的標誌。
機艙門打開了。機場上等待的人們擁上前去。
“歡迎你們!基辛格博士。”葉劍英握住一個身材魁梧、大鼻子、戴著黑框眼鏡客人的手,又將身後的黃華、熊向暉、韓敘……介紹給來客。
“我們終於到了,我們非常高興。”基辛格友好地微笑著。他也向葉劍英一一介紹他們一行: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成員霍爾德裏奇、國務院主管印支事務官員斯邁澤、國家安全顧問特別助理洛德……
這些是22年以來第一批踏上這片土地的美國政府官員。司徒雷登的願望在他們身上實現花費了22年時間,可是,斯人已去,當年另一位當事人——歡迎人群中的黃華也已近花甲之年。
司徒雷登身後關上的那扇大門在塵封多年以後,此時終於打開。基辛格在回憶這一經曆時寫道:
一直到1969年3月,中美關係看來在實質上凍結在20年來一樣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敵視狀態中。新政府(指尼克鬆政府)有一個走向中國的意念,但還不是一個戰略。當這種想法遇到機會的時候,政策就形成了,這個機會發生在蘇聯和中國軍隊在一條默默無聞的江水冰封的西伯利亞凍土地帶爆發衝突的時候。從那時起,一切朦朧都消失了,我們毫不猶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變化。
曆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美國發現他仍然站在當年司徒雷登的位置上。
1969年12月3日,在華沙波蘭文化館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展覽會上,一位美國大使館官員“不期”遇上一位中國大使館官員。美國外交官迎上前去,中國官員毫無思想準備,隻得轉身就走,故意不加理會。走出幾步,中國官員發現對方正在跟上來,馬上離開大廳出門向自己汽車走去。發現中國官員要走進汽車,美國外交官急了,拔腿追去,情急生智,幹脆喊了起來:“美國大使有重要信息向貴國大使傳達。”兩人雖沒有“接觸”,但聲波載著“信息”而去,被對方聽到了。
一次插曲啟動了中美關係的解凍過程……
1971年6月2日,尼克鬆收到周恩來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轉達的備忘錄,表示歡迎基辛格訪華。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來信。
曆史沒有重複,這一次,中國和美國同時抓住了機會。
2.震驚世界的上海公告
黃華和章文晉從釣魚台五號樓出來的時候已經是7月10日午夜時分。他們的任務是同美方商談公告稿。
周恩來與基辛格的會談進行了三輪。基辛格提出,他此次訪問勢難長期保密,公告須及時公布,為此,需要商議一個共同措辭的公告,並商定同時發表尼克鬆訪華之事。
黃、章與美方的第一次商談並不順利,短短二百字的公告稿中,雙方的爭議有三處,一是尼克鬆訪華是誰主動提出的,二是會談要討論哪些問題,三是來訪的適當時間。
基辛格與周恩來商定,他將於11日12時離開北京,剩下的時間已不到12個小時!黃華和章文晉離開5號樓,徑直到4號樓向周恩來匯報會談情況。
周恩來在臨時辦公室裏接見了黃、章兩人。
“原稿中我方的提法是說尼克鬆要求來訪,我們邀請。基辛格認為這樣寫讓人看了像個旅遊者,不同意。”黃華的話引起周恩來的一陣笑聲。盡管通宵辦公,周恩來仍顯得精神矍鑠,閃著炯炯的目光,兩道濃眉舒展開來,像黑蝴蝶似地飛動著。
周恩來抿著嘴唇想了一會兒,說:“尼克鬆要求來訪,我們才邀請,他們麵子上難看。那麽我們改成“獲悉”他要來訪,我們邀請,就避免了誰是主動的問題。”
黃華、章文晉興奮地點點頭,心裏由衷地佩服周恩來靈活、細致的思想。
“對會談要討論的問題,可以在‘謀求兩國正常化’後麵加上‘並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我們要討論台灣問題,美國要和我們討論印支問題,我們不拿兩個問題作交易,但還是可以談嘛。”
章文晉匯報說,基辛格同意尼克鬆明年春天訪華,但表示最好暫不確定具體來訪日期。
“可以改為‘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不說具體日期,以便雙方靈活安排。”
翌日一大早,黃華趕往中南海頤年堂,就公告的第二稿請毛澤東審閱。
毛澤東戴上老花鏡親自把公告稿看完,滿意地對坐在一旁的黃華、王海容和唐聞生說:
“公告一發表,會引起世界震動,尼克鬆可能等不到五月就要來,早點來也好嘛。”
黃華馬不停蹄地奔波於中南海和釣魚台之間。
9時40分,黃華把公告的英文稿放在了基辛格的麵前。
“完全同意!”基辛格把公告稿放在桌上,掏出鋼筆在上麵寫了些什麽,又把原稿交還給黃華,“感謝中方設身處地地考慮了美方的意見,你們的措辭同我們的要求異常接近。”
黃華發現,基辛格在“尼克鬆總統接受了這一邀請”中間加上了“愉快地”一詞。
公告的原文是: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鬆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於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到十一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鬆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鬆總統於一九七二年五月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鬆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12時,基辛格在葉劍英的陪同下來到南苑機場乘原機飛回巴基斯坦。
“訪問超過了原來的期望,圓滿地完成了秘密使命。”基辛格緊緊地握著葉劍英的手,“我是帶著希望而來帶著友誼而去的。”
3.出使聯合國的副團長
1971年10月25日晚,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黃華來到羅馬尼亞駐加拿大大使的官邸作客。三個月前,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駐加特命全權大使。加拿大是北美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古巴除外)。它南鄰美國,又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一。黃華心裏清楚,被任命為這樣一個國家的大使,他的肩上責任重大。剛到渥太華,黃華的日常工作就是會見絡繹不絕來訪的客人,他經常利用各種方式接觸渥太華外交界的官員和各國使節,擴大中國使館的聯係和影響。
晚餐後,黃華和羅馬尼亞大使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熱烈地談論著,他們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千裏之外的美國紐約聯合國大會正在發生的事情。
就在這天晚上,聯合國大會結束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辯論,將進行最後的表決。
忽然,羅馬尼亞大使16歲的女兒從二樓匆匆下來,大聲喊道:“通過啦!中國的席位得了三分之二還多的票數!”
羅馬尼亞大使立刻請中國大使和夫人何理良上樓看電視。隻見聯合國大會大廳一片沸騰,各國代表激動地站起來,對剛被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熱烈鼓掌,熱烈的歡呼聲和長時間的掌聲猶如大海洶湧澎湃的波濤,在金黃色的圓屋頂和黃色的地毯間強有力的回蕩。許多國家代表握手擁抱,相互祝賀,有的流下興奮的熱淚,有的高興地在會場上跳起舞來。台灣當局代表“外交部長”周書楷垂頭喪氣地用英語說了幾句話,宣布退出聯合國組織,隨即離開會場……
11月8日上午,黃華前往加拿大總理府辭行。按國內指示,他將結束在加拿大的使命,飛赴巴黎同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會合。黃華被任命為代表團副團長,並擔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特魯多總理對黃大使說:“你在我國任大使雖然隻有四個月,但你交友廣泛,受人歡迎。我們不因為你的辭行而遺憾,相反,卻感到光榮。因為聯合國是個很重要的崗位。”
在巴黎,黃華見到同期到達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團長喬冠華,代表符浩、熊向暉,副代表唐明照、安致遠、王海容、邢鬆鷁、張永寬,常駐聯合國副代表陳楚。代表團團員們情緒高昂,議論紛紛地描述離開北京前的情景:毛澤東風趣地說,人家用轎子來請你們去啦……你們要好好調查研究,弄清聯合國。周恩來和四千多群眾到機場歡送代表團。周恩來還要代表團注意樹立中國的外交風格,要采取阿慶嫂的方針,不卑不亢,在正式場合要用中文發言……
11日12時50分,中國代表團乘坐的飛機降落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機場上早就等待著歡迎的人群,有2758號決議23個提案國和其他友好國家的代表,有聯合國秘書處的官員和紐約市長的代表,有華僑、華人代表……四百多名各國記者聚集在專門架設的台架上,攝影機不斷響著、照著。
喬冠華團長在眾人的矚目下發表簡短的講話,“中國將在聯合國裏同一切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國家代表一道,為維護國際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的事業而共同努力”,“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美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友誼,我們願借此機會,向紐約市各界人民和美國人民表示良好的祝願”。喬冠華的講話立刻引起熱烈的鼓掌,當天各界輿論大多認為,中國代表團“態度積極”,“調子溫和”,中國人“和藹可親”。
中國代表團在15日上午10時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熱烈歡迎的氣氛頓時彌漫整個會場。喬冠華、黃華率領代表團人場在中國代表的位置上落座,許多代表擁上前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代表握手。
57個國家的代表向中國致歡迎詞,各國代表熱情洋溢的發言前後曆時6個小時。坦桑尼亞代表薩利姆理直氣壯地反駁了美國報刊對一些非洲國家代表10月25日在會場內外快樂歡笑和舞蹈的指責:
“這些都是非洲國家以恰當的方法自發地表示出他們的滿意心情,誰也無權限製;作為聯合國的一個主權國家,我們絕不會為我們的快活表示什麽歉意,因為這是一個早就該取得的勝利,這是聯合國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
喬冠華在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登上講壇,他以洪亮渾厚的聲音,用中文很慢地宣讀2600多字的發言。
會場出現少有的寧靜。
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恢複是第三世界的勝利,是美國和日本政策的失敗,說明革命是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
有1400萬人民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一定要解放台灣!
話音一落,全場一片沸騰,掌聲經久不息。
美、日代表沒有鼓掌。
蘇聯代表也未鼓掌。
一個星期後的11月23日,當中國常駐聯合國安理會代表黃華和副代表陳楚第一次出席安理會會議時,出現了同聯合國大會上一樣的極為熱烈的歡迎場麵。安理會成員國的代表們一個接一個地致歡迎詞,熱切期望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加發揮她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麵的作用。
§§第九章 周恩來與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