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百四十六章 意外發現

天剛一亮,廣闊的天空突然湧出了層層疊疊的烏雲,黑壓壓的蓋住了太陽的光芒!一陣狂風驟起,沉默了好幾天的塵土和落葉就被刮到天空,回旋飄蕩起來!

小草被風吹倒了,大樹被風吹倒了,就連房屋都有些搖搖欲墜,似乎連頂都要掀起來了!

沒有震耳欲聾響雷也沒有耀眼奪目的閃電,隻聽見遠處天邊一陣沙啦啦的響聲,天空就像被人捅了一個窟窿似的,密集的雨簾就這樣鋪滿了天地之間,世間頓時陷入了白蒙蒙的顏色之中……

李婉兒芊芊細手托著腦袋輕輕搖晃著,看著窗外瓢潑的大雨想著自己的心事,一陣喜一陣羞,表情豐富多彩。

唐宋坐在書桌旁看著手中的書!

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唐宋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沏一盞清茶,捧一冊書卷,坐在午後陽光照耀的樹蔭下怡然自得!

飲一口清茶,沁入心脾,閱一行書卷,回味悠長!

看看書,再看看窗前沉思的女子,唐宋覺得這就是生活!

“唐宋,我們去上街吧?”李婉兒突然說。

“雨天漫步嗎?”唐宋放下手中的書卷笑道,“也罷,為了感謝你千裏迢迢的陪同,今天我們就上街!”

李婉兒歡呼雀躍,儼然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兩人也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帶著一把油紙傘就出了門。

李婉兒提出這個提議也不是沒有理由的,等到唐宋出門看看天空時也就明白了:雨已經小了很多,原本鋪天蓋地的雨簾已經不知不覺中收起,還天地間一片清明的景象。

烏雲仿佛被大雨洗滌幹淨似的,已經成了白色,偶爾剩下幾朵,也已經成了淺灰色。

雨,下起來如同一根根細細長長的銀絲!

南京府的街上,夏日的塵土和洪水泛濫時留下的泥痕已經被雨水衝刷的幹幹淨淨,紅的瓦、白的牆、青的路,顏色是如此的幹淨純粹。

男人們女人們打開門窗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腦海中已經開始想著接下來要幹的活兒了!

東邊田裏的晚稻該蒔了,禾苗已經半尺多高了!男人想。

米缸裏米不多了,趕緊紡好那匹布換掉米,哎,今年的米……太貴了!女人愁眉苦臉的想。

不管男人女人的愁眉苦臉,孩子們依舊無憂無慮的跑著,光著白白的小腳丫,劈裏啪啦的從濕漉漉的青石板路上一陣風似的跑過,水窪裏的雨水頓時白花花的濺起,大街上就撒下了一串銀鈴般清脆的嬉笑聲。

唐宋撐著油紙傘走在歡笑聲中的大街上,李婉兒毫不在乎男女授受不親的教誨,緊緊的挽住了唐宋的胳膊,美其名曰:避雨需要!

兩人就這麽默契而漫無目的的走著,享受著難得的悠閑,什麽賑災、什麽官場,這一刻統統拋在了腦後。

“啪啪啪!”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唐宋身後響起,讓人能想到腳步聲的主人跑得多麽的著急!

唐宋正準備扭頭看看後麵,隻感覺“呼!”一陣急風在耳旁刮過,眼前就出現了四五個快速向前跑去的人,每個人衣著雖然不盡相同,但身上卻有一個相同之處: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個大米袋!

雖然天還下著細雨,但沒有人有心思打傘,隻一眨眼的工夫,幾人隻留給唐宋一個急匆匆的背影。

人跑得雖然快,不過這些人和唐宋交錯而過的時刻,說話聲還是傳到了唐宋的耳朵裏。

“快,快去米家糧店,今天他們賣白米!”

“今天,無論多少錢,傾家蕩產我都要買白米,這些天吃拿著摻著沙石的米快把我牙給硌沒了!”

“你們兩個別說了,快跑吧,要不一會兒就沒有了!”

……

唐宋看了一眼同樣是疑惑不解的李婉兒,這才道,“買個米都要搶?”

李婉兒疑惑道,“我記得聽說過,平常時候米就是三十文一鬥,現在非常時期,最多了六十文一鬥,怎麽還至於傾家蕩產呢?”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唐宋和李婉兒決定跟著買米的人背後,去看看熱鬧。

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唐宋二人發現從街道四麵八方的位置,湧現出了越來越多身背米袋的男人,漸漸地,米袋大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差點沒有擠滿整條大街。

等趕到米家糧店時,唐宋和李婉兒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

臨街的米家糧店大門開著,店裏堆滿了大大的米袋,十幾個店夥計手腳並用的應付著手裏的事情,有的搬米、有的稱重、有的收錢,雖然大雨過後的空氣比較涼爽,但十幾個夥計還是手忙腳亂,腳不沾地,雖然頭上的汗水已經開始流淌了,但沒有一個人顧得上擦拭!

量米的櫃台外,擠滿了一手舉著米袋、一手舉著銀子,爭先恐後的百姓!

“米,我要買五鬥米!”

“給我給我五鬥,噢,十鬥米!”

“我的,那是我的錢!米袋是我的!”

鬧哄哄的人群裏,強壯一點的還好,雙手如同遊泳劃水一般使勁向兩邊一劃拉,人群就像波浪一樣飄蕩開了,人自然也就前進了一些距離,接下來就是周而複始的劃拉動作。

瘦小一點的人可就慘了,正努力的遞著手中的銀錢,眼看著白米就要嘩嘩來了,就感覺身體一輕,整個人就橫著飛了起來,乘風破浪一般啪嘰一聲摔倒在地。

“我的,我的米袋……哎呦,我的腳,別TNN的擠了!”

瘦小者痛心疾首的呼喊根本一點作用都沒有,一個人倒下,後麵就會有四五個手舉米袋和銀子的人撲上來,無窮無盡!

沒買到的繼續奮力的向前衝著,買到米的人,用力的摟住手中的米袋,生怕別人搶走似的,心滿意足的離開了,惹得旁人一陣豔羨的目光。

從櫃台前麵的地方開始,人群已經排到了店麵外麵的街道。

在門口,人群以糧店門口為中心點圍成了一個大大的扇形,以至於把周圍的店鋪給堵的沒法開門了,老板們一邊羨慕糧店的買賣興隆,一邊咬牙切齒的咒罵糧店老板。

於是乎,擁擠的人群、急急忙忙的叫喊聲、唱秤聲、咒罵聲讓整個街道都熱鬧起來。

唐宋細心的留意了一下米的質量,倒也是顆粒飽滿、幹淨白皙,裏麵沒有亂七八糟的石子沙礫什麽的,看來也是上等米。

看來為了應付這次洪水帶來的災害,為了生活下去,百姓們也是舍下了血本,這等質量的大米,沒有六十文,絕對買不到一鬥的!

可是當唐宋擠到稱量的櫃台不經意望一眼的時候,唐宋的眼睛就瞪大了,憤怒的氣息布滿了整個眼眶。

稱量的櫃台旁,一個賬房模樣的人一邊唱著重量,一邊細細的鑒定著手中的簪子,“下一個,金簪子成色足,但年代久了,磨損大了,給你算兩貫五百文吧!至於米,我們東家吃點虧,給你三貫的米吧!”

裝米的夥計也不看金簪子主人為難的神情,拿著升筒衝著米袋子裏“哢哢”兩下,大米就嘩啦啦的進了金簪子主人的米袋子,“下一個!”

一個價值五貫的金簪子就這樣到了店家的手中!

賬房先生收到的不但有銀子、銀票,更有這些金銀首飾,比如簪子、鐲子、耳釘什麽的,五顏六色煞是好看。

更誇張的是,這些錢財不是用箱子細細裝好,而是把桌上的銀子首飾一劃拉,全部劃拉到了一個大大的布袋裏麵,一時間,五顏六色、金光閃閃的銀子首飾顏色一下子就黯淡下來,隻有大布袋外麵一個碩大的米字還眉開眼笑的看著擁擠的人群!

如果這些隻是讓唐宋感歎和驚奇的話,那麽櫃台旁一個小小的牌子上的幾行字讓唐宋徹底暴怒了!

隻見上麵寫著:今日大米特價,每鬥一貫五!

每鬥米一貫五,就是每鬥米一千五百文!

平日裏米價三十文每鬥,換句話說,這個米家糧店的大米,價錢是平時米家的五十倍!

現在唐宋明白為什麽估價三貫金簪子隻換了兩鬥米,也明白為什麽買米的漢子會為了買米不惜傾家蕩產!

為了生存下去,一鬥貴五十倍的大米,能不讓一個普通人家傾家蕩產嗎?

唐宋看著那鮮紅的小字,仿佛看見它們張開了血盆大口,等著許許多多揮舞著銀子的百姓送上門去,好飽餐一頓!

眼前人群依舊喧鬧,大米依舊潔白,可是在唐宋的眼中,大米已經不是撫慰人們饑腸轆轆的東西,而是一個個的吸血鬼,填飽了人的肚子,吸走的的卻是人的生命!

唐宋從人群中擠出來,鐵青著臉,一言不發拉著李婉兒的手就往客棧走去!

李婉兒雖然心中有話要說,但也知道此刻的唐宋已經到了暴走的邊緣,自己實在不適合再火上澆油了,所以就任由唐宋拉著,溫順的往客棧行去。

唐宋二人背影從街角消失才片刻工夫,幾個氣勢洶洶的衙役護著一個氣急敗壞的中年人來到了米家糧店,徑直進了糧店後院。

做買賣的商人和官府的齷齪之事很多,所以百姓們看到衙役出現在糧店也沒有多想,隻是一心一意的要買米。

可是,中年人進去沒有多久,一個夥計就從後院跑了出來,“大米賣完了,請改天再來,小店要打烊了!”

“啊?打烊?”

人群發出一陣驚呼,眼看著店裏還一大袋一大袋的大米,怎麽會沒有了呢?

“不行,還有這麽多大米,幹嗎不賣啊!”

“就是,我們有錢!賣米!”

“賣米!賣米…賣米!”

無論百姓是如何的不滿,但糧店還是很堅決的把店打烊了,隻留下垂頭喪氣、失望透頂的百姓如潮水退去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烽火英雄
2南明風雨
3靖康誌
4列強代理人
5天下第一青樓
6重生之金三角風雲
7興明
8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9狗頭軍師
10贗品太監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民國江山

    作者:醉非酒罪  

    架空曆史 【已完結】

    民國初年,兵禍不斷,硝煙蔽日,江山血染。前朝帝王將相的後裔紛紛脫穎而出,群雄逐鹿、攬轡中原、爭霸民國,蒙塵的傳奇慢慢揭開。一位沒有被載入史書的風雲人物;一段被民國政府刻意隱瞞的曆史……遙想前朝歲...

  • 天下之逐鹿中原

    作者:子非魚83  

    架空曆史 【已完結】

    十載磨礪,劍鋒所指,血流汪洋。逐鹿天下,縱橫捭闔,所向披靡。這是一個虛擬的時代空間,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亂世爭霸的遊戲,一個孤兒從一無所有開始,走上了他逐鹿天下的旅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的...

  • 憤怒的子彈

    作者:流浪的軍刀  

    架空曆史 【已完結】

    夕陽西下,一個禿頭齙牙三角眼的老男人,端著一碗被落日曬得溫熱的啤酒,就著幾顆幹癟的花生濫飲。俗話說,酒壯慫人膽。那老男人喝得多了,也就就著酒意口沫四濺的吹開了牛皮。本書以一種另類的思維模式,深刻...

  • 抗日之痞子將軍

    作者:荒原獨狼  

    架空曆史 【已完結】

    他是鎮上有名的痞子,娶媳婦強取豪奪,名聲糟透,卻在婚禮當天被強拉去當壯丁,被迫成了一名軍人,從此走上了不一樣的征程。從地痞流氓到抗日將軍,他步步蛻變,鬼子說他太陰險,國軍說他太叛逆,百姓說這人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