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十三、“大畜牧業”的構想

  有人說,盛彤笙一生隻辦了一個學校,譯了兩本書。這話誠然有惋惜的成分在內,但也有失偏頗,因為忽視了他作為一個科學大家深邃的思想以及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從盛彤笙的許多講話、提案和文章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他那渴望國家富強、心係百姓疾苦的寬闊胸懷,更見到他那撥開眼前的重重迷霧,以非凡的目光和遠見卓識,洞察和預見未來,看清曆史走向,指明前進目標的大才華和大智慧,這何嚐不是於國於民的巨大貢獻呢!

  發展我國的畜牧業,始終是盛彤笙矢誌不渝的追求。他以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以對世界畜牧業發展的透徹了解,在堅守中充滿靈動,經過20多年的不斷思索,形成了“大畜牧業”構想的神來之筆。

  1981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分組學術會上,盛彤笙首次明確提出:“應當樹立‘大畜牧業’的思想。”同月,這一發言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發言精彩紛呈,觀點新穎,料事如神,30年過後讀將起來,仍倍覺親切,深深感慨以後形勢的發展就是按照這條思路循序漸進的。

  所謂“大畜牧業”的理念,盛彤笙解讀說:“即常說的世界上隻要有植物生長的地方,無不能養牲畜,發展畜牧業。換而言之,畜牧業應當無所不在之意也。”

  從這一理念出發,他不讚成把一個國家劃分為什麽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他說,不能將畜牧業僅僅限於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這些牧區,這會對農耕區畜牧業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畜牧業是無處不相宜的,例如森林,隻要不是苗圃和幼林,隻要地上同時還長有適口的青草,就能放牧牲畜,其中疏林地帶作為牧場的價值,甚至比好的草原還高。而放牧的牲畜反過來又可以為森林施肥,促進樹木的生長,做到林牧兩利。至於作物區,除輪作和套種的飼料以及牧草和綠肥作物可以喂養牲畜之外,農產品加工之後的糠、殼、麩、渣、糟、漿、餅、粕,無一不可作為牲畜的飼料。至於草原和草山之可以放牧牲畜,水域之可以飼養水產,更是普通的常識。甚至城市周圍,也可以利用殘羹剩飯以及屠宰下腳料和食品工業的廢料來發展養豬、養雞和奶牛等各業,以就近供給城市所需的肉蛋奶。尤其是作物區更是一個最大的畜牧業基地,目前我國95%以上的肉和100豫的蛋都是靠這裏供應的。南方山區畜牧業的發展,也應當引起重視,利用那裏的山坡地、草地,增加肉蛋奶的產量。所以,我們除應樹立“大農業”和“大糧食”的觀點之外,還應當樹立“大畜牧業”的思想。也隻有在全國所有的地方都把畜牧業重視起來,發展起來,“大農業”和“大糧食”的目標才能達到。

  在當時“以糧為綱”占統治地位的形勢下,“大畜牧業”理念的提出,實在需要非凡的理論勇氣,否則,又將被視作異端加以剿滅。

  如何才能稱之為“大畜牧業”,有沒有量化指標呢?盛彤笙在發言中提到這樣一個概念:“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在歐美一些農牧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的總產值大都是接近或超過農業總產值。同時他認為,“到2000年或2010年,我們至少要達到發達國家1980年的水平,才能勉強算得上現代化了”。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對如何認識“農業現代化”,就有了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和參照的坐標。

  盛彤笙也了解到有這樣一些議論,說什麽要保持我國人民吃素菜飯的優良膳食傳統,不要走外國人的彎路,要提防我國人民過於肥胖起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等等。他認為,持有這樣觀點的同誌,至少是離開中國的實際遠了。目前我國人民平均全年不過24斤肉,絕大多數地方的農民由於種種原因,食肉量還遠遠低於這個水平。假如按照目前我國畜牧業的常規速度發展下去,到2000年,也就是20年後,全國每人每天才不過能吃到一兩四錢帶骨肉,每三天才能吃到兩個雞蛋。那麽,我們首先應當為廣大人民擔心的,絕不是什麽肥胖症和心血管病的問題,而是蛋白質和其他營養仍然不足的問題。

  盛彤笙還引用《人民日報》報道的一則消息說:“1980年我國城市人均肉食消費量,四川省為57.1斤,居全國第一;北京市為56.9斤,居全國第二,即使以城市的這種最高標準,人均每天隻有一兩六錢帶骨肉。那些鼓吹‘要維持我國優良的膳食傳統’論調的人,我敢肯定,他們一定居住在大城市,享受著肉乳的美味,和杜甫《蠶婦》詩中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樣,‘主張蔬食者,不是素餐人’。”

  離盛彤笙提出這一構想已經30年過去了,現在我國的確有部分人群中出現上述問題,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但這不是畜牧業發展之憂,而是營養方式與飲食習慣之憂。2010年在討論如何應對我國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時,溫家寶總理認為隻要有糧有肉,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2011年上半年,豬肉價格上漲過快,帶動物價整體上揚,國務院還召開專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如何扶持生豬生產,控製豬肉價格上漲的問題。中央電視台財經評論員在預期下半年物價走勢時,詼諧地說:“下半年能不能抑製通貨膨脹,還得看豬的‘臉色’”。看來肉類還不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而是事關國計民生所需、事關國家穩定大局。

  盛彤笙為了說明畜牧業是無處不相宜的,他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全國不同地區挑選一些社隊,有意識地增加飼料作物的種植麵積,多飼養一些牲畜,逐漸增加人們的動物性食品攝入量,同時以牲畜產品來替代糧食的上交任務,看哪一種經營方式更有效益,更為優越,並願意自己去身體力行。他的這一建議,對於製定我國農業發展方針、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可惜當時我國還剛剛走出“文革”的陰影,仍沒有擺脫“唯上,唯書、不唯實”的僵化思維,這一願望和設想自然難以付諸實施。

  “大畜牧業”的關鍵,是飼料問題。盛彤笙先後撰寫了《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在畜牧業發展中解決飼料問題的途徑》、《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豫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標誌》等文章,就節約和開拓飼料來源提出了許多有效的途徑和可行的措施。他以對全國情況的透徹了解,在文章中算了這樣一筆賬:

  “首先可以把每年直接用作燃料燒掉的2億來噸秸稈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經過處理提高其營養價值,先作為牲畜的飼料,再用牲畜的糞便製造沼氣,然後用沼氣渣來肥田,其肥效比廄肥還好。其次,可以推廣輪作和套種各種牧草和綠肥作物,同樣先用它們作為飼料,再用牲畜的糞肥田。此外,我國現在每年還將100多億斤的各種油餅直接作為肥料埋進地裏,各種油餅蛋白質在30豫耀40豫之間,這無異於直接將30億斤耀40億斤蛋白質埋進地裏。在我國的蛋白質並不富裕的時候,這實在是一種不能容忍的浪費。僅僅上述三項結合起來,就已經是粗飼料、青綠飼料和精飼料三者兼備,可以喂養的食草牲畜的數量是很多很多的。既不需要多少投資,更不用引進技術和設備,就可以收到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效果。到圓園世紀末,將我國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4豫提高到40豫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幾篇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農業期刊上發表,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這些理論觀點也逐漸獲得中央高層的認可,1982年10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把發展畜牧業提高到更高的地位》的社論,指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皮毛及其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很多畜禽產品又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質,因此,畜牧業的發展狀況對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都有重大影響。目前,從全國來說,畜牧業還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把發展畜牧業提到更高的地位上來。”

  “我們的農業發展戰略要有一個轉變,大力發展畜牧業是同農業發展戰略有關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年產六千多億斤糧食,要翻一番,困難較多,如果爭取增產相當於同樣多糧食的肉蛋奶和其他食品,就比較好辦一些。要把發展奶牛奶羊當重點來抓。牧區、半農半牧區都有發展奶畜的要求和條件,有的地方要改良草場和人工種草,有的地方有現成的草場資源和各類飼料資源可資利用。要組織和輔導社隊、專業戶和廣大農戶,大力發展鮮奶和奶製品生產。人們消費的肉蛋奶多了,就會減少糧食的消費,並有利於增強人民的體質。畜牧業的發展還將為農田提供大量有機肥料,促進糧食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由此可見,抓畜牧業也就是抓糧食,我們應當用抓農業的勁頭狠抓畜牧業。”

  至此,盛彤笙的“大畜牧業”思想得到全盤肯定。同時,關於“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的觀點也得到國家層麵的認可。社論指出:

  “我國畜牧業年總產值隻占農業年總產值的14豫左右,比重過低,我們要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全國畜牧業生產逐步接近和達到種植業的規模,盡快趕上經濟較發達國家的農牧業發展水平。”

  社論中雖然沒有直接提“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樣一句話,但其中的“接近和達到”自然是占“50%以上”之意,“趕上發達國家農牧業發展水平”,更是對“農業現代化”的表述。《人民日報》這篇社論,甚至可以說是盛彤笙在中科院學部大會上發言的翻版。他看後非常欣喜,在寫給任繼周的信中說:“這些話正是我倆極力呼籲和建議的,現在總算在文字上得到中央的認可。”

  盛彤笙當年提出的通過養畜,秸稈過腹還田,沼氣照明做飯,糧食豐收增產,農牧相互促進的設想,在今天許多地方已變成了現實。其中不但體現了當今社會提倡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而且成為一種較為理想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甘肅省的平涼、張掖、臨夏、甘南等地,以畜牧業為代表的產業帶動培育其他產業的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就是對盛彤笙理論觀點最好的詮釋。2011年6月,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省紀委書記蔣文蘭,副省長澤巴足及中外頂級專家參加的“甘肅天然優質畜產品及生產體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他們所研討的畜牧業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正是30 年前盛彤笙“大畜牧業”思想的深化和在甘肅實踐的創新。

  盛彤笙猶如高超的棋手,往往能走一步看十步,見微知著,洞察未來。他的這些前瞻性的理論觀點,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這一戰略構想意義深遠。近30年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畜牧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畜產品總量大幅增加,畜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步伐加快。據農業部消息,2009年我國畜牧養殖業全年肉類總產量7500萬噸,人均年肉占有量115斤;禽蛋產量2660萬噸,人均日占有蛋0.87枚;奶類產量3650萬噸,人均日占有奶0.15斤。我國的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34%,發展快的地區,畜牧業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初步達到了盛彤笙當年所期望的目標。畜牧業在保障城鄉食品價格穩定、促進農民增收方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地方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畜產品的增加,對強健一個民族,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驕人的成就,足以告慰盛彤笙的在天之靈。

  當然,也應看到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我國整個畜牧業的發展基礎還很薄弱,不少人口仍處於貧困狀態。前不久,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談到加強農村義務製教育,曾直言不諱地說:“而農村呢,有的地方依然吃不飽。我們解放了這麽多年,農村的農民這麽貧苦。農村的學校,一個人一杯牛奶、一個雞蛋都吃不到,青海省僅是800人的試點能吃到,青海全省有3萬中小學生,800人跟3萬人怎麽能比啊?”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國家高層領導那一顆惦記的仍然是肉蛋奶、仍然是百姓營養的拳拳之心。看來,要實現盛彤笙當年的願望,還要作長期的、艱苦的努力。

  盛彤笙作為一位科學大家,他的偉大之處,不是在於提出一種或幾種實用技術和具體措施,而在於給人們指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一個奮鬥的目標、一個科學的構想。這使我們不僅想起另一位科學巨人錢學森。2010年,其子錢永剛到甘肅農業大學參加“錢學森沙產業班”的一項活動時,說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兒子有一次對錢學森說:“爺爺,你真偉大!你既是中國的航天之父,又是“兩彈一星”元勳,我們單位在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還組織開展向你學習呢!”

  錢學森笑著對孫子說:“爺爺以前搞的原子彈、氫彈,那都是別人發明的,是成熟的東西加以利用,爺爺隻不過照著人家的做罷了,哪算什麽偉大?爺爺現在提出的沙產業、草產業,在大西北的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到21世紀,廣袤的沙漠、戈壁、草原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源泉,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造福國家,造福人類,那才叫偉大呢!”

  說到這裏,讓我們簡單地來了解一下錢學森的沙產業、草產業是怎樣一回事。

  1984年,錢學森曾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上,預見性地提出人類將迎來第六次產業革命,出現農業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體係。

  這一構想源於圓園世紀60年代在酒泉衛星基地考察時的靈感。錢學森認為:凡是有陽光普照,又有能生長可直接進行光合作用的空間區域,都可以作為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空間。按生產地域空間和生產活動空間的差異可區分為: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五種類型。於是,沙產業一詞應運而生。

  錢學森所倡導的知識密集的沙產業理論,改變了幹旱荒漠地區曆來普遍采用擴大耕地、增加用水的開發農業產業的方略,將提高這裏的光合作用轉化效率作為開發方向。

  錢學森還在我國首倡草產業概念。他曾經給內蒙古自治區13億畝草原算了一筆賬:從1947年到1983年這37年中,畜牧業累計產值100多億元,折合每畝草原年產值才0.2元多,比每畝農田的年產值小得多,這不能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改變嗎?該區農田大約才7000萬畝,而草原麵積卻是農田麵積的18倍還多,所以草業的產值完全可以大大超出農業的產值,草業興旺發達起來,它對國家的貢獻不會小於農業!它將大大增加肉食的供應,改變我國人民的食品構成。

  一個搞肉奶蛋的畜牧獸醫科學家,一個搞導彈、原子彈的核物理學家,他們都是以一句簡潔的語言,表達一種深邃的思想,提出一個深遠的戰略構想,雖然在技術層麵和具體作法上會不斷發生變化,但它的前進方向是不可改變的。“我要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兩位科學巨匠,就這樣心係“三農”,誌安天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