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甘肅,有一個在全國執學界牛耳並享譽國際的研究領域,這就是草業科學。這一領域扛大旗的主帥,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而他的成長和成就,又與盛彤笙息息相關。盛彤笙一生成就了無數英才,任繼周就是其中最為成功者之一。
任繼周,1924年生,山東平原縣人。1948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係,同年應盛彤笙召喚進入國立獸醫學院,曆任助教、講師;1958年赴越南河內講學一年;1959年後,曆任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係主任、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創辦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任所長。1995年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草原學會名譽理事長。
大凡大師或大家,其境界和思路終究異於常人,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胸懷更寬廣,思路更開闊,考慮問題具有戰略的、超前的眼光,所以幹起事情來,又是大氣勢、大手筆。從創辦國立獸醫學院伊始,盛彤笙就從社會發展宏觀方向上考慮辦學,他的學術思想就是以獸醫為切入點,搞好畜牧、草原,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1948年,中國大地戰亂紛紛,他卻幹了兩件具有深遠影響的事:
第一件事是在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的支持下,召開了西北五省政府主席參加的西北家畜及飼料改進會議,成立了相應的協會,由張治中親任名譽會長,甘肅省主席郭寄嶠任會長,其他各省主席任副會長,以期動員社會和學術兩方麵的力量推動整個大西北畜牧業的發展。在他的主持下,國立獸醫學院拿出了大西北畜牧業發展的五年規劃,奠定了科學開發大西北的基礎。
另一件事是為成立畜牧係和未來草原學科儲備人才,盛彤笙請我國著名草原學家、中央大學的王棟教授推薦一名畜牧獸醫係的畢業生,再跟他進修兩年牧草學。在王棟的推薦下,加上任教時的印象,他選定了任繼周,從而在中國造就了第一位現代草業科學的大師。
在盛彤笙身上有這樣一種人格魅力,他關心你的學業、事業、前途、家庭、生活,細致周到,直達心靈,不圖報答,不求感恩,但卻使你無法釋懷,難以平靜。對此,任繼周院士多次回憶了恩師對他的培養:
“1948年,我從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係畢業,當時東北也在招聘大學生,其條件也很吸引人,我當時應聘並將行李都捎到哈爾濱,而同時盛先生也寫信邀請我到蘭州來任教,我就聽從了當年老師的召喚,來到國立獸醫學院。到校後,他又到宿舍來看望,關切地問我吃得怎樣,習慣不習慣,並問我願不願意去進修牧草學,我連忙說願意。他這麽一個大學者,院長的工作那麽繁重,還要抽出時間來關心一個青年人的生活和學業,的確令人非常感動,這種情況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隨後,盛彤笙致函中央大學農學院:
“本院為教學上之需要計,擬派助教任繼周君於48年8月份起,前來貴院隨同王棟先生研究牧草學一年,該員進修期間薪津當由本院照常支給,擬請貴院就近給予寄宿方便並賜指導。”
王棟教授是將現代草原科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創立了中國草原學科體係,任繼周就是他培育的第一代草原科學人才。
盛彤笙同時還委托中央大學的同事羅清生教授,為任繼周進修期間的吃住問題、實習場地、圖書資料等方麵作了周到細致的安排。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任繼周,他特致信恩師:
“生在中大進修事,已蒙獸醫學院方麵正式允準,欣幸殊深,中大方麵,羅師(指羅清生)及棟師(指王棟)均麵允幫助,住處、進修工具及圖書已算確無問題。於此,生願鄭重申明,於明年進修期滿後,保證赴蘭,絕對秉承吾師指示,於進修期間不兼作研究生或兼營任何副業,專心研讀牧草及有關科學,以期確有進益,以報吾師厚望於萬一。
昨承棟師召見,雲進修事可俟本學期結束後開始,八月或最相宜。進修計劃,大概除作田間栽培及實驗室之工作外,並在棟師指導下讀有關書籍,並加摘錄及保存。可在牧草研究室內為生加設一書桌,於下學期開學後,再斟酌旁聽他院係課,如植物分類、分析化學等,以後進行情形,當隨時詳呈核示。”
任繼周說到做到,後來東北招聘團到中央大學以優惠的條件招人,許多同學都應聘東北並鼓動他時,他不負師恩,不為所動,在進修期滿後,按期來到大西北的蘭州。臨行前,王棟教授給他寫了一副意味深長的對聯,勉勵他立誌高遠,不畏艱苦,為人民建功立業。對聯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與牛羊同居、與鹿豕同遊。”
1950年2月,任繼周攜中央大學英語係畢業後在聯合國救濟總署當翻譯的妻子李慧敏一同來到了蘭州。到校後,盛彤笙更是關心備至,其細致入微,令人感動。他回憶說:
“當時蘭州的條件很差,吃水要到黃河裏去拉,冬天很冷。我到達之前,盛先生就安排好宿舍,並幾次到宿舍檢查,看窗戶紙糊好了沒有,水缸的水打滿了沒有,取暖的煤、火爐和引火的柴備齊了沒有。安頓好後,又請我們全家在小西湖一家飯館吃飯。當時我是個剛剛大學畢業、進修兩年的青年人,何況又是他的學生,算個什麽人才?居然這樣以禮相待,這是難以想象的。”
任繼周到校後,盛彤笙將他聘為講師,並安排了一個16平方米的牧草研究室。5月到蘭州,6月就讓他參加全國性的草原考察,並將他安排在甘肅組。考察需要照相機,盛彤笙拿來從德國帶回的蔡司相機,親自教他操作。通過一年多的考察,任繼周的足跡遍及甘肅和西北數省區,摸清了家底,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經受了鍛煉,同時也真正領悟了盛彤笙將西北作為畜牧獸醫事業基地的道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從盛先生的身上,我得到了啟發,人的工作地點應該怎麽選擇?關鍵是要根據工作的需要來選擇。盛先生在甘肅受了那麽多的委屈,但他的成就在那代人中是最高的,因為他的工作有園地,有土壤。我到西北工作60年了,我從不後悔來到西北。我初到蘭州時,實驗條件極差,牧草研究所也是有名無實。後來我考察甘肅的草原,發現草原類型非常複雜豐富,是個天然的大實驗室。我考察了一年,回來後非常高興,有用武之地。我曾經麵對美國、北京等地的邀請,但都沒有去。後來草原生態研究所批下來了,起初條件很差,牌子在電線杆上掛著,但大家幹得很起勁。我成了院士後,全國到處在搶,我還是沒有去。”
1951年夏,盛彤笙又邀請中央大學的王棟教授來蘭州講學和考察,並以西北畜牧部的名義,組織草原調查團,請王棟帶隊,將任繼周配為助手,率領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師生猿園餘人,在山丹大馬營和肅南皇城灘進行草原調查,找出畜牧業生產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在王棟教授指導下,任繼周撰寫出《皇城灘、大馬營草原調查報告》,回來後,盛彤笙認真地進行了修改,並為它作序。1954年,由任繼周執筆、王棟審校、盛彤笙作序的中國第一部草原調查專著———《皇城灘、大馬營草原調查報告》正式出版。兩次考察和調查,特別是名師大家的指點,使任繼周對甘肅草原的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為今後提出草原類型學術理論奠定了基礎。
任繼周多次談到盛彤笙和王棟這兩位令他終生難忘的恩師。對他們特別是盛彤笙的知遇之恩,沒齒難忘。他多次極為深情地稱“盛先生如此關心我的成長,是我今生遇到的第一人”。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盛彤笙和任繼周二人的師生之誼至誠至深。一個關愛有加,一個敬師至殷。盛彤笙調任西北畜牧部工作,經常把任繼周叫到西安,了解他的工作進展情況,看有什麽困難和問題,請他到家中吃飯,臨行還囑托幾句。即使在戴上“右派”帽子、處境艱難的情況下,還經常將國外草業科技方麵的材料寄給任繼周閱讀參考。寄材料時,他總是卷成小紙卷,把自己的地址用極小的字寫在不顯眼的地方,以避免因他的“右派”身份帶來麻煩。1957年盛彤笙在科學院被打為“右派”,拉到學校來批鬥,任繼周和許綬泰都沒說話。以後盛彤笙多次談及此事,還感謝他們“當年手下留情”。盛彤笙、任繼周二人同為全國政協委員,聯袂出席了第五、六屆全國政協會議,更是相互探望,開懷暢談。1980年,任繼周在蘭州創建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一時地址無著,轉請恩師援手,盛彤笙親自寫信給時任蘭州市副市長的任震英,請求“賜予協助,設法於適當地點,撥給土地15至20畝作為所址”。這位建築大師在接信後不久,劃撥無需拆遷農戶的蔬菜地12畝,所址很快得到了解決。
任繼周更多的是感受了恩師十分嚴格的要求。他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初,我跟隨王棟老師去河西走廊作草原調查,寫了《皇城灘、大馬營草原調查報告》,請他作序。一天,盛先生把我找來,說序寫好了,同時指點著幾處錯誤,用很重的語氣說:‘這是著書立說啊!’此情此景,曆曆在目。至今我寫東西,不敢草率從事。進入老年,錯誤多發,尤其小心,一定要請人校閱,才敢交稿”。
1985年盛彤笙重病在身,當任繼周前來探視時,仍惦記著他早日取得院士資格,關切地問他現在怎麽還不是院士?當任繼周把自己的情況向他說了,他才放心了,並將聽到的、認為不足之處指出來,請他注意彌補。盛彤笙就是這樣將他對你的關心、關懷直達心靈深處,使你難以釋懷。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懷著兩位恩師的重托和發展畜牧業的使命感,任繼周在草原科學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他仿佛是為草業科學而生,幾十年來,一頭紮在草原、牧區搞研究,艱苦備嚐,樂此不倦。1954年,他在草原類型較為典型的天祝馬營溝建起了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這裏海拔3000多米,全年無霜期隻有一個多月,六月天還結冰,開始兩年住帳篷,打地鋪,以後才修了幾間簡易的房屋。就在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條件下,任繼周卻堅持科研、教學工作20多年。剛建站的四五年中,他教學科研兩不誤,每周三天在學校上課,四天跑天祝草原站,進行高山草原定位研究。1964年,在他的倡導下,甘肅農業大學畜牧係創辦了草原專業,以後又獨立發展成為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係。即使在“文革”那樣混亂的情況下,他沒有像其他一些人去打派仗,搞批鬥,而是一如既往搞自己的研究。在這裏,他創立了草原的氣候-土地-植被綜合順序分類法,現已成為我國公認的兩大草原分類體係之一;在我國率先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論體係和技術措施,現已普遍應用於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區;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草原劃破機———燕尾機;研究提出了評定草原生產能力的新指標———畜產品單位,被國際權威機構用來評價世界不同地區草原生產力;研究提出了草原季節畜牧業理論,已為我國牧區廣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水平。
他的工作和成果引起了高層關注,1978年,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同誌得知後,利用星期天,專程到天祝草原站上去看望他。這位畢業於北平農學院農學專業的省委書記對他的試驗饒有興趣,詳細地聽取了他的匯報,讚揚他對創建我國草原學作出的貢獻。他說:草原畜牧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一件大事,非常重要,你們要把草原的科學技術研究很好地和農牧民的需求結合起來。當看到他的工作條件如此簡陋、環境如此艱苦,至今還是個沒編製、沒經費的“黑站”時,當即拍板給站上解決了10個人員編製和10萬元經費。
“文革”一結束,任繼周又多方奔走呼籲,爭取農業部和甘肅省的支持,於1981年促成了部省合辦的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的成立,組建起一支專業學術團隊,在全國開展係統的草原科學研究。他還創辦了草原學科領域的三種刊物,創建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4門草原專業課程,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科成為該領域的全國唯一國家級重點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任繼周又帶上學術團隊在我國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及內海灘塗開展了草地農業生態係統的研究,並逐步形成了草地農業生態學的理論體係,成為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奠基人和引領中國現代草業科學發展的一麵旗幟。特別是1983年起,在貴州省威寧縣開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貴州草地農業係統項目,在他的學生蔣文蘭研究員的具體組織下,經15年的研究、示範、推廣,形成了雲貴高原改良草地、發展放牧型畜牧業的“灼圃模式”,為南方人工草地畜牧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新西蘭梅西大學還設立了以任繼周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1995年,任繼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我國草業科學界在2009年以前唯一的院士。
“世上豈無千裏馬,人間誰為九方皋。”正因為有了盛彤笙這樣的伯樂、九方皋,才培養造就了任繼周這樣的英才。因為他有識才之智和育才之能,知道如何開發一個人的價值和潛能,這就是大師的氣度和胸懷異於常人之處,也是大師的成就和貢獻。任繼周在盛彤笙的身邊耳濡目染,亦深諳人才培養之道。所以在成就一番煌煌大業之時,又帶出了一批犖犖大才。他們中有:與任繼周共同創立了任———胡氏草原類型檢索圖的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草原學家胡自治,在雲貴高原闖出了草地畜牧業優化生產模式的中共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蔣文蘭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南致標,草原學家、原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所長張自和,蘭州大學萃英特聘教授龍瑞軍等,有了這樣的團隊,他開創的草業科學事業,才能薪盡火傳、不絕如縷地延續下去。
§§第十章 落難之後
一切榮辱均屬身外事,隻有努力工作,才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對得起知識分子的良心。
———盛彤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