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在搭建西北畜牧部的工作班底時,考慮到畜種改良是振興畜牧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特地請來了在北京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任技正的著名養羊專家張鬆蔭。他們二人20世紀40年代初在西北農學院共過事,彼此互相了解,發展大西北畜牧業的熱切願望又將他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在當年係主任的召喚和大西北事業的吸引下,張鬆蔭來到了西北畜牧部,被盛彤笙聘為技正兼畜牧處副處長,這年,他已52歲。但在一個對祖國的養羊業充滿熱情的學者來說,這才僅僅是事業的開始。從此他獻身於這方遼闊的土地,並為之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鬆蔭,浙江杭州人,生於1900年3月。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1923年進入國立東南大學畜牧獸醫係學習,1926年畢業,成為我國畜牧界第一代大學生。後在母校畜牧獸醫係任助教兼畜牧場場長。1935年東渡日本,入北海道帝國大學進修羊毛專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輾轉至大後方,先後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四川大學農學院教授。1947年張鬆蔭應英國倫敦各大學中國委員會邀請,赴英國考察畜牧業一年,受英國以毛紡工業起家進而富國的影響,為了祖國的富強,他毅然選擇了當時很少有人從事的養羊,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1948年他又赴美國懷俄明大學留學一年,1949年9月返回祖國,在隸屬於中央紡織工業部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任技正,從事羊毛改良試驗研究。
1952年8月,張鬆蔭來到西北畜牧部,在以後的兩年多時間裏,多次到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的牧區調查研究,特別是考察西北牧區養羊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並選擇甘肅的永登農村,開始從事綿羊品種的改良研究。期間撰寫了《羊毛學》《中國羊毛分級檢驗》等專著;對羊毛密度計、羊毛切片截斷卡、毛帶長度計等專業工具進行了多項改進;在報紙雜誌上發表中國羊毛品質、中國綿羊品種、灘羊毛品質、羊毛細度快速計算法、淨毛快速檢驗法等多篇文章,為中國細毛羊新品種的研究做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
1954年西北大區撤銷,應盛彤笙之邀,張鬆蔭來到西北畜牧獸醫學院,重登講台。此後,他一直服務於這所學校及後來的甘肅農業大學,把終生都獻給了大西北的畜牧教育和科研事業。
作為我國老一輩的畜牧教育家,張鬆蔭對學術孜孜以求,一絲不苟,以治學嚴謹著稱。為了講好一堂課,他廣泛收集素材,經常備課到深夜,反複推敲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上課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很受同學們的歡迎。他酷愛讀書,對時間抓得很緊,凡是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和工作。他不僅認真進行課堂教學,還十分重視實驗、實習和生產實踐,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原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趙有璋教授回憶說:
“記得在1965年,我當研究生時,他為了使我們學懂弄通並真正掌握他主講的‘羊毛學’,不是在課堂上天天給我們‘滿堂灌’,而是結合在新疆鞏乃斯種羊場種公羊羊毛品質分析科研項目進行。通過對羊毛品質的大量測試分析,參閱有關參考資料,采用課堂討論、輔導答疑等方法,使我們不僅學到了羊毛學的現代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了測試羊毛多項理化性能的先進方法,還加深了羊毛品質與綿羊育種、綿羊生產和毛紡加工關係重要性的認識。他的這種教學方法,使我至今難忘。”
趙有璋,1964年師從張鬆蔭攻讀研究生,曆任甘肅農業大學畜牧係主任、副校長,農業部畜牧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羊學分會理事長等職,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2007年被甘肅省政府推薦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並進入第二輪遴選。繼張鬆蔭之後,成為我國著名的養羊學和畜禽生態學專家。
為了使青年教師多接觸實際,張鬆蔭擔任養羊學教研組主任期間,每年春季綿羊剪毛前,都主動征求每位教師的意見並安排他們或帶學生,或帶科研任務到牧區去,到羊場去。他常說:“教室裏、黑板上是養不成羊,也養不好羊的。”這與40多年後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說的“在實驗室和電腦上是種不出水稻來”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他的倡導和以身作則,教師們經常深入牧場或農村,這對教師素質的提高起了積極作用。
在大西北的50多年中,張鬆蔭經常深入農村和牧區生產第一線,跑遍了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的六大牧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養羊生產的經驗,主動幫助解決存在的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為我國養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他在大量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根據西藏羊繁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羊的外形特征和生產性能的差異,提出把西藏羊分成兩種類型,即牧區草地型和農區山穀型。草地型藏羊的特點是:體格碩大,公、母羊都有角,體軀主要部位為白色,毛辮粗長、兩型毛含量高、羊毛彈性大、光澤好。山穀型藏羊體格較小,體軀稍矮,四肢較短,公羊有角,母羊多數無角,毛色很雜,羊毛不如草地型長,但密度大,油汗較多,紡織性能較好。張鬆蔭對西藏羊的分類方法,抓住了不同類型藏羊的主要特征,簡單明了,便於運用,50多年來一直被我國養羊學術界所公認並仍在繼續采用。
1954年他一到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就帶上年輕的助教張尚德,一頭沉到永登縣農業合作社,開始培育甘肅的肉毛兼用細毛羊,受到國務院的表彰。他還參與和指導西北畜牧獸醫學院1949級學生楊爾濟在新疆伊犁地區鞏乃斯種羊場進行的“中國美利努細毛羊(新疆型)”新品係的培育,育成了我國第一個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新品種,極大地提高了羊毛等級和淨毛量。
研究家畜的行為,掌握各種行為特點並運用它來為人類服務,已成為現代畜牧學、家畜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張鬆蔭從1927年在管理中央大學畜牧場時,就對觀察和研究家畜的各種行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78年以後,他集中精力對綿羊、山羊的行為和習性進行專題研究。這時他雖已年老體弱,但仍下到牧區,對羊群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測試,拜訪有經驗的技術幹部和農牧民,在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礎上,1985年撰寫並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有關綿羊和山羊行為的著作———《綿山羊的行為與習性》,並給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生產學碩士研究生開設了“綿山羊行為學”課程,填補了我國在綿羊、山羊行為學研究方麵的空白。
“文革”中,張鬆蔭被打發回家。1978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他又回到了位於武威黃羊鎮上的甘肅農業大學,雖然不再從事教學,但還帶著研究生。1982年,他已82歲高齡,為加速提高我國綿羊的品質,他風塵仆仆地來到海拔3000米的甘肅皇城綿羊育種試驗場和天祝種羊場,親自主持“應用群選法選育提高甘肅高山細毛羊品種質量的試驗研究”課題。他認為,甘肅高山細毛羊是個優良品種,但質量品性還有待於進一步改良和提高。所謂“群選法”,就是用有澳洲美利努血統的新疆細毛羊種公羊,與甘肅的高山細毛羊母羊進行交配,所產後代一致性強,也就是說,外貌特征明顯、生產性能好、遺傳力強,較之原來的高山細毛羊品質會有明顯的提高。
這個課題計劃搞5年,準備繁衍選留的甘肅高山細毛羊有1500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且農牧業不同於工業和其他科技,受自然條件和生物自身繁衍生長周期及其他因素的限製、影響很大,一項科研項目頗費時日。當年,張鬆蔭的妻兒老小都在杭州老家,為了這項研究,他孤身一人留在了學校。甘肅農業大學原校長黃慎釗研究員很感歎地說:“老人家那麽大的年紀,沒有在杭州那‘人間天堂’全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還在為事業奮鬥。考慮到他年歲大了,為了照顧他的生活,學校派了一名教師給他當助手。記得1990年從羊場回到學校,還是一個人,有一次他拉肚子,我們去看望他,半天敲不開門,從窗戶裏一看,他跌倒在地,把門弄開進去後,扶到醫院檢查,發現什麽病都沒有,就是營養不良,虛脫而跌倒,後來打電話叫他兒子來,接到杭州去。老人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養羊事業。”
經過5年多試驗研究,甘肅高山細毛羊的外形有了較大的改觀,擁有“三寬一深一長”的磚形身體結構,羊毛品質也有了顯著的改善,提高了生產性能,受到生產單位和國內許多著名養羊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評。“群選法”的運用,開創了我國養羊業中選育方法的新途徑,加速了我國養羊業良種化的進程。
在他的積極參與和指導下,促進了新疆細毛羊、青海細毛羊、青海高原半細毛羊、甘肅高山細毛羊新品種的育成和浙江湖羊品質的提高,多次受到農業部、新疆、青海、甘肅、浙江等省區領導的充分肯定。1982年,他所領導的甘肅農業大學養羊學教研組榮獲國家科委、國家農委授予的“綿羊改良獎”。他著有《綿羊與羊毛學》等多部著作,編寫了《養羊學》等教材,大大地豐富了祖國畜牧科學的知識寶庫。198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
1992年1月9日,張鬆蔭因病在杭州逝世,終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