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獻
蘭州地處西部,曆來是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文化,所以蘭州也珍藏了許多西北地方文獻,並以甘肅省圖書館所藏為最。
甘肅省圖書館自建館至今,一直非常重視收集和保存西北地方文獻,並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劉國均先生在1944年創立國立西北圖書館(今天的甘肅省圖書館是由1916年創建的甘肅省立蘭州圖書館和1944年創建的國立西北圖書館合並而成的)時就提出要以搜集西北文獻,收羅西北文物,編纂西北問題參考書為基本任務之一,這也奠定了西北地方文獻藏書建設的基礎。經過半個多世紀不懈努力,甘肅省圖書館收藏西北地方文獻約15000種,5萬餘冊,擁有了在全國圖書館界占有優勢的西北地方文獻藏書體係,也因此成為海內外研究西北問題的文獻中心。
西北地方文獻的主要載體形式有圖書、報刊、檔案、文告、碑誌、拓片、傳單、譜牒、印模等。這些文獻學術價值與文物價值都很高,有的甚至在國內外都是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以下分兩類略作介紹論述。
西北方誌
根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全國圖書館現存西北地方誌共793種,甘肅省圖書館就收藏了682種,占79.2%,共有2257部之多。其中流傳較少,文獻價值較高的罕見方誌就有64種。如明萬曆刻、清康熙增修重刻本《重修鳳翔府誌》、清康熙刻《靜寧州誌》、清康熙刻《朔方廣武誌》、清順治刻《秦州誌》等都是海內珍品。民國時期編修的《甘肅通誌稿》無論在誌書體例、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方麵都堪稱一流,具有代表性。
《甘肅通誌稿》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始撰修,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完成。1934年曾將已編好的《甘肅省縣總分圖》和《甘肅地理沿革圖表》以單行本付印,其餘編好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沒有付印,原稿本和定稿本均藏於甘肅省圖書館。1995年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中國西北稀見地方誌》本6冊。《甘肅通誌稿》是陝甘分治後編修的第三部通誌。全書分輿地、建置、民族、民政、財政、教育、軍政、交通、外交、職官、選舉、人物、金石、藝文、紀事、變異、雜記等17綱93目,共一百三十卷,約450萬字。此書內容廣博,考證翔實,結構嚴謹,為研究甘肅曆史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資料,是一部珍貴的西北地方文獻。
曆代鄉賢著述
甘肅省圖書館等處還藏有許多蘭州鄉賢的著述,這在珍藏的西北地方文獻中,很具特色。
根據張維《隴右著作錄》記載,蘭州鄉賢的著述十分豐富。但是,蘭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頻仍,許多蘭州鄉賢的著述都因焚毀而散佚,尤其明代以前的著述散佚情況十分嚴重,隻留下一些零星的記錄。例如晉代郭衝的《諸葛亮隱沒五事》、北魏宗欽的《沮渠蒙遜記》、北魏趙柔的《祇園精舍圖偈注解》、南朝梁釋保誌的《文字釋訓》等原書雖已散佚,但在一些史書及目錄書中都有記載。
《諸葛亮隱沒五事》
一卷。晉郭衝撰。郭衝是晉代初年的金城人,生平履曆不詳。晉代初年,扶風王司馬駿帶領手下諸官鎮守關中時,曾譏評諸葛亮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錯誤地托身蜀漢而不選擇輔助曹魏,結果功敗垂成,勞困蜀民。郭衝卻不讚同,他認為諸葛亮權智英略,非常人所及,於是撰寫此書,列舉了治亂世用重典,慧眼識破受曹操指使刺殺劉備的刺客,空城記嚇退司馬懿大軍,降伏薑維、開拓邊境,大敗曹丕等五件世人未曾聽說的諸葛亮事跡為其辯護。諸人聽罷無言反駁,連扶風王司馬駿也認為郭衝所言很有道理。該書兩《唐書》及《通誌》皆有著錄,以後官私目錄皆無記載,大約佚於五代至北宋初年。
《蒙遜記》
十卷。北魏宗欽撰。宗欽(?—450年),字景若,北魏文學家,金城人。初仕北涼(沮渠蒙遜)為中書郎、世子洗馬。太延五年(439年),魏太武帝滅北涼,宗欽歸魏,賜爵臥樹男,加鷹揚將軍,任著作郎。後因崔浩國史案株連被殺。《魏書》卷五十二有傳。《十六國春秋》曾記載宗欽在河西撰寫《涼記》十卷,可見此書初名當為《涼記》。“蒙遜”為魏史追述之詞。此書為宗欽仕北涼時所撰,主要記錄了北涼的國史國事。該書宋以後的史書不見著錄,大約亡佚於晚唐五代時期。《晉書》卷一百二十九有《北涼·沮渠蒙遜載記》,記述了蒙遜由邊將直到建立北涼的一生經曆,其史料來源,當多取自宗欽的《蒙遜記》。
《文字釋訓》
三十卷。梁代和尚保誌(一為寶誌)撰。保誌(418—514年),南朝梁代高僧。本傳說他本來姓朱,是金城人。少年出家,圓寂後諡號“廣濟大師”,後代續有追贈,如“道林真覺菩薩”、“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等。《新唐書·藝文誌》著錄保誌撰寫《文字釋訓》三十卷。唐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卷第六、卷第五十三引該書兩條,從這兩條引文可推知,此書是解釋文字意義的訓詁學著作。該書宋代以後的史書已不見著錄,大概亡佚於五代至北宋初年。
《祇園精舍圖偈注解》
六卷。北魏趙柔撰。趙柔,字元順,北魏金城郡人。曾仕北涼(沮渠蒙遜)為金部郎。北魏滅涼後,內徙京師,曆任著作郎、河內太守。《魏書》有傳。“精舍”是佛教寺院的別稱。“園精舍”之名,典出於古天竺佛教,給孤獨長者將買得的陀太子園林奉獻給佛祖,作為釋迦牟尼居留和說法布道的重要場所。唐代懿宗鹹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一份《金剛經》,是由六個印張粘接起來的十六米長的經卷,卷子前邊即有一幅題為《樹給孤獨園》圖畫,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園精舍向長老須菩提說法的故事。《魏書·趙柔傳》記載隴西王源賀曾采佛經幽旨作《園精舍圖偈》六卷,趙柔為之作注。可見,此書是趙柔為王源賀的佛經著述所作的注解。
明清以後蘭州人著述逐步豐富起來,如明代正統年間的黃諫就著有《從古正文》、《字源釋義》、《月令通纂》、《補輯帝王紀年纂要》、《亢倉子音釋》等書,弘治年間的彭澤也著有《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等文獻。
《從古正文》
五卷,明黃諫著。此書屬語言文字學著作。黃諫從古文字的角度出發,以古小篆釋今楷書,考證了明洪武年間的韻書《正韻》諸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書中正文每字大書,而將疏、訓詁列於其字下。黃諫所論六書之義雖然正確,但是,由於他忽視了古今文字形體的不同及古今語音的演變情況,所以,雖然所費心血甚多,但意義不大。此書共五卷,分別為平聲上、平聲下、上聲、去聲、入聲。有明嘉靖十五年李宗樞石疊山房刻本。199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錄於經部小學類。
《字源釋義》
一卷。明黃諫著。附錄於《從古正文》之後,亦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全文收錄。《從古正文》一書在不同的目錄書中著錄的卷數有五卷、六卷之別,這是因為有的把《字源釋義》作為一部獨立的書另行著錄,而有的則把它看作是《從古正文》一書的補充,名為《從古正文字源釋義》。此書內容與《從古正文》有相通之處,它從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角度出發,解釋了漢字的偏旁部首的意義和讀音,以及字典中有多少字從屬於這一偏旁。此外,還解釋了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文字,如一、二、三、四等數字。同時,又附錄了《字源釋義附編》,內容和體例與前麵所撰完全相同,應當是後來又有所補充的緣故。此書有明嘉靖十五年李宗樞石疊山房刻本。199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錄於經部小學類。
《補輯帝王紀年纂要》
一卷。明黃諫著。《帝王紀年纂要》一書,為元代察罕所撰,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自遠古太昊以下,直到元仁宗延祐年間,各載帝王在位年數,每個朝代之前,略述其興廢大旨。黃諫以此書記述過於繁雜,不便人閱覽,於是損繁就簡,續成這部《補輯帝王紀年纂要》,並且補入元代諸帝紀年,延至明太祖洪武年間。
《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
一卷。該書由彭澤輯錄,張仲英參訂,段堅十四世孫段心簡校錄。此書體例完備,前附《明史·彭澤傳》及工部尚書馮從吾、河南左布政司陸淵之、肅府左長史李用中、四川按察使陳祥等人對段堅的“評論”,使讀者對其生平有大致了解。在正文中,彭澤並沒有逐年為譜主立傳,而是選錄與其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係年,詳而不繁,簡而有證。除此之外,與別的年譜一般錄到譜主謝世後即收筆不同,彭澤又續錄了段堅去世後後人對他的褒譽行為,這些續錄,更厚重了譜主光輝的一生。此書北京圖書館珍本年譜叢刊收藏。1990年,蘭州古籍書店影印出版的《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亦全文收錄。
《容思集》
明段堅撰。甘肅省圖書館收藏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蘭明儒遺文集》輯錄其文十七篇,詩二十五首。段堅的文章,文體以奏疏為主,另有祭文、記、雜論。從其奏疏及雜論的內容上,可以看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報國之心。而且語言犀利,氣勢逼人。段堅的詩,主旨與文相通,多鞭撻弊政及關注民生之作,語言直白通俗,深受中唐白居易的影響。
《防邊策》
明趙英撰。趙英,字儲秀,號較庵,蘭縣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授宜陽知縣,擢湖廣道禦史,山東巡按禦史。出為保定府知府,山西參政。此書記錄了抵抗外寇入侵,防備邊境的策略和事件。甘肅省圖書館收藏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蘭明儒遺文集》共輯錄其文3篇,其一為《城新城記》,當即為《防邊策》中的作品。主要記載了為抵禦賊寇而修築新城的史實。
《考庵集》
明陳祥撰。陳祥,字吉夫,號考庵,蘭縣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曆官刑部主事員外郎、山西按察司僉事、四川按察使。甘肅省圖書館收藏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蘭明儒遺文集》僅輯錄遺文一篇,讚一篇。分別為《蘭州衛重疏水利記》和《段容思先生像讚》。從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出陳祥的散文辭約意豐,生動有致;駢文音韻鏗鏘,語詞古奧雅正,各具特色。
《古今對韻》
一卷。明杜宣撰。杜宣,字弘化,蘭縣人,明天順三年(1459年)舉人,官汾州學正。此書為小學類著作,為指導學生作詩應對,掌握聲韻格律而撰。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等,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可以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多方麵訓練。
清代蘭州鄉賢的著述十分豐富,如郝璧有《蘭石集》,江得符有《三餘齋詩草》、《三餘齋存稿》等,吳栻有《雲庵雜誌》,楊維仁有《周易匯參》、《醫學階梯》、《傷寒體注》、魯紀勳有《魯氏世譜》,張振濯有《痘疹管見》,王光晟有《晚翠軒詩稿》、《國朝畫後續集》,陳育仁有《防心集》,王三祝有《敏求錄》,蕭光漢有《鬆軒遺稿》,唐璉有《書畫瑣言》、《證道錄》、《三十二書品》、《三十二畫品》、《鬆石齋印譜》,盧政有《半讀軒私警錄》、《學話》,顏鴻都有《琴學簡言》、朱克敬有《暝庵雜識》、《暝庵二識》、《儒林瑣記》、《雨窗消意錄》、《柔遠新書》,張國常有《重修皋蘭縣誌》、《甘肅忠義錄》,劉爾炘有《果齋前集》、《續集》、《別集》、《勸學邇言》、《授經日記》、《春秋大旨提綱表》、《果齋一隙記》、《拙修子太平書》、《果齋日記》,張維有《隴右方誌錄》、《隴右金石錄》、《甘肅人物誌》、《元魏諸鎮考》、《仇池國誌》、《蘭州古今注》、《甘肅青海土司誌》、《甘肅建設專刊》、《甘肅叢書目錄》、《金城周報社論集》、《隴右經學之傳授》等。
少數民族文獻
蘭州還珍藏有許多西北少數民族的珍貴史料,有日記、檔案稿本、傳抄本及早年的刻本等等,主要藏於甘肅省圖書館。主要有:西夏文書記錄了我國西北少數民族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的曆史;《論辦河南番務函劄》和《辦理河南野番稟詳底稿》反映了清朝政府是如何處理青海蒙藏民族關係的;《欽定蘭州紀略》和《欽定石峰堡紀略》,記載了乾隆時期甘肅地區兩次回民反清鬥爭的翔實情況;舊抄本《甘亂雜記》記載了清末陝甘回民反清鬥爭的情況;《龍蛇淚痕》和《庚午紀事》是民國十七年至民國十九年(1928—1930年)河州變亂時的日記;《西域圖誌》、《新疆圖誌》、《西域識略》、《新疆四部誌》等刻印本和《新疆四部紀略》、《伊犁將軍馬廣奏稿》、《籌辦交收伊犁事宜奏折》等抄本材料,都是係統研究新疆民族問題的重要文獻。
西夏文書
西夏政權是由我國古代黨項族建立的,與宋政權對峙的西北少數民族政權。西夏在建國前夕,就創製了西夏文字,現在發現的西夏的官私文書、佛經、史籍、法典、文藝作品、醫藥書籍、曆日、占卜詞等,多用西夏文書寫。下麵介紹幾件在甘肅發現並藏於蘭州的西夏文書資料。
《三才雜字》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西夏時期雕版印刷的字書《三才雜字》的殘頁兩張。它出土於武威張義小西溝峴的修行洞。該書的頁麵四邊雙欄,框高18.4厘米,每半頁寬13.5厘米,行與行之間有界線。用紙為麻紙,顏色稍黃,用楷書書寫,文字工整秀麗。每行有12個字,每2字為一詞組,每個詞組之間有一定的空白間距,而兩個詞組連讀成一短句,格式比較特殊,所以又稱為《四言雜字》。此書用通俗易懂講故事的方法敘述了一個富貴人家子弟從小到老的一生,以此來宣揚西夏社會的道德規範。現存的兩頁是說西夏人因出自遊牧民族,從小“好勝剛勇”,“坐臥馳走”,後來漢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西夏晚期,不僅需要勇敢,更要重視儒學。所以除了運用“父母智慧”外,還要“選擇師傅”,聘請儒學老師加強對孩子的教育,用儒家經典《孝經》、《論語》、《孟子》等作為教材。孩子一學“便通”,改變過去那種隻是勇悍好勝的缺點,變成知書達禮的人。為此,父母“歡喜踴躍,夜夜設筵,朝朝祭神”,並請來“樂人”、“舞者”,吹笛鳴鼓,唱歌跳舞,熱熱鬧鬧慶賀了好幾天。孩子也很有禮貌,不論來者是什麽人,都“承迎奉送,敬禮鞠躬”。孩子長大成人,娶妻結婚。媳婦懷孕,要穿寬鬆的衣服。嬰兒出生後,要“沐浴洗滌”。這裏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宣揚儒家的學說、思想。
西夏文占卜詞
黨項族原來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很多自然現象難以理解,歸之於鬼神,所以盛行占卜。甘肅省博物館藏有兩張用西夏文草書書寫的占卜詞,是1972年武威張義小西溝峴修行洞出土的。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專家組定為一級文物資料。第一張的內容是“卯日遇親人。辰日買賣吉。巳日□□□。午日求財順。未日出行惡。申日萬事吉。酉日遇於賊。戌日有倍利。亥日有喜事……”。第二張的內容是:“寅後日變甲時安。已後日變了時安。申後日變庚時安。亥後日變壬時安……”上述兩張占卜詞用幹支紀日、推算,顯然是以漢族的占卜術為藍本的,表明漢族的占卜術已深入西夏社會生活。占卜詞指出的吉凶諸事,都是西夏人日常關心的事。而上述第一件卜詞殘存的八日中,求財的占三日——買賣吉、求財順,有倍利。不難看出,在西夏社會中,多講發財致富是最受歡迎的,可見西夏商業活動的日漸興盛。
西夏文醫方
據史籍記載,西夏王國的主體民族黨項羌人原來是無醫藥可言的,人有病,不用醫藥,而是請巫師送鬼;或把病人遷到另一個房子去,認為這樣可以擺脫病魔,稱為“閃病”。後來,通過與漢族長期交流、相處,漢族的醫藥知識傳入西夏,有病求醫的黨項人日漸增多,1972年在武威縣張義鄉小西溝峴大山中發現的西夏文醫方就是有力的證據。醫方寫在本地產的上等白麻紙上,因時間久遠而略發黃。現存8行文字(頭、尾殘缺),經翻譯知有三種醫方。其一,治傷寒的湯藥“厚羅辛麻湯”,即用厚樸、羅勒、細辛、麻黃等中草藥加水煎湯服用。其二,治療傷寒等多種病的丸藥,它是用牛膝、茛菪子等中草藥研成粉末,放入麵糊中,製成豆粒大小的丸藥。其三,單味植物用藥,即用花椒皮治療寒氣。這件西夏文醫方既是研究西夏醫藥學水平和我國各民族間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當時武威地區多發病、常見病的重要資料,是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②《論辦河南番務函劄》與《辦理河南野番稟詳底稿》
《論辦河南番務函劄》是清代光緒年間青海辦事大臣李慎(字勁柏,漢軍旗奉天鐵嶺人)回複西寧知府張大鏞(字少棠,山東人)討論辦理河南番務的函劄真跡。而《辦理河南野番稟詳底稿》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三月至九月間地方官與清朝廷欽差、清政府之間關於辦理河南藏民事務的往來信函。明末清初蒙古和碩特部移牧到青海,使原來遊牧於青海湖周圍和黃河兩岸的藏族部落大部分被迫遷移到黃河南岸,自此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的蒙藏爭奪牧地,清政府出麵鎮壓和藏民反抗清政府的鬥爭。而《論辦河南番務函劄》和《辦理河南野番稟詳底稿》兩部史料正好反映了光緒年間清政府是如何處理這一民族問題的,頗具史料價值,而且可以與刻本《平番奏議》對照閱讀,對這段曆史會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