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篤忠是隴南交警支隊宣傳科科長,他曾從事過炊事員、夥食管理員、會計、人秘科副科長等工作。1976年12月,年僅16歲的王篤忠高中畢業後,便到武都地區行政公署當了一名炊事員。當時,上大灶的人很多,有二三百人。大灶的夥食管理員叫牛炳成,天水人,人很老實,幹活很勤快,人們都叫他“老牛”,每天早上,老牛常常是是第一個起床,然後到大灶仔細查看麵袋子、菜籃子,看蔬菜的品種齊全不齊全,麵粉還剩多少,蔬菜還剩多少。為了減少開支,老牛每天親自拉著架子車送水送麵送菜。這種默默無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王篤忠,他決心要把老牛的先進事跡用自己的筆寫出來,他通過反複構思醞釀,寫了一篇人物通訊《夥管員老牛》。寫好後,他又反複修改了幾遍,便用粉筆抄寫在黑板報上。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這篇小東西竟然在行政公署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許多職工說:“一個大師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比那些成天坐辦公室的人還強!”一件小事有時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件小事使他認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從此,便對新聞宣傳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業務工作之餘,他常常采寫新聞報道,經常在報刊投稿。由於他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成績突出,1999年6月,組織上任命他為隴南交警支隊宣傳科副科長,2003年5月組織上又提升為宣傳科科長。
人生價值的實現在於真正找到自己的坐標。王篤忠在新聞崗位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他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筆墨了。他深有感觸地說:“宣傳工作是一項軟投資,看似不直接產生效益,但是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中國大多數災民一樣,王科長對這次大地震也是心有餘悸。5月12日中午,他和朋友們到外麵飯店一起會餐,席間,他喝了許多酒。2點16分,他吃飽喝足後回到家裏,正啟動電腦,突然感覺有一些輕微的震動,他沒有在意,根據以往經驗他認為沒有事的,於是,繼續啟動電腦。屏幕剛打開,又看到電腦在搖晃,他仍然穩坐釣魚台。正當打開網頁時,第三次地震發生了,這次與上麵兩次大不相同。地麵發生劇烈震動,電腦顯示屏衝向他的胸前,他抱住電腦,重新扶正。這時,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準備向外逃生。他扶著牆壁向門外走去,客廳的古董、花瓶摔在地板上,發出巨大的響聲。此時他想,一切都完了,他死定了。他知道往樓下跑已經來不及了,還不如索性鑽在桌子下麵。正當他要鑽桌子時,地震停了。他便站在陽台上放眼望南山,整個南山烏煙瘴氣,煙塵滾滾,好象發生火災一樣。家裏電視機移動了有一米,差點摔在地上,電冰箱搖著轉了向。他立即給妻子打電話,由於通訊中斷,怎麽也聯係不上。
家裏狼藉滿地,他心情很鬱悶,便沒有收拾,徑直去了單位。辦公樓過道脫落的牆壁到處都是,房子出現了細小的裂縫。3點種,省交警總隊宣教處羅建宏打來電話,詢問地震損失情況,他詳細做了匯報。剛匯報完畢,人秘科通知他參加抗震救災緊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了抗震救災臨時指揮部,同時,組建了四個組,王科長具體負責宣傳報道工作。下午他蹲守在帳篷裏,給總隊和下麵基層大隊上傳信息。
轉眼間到了晚上,他和妻子草草吃了晚飯,便到武都城區來回轉悠,轉到12點鍾,他們覺得又累又餓,就到一家燒雞店買了幾個雞腿和雞抓,她和妻子邊吃邊走,轉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陣,轉到淩晨2點,他對妻子說:“還不如回家睡一陣!”於是,他們回到家裏,剛躺在床上,強烈的餘震發生了,大約持續了50多秒。妻子把他從睡夢中搖醒,說:“趕緊跑,家裏住不成人!”他便又從床上起來,與妻子走出家門,一直轉到天亮。
從5月13日開始,全市城鄉公路沿線和街道兩旁群眾紛紛搭建帳篷,城區內車輛亂停亂放,超速行駛,機動車高聲鳴號,駕駛摩托車不戴安全帽,孩子們嬉戲打鬧現象十分突出。針對這種情況,王科長起草了《抗震救災,莫忘交通安全》的宣傳單,呼籲廣大市民凡在城區內搭建了避震帳篷的群眾,出行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避讓車輛,管好自己的孩子,夜間按時休息;機動車駕駛員朋友,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注意避讓來往的車輛,不準酒後駕車,嚴禁在城區亂鳴喇叭,非緊急任務的專用車輛嚴禁亂鳴警笛警報,不準占用機動車道停放車輛、幹擾過境物資運送車輛通行;摩托車駕駛人員請自覺佩帶安全頭盔,不準超速行駛,不得搭載不滿12歲的孩子,城區行駛須減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王科長帶領宣傳科的同事們,挨家挨戶,將1萬多份宣傳單送進帳篷,他們還出動20名交警,在車站、廣場、長江大道上散發、張貼宣傳單數百份,這一活動有效地維護了交通秩序,防止了意外事故發生,得到市上領導的表揚。
玉壘坪村位於文縣玉壘鄉境內,這裏山大溝深,自然條件艱苦,受災情況嚴重,市政府確定隴南交警支隊為對口幫扶點,支隊先後派出10名警官到該村幫扶點駐村。6月11日,支隊派王科長和人秘科趙科長到玉壘坪村開展幫扶工作。他們幫助災民修建房屋,拓寬公路,清理垃圾,搭建帳篷,運送救災物資,免費送方便麵和礦泉水。最讓他難忘的是幫助一位白發蒼蒼老奶奶的故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位老奶奶姓袁,他的兒子是文縣範壩鄉的鄉長。他家的房子在這次地震中嚴重受損,成為危房,麵臨即將倒塌的危險,麵粉、大米等食品和生活用具全壓在廢墟裏,老人生活無著落。為了活下去,老人堅持生產自救,把一些零星的食品找出來充饑,又從廢墟裏艱難地掏出了碗筷等生活用具。一天,天下大雨,老人患了重感冒,臥床不起,王科長走進老人的帳篷,仔細詢問了病情,便冒著大雨,踩著泥濘為老人取藥。走進一家藥鋪,王科長問有沒有藿香正氣水。藥鋪老板說:“沒有。”他便又問有沒有螺旋黴素,老板說:“有!”於是他取了兩板螺旋黴素,又冒雨返回帳篷裏。他給老人倒了開水,把藥分好,等水涼了,幫助老人服藥。老人很是感激,說:“不是地震,你們不會這兒來的。看到你們住在潮濕的帳篷,我這個老奶奶也過意不去!”王科長說:“為村民做點事是應該的,農民本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你的兒子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不能回家照顧您,您就把我當成你的兒子吧!”老人聽到這麽的話,眼眶濕潤了。
老人臥在床上,思前想後,覺得交警同誌太好了。人要知恩圖報,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老人決計要報答王科長的大恩大德。這不,家裏還有幾瓶酒嗎?到了晚上,老人提著四瓶酒、一吊子臘肉、幾包醃菜,硬讓王科長收下,說:“這是我老人的一點心意,你不要客氣!”王科長執意不要,推來搡去半天,老人有些不高興了,說:“你是看不起我這個老奶奶嗎?”王科長怕老人失望,隻得收了2瓶酒和臘肉。
後來王科長得知,老奶奶是深明大義之人。地震後第五天,兒子來看她,老奶奶大怒,嗬斥兒子說:“你管著一個鄉的人,那麽多人需要你管,你卻來管我這個老太婆。我已是快進土的人了,管我有什麽用!”老奶奶一頓訓斥,兒子隻好原回到鄉上,積極組織受災群眾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
這件事迅速在玉壘坪村傳開了,省電視台的記者聞訊而來,要對老奶奶進行采訪,沒想到老奶奶說:“你們采訪我什麽,我又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你們要想采訪就到偏遠山區去,那裏有許多先進人物,不能為大家所知道。再說了,兒子作為領導,就要為大家服務,就要比別人付出的多!”老人的一席話,使記者們大為感動,都唏噓感歎,這山溝裏竟然還有這樣講義氣的人。
王科長和趙科長在玉壘坪村蹲點10天,這裏的村民對他們很熱情。他們每走進一頂帳篷,村民為他們讓座、泡茶、喝包穀酒。有一次,姓陳的一老漢提著包穀酒來請他們參加兒子去世三周年的喪禮,他和趙科長各搭了100元的禮,可這家一分錢竟然不要,還生氣地說:“你們要是搭禮,就不要來了。我們把你們看做村裏人,你們卻見外了!”話說到這份上,王科長和趙科長隻得將禮錢收了回來。
那幾天由於經常下雨,帳篷裏顯得很潮濕,一天,村主任他爸背著一捆柴給王科長和趙科長,老人早已步入古稀之年,佝僂著背,吃了地背著柴來,他們很是感動。老人說:“帳篷裏很潮,你們生上火,把帳篷暖一下,這樣睡覺就舒服了!”王科長說:“你們現在也缺少柴火,你把柴背來,你們用什麽呢?”老人說:“我們有用的,你們放心。”
對王科長的采訪快結束的時候,7月15日17時53分,突然發生餘震,桌子和電腦在搖晃,我們靜坐了一陣,地震停了。王科長說:“自從汶川發生大地震以來,武都地區餘震不斷,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所以不感到害怕了!”
(本章內容有魯速、沈文輝、何寧、司緒撰寫)
§§第十七章 青川交警英雄譜
青川的災情,不亞於汶川、北川。其損失程度甚至比汶川、北川更嚴重——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視察青川縣災情時如是說。
青川,廣元市西北山區一個美麗的邊陲小縣,地處川、陝、甘三省結合部,山清水秀,民風淳樸。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是個讓全國人民永遠銘記的黑色時刻,汶川特大地震襲來,瞬息之間,天搖地動、山崩地裂……一聲巨響,青川最繁華的山珍市場內,一幢四層樓房轟然倒塌,哭喊聲、呼救聲、地震的轟鳴聲不絕於耳,整個縣城立刻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和諧寧靜的小縣城由此失去了往日的原色。
7月25日下午,我們《1號交警》編輯部一行4人,走進了四川,走進了青川,對青川交警進行了為期5天的采訪。在青川的所見所聞,我們的感覺和劉奇葆書記的感覺是一樣的。在甘肅隴南采訪期間,青川在我的想象中除了傷亡的人多外,應該和隴南文縣是差不多的。因為,文縣和青川是近鄰,文縣碧口鎮距青川縣境隻有18.8公裏。可是,真正走進青川,才知道感覺與現實是有差距的。除人員傷亡外,文縣和青川的房屋損毀程度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文縣的樓房震裂的不少,被有關部門貼上“危房,禁用”標簽的很多;青川的樓房一半坍塌了,一半裂開了,幾乎全被有關部門寫上了“拆除”的字樣……
在這裏,我不想就這個話題再浪費筆墨了。我隻想寫寫我們青川的交警,四川的交警。在短短的5天時間裏,他們在大難來臨後表現出來的大公無私的非凡行為,一次次感動的我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