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內亂給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帶來了深重災難,其中文化教育係統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這場災難的“重災區”。文化大革命把教育為政治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的極左原則,推到了頂點,它以“空白”論全盤否定建國17年以來的教育及教師隊伍,企圖利用胡亂編造的各種條條框框,來“改造”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給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害。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相繼展開。蘭州教育界先是“停課鬧革命”,使學校教育秩序陷於混亂,接著開展“奪權鬥爭”,批“反動學術權威”,揪“走資派”,學校領導及教師遭到批判,使教育機關陷於癱瘓。幾經“鬥批改”、“反回潮”、“學朝農”等所謂“教育革命”的折騰,使許多教師、幹部蒙冤受辱,正常的教學活動趨於停滯。在“階級鬥爭為綱”和被扭曲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育體製,遭到嚴重破壞,整個教育事業備受摧殘。
1966至1970年,全市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一律停止招生,廢弛招生、考試製度,否定了學校教育的職能,延緩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曆程,使各種建設上的人才結構嚴重失調,形成巨大的斷裂層。1971年開始從工農兵中選拔學員。由於“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標準難以把握,並流於形式,不僅使培養的大學生質差量少,而且帶來了“走後門”的不良社會風氣。文化大革命造成國家建設人才缺乏,科研和教師梯隊斷層現象,是從1977年以後的新時期才開始逐漸顯露的。後來雖然對部分工農兵大學生采取“回爐”、補課的補救措施,但一部分人仍難以勝任科研和教學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習年限普遍縮短1-2年,搞亂學製,給教育教學活動造成了困難。實踐證明,學製縮短後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既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和培養,更不利於各級學校的相互銜接。因此,“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勢在必行。但由於十年動亂搞亂了學製,給各級學校的恢複工作造成了許多困難。要延長學製,首先必須解決教材,重新編寫中小學教材的任務相當巨大,隨著年級、班級的增加,必須增加任課教師。十年動亂,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給教學造成了很大壓力;學生人數增加,必須擴大校舍。動亂過後,百廢待興,教育經費有限,給學校修繕和後勤工作造成很大負擔。總之,學製的轉換引起了教育係統難以協調的連鎖反應。
除縮短學製外,當時各大中專學校還盲目撤並機構,合並專業。中學課程設置的變化,首先引發了中等師範和高等師範專業設置的反響。從“專業對口”出發,中等師範學校拔高教學培養目標,將數學與物理合並為工業基礎知識,化學與生物合並為農業基礎知識,音樂、美術合並為“革命文藝”,體育改設為軍事體育。高等師範學校將政治與曆史合並為政史,生物與地理合並為農基,體育與藝術合並為軍體藝術。甘肅農業大學將畜牧與獸醫專業合並為牧醫,園藝與森林合並為林果,並在校內進行場、係合一的試驗,將教學實驗農場的畜牧站、農作站、園藝站等分別與牧醫係、農學係、林果係合並。中專課程的合並,無非是把兩個教研組並在一起,按專業課程內容分配課時,並各自按照自己的學科係統授課。高等學校的專業合並,也是貌合神離,兩個係表麵上合在一起,其實仍然是兩套人馬,兩個學科體係,隻不過是減少專業課程,壓縮教學時數而已。顯然,大中專學校的係科壓縮、專業合並,不僅破壞了學科體係的完整,給管理、教學造成諸多不便,而且忽略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使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在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抵製的同時,廣大教育工作者,忍辱負重,以黨的事業為己任,頂著壓力,克服困難,堅持工作,在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麵,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成績。蘭州大學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科學的研究上,首先取得了可喜成績。化學係教師黃方魁,白天挨批鬥,晚上支持搞試驗,終於於1974年5月在實驗室合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三尖杉脂堿,對藥物抗癌做出了新貢獻。物理係教師段一士,在完成電容感應式引信研究的同時,與葛墨林合作研究規範場理論與磁單極子,獲得重大理論性突破。除了有機化學、理論物理的研究外,到20世紀70年代末,蘭州大學在原子核物理及核技術、磁性材料、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等方麵,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為進入20世紀80年代的科研騰飛打下了基礎。
工科院校的教學和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甘肅工業大學從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液壓傳動、工業企業自動化、金屬熱處理工藝及設備專業。從1970年到1976年,共招收七屆工農兵大學生,培養工程技術人員2064人。1975年,為適應廠礦企業的需要,還舉辦了“老工人進修班”和“農技進修班”,共培訓學員162人。在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上,師生共同承擔了177個科研項目的任務。在設備設計、工藝設計、建築設計的169項中,完成153項,直接運用於生產的有44項。蘭州鐵道學院以“教改連隊”和“教育革命小分隊”的形式,組織師生分赴工廠和鐵路現場搞教學。1969年11月,他們承接了從陝西勉縣至漢中40公裏鐵路施工的技術指導,隨後又承擔了包括9座大橋、2孔隧道在內的長9.2公裏鐵路的修建任務。教師在現場組織教學;學生在實踐中邊幹邊學,取得了在當時條件下所能取得的科研和教學的好成績。
農業、醫學、師範和民族院校雖然受到了很大幹擾和破壞,但是,在教學實踐和科研方麵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甘肅農業大學先後組織“教育革命小分隊”分赴農、林、牧場及農牧區搞“現場教學”,在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天水、武都、甘南、天祝等地和一些農林牧場建立“三結合”教學基地,開展結合本地區生產實際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蘭州醫學院從1971年恢複醫學和藥學兩個專業的招生後,其招收工農兵大學生6屆,畢業2359人。此外,還招收了醫療、婦幼、兒科短期進修班學員775人。盡管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基礎課和臨床課的教學受到很大衝擊,但很多教師還是盡了很大努力,力爭較好的效果。甘肅師範大學從恢複招生以後,在組織教學的同時,開展了有關學科的實驗研究。生物係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孔憲武教授承擔了省計委重點課題,先後完成《甘肅野生植物豬飼料介紹》、《甘肅野生油料植物》、《甘肅野生澱粉植物》的編寫任務。對本省植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做出了有益貢獻。
在市屬中小學校,廣大教師始終盡心竭力,在逆境中堅持教學,為培養青少年兒童做出不懈努力。1972年後,被立案審查的絕大多數教師重新回到教學工作崗位,並成立聯校教研組,開展教學研究。蘭州市城關區舉辦教師培訓班,提高教師文化基礎知識水平。七裏河區召開教師代表大會,總結經驗教訓,鼓勵教師鑽研業務,改進教學,使教學教育質量有所回升。此外,工農業餘教育也有所恢複和發展,但大都以政治學習為主,真正達到要求的不多。
1978年12月,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和恢複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了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蘭州教育事業由此步入恢複、調整、改革、發展的新曆史時期。三中全會全麵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曆史上一大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加快了從中央到地方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了重大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推動揭、批、查鬥爭的進一步深入。從1978年至1983年,平反了大量冤案錯案,清理、銷毀了數以萬計的不實材料,在平反過程中,先後對為數眾多的蒙冤受曲人員補了工資或補助費,對在曆次政治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的同誌陸續恢複了名譽,並重新調整或安排了工作。蘭州大學共複查各類案件2100多件,1500多件全部平反結案;對錯劃的“右派”全部改正;對其他類型的100多件錯案也作了妥善處理。此外,還清理了1500多名非黨知識分子的檔案,凡屬不實之詞和不恰當的結論、評語都作了改正。1981年2月,據蘭州大學、甘肅師範大學、甘肅工業大學、蘭州鐵道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蘭州醫學院6所院校統計,文化大革命中教職工被“立案”審查的共1450人,已平反糾正1447人,占99.8%,反右中劃定的“右派分子”共784人,已改正777人,占99%,使受冤同誌恢複了本來的麵貌。
中、小學的冤假錯案平反工作,在當地黨委和主管部門領導下進行,對在曆次政治運動中錯劃的“右派”、“反革命分子”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擊、誣陷和迫害的教職工予以平反、改正,恢複了名譽。
平反冤假錯案是撥亂反正的重大步驟之一,它成為確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重要內容。通過平反冤假錯案,知識分子身荷多年的包袱卸下來了,從而以極大的熱情和幹勁投身於教育事業之中。
為了更好的發揮和激勵廣大教師的積極性,1979年3月,省革委會召開高等學校教師晉升大會,宣布段一士等24名教師晉升為教授,朱子清等因錯劃“右派”和錯誤批判而取消了學銜的8名教師恢複教授、副教授職稱。隨即,教師職稱晉升工作普遍恢複進行,高等學校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都恢複了職稱。1981年2月,甘肅省政府批準大專院校職稱評定委員會和中小學特級教師評定委員會正式成立。從1978年至1981年2月,各高等院校晉升職稱的教師達到19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20人,講師820人。1981年7月,由省政府批準本省第一批中小學特級教師3人。由此,教師職稱評定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軌,不斷趨於完善。
充分信任和依靠知識分子,不僅體現在政治待遇的變化,而且體現在改善其生活和工作條件方麵。從1978年開始,各級各類學校先後選拔了一大批教師到校、係領導崗位任職,讓他們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各級各類學校都加強了在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重視解決教師住房,增加工資,使教師居住和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教師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恢複高考製度,整頓重建教學秩序,是教育恢複工作的基本內容。1977年10月,省革委會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和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開始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大學生,並舉行了全省統一的文化課入學考試,錄取的新生於1978年2月入學。與此同時,蘭州各中等專業學校也開始從初、高中應屆畢業生中直接招收學生,並舉行全省統一的入學考試。恢複大中專學校招生考試製度,是撥亂反正中把教育事業轉向正軌的開始,也是帶動各級各類學校恢複教學秩序的起始,同時也標誌著文化大革命時期實行的“推薦入學”辦法的廢止。
為了使教育事業步入正規發展的道路,必須統一學製和教學計劃,建立必要的規章製度。1978年9月10日,教育部頒發了重新修訂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即新高教六十條)和《全日製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即新中學五十條)、《全日製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即新小學四十條)。1980年8月又頒布了《中等師範學校規程》。省、市教育局轉發了上述條例、規程,要求大中小學認真貫徹執行。根據條例,蘭州各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和係一級實行“係黨總支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分工負責製”。蘭州各中小學著手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與此同時,統一中小學學製。1978年,根據教育部全日製中小學學製為十年(中學五年,小學五年)的規定,全市中學修業年限從“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四年改為五年。1981年6月,遵照教育部將中學學製逐步改為六年的通知精神,省教育廳發文通知各地,將中學學製定為六年,要求重點中學從1981年秋季招收的新生開始實行六年製教學計劃,其餘中學逐步實行,1985年前過渡結束。小學學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五年製,而且招生時間不一。1978年省教育局按照教育部規定,小學恢複秋季招生。1981年,小學學製試行六年製,先在重點小學和城市小學試行。規定試行六年製的學校,教學程度原則上同現行的五年製小學一樣,不再提高。
與統一學製同時並舉的是統一教學計劃。1978年至1981年,蘭州各中小學貫徹省教育廳文件精神,陸續轉發了教育部頒發的教學計劃並在全市貫徹執行。在統一教學計劃的前提下,貫徹執行中小學學生守則。1979年9月,市教育局轉發了教育部重新頒布的《中學生守則》和《小學生守則》試行草案,並在轉發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都要把學習、貫徹執行守則作為學校工作的大事來抓,務必在本學期內抓出成效,要求各中小學校學生人手一冊,做到會背、會講、會唱、會做。
由於實行上述措施,使各級各類學校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恢複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改變了混亂狀況,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創造了條件。
理順管理體製,調整加強領導班子,是保證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為擺脫“文化大革”造成的混亂,理順管理體製,成為撥亂反正的一項重要內容。1977年11月,根據中央指示精神,省委決定從本年底開始,各大、中、小學的工人宣傳隊陸續撤出學校。同年11月召開了蘭州地區高等學校黨委負責人會議,討論貫徹落實省委的部署,工宣隊、貧管會從各級各類學校中陸續撤出。與此同時,根據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甘肅師範大學黨委決定,撤銷學校革命委員會,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撤銷各係、館及所屬中、小學革命委員會或革命領導小組,實行黨總支或直屬黨支部領導下的係主任、館長、校長分工負責製;撤銷學校政治部,恢複黨委組織部(兼統戰工作)、宣傳部,武裝部;撤銷學校訓練部,恢複教務處;撤銷校務部,恢複總務處;同時,恢複人事處。從1978年開始,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陸續撤銷革命委員會,實行黨委(總支、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1979年,省委任命了一批高等學校領導幹部,還在通知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原校(院)革委會正副主任、常委、委員職務即行消失。之後,根據中央對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班子都經過了多次調整,主要要求是把年富力強,工作上有經驗、有幹勁、有成績,比較內行的人吸收到領導班子來。這樣調整以後,改變了領導班子中一般行政人員多,專業人員少,老年人多,年輕幹部少的狀況,在“四化”程度上有明顯提高。
為理順高等學校管理體製,1978年2月,省委發出《關於改變省屬高等院校管理體製的通知》。省屬院校實行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由業務部門分工管理的領導管理體製,即主管業務部門管理發展規劃、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科研規劃、人事調動、財務基建和物資供應等項工作,省教育行政部門對各校進行綜合管理。學校內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內部機構方麵,黨委係統設組織部、宣傳部、武裝部;行政係統設教務處、總務處、人事處等。
在中小學管理體製方麵,1977年4月,將各中小學教師的管理權移交給同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內部,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製。機構設置方麵,中學設教導處和總務處,小學設教導主任和總務主任。關於重點小學的管理體製,1978年確定重點中小學分別由各地(州、市)縣(市、區)教育局、有關辦學單位和省教育局雙重領導,除個別學校以省府領導為主外,其他學校都由地、縣和辦學單位領導。1980年,根據省委關於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要求,確定中小學的教育業務工作由地(市)、縣教育部門主管,既管業務也管幹部、管思想。地、縣、黨組織對教育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具體工作由地、縣委宣傳部分管。1984年起,蘭州市七裏河區率先實行“鄉管校”改革試點,隨後各區、縣相繼進行管理體製改革。1987年,市委、市政府召開深化農村教育體製改革會議,製定《蘭州市農村教育分級管理暫行辦法》,全麵推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管理體製。由於初步理順了管理體製,使蘭州教育事業走上有秩序穩定發展的道路。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基本素質,是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目標。1980年後,蘭州市貫徹教育為主,德育為首,五育和諧發展的工作方針,在調整教育結構,建立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上,健全充實教育科研機構,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加強現代教育教學研究,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麵都得到發展。主要采取以下幾方麵措施:一是以加強“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展智能為目標,研究教材教法,在30所中學、近百所小學開展教學改革試驗。二是建立蘭州電視教育中心、縣區電教館和學校電教室,擴充電教設備,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電化教育。三是開展課外活動,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各校普遍建立各種學科、科技和文體活動小組,因材施教,益智增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科學素質。四是發展校外教育,優化育人環境。在城區增設校外教育專業機構,中小學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或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授科學育人的知識和方法。五是建立督導製度,加強教育評估。1986年起,市教育局、各縣區相繼成立督導室,並擬定中小學教育督導評估方案和評價等級標準,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經過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素質,有了改善和提高。1990年,有1173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663名學生被評為“優秀學生幹部”;小學畢業生合格率達94%,中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有61人獲全國獎,71人獲省級獎,高考成績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調整重建各類教育形式,是教育事業深入、全麵發展的重要表現。經過撥亂反正,在逐步恢複整頓學校秩序的基礎上,開始了對教育事業的調整,初步建立健全了各級各類教育形式,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教育的要求。
普通高校、普通中專的質量是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對普通高校、普通中專的亂砍亂並是對教育事業的摧殘,是對培養高、中級技術人才的損傷,更是對經濟建設事業的破壞。因此在恢複教育秩序的過程中,首先抓了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專的調整和重建工作。1981年7月,省政府決定甘肅師範大學恢複西北師範學院校名。同年12月,因甘肅農業大學設在武威縣黃羊鎮,該地不具備辦大學的條件,經省委決定報請國務院批準逐步遷回蘭州。與此同時,先後創建了甘肅中醫學院(1978)、蘭州師範專科學校(1978)、蘭州商學院(1981)、甘肅政法學院(1984)、甘肅聯合大學(1985)等院校。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些係科和專業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此同時,蘭州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得到了恢複和重建,將已撤銷的曆史悠久的學校予以恢複,合並到其他學校的重新恢複原有建製,遷到農村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遷回原址重建。各校積極創造條件,恢複招生。
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學的恢複。1980年9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大力發展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學的意見》後,省內各高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逐步恢複。蘭州鐵道學院函授部於1982年7月恢複招生,實行五年製本科,三年製本科(大專起點)、三年製專科三種學製,使未達到二年製專科和四年製本科畢業程度的教師和社會青年,通過係統的函授學習,達到高等專科或本科畢業程度,以勝任本職工作。蘭州大學夜大學是蘭州最早恢複招生的夜大學。從1978年開始,蘭州大學本著“研究生為重點,以本科為主體,專科生和發展成人教育為補充”的原則,1980年夜大學恢複招生,學製有五年製本科,三年製專科兩種,至1984年夜大學生已達761人。西北師範學院夜大學也從1983年恢複招生,至1984年在校學生已達205人,輔助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恢複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甘肅教育學院創辦於1962年,1970年撤銷建製,並入甘肅師範大學。1979年甘肅教育學院建製得到恢複,從1980至1984年,全院共畢業787人,為中等學校輸送了一批師資。1980年3月,經省政府批準,蘭州市教師進修學院成立,並於1981年正式列入建製。1980年3月,省教育局依據教育部有關精神,要求各縣還未辦起教師進修學校的,應將原“五七紅專學校”改辦為教師進修學校,為培養和提高在職教師發揮作用。
改革重建成人大中專學校,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78年以後,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蘭州各大中廠礦企業單位相繼辦起各種類型的職工學校,著力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大都是各係統辦學,麵向本係統,招收具有初中畢業文化程度,2年以上工齡,年齡一般在35周歲以下的正式職工,學習年限一般為脫產學習三年,業餘學習的四年,成績合格發給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中專學曆。1980年,蘭州市建立了職工教育管理機構,市內多個省級廳局設立了職工教育工作機構,蘭州市在部分普通中學陸續試辦職業高中班。同時,省教育局製定了關於職工大學的審批辦法,省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首批批準5所職工大學:即蘭州化學工業公司職工大學,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廠職工大學,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職工學院,蘭州通用機器廠職工大學和甘肅省建築工程局職工建築工程學院。1981年,省政府批轉省文教辦公室《關於加強我省職工教育的報告》,要求各級領導重視職工教育,從實際出發,切實辦好各種類型的職工學校。從1982年開始,蘭州市職工大學實行全省統一招生考試,對學生專業課程考試采取學校考試和省教育廳統一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職工大學的質量要求有了統一標準,也保證了職工大學的健康發展。為了進一步擴大職業技術教育,蘭州市政府決定加快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步伐,大力發展城鄉職業技術教育。從1980年起,在部分普通中小學陸續試辦職業高中班。1985年製定了《蘭州市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意見》,確立了按需施教、注重實效、適度規模、積極發展的方針,確定重點辦好示範性完全職業技術學校,使職業技術教育從分散辦班向集中辦校過渡,從數量發展轉向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到1990年,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體相當,中等教育結構也漸趨合理。
初步調整中小學布局。由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的“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隊,上小學不出生產隊”口號的影響,許多小學附設了初中班、社社辦高中,普通中學畸形發展,教育內部各類學校比例嚴重失調,教育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嚴重脫節。經過一段調查研究,省政府於1981年7月,依據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確定的“合理控製高中,整頓提高初中,加強充實小學,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調整原則,蘭州市進行了全市中小學教育的調整改革工作。為加快普及初等教育,各級政府著手建設標準化小學。1981後,蘭州市政府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幹問題的決定》,從蘭州實際出發,遵循實事求是、注重質量、講求效益的原則,開展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到1989年,全市實現普及小學教育,城關區、安寧區實現普及初中教育。1990年,蘭州市政府把建設標準化小學列為實施義務教育的奠基工程,從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管理水準和教育質量等方麵提出標準化要求,至年底全市首批建成121所標準化小學,為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打下了物質基礎。
發揮企業優勢,辦好基礎教育。蘭州的企事業學校,是隨著城市工業的興起而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的,它不僅推動著職業技術教育的大發展,而且成為普通教育方麵的重要力量。1980年,蘭州市教育局成立廠礦教育科,各大中型廠礦企業調整充實教育管理機構,加強企事業學校的教學業務管理。1986年,蘭州市政府製定了《關於加強廠礦企事業單位辦學的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辦學的指導思想和任務,各單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改善辦學條件,健全規章製度,提高師資素質,深化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第一中學、蘭州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等校參照企業管理經驗,加強教育設施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省內外產生一定影響。經不斷發展,廠礦企事業單位初步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基礎教育體係,成為全市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一係列調整、改革、整頓、重建工作,全市已基本形成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蘭州教育事業逐步走上全麵、健康發展的軌道,並取得顯著成就。據統計,到1990年,全市共有小學1352所,在校學生23萬人,普通中學205所,在校學生13萬人,中等專業(含中師)學校49所,在校學生2萬餘人,普通高等學校14所,在校學生近3萬人,成人高校、中等專業學校52所,就讀學生3萬餘人,遍布城鄉的各級各類學校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質,改善了人口的文化結構,大大促進了城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