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進入到近代,蘭州文學進一步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名家輩出,如馬世燾、吳可讀、保鑒、劉元機、朱克敬、王烜、周應灃、劉爾炘、王樹中、楊巨川、王炳麟、張國香等一批作家都為蘭州文學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馬世燾(1809—1875年),字魯平,回族,皋蘭人。少從平番(今永登)壽山先生學詩,懂曉“讀書當先正本原,願將學業溯源頭”的道理,博涉群籍,著述豐富。左宗棠讀馬世燾著述,讚不絕口,寫信想保薦他,被他委婉拒絕,左宗棠更加欽佩他的為人,撰聯書贈:“鍾鼎山林各天性,風流儒雅是吾師”,以表達傾慕之情。馬世燾著有《四書集注解釋切要》、《日新堂詩文集》各四卷,可惜均佚失。現僅存《枳香山房詩草》二卷,為家藏稿本,共收詩284首,其內容可分為吟詠鄉土風物、紀遊懷古、饋贈師友、品評詩文、應試感懷等五類。
馬世燾最有名的是《枳花》詩:“一株僅見在吾家,窗外清香透絳紗。此地本來枳樹少,經春都訝杏枝斜。橘逾淮北原無種,藥采隴頭也作花。留地階前同愛護,椿萱堂下永清華。”枳花,即中醫所說枳殼,其花紅白色,味清香。詩中不僅透露了他的書齋枳香山房得名由來,而且提供了蘭州引種枳樹成功的史料。他所寫的《蘭州竹枝詞》十首組詩,更是通過對蘭州四時八節、名勝古跡、民俗特產的描繪,展現了蘭州盛貌,抒發了熱愛蘭州的激情,全詩如下:
其一
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
的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
其二
長堤鐵鎖壓虹腰,天下黃河第一橋。
二十四船聯最穩,任他春水浪迢迢。
其三
夭桃穠李滿城栽,梨苑花光入眼來。
別有動人春色好,碧桃開罷海棠開。
其四
名山最愛五泉遊,炎夏登臨似早秋。
煙水茫茫看不盡,一層樓外一層樓。
其五
南山慣種夏時禾,北山秋成大有歌。
東西柳溝三十裏,家家門外綠楊多。
其六
鳳林山下路彎彎,雜遝征人自往還。
多少東來西去者,阿誰不度玉門關。
其七
淳化原來內府藏,筆痕墨瀋重琳琅。
自從石刻裝成帖,誰不臨池仰肅王。
其八
西瓜名種比青門,半出金城關外村。
送客長亭十裏店,春來人似住桃源。
其九
瘦驢小小駕圈車,載得鄰妻去母家。
最是婦人多古道,至今障麵用烏紗。
其十
秋日淒淒景倍閑,重陽前日訂高攀。
明朝共載黃花酒,不上南山上北山。
詩人筆下的“太平歌”、“梨苑”、“碧桃”、“西瓜”、“黃河橋”、“五泉山”、“淳化閣帖”、“重九登高”、“婦女遮麵”等,這些蘭州的風物、風習及人文景觀,似乎都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就像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不僅千姿百態,琳琅滿目,而且讓人倍感親切。
馬世燾的另一首《角黍》詩則描述了蘭州傳統小吃粽子:“朝來玉粽又同嚐,節屈天中興倍長。本是黍摶三角好,居然粉餌一團香。采菱人至形相擬,新艾糕成味並芳。卻愛多纏菰葉好,兒童爭食最清涼。”此詩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風趣自然。他還用酣暢的筆墨描寫了繞城而過的《黃河》“渾渾浩浩撼金城,勢抱雄關便不平。二萬裏餘雖遍繞,三千年後為誰清?浪翻白馬天瓢倒,波滾黃雲地軸驚。若使乘槎能得路,好憑機石卜前程”。此詩以氣吞山河之勢描繪了黃河的雄偉壯麗。在其詩中最有表現力的是他的《題淳化帖碑石歌》詩,寫道:
淳化之帖本肅王,儒林遺跡重琳琅。自從石刻墨拓裝,聲價倍增翰墨場。銀鉤鐵畫不可方,筆端若有龍蛇翔。真草行楷體勢盡飛揚,曆代書家可考詳,下自元宋溯漢唐。蘭郡黌宮百仞牆,文光炳巍明倫堂。其石乃在明倫堂下之西廂,有如秦中碑林近接泮池香。舊碣未隨風雨同蒼涼,若有鬼神嗬護在其旁。籲嗟乎!肅王遺塚著煙荒,樵牧跡深走牛羊。何以此帖人人尚珍藏?乃知世間惟有墨寶傳留長。況今盛世際文昌,揮翰猶能播名芳。晴川日暖硯田良,再浣銀毫臨數行。
詩人借助歌行體的形式,讚頌了肅本淳化閣帖的精美,並對肅藩傳播文化的業績進行了充分肯定。首二句寫淳化閣帖的由來,次二句寫淳化閣帖的價值,中間四句寫淳化閣帖書法之精美無與倫比,最後幾句抒發作者的感慨,充滿了感情和人文關照。整首詩格調高古,筆勢酣暢,渾然天成,既有寫實,又富有詩歌作品的誇張與恣肆,是一首頗有史詩意味的作品。另有一首《擬凱歌》是為蘭州回漢健兒西征所作,詩中說:“盛世有百年不用之兵,男兒無四方立功之日,嗟彼有誌之英豪,半終老於家室。昨聞郵程速飛星,邊疆聞警羽檄疾。官兵收拾整戎裝,揮箭彎弓各一一。車馬轔轔壯軍聲,勇士崢嶸皆傑出。送軍我亦到長亭,對此能不思投筆。不日凱唱玉門關,萬裏歡騰聲洋溢。君不見張騫持節自西還,仁貴箭定古天山,古來封侯不一公,立功異域乃英雄!”詩作激勵健兒們奮戰沙場、立功西陲,洋溢著強烈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馬世燾還有一首《黃河灘上有披沙揀金者歌》,生動刻畫了蘭州淘金者的形象:“黃河岸上積沙深,披揀人人費苦心。不有良工精決擇,焉能沙裏認來金。”表現下層勞動者的艱辛,體現了他對現實的關注和對人生的體悟。馬世燾詩宗陶淵明,王烜稱其詩“恫幅無華”,有數十篇被選入《蘭山清諸家詩鈔》。
吳可讀(1812—1879年),字柳堂,一作柳塘,號冶樵,皋蘭人。性穎悟,工詩文。主要著作有《攜雪堂集》、《攜雪堂試帖》、《攜雪堂時文》等。
他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攜雪堂集》四卷中。該集卷一為奏疏,共6條。卷二所收文,有論、序、啟、跋、公呈等。卷三為詩,後附對聯。
吳可讀的文章,現實性較強,重義理辭章,如在《請令各國使臣進見不必跪拜疏》中說,“愚以為,我之尊自若也,不因彼之尊而我始尊也”,關鍵在於“用兵”,“別求吾自強之道”。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耿直與無畏,愛國與忠君。他的文章風格謹嚴,語詞精煉,善用排比對稱手法,層層推論,頗能服人。如《性理論》:“河圖出而八卦畫,洛書呈而九疇敘。孔子生而性道之旨著,孟子出而性善之說明。……世俗儒者之學,內則局限於章句文詞之習,外則雜於老子釋氏之言,淺陋乖離,蓋已千有餘年矣。”他的《足食足兵論》一文,論證國家長治久安之計,頗有政治家的見解。吳可讀的文章受韓愈的影響較大。借寫序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反映自己對時政的看法與感慨是韓愈贈序文的一大特色,吳可讀也寫了一些此類序文。如《王梅村大令六旬晉七壽序》曰:“天下之治在州縣,州縣之治在得民。一州縣得其民則一州縣治,天下之州縣得民則天下治。蓋州縣不得其民,不但無以禦外寇也,而內患即生於其民……”在這篇贈序文中作者闡明了應如何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論述精辟得當。
吳可讀的詩以七言律為主,內容頗多感時傷懷之作,風格闊大雄渾,蒼鬱悲涼。如“一尊美酒一高歌,良夜迢迢悵幾何。半壁江山餘戰伐,故鄉歲月耐消磨”。又如:“一鞭風雪大河頭,萬裏蒼茫起暮愁。燈火西來歌舞地,雲山北走帝王州。歲月憐司馬,段平生泣少遊。往日韶華何處覓,夕陽不照水東流。”但有一些詩好用僻典奇字,使人難以理解,如“枯陽底事窮搜索,曾歉韋郎五字詩”。
吳可讀的對聯也寫得十分工整有趣,以挽聯、春聯、壽聯、喜聯為多,對仗工穩,於數十字中包羅萬千氣象,頗見藝術功底。如《甘肅創建舉院聯》,多達192字,但覺一氣嗬成,毫不費力。對聯寫道: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關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仞,外勿棄九邊楨幹,內勿遺八郡楩楠,畫棟與雕梁,齊焜耀於鐵馬金戈以後;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營,幾番結撰。
一萬裏文明培地脈,曆井鬼而指鬥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瀚海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赴於風簷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助波瀾。
對仗工整、用典適宜、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文采斐然,表現了蘭州的山川地理與人文景觀,是天下聞名的長聯之一。
作者在京城任職時,以日記體的形式寫過一些文章,記敘自己母親由病到殯葬的情況,間錄一些時事,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事。文字平易,情感熾烈,字裏行間透露出國仇家難的鬱悶和悲愴。“(七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慈親得腹瀉之症”。“十四日。是日,不孝見慈親病勢有加無減,心中焦灼”。“(八月)初四日,慈親於早間呼不孝進前,執手嗚咽曰:‘我病必不能好,可給我預備,我於今日不想飲食矣。’不孝心如刀割,急呼李裁縫……”。“初七日,我軍與夷兵戰於齊化門”。“十二日,慈親大泄不至,……至是夜亥時,竟棄不孝而逝矣”!“(九月)初六日,英夷來照會,……索賠銀五十萬兩。適俄夷亦來照會,……是時,夷人所添十六條無一不從者。當事者惟求其退兵,無一敢駁回。於是夷人大笑中國太無人矣。嗚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作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便給兒子寫了《遺訓》,事無巨細,一一勸誡交代,讀來使人落淚。還有托付“周老道”辦理自己後事的《遺囑》。樸素平淡的字句凸現出作者錚錚鐵骨,大義凜然,從容赴難的英烈形象,但讀來也使人悲傷不已。
作者參加鄉試、會試時作過許多試帖詩,偶而也有一兩首清淡平易之作,如《賦得玉關柳得關字五言八韻》:“折罷陽關柳,迢迢又玉關。一聲哀怨曲,萬樹別離顏。……何人留絕調,嗚咽不可攀。”作者參加應舉考試時也作了許多時文,如《大學之道》題下自注:“庚申會試擬墨”。《有子曰信近於義》乃“辛未會試擬墨”。文章題目,都在《四書》之內,且都是代聖賢立言之作,如《孔子於鄉黨》,《子曰有教無類》,《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等。並無什麽藝術性可言。
保鑒,字鏡如,平番縣(今蘭州永登縣)人,幼年敏悟,過目成誦,被稱為“才子”,通經史、善詩文,著有《春暉草堂詩集》。保鑒在京為官時,曾與當時一些著名詩人切磋詩藝,在詩歌創作方麵有一定的藝術造詣。
他在《春暉草堂集序》中說:“世運之興衰,時事之得失,與吾生出處離合之故,悲愉喜怒之端,有難以語言爭者,無不發之於詩,轉覺抑誰語中,得一放談法,有觸即吟,無事不書。”體現了他的文學觀。清代同治年間,西北回民頻繁發動起義,曾波及平番縣。各路回軍猛攻苦水堡、秦王川等地,與清軍、民團大戰,在戰亂期間,連續三年遭受重旱,緊接著又發生瘟疫,死人無數。保鑒生當其時,他的詩大量形象地反映了當地兵燹災荒的慘狀。如《登樓眺睨》詩,雲:
四顧何茫茫,暝色入細突,鴉點散寒煙,霞光明返照,樹木多伐絕,青黃間繚繞,負郭無人家,近郵成古道,田間竄鼢鼯,水際鳴豺激,饑鳥啄死人,荒煙迷野燒。對此益蒼涼,感餘發吟嘯。俯首望城中,傷心滋痛悼。縱橫但街衢,崢嶸空寺廟,屋瓦聳高門,炊煙斷冷灶。
詩人登上城樓眺望,進入眼簾的是郊外樹木已光,荒煙漫野,獸類橫行,鳥食死人,城中無人跡,屋內空當當的景象,引發了詩人的傷心和感慨。還有《萬人坑》詩:
亂世人民死無主,誰人為填墳上土?北郭門外掘長坑,貴賤賢愚同一處。出自北門,偶經坑側,血肉淋漓,屍骸枕藉。乍見驚心渾不悲,徘徊不覺雙淚垂。生前你我容相識,對此茫茫知是誰?旁有少婦嗚咽哭,藏刀暗裏割人肉。莫道後來能居上,前者藉你任屏障。
描述了無數人在戰亂中死去,被埋入萬人坑中。坑裏堆滿屍骨,坑旁竟有少婦用刀割人肉,將扣人心弦的場麵,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掘草根》詩描寫一位婦女,因家中無糧,翁姑垂死,以挖草根為食的慘狀。《棄兒行》詩則敘述了一位婦人在丈夫逃亡後帶著三個孩子,為了生活將長男“換軍營”,將幼子“委草莽”,“指望棄二活其一”,但因“投身作傭聊度歲,人家食指嫌兒贅”,隻好將僅留一個孩子也棄之“不返顧”,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人民流離失所的境況。《雜感》詩則揭露了晚清政府的政治腐朽,空談武備,拉娃娃當兵充數的虛弱本質。這種對統治階級揶揄挖苦式的抨擊,更提升了詩歌的思想內容。他“自歎隻身無寸柄,仰天長嘯欲如何”(《雜感》之三),感慨自己不能施展抱負,感到前途渺茫,而沉重、孤寂、惆悵,也反映了封建王朝沒落時期失意的知識分子的悲觀心理。
他的敘事詩,古樸雄渾,敦厚有力,通俗易解,往往突兀而起,開門見山。如《獨木杠》詩描述了當時死人之多,獨木杠都已經抬葬不及,用繩索把屍體一串一串“魚貫”般往萬人坑裏拉的慘狀。這種寫實手法,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而死人如麻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他的抒情詩,憂時譏事,直抒胸臆,寫得深沉痛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豺狼接跡紛猖獗,雀鼠傷心盡掘羅”(《雜感》之三),“天寒白骨狼嗥處,日落青磷鬼哭時”(《傷亂》),這些凝煉的語言,工整的對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戰酣難望魯陽戈,困守孤城計靡他”(《雜感》之三),“遊釜鮒魚活,處堂燕雀哭,高矣天下聞,哀哉民無告”(《登樓眺晚》)等詩句用比喻說理,設喻貼切,極為自然。
劉元機,字小蟾,皋蘭人,清同治時西安八仙庵主持。著有《雲水前集》、《雲水後集》各一卷。劉元機好讀古詩,後雖出家修道,仍喜吟詠。其詩受唐代王維、韋應物及白居易的影響較深,清麗衝淡,不假雕琢,但主題狹窄,內容單薄,詩意淺顯,多描寫煙霞雲水之樂,山林竹樹之幽,或與道友交往酬唱自己的修道生活與感悟等。詩以七言絕句為主,不少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如《梅花十詠·其一》“五瓣香花帶雪濃,黃昏月下影重重。何人東閣拈詩句,敲盡寒山半夜鍾”。語言清淡,意境空靈閑靜,耐人回味。再如《秋日偶成》“迅疾風雷日色昏,陰雲漠漠雨傾盆。推窗忽有嵐光合,雀噪殘紅客扣門”。用平實的詞語形象地描繪出山區雨來雨收的景色。除此類作品之外,集中尚有不少與修道生活有關的詩歌,如“我有關心三件事,調神煉氣養元精”;“打坐參禪入上乘,功夫到了便飛騰。名流要問收心法,寂似寒灰冷似冰”;“卷卷仙經道可稽,不知口訣令人迷。而今打得疑團破,露出靈明一點犀”等。集中還有《蘭山五泉》,描寫了五泉景色。又有《金城十詠》,描繪了梨苑花光、河樓遠眺、白塔層巒、蘭山煙雨等蘭州十景。集中間有幾首另類之作,如《率性吟·其六》“不煉金丹不坐禪,饑來吃飯困來眠。有人問我升沉事,水在長江月在天”,“我與狂童天性合,不衫不履樂優遊”,讓人看到他狂放不羈和追求自然的另一麵。
朱克敬(1792—1887年),字香蓀,號暝庵,又號餐霞翁,皋蘭人。他一生喜歡交遊,與人飲宴酬唱。他的文學思想大體傾向於儒家文藝觀,認為“六藝皆源於聖道”。頗重視文學的功利作用,厭惡陳腐文風,其論說文質樸切理,筆記體語言流暢,文筆簡潔,詩作或托物言誌,或借景詠情,或感事抒懷,無不雄麗淒清,沉鬱頓挫。一生著述甚豐,著有《暝庵雜識》、《暝庵二識》、《儒林瑣記》、《雨窗消意錄》、《柔遠新書》等書。
朱克敬的詩格律整齊,無論是托物言誌,借景詠情,或是感事抒懷,常常具有獨到之處,而且頗有李商隱、姚合“雄麗淒清”的特色,同時,他也十分關心國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朱克敬所寫的《雨窗消意錄》一書中有三首榜門詩。第一首:“申椒零落菊花殘,從古瀟湘作客難。連日市門三尺雪,更無人記問袁安。”此詩語言詼諧,卻表現了他流寓長沙時困窘的生活。當時曾國荃正好在家,聽說這件事,急忙前去拜訪,並贈錢給他。到了除夕他又貼了一首榜門詩:“羔酒笙歌餞歲時,篷門苔瘦得春遲。蒼生莫問安危局,我且無聊爾可知。”在詩中,作者說“蒼生莫問安危局”,並不是不讓蒼生問國事,隻是“我且無聊爾可知”,即使老百姓關心,也是無濟於事。後來有人把這首詩告訴了巡撫,巡撫大怒,要把朱克敬逐出長沙,有人勸解說:“名士狂態固爾,不足責”,巡撫笑到:“名士名士,能辟穀乎?”朱克敬聽說後,又作了一首:“名士原無辟穀方,貴人休替達人忙。冰山我有天公在,勝似人家沈部堂。”這首詩是說人都要吃飯,名士也不例外,貴人們不用替“達人”忙碌,天是萬物的主宰,我隻有依賴它,不願去找別的靠山。朱克敬的這三首榜門詩,雖是玩世不恭之作,但頗有“狂士”之態,其真實地道出了他流寓長沙的窘態以及人生的無奈。
王烜,字著名,號竹民,皋蘭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民國時期,曆任甘肅省公署秘書長,政務廳長。解放後,任甘肅省文史館副館長。有《擊柝集》傳世。其詩題材廣泛,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入詩的地步。有詠古,如《謝安》、《祖逖》;有寫景,如《過六盤山》、《重陽微雨》;有酬唱,如《送陸階平同學之官太原》、《和劉曉嵐師慰移花原韻》;有雜感,如《七夕偶成》;有劄記,如《讀喀希尼條約有作》等。詩歌內容豐富,有時事、節令、遊覽、仕宦、百姓生活等。這使得他的作品有較高的文獻和史料價值。其詩語言及風格多樣。或語言凝練,奇崛險峻,如《過六盤山》:“六盤山險絕,曉月照人行。雲壓輪都沒,峰回馬不鳴。祖鞭先著意,尊馭聞叱聲。縱到崎嶇甚,猶言未到平。……”或語言通曉,風格柔媚,如《過長安旅店短垣外桃花盛開因題壁》:“三月春風滿路香,征車停處已斜陽。桃花何似東鄰女,笑靨盈盈隔短牆”;或詞語清奇,令人耳目一新,如《買菊》:“一肩秋色到門遲,隨意分來數幾枝。栽得黃花增歎息,今吾又不在東籬”;或沉鬱激憤,如《即事》:“君亡空有國,家在已無親。二百年餘業,三千裏外人。宮花紅濺淚,蹕草白成塵。歎恨予生晚,艱難此一身”;或詼諧幽默,如《歲除日送貧病》:“茂陵偃臥相如才,富貴當時付冷灰。無賴病魔遣不去,連番債主苦相催。藥龍取物常燒鼎,鐵券成書欲築台。明日送窮兼送鬼,一聲爆竹喚春回”;或樸實沉痛,如《饑民謠》:“北風颼颼徹骨寒,草橫欹斜千百間。哀鳴嗷嗷無處訴,田莊咫尺何日還?屋雖毀兮田雖荒,還家尚有窯存糧。官家養賊不肯戰,忍饑忍凍空惆悵”;或閑雅幽靜,如《秋晴》:“深深門巷鎖秋晴,花樹澄鮮意趣橫。蝴蝶自來還自去,相忘物我莫相縈。”
周應灃(1861—1942年),永登縣人。精通內典、外籍,兼學西洋先進文化,能詩善文。他的詩意境優美,詞意練達,其詩作,或懷古,或寄情於山水人事,或傾吐他艱難經曆中的深沉思想,或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詩中無不寄托著他憂國憂民的真實情感。如他的《感時》詩曰:“桃源雞犬本悠然,猛虎貪狼擇食鮮。竭澤以來魚有幾,覆巢之下卵寧全?清理財政須裁伍,澄肅官方在任賢。桑梓攸關難卸任,匹夫有責可回天。”表現了對桑梓的無限深情,抒發了要盡匹夫之責的決心。又如《自嘲》詩:“自嘲落魄一書癡,舉世莫己知。狀不如人今老矣,耄而好學執憐之。空悲宦海填無術,但願名山買有資。從仕未優行政仁,此和辜負百年期。”此詩是對自己人生無奈的一種總結,又是一種壯誌難酬的感慨。出於對家鄉美景的喜愛,他還寫了大量讚美之作。如以“細雨和煙滴翠台,幽花澗底向風開”描寫五泉山;以“紅泥小有洞天開,鎮日禪關掩綠槐”描寫紅泥溝;以“白塔高淩十殿頭,黃河遙挾五泉流。題橋本是乘槎客,斜倚欄杆望鬥牛”描寫白塔山和黃河鐵橋。周應灃所著文章雋秀,其主要著作有《棣園文集》,其中收錄各類文章62篇,內容豐富,涵蓋廣泛。
劉爾炘(1865—1931年),字曉嵐,號果齋,又號五泉山人,皋蘭人。一生好學不倦,尤喜攻讀經史,著作甚豐,著有《果齋前集》、《續集》、《別集》、《勸學邇言》、《授經日記》、《春秋大旨提綱表》、《果齋一隙記》、《拙修子太平書》、《果齋日記》等書。他還擅長書法,晚年習畫,以梅、蘭見長,所撰白話楹聯,也十分富有哲理。
劉爾炘的文學作品主要收在他的《果齋前集》、《續集》、《別集》當中。最能體現劉爾炘創作成就的是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各體兼備,包括記、說、序、書、傳、墓表、碑、壽序、啟、祭文等。他的散文既吸收了傳統古文的精髓,又融會了近代白話文的語詞和表達方法,縱橫開合,跌宕有致,如行雲流水般輕鬆自然。如《臥虹橋記》:“出袖川門裏許曰‘阿幹河’,跨河而勢若彩虹者,曰‘臥虹橋’。橋之建,不知創自何年……”他所寫的文章,多與蘭州有關,如《蘭州五泉太昊宮記》、《皋蘭興文社公立丙等小學堂記》、《皋蘭縣文廟記》、《蘭州修學社記》等。他在《還我讀書圖序》中寫道:“我者何,我聖人也。……我書者何,我聖人之書也。……讀我聖人之書,行我聖人之道……”體現了他以儒道治國的思想。劉爾炘也創作了一些語錄體散文,大多屬格言警句,每條短的僅十數字,長的也不過一二百字,內容涉及求學、修身、做人、處事、施政等方麵。如,“不用力於平日者,不得力於臨時。天下事莫不然也。為學之道猶如是”等,都大有裨益。
劉爾炘的詩歌作品多以感時報國為主題,如《秋懷·其二》:“……,仰天觀四圍。星辰危欲墜,日月光微微。”《其三》:“盤古開天後,遺斧今何存?可能假我手,為辟好乾坤。”或抒發心中鬱憤,“漁郎縱有桃源路,忍對黃花慰白頭”。也有抒情閑適之作,如“小橋流水綠楊村,猶是羲皇舊子孫。鋤罷曉煙貪午睡,不知人世有黃昏”(《雜感》),表現了鄉村社會的閑適淳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七言《詠春》組詩二十首,前幾首以“春夢”、“春色”、“春信”、“春色”、“春光”、“春怨”等為題,切題吟詠與春有關的內容;後幾首以“尋春”、“探春”、“迎春”、“遊春”、“送春”、“憶春”等為題,描寫了春來春又去的整個過程,在體例上頗有創新。他的另一首七言詩《苦節行題江節母坊》也很有特色,詩中說:“節母年方二十六,三歲孤兒數簷屋。又廿六年節母亡,隔千裏兮阻烽煙。……自昔鹹同喪亂後,兒父行年廿有七。……”生動刻畫了一生坎坷的“節母”形象,以詩寫人物傳記,是作者的一個大膽創新。
劉爾炘才思敏捷,詩詞功底非凡,所以他擅長撰寫楹聯。所題楹聯,大多體現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國家時局的關注。如題圖書館:“收全球東西四五千年中巨製零篇各分門徑,俾大河南北七八十縣內後生小子都有師承”;題高等學堂:“五大州同在地球何故人強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當思日異月新”等。此外,他還在蘭州許多名勝古跡留下了不少楹聯。如題五泉山:“以陰陽消長,定世界安危”;“天與三台座,名成八陣圖”;“為千秋綿絕學,留一線是微陽”;“作雨還雲,隨時天趣;鍾靈毓秀,他日人才”;“紅杏在林,是有真宰;綠杉野屋,說我會聽”等;題白塔山:“睜眼看凡人,為消除怪雨盲風,撥開雲霧;叩頭求上帝,快吩咐恒星列宿,整頓乾坤”;“佛老識天倪,不受五行束縛;聖賢重人事,能開萬世太平”等,題小西湖:“隻我生六十年中,便見茲秋水一泓,滄桑幾度;任他到萬千劫後,總有個春風二月,花鳥重來”;“何必說杭州,能逍遙故國山河,頭上有天皆樂土;既然通瀚海,莫辜負邊關風月,眼前餘地是歡場”;“與天時要息息相關,趁春雨春風,鬆梅蘭竹齊下種;願他日舉欣欣來告,說山南山北,楩楠杞梓盡成材”等。這些楹聯立意奇遠,構思精妙,語言清麗,對仗工穩,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妙造自然、飄逸灑脫,發人深省,成為蘭州各旅遊景點的豐厚文化資源。
王樹中(1868—1916年),字建侯,號百川,又號夢梅生,皋蘭人。王樹中在太和(今安徽阜陽)為官八年,興利除弊,政績顯著,俸滿將離任時,百姓挽留,而他自己亦難忘情於斯鄉斯民,本想贈言,又覺“別緒千條”,且恐“觸之反增愴惻”,因而“取近年學作五七言詩百餘首刊贈”,以慰百姓之念,因此編《細陽小草》一卷。王樹中以親老告歸後,與友人結伴,“遂遊隴右”,曆時九個多月。“春初,……往甘、涼。……秋初,複詣隴東、涇川、慶陽、寧、鎮各縣”。遍遊隴上名山大川,興至為詩,共得30首。此外,還有平日抒懷、紀事、贈答等詩70首,又編《夢梅軒詩草》一卷。
王樹中好佛道之學,集中不少詩作“因物體情,殆無雕飾”,清淡無華。如《甘涼道中》:“寥廓甘涼道,行行二月初。山容癡若睡,雲色慘將舒。雪互猶餘穀,風狂欲卷廬。征袍揚土汙,餐飯帶沙茹。芻牧牛羊瘦,夭條草木疏。……”其登高之作,間有蒼涼開闊之風。如《六盤山》:“斜雲飛過半山晴,山勢岩削不平。潤壑幽深留豹隱,徑蹊逼仄讓人行。天開長霧描秋色,風掣鳴泉壯雨聲。隴右雄關憑設險,登臨何限古今情。”他的詩集中有大量的關心時政及民生之作,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如《歎隴民》:“我歎隴民愚,旋念隴民苦。……生計事耕牧,禾多稷黍。砂磧簸長風,幹頻禱雨。工業尚未興,礦苗待探取。野伏窮陬,陶穴存淳古。男子未知書,遑論村婦女。……”組詩《辛亥春日譙陵濟災》中的幾首詩不僅寫了譙陵的災情,也顯示了作者的一片憂民之心,如其一“攜筐認說求桑婦,齊向郊原掘草根。一縷寒煙誰舉火,斜陽黯淡照荒村”。讀來字字皆是淚。然而,社會黑暗腐朽,即使他有雄心壯誌,滿腹理政之良策,全力為民之丹心,但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他更多的則是無奈,弄得自己也是窮愁潦倒,此情無處可抒發,隻有寄予詩作中。滿腹的憂愁和赤膽忠心隻有在詩作中抒發。
楊巨川(1873—1954年),字楫舟,蘭州榆中人。光緒中授刑部主事,曾赴日本考察法政,歸國後任湖南新田、麻陽知縣。後任甘肅省議會議員、敦煌縣縣長,晚年主持五泉圖書館,兼甘肅學院教習,授《詩》學及《三通》。楊巨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青城記》、《學詩萃言》、《五朝近體詩選》、《三通概論》、《天文匯存》、《琴學雜談》、《窺豹錄》、《遊東瀛日記》、《夢遊吟草》、《公餘閑詠》、《鳴秋集》、《識小雜詠》等書。在他去世後,其子楊國楨將他的存詩940首按照古近體分類合編為《夢遊四吟》。
王炳麟,字星樵,皋蘭人,清光緒時貢生。善詩。他認為詩不但能用以“言誌”,並且治學修藝,人生得失,生活百味,都可借助於詩歌“吟詠”完成。其詩風格樸實平淡,語言通曉,但真摯感人,多是自身經曆及人生感悟之作。如《霜降日早行》“長途忘卻已秋殘,怪底今朝覺袖單。指點小橋流水外,馬蹄輕帶曉霜寒”。《丁醜冬月回家父病服侍未久仍赴固原》:“廿載離親為養親,棲棲幾欲老風塵。竟將客裏為閭裏,難怪家人視路人。父病聊痊憂喜半,兒心太忍去來頻。事情迫我何淒楚,別淚涔然懶拭巾。”《偶然之作》:“人憎世態最炎涼,不有炎涼怎見長。積媿才能生厥奮,興悲亦可發為狂。玉將名器須雕琢,布欲成衣費丈量。自古英雄多受辱,驕矜子弟盡膏粱。”某些詩作活潑風趣,如《戲句》:“齒豁多年幾個存,搖搖常痛此牙根。不如脫盡去牽掛,有棗還能囫圇吞。”此外,還有不少關心百姓民生的現實主義作品,如《甲辰六月朔日大雨不息至初四五日河漲漫灘流灌入東郊一帶聞而誌之》:“南北相望煙火村,黃流繞帶雨傾盆。風將揭地聲狂暴,水欲襄陵勢放奔。小大河灘幾不辨,高低廬舍概無存。哀鴻遍野嗷嗷急,安輯全憑大府恩。”又如《奉步何方伯小西湖元韻》:“今年稼比舊年豐,山果亦多綴樹紅。不斷炊煙南北岸,時來樵子雜漁翁。”頗有田園詩的味道。
張國香,字蘭亭,皋蘭人。清同治二十年(1894年)舉人,官中衛教諭。著有《雪窗載筆》,為筆記類著作。主要記錄地方故事,兼錄詩歌。如集中有文《同治甲寅兵變記》,詩《白骨塚古歌》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其《白骨塚古歌》雲:“黃土壘壘成丘壟,狐狸為窟獾穿孔。石碣對立屹山高,大書三字白骨塚。白骨枕藉滿蓬蒿,昔日村莊今荒郊。餓殍相食皮肉盡,烏鳶不啄野狗嗥。骷髏欲動晝攫人,雨淋日炙風颼颼。何處一長官,下令重為山。骨一斤,錢一千,筐畚鋤鈀紛來前。皚皚白骨塚之邊,爾時征夫旅客嫠婦孤兒填在一塚內。……籲嗟乎!血滿長崖咽不流,九邊白骨無人收。”全詩用直白淺近的語言,形象地勾勒出同治丙寅、丁卯(1866—1867年)間,蘭州發生兵變後的慘不忍睹的生活景象。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西北地區的文學創作,無論是作家的數量,還是作品的質量,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謂異軍突起。蘭州文學作為西北文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引起了當代文學界的關注。就創作體裁來說,戲劇、小說、詩歌、散文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也湧現出不少在中國文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
當代蘭州文學的發展,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65年,這是蘭州當代文學的新生時期。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蘭州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新時代的來臨為蘭州新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蘭州解放不久,蘭州青年文協宣告成立,並在此基礎上成立蘭州文協(籌),到1950年6月,甘肅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籌委會成立,1954年12月,甘肅省文聯正式成立,1958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中國作家協會蘭州分會成立。這些文學機構和文學隊伍的相繼組建為蘭州當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新中國建立以後舉國上下一片歡欣鼓舞,人們以高昂的熱情禮讚著新中國的誕生。蘭州作家也滿懷激情地肩負起重大使命,運用戲劇、小說、詩歌和散文等多種文學樣式奏響了蘭州文學的新樂章,其中戲劇和詩歌方麵的成就最為突出,在中國西部文學乃至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中顯現出強盛的生命力。
戲劇方麵,1955年7月甘肅省文化局在蘭州舉辦了甘肅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戲劇事業發展狀況的一次大檢閱。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歌劇《紅花渠畔》、新編曆史劇《李秀成》等戲劇脫穎而出。1964年8月2日至9月2日甘肅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和1965年7月16日至8月16日西北地方現代戲觀摩大會在蘭州舉行,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戲劇作品。例如話劇《遠方青年》、歌劇《向陽川》(《今朝風流》)、秦劇《山鄉花紅》、豫劇《泉水奔流》、越劇《油城曲》、隴劇《草原初春》等。總之,這一時期,戲劇藝術在蘭州文壇上成績最為顯著,碩果累累,這些頗具實力的戲劇創作和演出,走出蘭州,引起了全國的極大關注。下麵介紹幾部代表作品:
《在康布爾草原上》是由甘肅省話劇團演出,汪鉞、姚運煥、武玉笑、白敬中、易炎創作的話劇。該劇以其對獨特的題材領域的深入開掘,對兄弟民族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及其濃鬱的生活氣息,深深吸引了觀眾。劇本反映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剿匪建政的民主改革運動和建設民族關係新秩序的曆史進程。這既是一部歌頌民族團結和共和國統一的讚歌,又是一部忠實揭示民族地區社會曆史變革客觀規律的力作。1956年春,此劇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大會,以其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震動了首都觀眾和劇壇,在演出評獎中一舉獲得14個獎項。1956年該劇劇本在《劇本》月刊發表後,作家出版社隨即出版了單行本。1959年人民出版社和群眾出版作為向建國十周年獻禮作品,各自出版了精裝本。1979年,甘肅人民出版社作為向建國三十周年獻禮的優秀作品,又出版了單行本。此劇是我省話劇的奠基之作。其開創性意義在於高揚時代主旋律,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立足於堅實的生活,重視思想意蘊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紅花渠畔》是由甘肅省歌舞劇團演出,劉萬仁、康尚義、謝寵創作的甘肅省第一部歌劇新作。劇作家們通過紅花渠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春耕生產中的一段故事,反映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曆程,對於各階層農民複雜的心態作了生動的描繪。
劇作以充滿泥土氣息的樸素清新的唱白和抒情的有特色的音樂,揭示了長期在私有製經濟體係中生活的農民麵對合作化的彷徨、焦慮、憧憬和希望。雖然題材的開掘尚嫌深度不足,但作品所表露的對當代人民生活的真誠關注,在我省民族歌劇創作中具有開創性意義。該劇在首屆全省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劇本創作二等獎、演出二等獎、舞台美術獎、音樂獎、導演獎等多個獎項。《李秀成》是由甘肅省秦劇團演出,陳文鼐、石興亞兩位劇作家創作的新編曆史劇。劇本截取李秀成生平最為突出的業績——六解天京之圍構成故事,對李秀成的政治膽識、軍事謀略和機智沉著、勇敢堅強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無限忠誠和不計個人利害顧全大局的高貴品格進行了生動刻畫。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第一部新編曆史劇,它不僅展現了宏大的曆史畫麵、波瀾壯闊的戲劇衝突和複雜多樣的藝術形象,而且在唱腔音樂上進行革新創造,取得了較大突破。這部劇作在首屆戲劇觀摩大會演出中獲創作和演出二等獎、舞台美術獎、音樂獎、導演獎等多個獎項。劇本後來被京劇、淮劇移植,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獲得廣泛好評。《遠方青年》是甘肅省話劇團劇作家武玉笑創作的五幕話劇。該劇以清新雋永、朝氣蓬勃的藝術個性進入中國劇壇。它具有強大的現實主義力量,舞台上展現了邊疆草原多姿多彩、欣欣向榮、充滿詩情畫意的新風貌。生活在那裏的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以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建設邊疆,支援國防。劇中人對事業、友誼、愛情與人生道路的不同態度,深深地撥動著觀眾的心弦,產生了強烈共鳴,因而受到普遍歡迎。劇本充分運用民族口語、諺語和特有的生動比喻,使人物性格更為鮮明生動,更具民族特色。作者善於運用詩一般的充滿人生哲理的語言,大大增強了劇本的文學性,也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演員的語言表現力,使演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向陽川》(原名《今朝風流》)是由甘肅省歌劇團演出,劉萬仁、高平、康尚義、黎群創作的現代題材大型歌劇。該劇講述了處於隴河上遊的向陽川大隊是如何通過水上運輸為下遊遭受洪水圍困的古牛灣災民運送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的故事。此劇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塑造了一批令人難忘的新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的壯麗風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這部歌劇1964年參加了全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次年又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西北地區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接著被推薦進京匯報演出。周恩來總理和彭真、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給予了極大好評。《甘肅文藝》1965年第11期發表了該劇劇本,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附有全部曲譜的單行本。
小說方麵,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短篇小說成績較為顯著,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主要有劉讓言的《張銀花離婚》、《瘸老根的故事》,李秀峰的《三怪》、《玉鳳子翻身》,清波的《張娃子回來了》、《李寶林》、《根深葉茂》,黃權輿的《結婚》、《得貴與香香》、《清水長流》,崔八娃的《一把酒壺》、《崖生》、《放牛》,鄭重的《初訪祁連》、《老沙棗》,趙燕翼的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傳奇》和《駝鈴與鷹笛》,王家達的《果園裏》、《井台上》、《小勝哥》,路野的《短劍的故事》、《消息》等等。這些作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較大發展。因代表作品數量眾多,不再一一介紹。這一時期的中篇小說以劉毓煊和崔藍波合寫的《本固枝榮》、楊尚武的《戈壁灘上的風雲》、杜河《風雨裏的步伐》等為代表。《本固枝榮》是由劉毓煊和崔藍波合作完成的。它是甘肅中篇小說創作的一座奠基之碑。它發表在1951年出版的《甘肅文學》上,是甘肅解放後公開發表的最早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解放初期社會主義國家對小資產階級工商業者的改造和工人階級在實際鬥爭中逐步成長的過程。《戈壁灘上的風雲》是楊尚武在1956年創作的。敘述的是人民解放軍平定新疆殘匪叛亂,圍剿金冶中的故事。小說著力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塑造了騎兵班長鍾永勝的英雄形象。作品結構連綿起伏,張弛有序,語言形象生動,流暢自然,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寫的景物如臨其境,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風雨裏的步伐》是杜河在1962年創作的。描寫了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黨員幹部邢靈子和林軍的謙虛謹慎、深入實際、努力學習、全心全意地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和優秀品格。小說在結構上采用全知式封閉結構,以解放區熱火朝天的支前工作為背景,以邢靈子在實踐中經曆的工作磨練為線索組織情節,展示了解放區群眾工作的複雜多變和任務的艱巨重大。作者用平實質樸的語言,以白描的手法進行敘述與勾勒,展現出解放區群眾運動的全景圖畫。透過小說,我們重新認識和了解了解放區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加深了對那段曆史的理解,具有史鑒的作用。該小說是這一時期甘肅中篇小說創作中一篇難得的佳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蘭州兒童小說顯現出朝氣蓬勃的發展趨勢,產生了金吉泰的《長城南邊的草地上》、王家達的《田田》、龍正賢的《小馬的故事》、趙燕翼的《浪哇牧歌》、《銀色的海螺》、路野的《敲門》等作品。1956年發表於《甘肅文藝》兒童文學號上的金吉泰《長城南邊的草地上》是最先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兒童小說。而王家達在1962年創作的《田田》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兒童小說創作的實績。主人公田田是個活潑可愛、好動淘氣、極富好奇心和嚐試欲望的孩子。小說運用輕鬆明快的筆調,將小田田這一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孩子水晶般的心靈給讀者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田田”是這一時期少年兒童的典型,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祖國充滿希望的明天。這一時期的兒童小說創作大都具有純樸本色,透露出對新中國由衷的讚美,表達了人民新生活走向欣欣向榮的喜悅之情。
新中國建立以後,麵對新天地新人間,蘭州詩人滿懷激情地在長歌短篇中詠唱著新的時代、新的生活,他們緊跟時代步伐,彈奏著激蕩在人民心頭的樂章,在中國西部詩壇上大放光彩,在中國當代詩壇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古體詩詞體裁多樣,詩有古體、律、絕,詞有小令、長調,曲有小令、散曲、自度曲,各臻其妙。這些詩詞題材廣泛,有讚美新中國,歌頌共產黨的;有遣懷言情,抒寫壯誌的;有行旅紀遊,寫景詠物的;有文史盛事,題畫論詩的;有懷古詠史,寄托情思的……它們或格調高古,或平易暢曉,或凝重淳厚,或直率慷慨,展示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特色。新詩主要有抒情詩與敘事詩兩種。首先在蘭州詩歌大花園中盛開的是抒情詩。如馬子筧的《前進,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以“光明燦爛的太陽”來比喻新中國的誕生;安十坡的《擁護人民政府》,從新舊社會的對比中由衷地唱出對人民政府的無比熱愛與擁護之情;吳坪的《今天是人民快樂的日子》,以歡快的筆調表達出新社會裏壓抑不住的歡喜之情;安十坡的《蘭園看秧歌》,抒發了人民熱火朝天、力爭上遊建設新生活的激情;楊文林的組詩《戰士的心》則從另一角度讚頌了抗美援朝的誌願軍戰士們的無私和偉大;頓河的《歌頌共產黨》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所走的艱辛曆程,歌頌了黨一心為人民的優良作風……這一時期的敘事詩更是佳作疊出,以安十坡的《蘭州戰鬥》,丹真貢布的《拉伊勒和隆木錯》、《奇怪的法律》,伊丹才讓的《婚禮歌》,汪玉良的《壓馬》,趙之洵的《老售票員》等為代表。其中《蘭州戰鬥》成就很高。此詩是安十坡在1951年創作的,全詩由九部分組成,主體按縱向的時間順序展開,其間穿插橫向對比,全方位立體化地再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麵。詩的結構完整,首尾相諧,句式變化多端,節奏緊張急促,語言簡潔明快,體現了詩人較高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少數民族詩人的敘事詩創作異彩紛呈,成為敘事詩詩壇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丹真貢布(藏族)、伊丹才讓(藏族)、汪玉良(東鄉族)、趙之洵(回族)等詩人都在這個詩歌繁榮的時期嶄露頭角,用或柔婉或壯美的詩句來開掘本民族文學的豐富寶藏。1955年創作的敘事長詩《拉伊勒和隆木措》不僅是丹真貢布敘事詩創作的最早實踐,也標誌著甘肅藏族詩歌創作從此翻開嶄新的一頁,開啟了甘肅藏民族用本民族文字創作的新時代。這篇敘事長詩根據民間故事創作,講述了一個美麗淒婉的愛情悲劇,傳達了一個民族對生死相依、忠貞不渝愛情的讚頌,對自由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拉伊勒和隆木措這對藏族青年心心相印,真心相愛,卻被拆散。二人死後雙雙化作美麗的星辰,緊緊相依。這個千百年來藏族人民心口相傳的故事,在詩人筆下獲得了更為持久的藝術生命。全詩共五個部分,結構嚴謹,意象的選用和語言的組織都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
散文方麵,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李秀峰的《蘭州春曉》、鐵軍的《最深情的歌》和常書鴻的《敦煌新姿》、《夏天的敦煌》等。《蘭州春曉》熱情描繪了蘭州市的美麗圖景和蓬勃氣象。黃河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種類齊全、供應充足的熱鬧集市,眾多的工廠,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的高校和令人神清氣爽的花草樹木標誌著蘭州已經成為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文化中心。文章簡潔明快,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或高談闊論,或喃喃自語,或豪情萬丈,或溫柔細膩,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常書鴻的《敦煌新姿》通過解放前後文物工作者在保護敦煌文物方麵遭遇到的不同情形的對比,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中央領導同誌的關心慰問,給文物工作者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激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護工作中去,使敦煌文物重新獲得生機,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文章表現了文物工作者為祖國的文物工作嘔心瀝血、不辭勞苦、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常書鴻用樸實無華的筆記述了敦煌的曆史變遷,讓人們更加了解敦煌,更加了解文物保護工作的艱辛和責任的重大。
第二階段:從1966年到1976年,這是蘭州當代文學的沉寂時期。“文革”十年,蘭州當代文學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由繁榮走向凋零,由勃興走向荒蕪。進入70年代後文壇的沉寂狀況有所變化。《甘肅日報》自1971年3月起開辟《春風》文藝副刊,一部分作家以參加創作學習班的形式被默許獲得寫作的資格。1973年《甘肅文藝》複刊,與此同時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包括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兒童文學、詩歌、戲劇等各種門類的作品集。文學創作活動雖然得到了有條件的恢複,但被限製在某種範圍之內,扼殺了創作生機,文壇仍處於沉寂之中。
第三階段:1977年至今,這是蘭州當代文學的快速發展時期。“文革”結束後,蘭州文學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各種文學樣式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當代文壇上顯示出勃勃生機。
戲劇方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蘭州戲劇在很短的時間內煥發出強大而令人驚喜的生命力。1979年在北京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中,蘭州戲劇先聲奪人,一舉獲得話劇《西安事變》、京劇《南天柱》、舞劇《絲路花雨》三個創作一等獎,引起全國劇壇的震動。由此開始,蘭州戲劇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麵複蘇、活躍、繁榮的新時期。1979年3月5日甘肅省話劇團在蘭州人民劇院首演話劇《西安事變》。此劇以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藝術地再現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這一民族命運轉折的重大事件。當時全國戲劇界還未從重創中恢複元氣,《西安事變》的出現不啻是一聲春雷,震動八方。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是藝術家們和整個甘肅戲劇界始料未及的。此劇於1979年底應文化部之邀赴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二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國內多家報刊發表評論文章給予高度評價。同年,又獲得甘肅省慶祝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劇本創作一等獎。《南天柱》是蘭州市青年京劇團於1979年3月推出的現代京劇。此劇在蘭州劇院首次與觀眾見麵即引起強烈反響。它以三年遊擊戰爭為背景,塑造了陳毅將軍的光輝形象。麵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陳毅將軍率一支紅軍隊伍堅持了整整三年的遊擊戰爭,在艱苦的歲月中,與人民群眾緊密團結,魚水相親,以親身經曆寫下了不朽詩篇《梅嶺三章》。此劇以京劇藝術形式表現革命曆史題材,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與創新。它於1979年5月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同年赴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二等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報刊對該劇進行了報道與評論。《絲路花雨》由甘肅省歌舞團1979年5月23日首演於蘭州黃河劇場。這是甘肅藝術家們為中華民族舞蹈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此劇不僅複活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壁畫中的敦煌樂舞藝術,而且顯示了我們民族藝術和文化傳統的巨大魅力。它立足於唐代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曆史事實,講述了敦煌畫工神筆張及其愛女英娘與波斯商人伊努思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民間藝術家非凡的智慧才能和他們創造敦煌藝術的不朽曆史功績,同時藝術地再現了各國人民、各族人民文化大交匯、大融合的曆史畫麵。此劇以大量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資料為素材,創作出了新的有別於一般常見的古典舞蹈而又不失中國民族舞蹈傳統風格的嶄新舞蹈語言,使靜止的壁畫藝術獲得了流動的生命,給舞蹈開辟了一條新路,將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敦煌壁畫那典雅、蘊藉、渾厚、流暢的神韻展現於舞台。1979年10月1日,《絲路花雨》在人民大會堂開始進京的首場演出,一舉轟動。文化部授予此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同年底,此劇作為甘肅省曆史上第一個到境外演出的創作劇目,開始長時間的巡演,在世界各地播撒和收獲著友誼。1994年,獲得“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獎”。此外,這一時期的代表戲劇作品還有《天麻溝傳奇》、《冤家親》、《愛情從這裏開始》、《海瑞馴“虎”》、《認親記》、《萬家春》、《白雨》、《咫尺天涯》、《熱血》、《漁夫與金魚》、《極光》、《夏王悲歌》、《莫高聖土》、《三老與兩小》、《風流保姆》、《魂係太陽河》、《蘭州老街》、《蘭州人家》、《老柿子樹》、《蘭花花》、《西出陽關》、《大夢敦煌》、《山月》等,從各個層麵反映著新時期蘭州戲劇的繁榮景象。
小說方麵,這一時期的創作日趨成熟,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呈現出新時期的新麵貌。並在全國的小說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短篇小說發展迅速,成績斐然。主要作品有益西卓瑪的《美與醜》,清波的《寒夜》、《婚禮》,吳季康的《有那樣一排白楊》,柏原的《喊會》、《苦水》、《可喜》,邵振國的《麥客》、《清明圖》、《天方地圓》,馬自祥的《山情》、《冬花》,王家達的《小城奇遇》、《遠方的路》、《磨坊家的女兒》,紮西頓珠的《月夜》、《鮮血和良心》,葉舟的《老柯舊事》,雪漠的《長煙落日處》、《月暈》、《黃昏》等。其中,益西卓瑪的《美與醜》、邵振國的《麥客》、柏原的《喊會》等獲全國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美與醜》曾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對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生活方式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與描繪,真實地再現了草原牧民美好的心靈,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本民族人民的熱愛。小說人物個性鮮明,主觀抒情和詩化的效果明顯。無論在語言風格上,還是在節奏色彩、韻味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創作於1984年帶有濃鬱西部風情的短篇小說《麥客》譽滿文壇,也為新時期蘭州小說走向全國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小說的作者邵振國以自己對西部人的深切關懷,對西部土地的深切眷戀,在蘭州文壇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腳印,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射到社會下層普通人身上,敘述平凡中不平凡的東西,通過對人物心靈悸動的捕捉,去把握時代的脈動,品嚐生活的五味。《麥客》以兩代麥客為兩條線索展開情節。作者巧妙地通過不同的雇主將父子倆分開,父親去了南川,讓他去迎接金錢的考驗;兒子去了臨遊,跟著一個漂亮的媳婦,去經曆情感的誘惑。這兩條線索交疊的外在結構獨具匠心。內在結構的安排和事件片斷的剪接,都有著一種微妙的節製。作者從心裏層麵切入,從道德角度淡出,完成了理性與情感、精微與粗獷的巧妙融合。柏原的《喊會》也是一部展示西部人生存狀態和精神特性的優秀作品。作者用敏銳的目光穿透那黃土遮蔽的生活表層,展現出真實的西部鄉村生活。作品的敘述冷靜客觀,卻能引起讀者更為凝重的思考。這一時期的中篇小說,在作品的數量和質量方麵都有較大提高,並且向多元化發展。有控訴十年“文革”,表現精神創傷的“傷痕小說”,以徐紹武的《孀居》、景風的《路》等為代表;有以當代的文化視角對原始文化意象、曆史文化生活和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觀念進行現代闡釋和審美關照的“文化小說”,以許維的《寶窟魂》、柏原的《紅水河畔的土莊》等為代表;有力圖從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中探尋生命的活動形式和存在價值的“人生探索小說”,以閻強國的《紅鴿子》、李本深的《紫色泥濘》等為代表;有表現改革給人們生活和心理帶來巨大影響和變化的“改革小說”,以雷建政的《壯麗光陰》、李民發的《“鐵公雞”的官運》等為代表;有高揚理想和道德旗幟,塑造新英雄,描繪新圖景的“新英雄主義小說”,以朱光亞《戈壁深處的旋律》、薑安的《遠去的騎士》等為代表。
這一時期,不僅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有了長足發展,各類題材的長篇小說也開始脫穎而出,成就卓著。曆史題材如郭燦東的《黃巢》、薑安的《走出硝煙的女神》等;農村題材如蔣玉明的《原上草》、邵振國的《月牙泉》等;城市工業題材如李文華的《重婚》、賈繼紅的《斷崖火鳥》、何嶽的《老巷》等;其他題材如表現軍旅生活的李斌魁的《啊,昆侖山》,偵探推理小說徐紹武的《三個失蹤的女人》等等。特別是張弛的《汗血馬》和雪漠的《大漠祭》值得關注。張弛的《汗血馬》是一部具有西部色彩的“現代寓言”。作者圍繞主人公臧甲山和馬的關係,講述了他奇特而曲折的人生經曆。臧甲山是一個痛苦的思索者,一個剛剛走出自我束縛的覺醒者。他始終在探求生命的奧秘,苦苦思索生命的來源、狀況和前途,在困惑、痛苦、迷茫、抗爭中,高揚著“天行健”的主旋律。同時,作者還以精細的筆觸刻畫了白章馬、黑公馬、海騮馬、黑風雕以及紅狐狸、青狼等一係列亦真亦幻的動物形象,將它們人性化,成為作品形象體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小說以凝重沉鬱的色塊,堆疊出西部雄奇秀麗、豐饒荒寒的山川,展現出西部大地上駁雜錯綜的生活方式,勾勒出西部人沉重灑脫的人生。小說榮獲了“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敦煌文藝獎一等獎”、“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等獎項。長篇小說《大漠祭》是一幅描寫騰格裏沙漠地區民眾生活的風俗長卷。作者采用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刻畫了一群老實,愚蠢,狡猾,憨厚,可愛又可憐並且艱辛生活著的農民,是一部飄蕩著現實主義魂魄的鄉土題材長篇小說力作。小說榮獲了“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敦煌文藝獎一等獎”、“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優秀圖書獎”、“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第十四屆華東六省一市文藝圖書一等獎”,並入圍“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和“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榮登“中國小說學會2000年中國小說排行榜”,被譽為“真正意義上的西部小說和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詩歌方麵,新時期更是異彩紛呈。古體詩詞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它們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或撫今追昔,讚詠改革之風;或托物言誌,表現熱愛祖國的赤子之情;或繼承傳統,重振邊塞詩風……敘事詩在新時期詩歌創作中充當了詩歌複興的先行軍。主要作品有高平的《古堡》、《川藏公路之歌》,汪玉良的《白鴿姑娘》、《米拉尕黑》,楊文林的《班長》,李雲鵬的《血寫的證書》,李老鄉的《秋歸》、《心石》、《昨天的夢》等。但自1985年之後,在朦朧詩潮的衝擊下產生的“第三代詩”進一步個人化,敘事詩的陣地幾乎一夜之間喪失殆盡。新時期的抒情詩湧現出一批創造力勃發的作家和作品,而且許多作品在後來都形成了作家的結集。主要詩集有李老鄉的《野詩》,汪玉良的《馬五歌與尕豆妹》、《大地情思》、《水磨坊》,王久辛的《狂雪》、伊丹才讓的《雪山集》、《雪獅集》、《雪域集》、《雪韻集》,丹真貢布的《羚之街》,高凱的《心靈的鄉村》,娜夜的《冰唇》、《回味愛情》等。其中許多詩歌獲得了各級獎項,得到一致好評。例如李老鄉的組詩《沙海裏打撈的綠蔭》獲甘肅省第二次文學評獎優秀作品;《閃電中的花園》獲《人民文學》1994年“長沙杯”獎;《雜詩十七首》獲第七屆《十月》文學獎;《篝火的動感》獲甘肅省委、省政府第三屆敦煌文藝一等獎。汪玉良的長篇抒情詩《獻給十月的歌》獲得少數民族文學評獎一等獎,並多次獲省級優秀文學作品獎。馬自祥的《在春天的夢鄉裏》獲得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二等獎。王久辛的《狂雪》一詩獲《人民文學》詩歌獎,後又獲“全國新作品獎”二等獎。而《狂雪》詩集獲得我國首屆魯迅文學獎。高凱的詩集《心靈的鄉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提名;詩作《村小:生字課》2002年獲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優秀兒童文學獎單篇佳作獎,2004年獲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敦煌文藝獎榮譽獎;詩集《英雄詩篇》(甘肅少兒出版社)先後獲第三屆甘肅“五個一工程獎”、甘肅省優秀圖書獎。李老鄉所作《野詩全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娜夜的詩歌作品也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並有詩作被選入各種精選詩歌版本或合集,部分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轉載到國外。
散文方麵,新時期蘭州的散文創作日益活躍,主要的散文集有楊聞宇的《灞橋煙柳》、海飛的《黑戈壁》、安可君的《走出柴達木》、朱光亞的《軍旅生涯》、馬步升的《一個人的世界》等。單篇散文主要有高平的《蘭州,我祝福你》,王家達的《劭力子吼秦腔》,楊文林的《天鼓大音》、《隴頭水泊》等。《蘭州,我祝福你》發表於1983年,作者通過對蘭州建國幾十年內巨大變化的描述,表達了對蘭州的滿腔熱愛。《劭力子吼秦腔》發表於1993年,記述了劭力子先生與老百姓一起看戲的故事。作品簡潔明快,極富生活氣息。《天鼓大音》是一篇文化意味濃厚的力作。作品以“鼓”為文眼,文思浮遊千萬裏,從古至今,雄渾蒼遠,有著厚重的曆史感和民族憂患意識。
此外,這一時期的報告文學也適應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而同步興盛,產生了不少挖掘社會現實問題和重大曆史題材的鴻篇巨製,以王家達的《敦煌之戀》為代表。這部報告文學被授予魯迅文學獎。作品以強勁有力的筆觸,熱情謳歌了敦煌藝術的永恒魅力,深情譜寫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以青春和生命為代價,為保護、挽救、研究、光大敦煌藝術所作的貢獻。作品采取了以人帶史、以事寫人的創作手法,通過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變遷,把敦煌的曆史沉積和藝術神韻呈現在世人麵前。不僅如此,敦煌藝術的精神實際上是敦煌人的精神,張大千的萬裏追尋,於右任的慷慨仗義,常書鴻的九死不悔,以及眾多敦煌人的忘我奮鬥,他們的殉道情懷和人格操守本身就體現了敦煌藝術的真諦。正如著名評論家雷達所說:“這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獻給祖國和整個人類的最聖潔的禮品。”另外,姬廣武的反映中國西部農村扶貧攻堅壯舉的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決戰》,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全景式的筆觸,受到人們的關注,2004年該作品獲得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報告文學類金獎。
綜上所述,蘭州的當代文學正在蘭州當代作家的不懈奮鬥和突破創新中,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它以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優良的